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 毫秒
1.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的临床特征,为临床早期准确判断药物不良反应提供参考。方法:对2006年-2010年我院由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多发生在用药8-14d(76.9%),患者以高热为主(64.1%),定位症状少,停用药物后48h内体温降至正常,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c反应蛋白多数不高或仅轻度升高。结论:对于应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抗感染的患者,如病程中再次出现发热应及早进行相关检查,早期判断药物热,及时停药。  相似文献   

2.
杨海 《中国药物警戒》2012,9(6):382-382
病例:患者,女,60岁,既往2型糖尿病、高血压病史.因反复低热40余天、伴咳嗽1月余并加重,于2011年8月18日来我院就诊.通过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双肺CT等诊断为肺炎(右)、肺脓肿(右)、高血压(3级)、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痰培养示肺炎克雷伯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参照药敏结果制定抗感染治疗方案为哌拉西林舒巴坦(力可多,四川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1109)3.75g+生理盐水100mL每日3次,静脉滴注;阿米卡星0.4g+生理盐水25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  相似文献   

3.
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是否由药物引起的发热提供参考,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15年1月-2018年12月由临床上报的41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不良反应中进行筛选,挑选出发热病例共29例,其中23例发热在38.5℃以上。对这29份病例从临床表现、用药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临床处理方式、转归时间等方面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9份病例有20份是男性、9份是女性,年龄在30~70岁之间,连续用药时间超过5 d以上容易引起大于38.5℃的高热,大多数伴有寒战或恶寒的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嗜酸性粒细胞、BCR、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等正常或不变或下降,一般都会给予退热药对症处理,停药后1~2 h体温逐渐下降,2~24 h降至正常,寒战或恶寒症状会随着体温好转而消失,换用其他药物不会再出现发热。结论:性别有一定的影响;年龄无明显规律,但青少年较少;没有特异性的实验室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以结合临床症状、用药时间、参考实验室指标判断是药物热还是继发性感染。临床医师应注意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根据治疗情况及时停药或更换药物。  相似文献   

4.
李秋霞 《抗感染药学》2019,16(8):1379-1380,1442
目的:分析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患者药物热发生的原因与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提供参考。方法:利用互联网输入关键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药物热,搜索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文献,分析其发生的原因与特点。结果:涉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致药物热文献4篇(4例),4例患者均在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期间出现临床症状、体温升高,停药后体温24 h内恢复正常。结论:药物热常被原发病掩盖,临床医师在临床用药过程应及时、准确识别药物热,从而减少药物热的发生,确保临床安全用药。  相似文献   

5.
一例21岁产褥期女性患者因颅内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给予低分子皮下注射抗凝,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静脉滴注抗感染诊疗,2d后体温正常。哌拉西林舒巴坦使用1周后再次出现高热、白细胞降至2.77±215;109/L,停用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并继续抗凝后体温恢复正常出院。2周后复查血白细胞恢复正常,确定为哌拉西林钠舒巴坦钠所致药物热。  相似文献   

6.
《中国药房》2015,(18):2503-2505
目的:为临床及时、准确地判断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引起的药物热和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2013年9月-2014年9月临床药师收集的30例由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住院患者的用药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医师处理方式等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多发生在连续用药7~14 d,单位累积用量多在1.3~2.7 g/kg之间;30例患者中,73.3%在滴注期间开始发热,体温以≥38.5℃高热为主;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血细胞沉降速率(ESR)轻度升高可作为药物热的判断指标,但白细胞计数降低并不适合作为判断指标;停用该药或改用其他抗菌药物后,患者体温均在24~48 h内降至正常。结论: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致药物热与患者性别、年龄没有关联,也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但与用药时间、累积天数、单位累积用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合一些血液学检查指标可作为判断药物热的依据。临床医师应提高对药物热的认识和重视程度,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哌拉西林复合制剂致药物热的临床表现,为临床准确诊断药物热提供参考。方法对2007-2010年我院收集的47例哌拉西林复合制剂致发热患者的用药天数、累积用药剂量和实验室检查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拉西林复合制剂导致药物热可伴有嗜酸性粒细胞增加,其致药物热发生的高峰期约在用药后8~14 d,大多数患者发生药物热时哌拉西林的累积用药剂量为1.6~2.7 g.kg-1。结论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作为诊断药物热的参考依据,药物热的发生与用药时间、累积用药剂量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哌拉西林钠致白细胞减少高热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存玉  王爱然 《医药导报》2001,20(11):686-686
患者 ,女 ,35岁 ,因骨盆骨折、多发臀部皮肤裂伤 ,2 0 0 0年 7月 2 7日入院治疗。给予哌拉西林钠 (山东齐鲁制药厂生产 ) 4.0g ,加入 0 .9%氯化钠注射液 2 5 0mL ,静脉滴注 ,bid ,用药 19d后连续 3d晚间出现高热 ,体温最高 40 .2℃。用地塞米松 10mg ,iv ,盐酸异丙嗪 2 5mg ,im ,体温暂时下降至正常。血常规示 :WBC 3 .2× 10 9·L 1 ,疑为哌拉西林钠所致 ,遂停用该药 ,给予利血生 10mg ,tid ,po ,3d后体温逐渐恢复正常 ,查血常规 :WBC 5 .6× 10 9·L 1 ,因用药期间未接触其他化学物质 ,无药物过敏史 ,排…  相似文献   

