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历代有关防治眩晕证的重要医籍进行整理,建立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数据库,按功效分类药物,分析古代眩晕证防治方药的频率分布规律,探寻对治疗眩晕证起主要作用的方药组合.发现古代防治眩晕证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清热药、化痰药为主.补益阴精、解表除邪、清热化痰是古代医家防治眩晕证的主导思想.析出了以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陈皮、白芍、菊花、熟地黄、天麻、甘草为主的防治眩晕证高频药物组方.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豫东已故名医魏文彬家藏手抄秘本《产宝奇》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用药配伍规律研究。方法将《产宝奇》方药录入计算机,建立方药数据库,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其用药配伍规律。结果整理方剂300首,涉及223味中药,用药总次数达1928次;核心高频次药以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等为主;药类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解表药、理气药等为主;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以补气药甘草、白术、党参、大枣、人参、黄芪;补血药当归、白芍、熟地;补阴药麦门冬及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等为主。结论《产宝奇》临证选用高频核心药甘草、当归、川芎、茯苓、陈皮、白芍、生姜、白术、党参加减处方用药;频次居于前25位的药物主要组成四君子汤和四物汤两个经典方,突显以活血养血药和补益气血药相参加减变化,治疗妇产科疾病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中医古籍文献中乳腺癌相关方剂中蕴含的乳腺癌治疗用药规律。方法采用XMinerV2.4进行Fp-Growth算法建模进行方药数据关联分析,并采用加权有向图形式表示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采用LiquoriceV3.0进行Complex Network建模进行方药网络分析,对网络节点进行社团聚集分析,利用社团结构表示药物配伍关系。结果共收集内服方剂136例,外用方剂41例。内服方核心药物是莪术、白术、当归,莪术的配伍有:三棱-莪术、莪术-淫羊藿、莪术-鹿角片、莪术-肉苁蓉、莪术-枸杞子。当归的配伍有:当归-人参、当归-防风、当归-熟地;白术的配伍有:白术-石见穿、白术-南沙参和白术-枸杞子。外用药物中枯矾-白芷、僵蚕-羌活等有关联性,同时以僵蚕为主,形成了僵蚕-羌活、僵蚕-(川乌、羌活)、僵蚕-香附等不同药对或药组。通过复杂网络分析可以看出,内服方中的核心药物群有益气温阳活血药:党参、白术、黄芪、茯苓、淫羊藿、肉苁蓉、延胡索、莪术、山茱萸;养阴解毒药:南沙参、枸杞子、石见穿、露蜂房;行气活血药:当归、郁金、香附;化痰活血药:三棱、桃仁、鹿角片、丹参、延胡索、海藻。核心药物之外的配伍分析提示有昆布-牡蛎、白芥子-鹿角胶、枳壳-厚朴、玄参-白蔹等药对。外用方中的核心药物群为活血通阳解毒药:当归、白蔹、没药、葱白;杏仁、蓖麻仁;红花-乳香。核心药物之外的配伍分析提示有活血温里止痛药:当归-川芎-草乌;祛风药:僵蚕-羌活;化痰行气药:枳壳-香附-陈皮-半夏等药对。结论运用关联规则与复杂网络的方法分析古籍文献中乳腺癌的用药规律,可为探讨古代该病的病机特点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开拓当代临床医生的治疗思路,结合分析结果,可将其中的典型药对尤其是当代临床少见的药对,在乳腺癌复发转移而常规治疗乏效时使用,为乳腺癌的现代临床研究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4.
