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的治疗效果,探讨白细胞过滤及γ射线照射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PTR)中的作用。方法 759例患者每次输注机采血小板前1 h和输注后24 h检查靜脉血小板数量,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CI),以输注后24 h CCI4.5×109·L-1为PTR;发生PTR的患者,在再次输注血小板前,分别进行67例次的白细胞过滤和81例次的γ射线照射,其中,有26例次的血小板联合应用了这2项技术。结果 3 467例次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无效率1 222/3 467,35.25%。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组的PTR发生率最高49.35%;机采血小板输注次数、累积剂量与输注效果比较,血小板量10 U,无效率26.2%;20 U,无效率51.72%;≥30 U,无效率73.58。20 U与10 U,≥30 U与10 U、20 U与≥30 U比较,χ2分别为38.56、106.46、14.29,P均0.05。白细胞过滤、γ射线照射及γ射线照射联合白细胞过滤后的PTR发生率分别是19.51%(8/41)、20.00%(11/55)和3.85%(1/26),P均0.05,但三者与未经治疗前患者的PTR发生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PTR的发生随患者疾病的不同而不同,ITP患者的PTR发生率最高;PTR的发生与患者血小板输注剂量有关,输注剂量越大,发生PTR的机率越大;白细胞过滤、γ射线照射等对预防PTR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通过观察单采血小板输注的临床疗效,为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对171例(447例次)输注血小板患者按不同疾病和输注频率分组进行统计分柝,计数输注前、输注后1h、24 h外周血小板,计算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外科手术、肿瘤及其他疾病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低频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高于中频组和高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频组与输注7次以上的高频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低频组与中频组、高频组,中频组与高频组的输注后1h、24 h CCI和PP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随着输注频率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频繁输注者(≥7次)输注疗效较差,易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无效输注(platelet transfusion resistance,PTR)与血小板抗体相关性。方法以计算血小板计数纠正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CCI)作为PTR的量化的判断依据,观察207例的血液病患者进行机采血小板输注效果,并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检测血小板抗体,计算PTR发生率及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将研究对象分为血小板抗体阳性组及血小板抗体阴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输注效果及1hCCI、24hCCI值。结果PTR发生率为43.0%,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为37.2%;血小板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PTR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小板抗体阳性组1hCCI及24hCCI明显低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前需进行血小板抗体的检测,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配型,有效地预防免疫性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出血性血液病患者机采血小板与手工血小板榆注效果.方法 将42例血小板减少患者分别输注机采血小板和手工血小板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CCI)判定输注效果.结果 机采组输注后1h,输注后24h,CCI高于手工采组,机采组输血无效率低于手工采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机采血小板输注疗效优于手工血小板.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液病患者单采血小板输注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72例(34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24 h外周血小板结果,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评价血小板输注疗效.结果 急性白血病(A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 、再生障碍性贫血(A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7.5%、60.3%、52.2%、46.9%,只有AL组与ITP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输注次数的增加,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 不同类型血液病患者其血小板输注疗效不同,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筛查及配合性输注措施应用于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多次输血的患者255例,对输血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值进行监测,对1h、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进行计算,对于判断为PTR者,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并行交叉配型,分析配合性输注效果。结果 255例多次输血患者中发现PTR者共82例(32.2%)。82例患者中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者62例(75.6%),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间存在明显相关性(r=0.552,P0.05);62例患者进行交叉配血,33例成功配合,28例输注有效,另外29例患者因配合未成功采用随机输注ABO同型血小板。配合性输注后及随机输注1h、24h后CCI值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配合性输注能使血小板输注效果显著提高,而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PTR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冰冻机采血小板在临床上的疗效.方法对预防性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和输后1h及24h血小板计数,计算出血小板增值(CCI);治疗性急性出血输注冰冻机采血小板病人检测血小板输注前及输后1h出血时间.以输注新鲜机采血小板的患者作平行对照.结果预防性输注组中,测定1h CCI>7.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86.7%(13/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90.9%(20/22),两组比较差别无显著性(P>0.05);24h CCI>4.5×109/L的百分率,冰冻机采血小板组53.3%(8/15),新鲜机采血小板组86.4%(19/22),两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性(P<0.05);治疗性急性出血组输注血小板前两组出血时间无显著性差别(t=0,P>0.05),输注后1h两组出血时间差别有显著性(P<0.05).结论冰冻血小板治疗急性出血患者效果优于新鲜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效果显著差于新鲜血小板.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单采和手工分离血小板输注对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为临床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择62例(256例次)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输注单采血小板患者39例为单采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患者23例为手工组,于输注前、输注后24 h进行外周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等指标来判断临床疗效.结果 输注有效率、输血不良反应率、输注后24 h CCI和PPR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需反复输血的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次数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输注单采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手工分离血小板,应首选单采血小板输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效果及与临床的关系。方法对217例需要输注血小板患者进行输注前、输注后1h、24h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其中对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配合组与普通组),根据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来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1)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有效率明显低于手术外科、肿瘤及其他内科,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输注1次组(1组)输注总有效率高于输注5次以上组(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5次以上输血的45例患者中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达60.0%,配合组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均明显高于普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8例基因配型输注血小板后1h、24h,血小板计数及CCI明显高于血清学配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疾病血小板输注的疗效不同。