9.
《中南药学》2019,(11):2003-2004
<正>1病历资料患者,男,34岁,体重86 kg,因"怕热、多汗、心悸1年余,加重1周"于2018年11月9日入院,入院诊断为弥漫性甲状腺肿伴甲状腺机能亢进症、上呼吸道感染。患者入院当日体温38.8℃,肝功能:谷丙转氨酶24 U·L~(-1),谷草转氨酶75 U·L~(-1)↑,谷氨酰转肽酶73 U·L~(-1)。血常规:白细胞总数12.56×10~9 L~(-1)↑,中性粒细胞计数9.00×10~9 L~(-1)↑,中性粒细胞%71.9%,C反应蛋白71.5 mg·L~(-1)↑,降钙素原7.53 ng·mL~(-1)↑。细菌手工检查:乙型流感病毒阳性。入院后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继续院外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治疗肺脓肿患者治疗发生药物热及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1例临床药师监护肺脓肿患者治疗过程,检索相关文献,结合患者情况探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及莫西沙星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及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结果 使用抗菌药物尤其是β-内酰胺类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时,如体温突然上升要考虑药物热可能;莫西沙星致横纹肌溶解症可能与其化学结构特点有关,需注意控制药品输注速度,如发生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结论 临床应重视抗感染治疗可能发生的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药师积极查阅文献等证据,可为临床用药治疗安全有效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1.
药物热是临床常见不良反应之一,也是发热的常见病因,本文报道一例疑似万古霉素或和美罗培南致药物热的病例。  相似文献   

12.
刘俊 《中国执业药师》2014,(2):54-55,57
1例24岁女性剖宫产术后给予抗感染处理,使用头孢他啶4 d后,面部及躯干部位出现斑片状红疹、瘙痒,呈均匀对称性分布,给予抗过敏治疗,并改用阿米卡星注射液抗感染,3 d后患者症状稍有好转,给予泼尼松片口服,次日患者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3.
1例32岁女性抑郁症患者应用米氮平8天后双下肢大腿内侧出现多处红紫色片状斑块,急查血小板计数减少(87×10^9/L),诊断为米氮平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停药10天后瘀斑消失,复查血小板恢复正常(210×10^9/L)。  相似文献   

14.
1例77岁男性患者,静脉滴注利奈唑胺后出现血小板减少,予以报道,提醒临床使用该药时注意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差异性分析哌拉西林与哌拉西林复方制剂所致的不良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国内近年来期刊公开报道的有关哌拉西林与哌拉西林复方制剂所致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哌拉西林致不良反应男女比例为1∶0.95;哌拉西林复方制剂致不良反应男女比例为1∶0.69,且主要发生在老年患者,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哌拉西林,神经系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也存在差别。结论:重视哌拉西林复方制剂的不良反应,加强用药监护,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1 病例 患者,男,59岁,因间断腹痛、纳差2年、恶心、呕吐1周到医院就诊. 患者于2年前因包含不当出现腹胀、纳差,于我院查胃镜示:反流性食管炎;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  相似文献   

17.
病例:患者女,9岁,因咳嗽咳痰一月余于2009年6月16日到某卫生院就诊。体检:体温37℃,皮肤无瘀斑,无出血点,全身无肿大淋巴结,咽充血,扁桃体Ⅱ度肿大,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心率80次/分,律齐,无杂音,肝脾未及。胸片:两肺纹理增粗。诊断:急性支气管炎。给予哌拉西林3.0,地塞米松3mg,0.9%氯化钠100ml和头孢呋辛1.0,氯化钾0.2,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1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使用4天。6月16日,患者无出血现象。6月17日,患者输液时出现左手甲沟出血,转到当地中心医院,经检查血常规等各项指标均无异常。6月18日,患者输液时吐出带血的唾液,量少。6月19日以后,患者多次出现双手足甲沟出血,按压指(趾)甲时有血滴出并很快凝固。为查明原因,6月23日,患者到省儿童医院检查,凝血谱正常,血小板糖蛋白正常。给予维生素C咀嚼片,每次1片,一日3次。6月26日患者双手甲沟又一次出血。此后,患者情况好转,观察一年多,未再出现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18.
1例47岁急性胰腺炎患者,给予头孢甲肟联合甲硝唑治疗。用药3天后白细胞计数急剧下降,从入院时的7.53×109/L降至1.75×109/L。考虑药物所致不良反应,立即停药,予皮下注射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μg),1周后白细胞升至4.58×109/L。  相似文献   

19.
1例70岁女性患者因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入院治疗,服用厄贝沙坦后出现高血压反应,停药并改用其他降压药后血压下降。通过分析该例药品不良反应与用药的相关性,提醒临床使用该药时应注意相关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报道1例70岁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患者服用厄贝沙坦片后发生严重高血压不良反应的临床案例,分析发生不良反应与用药的相关性。提示临床医生在使用厄贝沙坦片治疗高血压的同时,注意监测其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