运用文献研究和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对两宋时期所载有确切药物组成的 1 66首防治眩晕证方剂进行系统分析研究 ,探求两宋时期眩晕证防治方药的基本规律。认为风、火、痰、虚、瘀及外邪乘虚致眩是两宋医家辨治眩晕证的基本出发点 ,防治方药以补益药、解表药、化痰药、活血祛瘀药为主 ,补益阴精、解表除邪、化痰祛瘀是此期医家防治眩晕证的基本大法。析出的高频药物组方为甘草、茯苓、川芎、白术、半夏、防风、当归、人参、黄芪、白芍、菊花、熟地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脾胃阳虚证"方药配伍规律。方法:以《中医方剂大辞典》为线索,筛选治疗"脾胃阳虚证"方剂203首,采取"Excel数据透视表","SQL Server 2005_DMAddin关联规则","spss17.0因子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脾胃阳虚证"方剂中,温里药、补气药分别占整个用药23%、20%,而补阳药仅占用药2%;出现频次超过60次的药物是炙甘草、白术、人参、干姜、厚朴、附子等;关联性较为重要的药物是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附子等;排名较前公因子分别代表"补气药"集合,"理气活血化湿药"集合,"温里药"集合等。结论:"脾胃阳虚证"治疗方剂由"温里药"、"补气药"配伍"理气药","芳香化湿药"等而成,基础方为"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附子、诃子、茯苓、厚朴"。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国医大师治疗眩晕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整理国医大师的处方,建立数据库,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系统所集成的数据挖掘方法,筛选出治疗眩晕病的方剂,分析方剂的药物使用情况,总结核心药物、核心药对、组方规律,明确国医大师治疗眩晕病的用药规律。结果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物依次为:天麻、茯苓、钩藤、菊花、丹参、泽泻、甘草、半夏、白芍、川芎。使用频次居前10位的药对分别为:(1)钩藤-天麻(2)茯苓-天麻(3)白术-茯苓(4)茯苓-泽泻(5)菊花-钩藤(6)半夏-茯苓(7)菊花-天麻(8)甘草-茯苓(9)半夏-天麻(10)泽泻-天麻。通过熵聚类演化得到核心组合18个,新处方9个。结论国医大师治疗眩晕病多从肝风、痰湿、脾肾虚、血瘀等方面入手,以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健脾和胃化痰,补气血填肾精,活血化瘀等法为主,注重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研究《医方类聚》中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探索人参的配伍规律。方法收集《医方类聚》中应用人参治疗内科疾病的方剂,对方剂中出现药物的所属类别、常用药物的分类和使用次数、补虚药详细药物情况、高频使用剂型进行分析。结果人参在方剂中最常配伍的药物类别依次为补虚药、清热药、化痰止咳平喘药、解表药、活血化瘀药等;与人参配伍的高频药物依次为甘草、茯苓、白术、陈皮、肉桂等,所属类别依次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温里药等;与人参配伍的补虚药中补气药、补血药、补阴药、补阳药均较为常见;包含人参的内服方剂常用剂型有5种,其中,散剂和汤剂使用频率最高。结论《医方类聚》中人参配伍规律的研究能为其临床组方配伍提供帮助和指导,从而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含有定志小丸各个组合的方剂的配伍规律.方法 从定志小丸中随机选出3个药为1组,将定志小丸分成人参、远志、茯苓,人参、茯苓、石菖蒲,人参、远志、石菖蒲,远志、茯苓、石菖蒲4个组合,分别搜集整理合有这些组合的方剂,方剂的收集标准及研究方法与定志小丸加味方相同.结果 含有人参、远志、茯苓的方剂的高频药物有肉桂、当归等28味,药物分类以补血药最多,病机以心气不足为主,病症以虚劳最多;含有人参、茯苓、石菖蒲的方剂的高频药物有肉桂、当归等31味,药物分类以温里药最多,病机以脾胃虚弱为主,病症以积聚最多;含有人参、远志、石菖蒲的方剂的高频药物有茯神、当归等26味,药物分类以安神药最多,病机以心气不足为主,病症以健忘最多;含有远志、茯苓、石菖蒲的方剂的高频药物有山茱萸、山药等40味,药物分类以补阳药最多,病机以肾气不足为主,病症以虚劳最多.结论 定志小丸确为治疗虚损性疾病的基础方,其中远志为安神益智的关键药物,人参次之,石菖蒲、茯苓起辅助作用,合理的加减配伍显著扩大了其主治范围.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圣济总录》心悸方用药规律。方法:使用方剂配伍信息综合挖掘系统(V1.0)统计药物频次及药类频次,并使用病药关联规则及病证药关联规则分析心悸方证与药之间的相互联系。结果:根据用药规律分析得出,心悸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以本虚为主,主要表现为心气虚,治疗以补气安神为原则,常用药物有人参、茯苓、远志、炙甘草、防风、天竺黄等,同时病证不同,选择的药物不同。高频药物配伍主要为茯苓-炙甘草,麦冬-炙甘草,人参-炙甘草等。