影响输注疗效的各种因素(包括各种抗体)随着受血者接受输注次数增加,在体内可累积增加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提倡对多次输注血小板后不见临床疗效的血液病患者,应尽早采用快速、简便、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SEPSA)技术进行交配试验,输注同型的单采血小板对提高受血者体内血小板数效果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交叉配型技术在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中的应用。方法配合性输注的血小板交叉配型采用固相凝集法。比较24例患者随机输注及配合性输注后的输注效果(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例患者的配合性输注后其有效输注率为91.67%,其24h CCI平均值为4764.08±429.91;而12例随机输注组的有效输注率及24 h CCI平均值分别为8.33%和1335.08±1084.82。两个组别间的有效输注率及24h CCI平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免疫因素所致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可以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发生并提高其输注效果,从而提升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建立一种适用于佛山地区临床客观情况的免疫抗体致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策略与技术路线.方法 采用PCR-SSP法对佛山地区无偿机采血小板捐献者600人进行HLA-1 (A,B位点)基因分型,其中100人进行HPA-1~15基因分型,建立HLA、HPA供者库.使用3种不同输血策略(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随机输注血小板)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提供血小板,并比较其输血效果.结果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获得相合供者率分别为100.0%、80.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和随机输注血小板策略的输注有效率分别为100.0%、62.5%、10.0%,前两者间及前两者分别与后者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的平均实验时间分别为(7.5&#177;1.6)h、(13.3&#177;6.1)h,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费用分别为(365&#177;47)元、(696&#177;343)元,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HPA供者库配合输注策略比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配合输注策略更易寻找到相合的供者,平均实验时间更短,平均费用更少,输注有效率更高,输血效果良好,是为佛山地区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寻找相合血小板较为理想的输注策略,建议在临床输血中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患者输注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检测6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198例次输注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前后1h和24h血小板值及血小板校正增加值(CCI),并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结果 198例次输注后血小板计数(48.3±16.2)×109/L,显著高于输注前的(18.4±8.7)×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24hCCI有效率分别为76.3%和45.5%。临床总有效166例次,总有效率为83.8%(166/198),无效或不良率为16.2%(32/198)。68例输注198例次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患者无一例发生严重输血反应。结论冷冻机采去白细胞血小板可用于急性白血病化疗后骨髓抑制导致的血小板减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血小板抗体检测及配型对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出血症状改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结果 25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的血小板抗体筛查阳性9例; 9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交叉配型前后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配型后输注的 1 h和24 h CCI、PPR数值明显高于配型前输注的.结论 血小板抗体检测及血小板配型输注可以为患者选择适用的血小板,提高单采血小板的输注有效率,避免滥用血小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预防性血小板输注阈值对血液病患者的影响。方法将确诊为血液系统疾病且出血程度为0级的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患者在输注不同剂量血小板后,出血改善及输血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A组患者输注次数和输注量明显低于B组,而两组间出血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率A组略低于B组。结论对病情稳定且无明显危险因素的血液病患者,采用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并比较机器单采法及手工法分离制备血小板制剂用于儿科血液病输注的效果。方法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患儿463例次为机采制剂组,输注手工分离血小板制剂患儿155例次为手工制剂组,分别在输注后24、48及72h作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观察临床止血效果、有无输血反应发生,计算血小板计数增加校正指数(CCI)、血小板回升率(PPR)、输注无效率、输血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输注后24、48、72h,机采制剂组:CCI分别为18.9、15.4、14.1,PPR分别为33.4%、27.8%、25.0%;手工制剂组:CCI分别为11.3、9.4、2.9,PPR分别为20.3%、10.3%、3.8%;机采法制剂组均明显高于手工制剂组(P<0.01)。机采制剂组输注无效率10.58%、输血反应发生率3.02%,手工制剂组相应为32.90%及11.61%,机采组虽都明显低于手工组,但两组均达到较好的临床止血目的,组间无差异。结论输注机器单采血小板制剂能更有效地提高血液病患儿的血小板值,减少其血小板输注无效及输血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手工血小板和机采血小板的疗效,为临床输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样本来源于该院经过血小板输注治疗的住院患者,其中134例患者输用6 756 U手工血小板为A组;74例患者输用2 880 U机采血小板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输注24 h后血小板校正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临床出血症状有无改善、有无输血反应等进行输注后疗效判断.结果 与B组比较,A组CCI、PPR、总的输注有效率、输注反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未产生同种免疫的患者,输注手工血小板或机采血小板,具有同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因此,手工血小板的应用能够节约血液资源,缓解血小板供应紧张的现状.  相似文献   

17.
972例次血液病患者输注机采血小板后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机采血小板治疗血液病的效果及临床科学、合理应用血小板的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本院血液科输注血小板136例(972次)的资料,比较输注前后24h内病历中记载的血小板检查结果,以血小板增加值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972例次中输注后24h内复查血小板的为661例次(68.00%),输注前后24h内均检查血小板的为475例次(48.86%);所有输注血小板患者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比较显著提高(P<0.01),总有效率为75.74%(103/136);但在输注前后24h内检查血小板的475例次中,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为58.73%。结论机采血小板对血液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但科学合理有效使用血小板的意识仍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系统评价患者输注高剂量血小板和低剂量血小板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检索年限从建库至2011年12月。纳入高剂量与低剂量血小板输注的随机对照试验(RCT)。采用RevMan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研究共纳入6个RCT。输注高剂量血小板的患者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时间间隔长于输注低剂量血小板的患者[MD=1.05,95%CI(O.89,1.20),P〈0.001],输注后血小板计数增加值高于输注低剂量血小板的患者[MD=17.38,95%CI(14.58,20.18),P〈0.001],但出血频率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77,95%CI(0.48,1.23),P=0.273。结论与输注低剂量血小板相比,输注高剂量血小板可以延长患者再次输注血小板的时间间隔,提高患者输注后的血小板计数,但对出血频率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