结论:通过对《圣济总录》心悸方的系统分析研究,可了解治疗心悸病的基本思路,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挖掘《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用药特点并分析潜在规律,进而指导痰饮病的临床用药。[方法]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的所有方剂录入Excel,统计方剂中单味药的频次、常用药对以及药物组合,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改进的互信息法、复杂系统熵聚类分析对药物关联规则及核心药物组合进行分析。[结果]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共包含方剂44首,涉及药物85味;使用频率最高的药物为半夏、人参、炙甘草、茯苓;最常见的药对:半夏和茯苓、半夏和陈皮、炙甘草和半夏;基于关联规则发现的常见药物组合:白术→炮姜(置信度0.83)、五味子→人参(置信度0.71)、桑白皮→人参(置信度0.71);挖掘出核心组合2个,五味子、桑白皮、人参,半夏、炮姜、陈皮。[结论]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痰饮附咳嗽篇》中常用药物和思路符合仲景治疗痰饮疾病的原则和用药思想,在此基础上重用化痰止咳药,重视调理肺腑,多用辛温药物发散行气、调畅气机,研究宋代医家对痰饮病的治疗思想,能够为现代临床治疗痰饮疾病提供新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索总结中医内治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证型特点及用药特点。方法:收集近20年治疗UC的文献,录入"中药复方分析"软件,对其证型、药类、核心药物、药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常见证型居前5位的为大肠湿热证、脾虚肝旺证、脾胃气虚兼湿阻气滞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气虚兼大肠湿热证;居前10位的核心药物为甘草、白术、党参、木香、黄连、白芍、茯苓、黄芪、当归、陈皮,其常用药组是核心药物的排列组合。结论: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是UC最常见证型;补虚药、清热药、除湿药(化湿、渗湿)、温里药的遣用是其基本配伍结构,理气药、活血药、收涩药、止血药的遣用是其重要的增效配伍结构;芍药甘草汤、白术茯苓汤、香连丸、四君子汤是治疗UC内治方的常用基础方。  相似文献   

12.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李东垣《脾胃论》用药组方规律。【方法】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的频次统计、关联规则和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脾胃论》的用药组方规律。【结果】共收集到《脾胃论》中的方剂63首,涉及中药101种。使用频次最高的10味药由高到低依次为炙甘草、陈皮、人参、升麻、当归、白术、黄芪、柴胡、苍术和茯苓,前8味正是补中益气汤的药物组成;并根据无监督熵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演化出4首新方。【结论】《脾胃论》用药组方的核心为补中益气汤;其药物配伍以甘温益气药和辛散升阳药为主,辅以理气祛湿、滋阴养血及沉降下行之品等。  相似文献   

13.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逐一录入方剂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软件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儿童肥胖症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137首相关方剂,涉及155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味为茯苓、白术、泽泻、陈皮、半夏、山楂、炙甘草、大黄、决明子、厚朴,常用药对为白术与茯苓、半夏与陈皮、陈皮与茯苓、茯苓与泽泻等,发现核心药物组合8对,挖掘出新处方共8个。结论:近年来治疗儿童肥胖症组方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虚与泻实为主,新方的药物大多为药食同源之品,如茯苓、陈皮、山楂、荷叶、山药等。因儿童治病依从性差,今后食疗将成为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分析近现代治疗肾性贫血中医文献方剂组方用药的规律。方法 :收集中医肾脏病专著及中医内科专著中有关中-重度肾性贫血的有效方剂,统一中西医诊断,规范中药名称,使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软件逐一录入并进行数据处理,先统计"中-重度"用药频次,再按"中度""重度"贫血方剂分别统计用药频次,分析药物组合规律、常用药物组合的关联规则,最终提取核心药物。结果:共有203首治疗中-重度肾性贫血处方被录入,共计295味中药,提取出核心药物14味:茯苓、大黄、黄芪、白术、丹参、陈皮、半夏、黄连、附子、党参、赤芍、当归、山茱萸、熟地黄;治疗中度肾性贫血方剂144首,计213味中药,归纳出核心药物7味:茯苓、黄芪、大黄、白术、丹参、半夏、陈皮;治疗重度肾性贫血方剂59首,共133味中药,提取出核心药物6味:熟地黄、大黄、茯苓、当归、陈皮、半夏,各组核心药物进行网络展示。结论:治疗中度、重度肾性贫血的核心药物组成明显不同,治疗原则有差异,但补气、化湿法是治疗各阶段肾性贫血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整理名老中医药专家临证经验,归纳总结其临证思路和诊疗规律,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方法运用频数频次分析、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对黎少尊主任医师2010年8月至2015年8月期间治疗的血管性痴呆心脾两虚合瘀血阻络证的门诊及住院患者药物使用情况、对药和核心药物使用情况进行结构性数据整合,发现其内在共性配伍网络及核心药物配伍结构。结果益气健脾、活血养心类等药物为高频组、核心节点药物;白术-黄芪、白术-炙甘草、黄芪-茯苓、当归-赤芍、当归-远志、黄芪-木香等为高频配伍组。健脾养心、益气补血组团,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组团,重镇安神组团和葛根、水蛭组团4个相对独立的方药组图的构建,为揭示本病证的辨证及治疗提供方向和指引。结论黎少尊主任医师治疗本病证以"心脾"立论,以心脾气虚、感受外邪,致脾失升降、瘀血阻络为基本病机,以益气活血、健脾养心为基本治则,以归脾汤、血府逐瘀汤加减为遣方用药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胀方剂配伍的核心药物及其关联关系,揭示其配伍规律。方法 整理古今方剂文献资料,共搜集肺胀方剂194首,分别采用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关联分析结果见支持度在20%以上的药物为甘草、杏仁、麻黄、半夏、茯苓、陈皮、五味子,主要3味药组为杏仁-麻黄-甘草、麻黄-甘草-半夏、麻黄-五味子-细辛等;层次聚类发现麻黄、甘草、半夏、干姜、桂枝、五味子、细辛温肺化饮聚类;石膏、杏仁、麻黄、甘草宣泄肺热聚类;陈皮、枳壳、桔梗理气化痰聚类;当归、桃仁、川芎、竹沥活血祛瘀化痰聚类;附子、白术、茯苓温肾健脾聚类。结论 肺胀方剂具有宣肺化痰、温肺化饮、清热泻肺、活血祛瘀、温肾健脾等配伍特点。该结果对临床治疗肺胀相关疾病的辨证用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7.
目的应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丹溪心法》治疗脾胃病方剂用药特点,为临床治疗脾胃病提供参考。方法以《丹溪心法》为检索源,采集朱丹溪治疗脾胃病的相关方剂,按照统一标准加以人工干预和规范处理。利用频数统计确定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通过建立共现矩阵、聚类和网络可视化分析常用药物的配伍特点和相互关系。结果共纳入处方105首,涉及中药150种。炙甘草、陈皮、白术、人参、茯苓等17种中药是治疗脾胃病的常用药物。结论朱丹溪在治疗脾胃疾病时重视补益脾胃,尤其重视清养脾胃,养胃气,益阴精;用药主要以甘温补气为主,辅以辛、苦之药以行气祛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探索《中医方剂大辞典》历代治疗呃逆的方剂中中药的使用特点,分析中药之间的配伍规律,以期对呃逆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参考,为中药新药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搜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用于治疗呃逆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使用软件关联规则Apriori算法、复杂系统熵聚类等无监督数据挖掘方法进行频数统计、组方规律、新方分析,分析治疗呃逆方剂中常用的中药及其配伍规律,提取核心组合形成新方。结果最终纳入《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呃逆的有效方剂共125首,共涉及中药140味,排序前六的中药分别为陈皮、人参、丁香、甘草、半夏、白术。四气中以温性中药居首,五味中以辛味中药居首,归经中以脾、胃两脏位列前二。常见关联药对分别为"人参-白术""柿蒂-丁香""半夏-陈皮"。并提取新方组合3首,分别为新方1"炙甘草,白术,人参,桂枝,炮姜,附子";新方2"沉香,木香,白豆蔻,小茴香";新方3"山茱萸,泽泻,牡丹皮,麦芽,石斛"。结论对《中医方剂大辞典》中治疗呃逆的有效方剂进行挖掘分析,结果显示呃逆的发生多因寒、因虚、因热,病机与胃气上逆有关,治疗多以辛开苦降为法,药物多用辛温之品,重在调理脾胃,对挖掘历代医家临床经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通过搜集、整理《傅青主女科》中含有白术的方剂,发现傅青主擅长运用白术配伍人参、熟地黄、当归、山药、茯苓、柴胡、升麻、巴戟天等药物,并喜用土炒,使得白术不再囿于健脾益气,扩大了白术在妇科经、带、胎、产诸病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0.
炙甘草汤合温胆汤分别出自《伤寒论》、《千金方》。前者主治心气不足脉结代之证,后方是用于治疗痰饮的代表方剂。两方药物由炙甘草、生地、人参、桂枝、阿胶、麦冬、火麻仁、生姜、大枣、茯苓、法夏、陈皮、枳实、竹茹组成。笔者运用二方治疗心动过速,取得显著疗效。现将在我院门诊2005年1月-2007年12月资料较完整的100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