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髓质型食管癌因肿瘤的生长特点不同,在X线片上也就有不同的表现,而这些不同的表现和其它因素是否对放疗预后产生影响,为此,本文探讨了部分病例,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120例超长食管癌放射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长食管癌放射治疗的价值及影响预后因素。方法 :1985年 3月~ 1992年 12月收治超长食管癌 12 0例 ,均采用60 Co外照射 ,DT60~ 70Gy。结果 :治疗后的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30 %、6.7%、5.8% ;病变 <11cm和≥ 11cm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0 ;疗终X线表现基本消失与部分消失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13.7%、0 (P <0 .0 5) ;超长食管癌的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 2 4 .2 % ,明显高于同期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 13.5% (P <0 .0 1)。结论 :超长食管癌应积极治疗 ,食管癌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及远处转移率与病灶长度呈正相关 ,食管病灶长度、疗终X线表现、放疗剂量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前,中晚期食管癌的治疗仍以外照射为主要手段,但其生存率很低,近期病死率约60%,其原因为局部未控和远地转移。我院于1989年引进了Micro selectron—HDR以来,对20例中晚期食管癌患者进行了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相结合的治疗,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思者20例,男16例,女4例。年龄为40~76岁。均经X线片及病理证实,且为初治者。病变部位:食管上段3例,中段11例,下段6例。病变长度:3.5cm~6cm者7例,8cm以上者6例,10cm以上者7例。 X线片分型:缩窄型2例,蕈伞型3例,溃疡型7例,髓质型8例。病理分类:腺癌1例,未分化癌1例,余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放疗前后的食管轴向表现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食管癌不同的食管轴向表现与放疗预后的关系,作者对1990年4月至1992年12月期间外照射50Gy的71例食管癌的Χ线片形态和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放疗前的食管轴向有以下表现,即扭曲、弧形弯曲、不规则弯曲和正常轴向4种形态,其中扭曲型的病例预后最差,其次是不规则弯曲型的病例。而放疗后食管轴向能恢复到正常的病例,在局部控制和生存情况方面均优于食管轴向不能恢复到正常的病例。提示了放疗后食管轴向表现与预后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病灶长度 <5cm食管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特点。方法 :我科于 1994年 1月~ 1996年 12月收治食管癌病灶长度 <5cm的患者 13 8例 ,全部均行常规放射治疗 ,食管剂量为 60Gy~ 70Gy。结果 :全组 1、3、5年生存率分别是 68 1%、2 3 2 %、13 8% ,年龄、部位与预后关系不大 ,疗终X线影像改变明显好转者 (CR)与部分好转者 (PR)的 5年生存率分别是 2 0 9%、2 4% (P <0 0 5 ) ,有显著性差异。病灶长度≤ 3cm的髓质型患者与缩窄型患者的 5年生存率分别为 3 3 3 %、5 0 % (P <0 0 1)。结论 :小于 5cm长度的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的预后 (CR或PR)与疗终X线影像改变关系密切 ;缩窄型食管癌放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6.
88例食管癌放疗Dr50Gy与70Gy时,观察食管X光片,发现影响近期疗效的主要因素是X线分型:髓质型、蕈伞型好于溃疡型、缩窄型。70Gy近期疗效好于50Gy(P<0.01) 。从放疗剂量与疗效关系的分析发现,可根据50Gy时食管X光片,结合放疗后食管梗阻改善情况,确定非溃疡型病例最佳照射剂量;结合放疗后胸背疼痛的变化及患者一般状况,可确定溃疡型病例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病灶长度<5cm食管癌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其特点。方法:我科于1994年1月~1996年12月收治食管癌病灶长度<5cm的患者138例,全部均行常规放射治疗,食管剂量为60Gy~70Gy。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是68.1%、23.2%、13.8%,年龄、部位与预后关系不大,疗终X线影像改变明显好转者(CR)与部分好转者(PR)的5年生存率分别是20.9%、2.4%(P<0.05),有显著性差异。病灶长度≤3cm的髓质型患者与缩窄型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33.3%、5.0%(P<0.01)。结论:小于5cm长度的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的预后(CR或PR)与疗终X线影像改变关系密切;缩窄型食管癌放疗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我院从1982年12月至1986年9月应用10MV—X线外照射加腔内~(137)C_s治疗食管癌100例,与同期采用10MV—X线单纯外照射治疗的食管癌100例作对照,临床分析如下。 治疗方法:外照射采用10MV X线三野等中心照射。单纯外照射组剂量7000cGy/7周;外照射加腔内组5000cGy/5周(其中有13例达6000cGy/6周)。腔内照射应用Gynetron后装机,粘膜下0.5cm处剂量分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各期食管癌普通X线模拟定位、CT定位以及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3DCRT)协同化疗的疗效、毒副反应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年间各期食管癌共546例,分别接受普通X线模拟定位(普放组)、CT定位(适形组)和PET/CT定位(PET/CT组)放疗;协同化疗以铂类为基础联合氟尿嘧啶类或紫杉醇类等化疗4-6个周期(21~28d为1个周期).随访并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毒副反应和预后.结果:PET/CT组的平均大体肿瘤体积(GTV)与计划靶区(PTV)体积均比普通CT组小[(2.8±1.4)cm3、(9.2±2.7)cm3].适形组的咽和食管、肺和气管的1-2级早期放射反应均高于PET/CT组(P均<0.05).PET/CT组的1、2、3年局部控制率和1、2、3、4、5生存率均高于普放组与适形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普放组死于原发灶未控、复发以及放射性肺炎的比例高(P均<0.05).病变位于胸上段、髓质型和蕈伞型、病变长度≤5cm、无淋巴结转移、T早分期病变预后较好.结论:CT定位与PET/CT定位三维适形放疗可提高局部控制率、降低毒副反应,以PET/CT定位为最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外照射加腔内放射治疗食管癌疗效。方法  1995年 1月~ 1996年 6月收治 6 0例食管癌随机分为两组 :30例用 8MV直线加速器X线外照射DT6 6 70Gy ;30例用 8MV直线加速器X线外照射DT6 0Gy,结束后 2周视残留病灶情况给予腔内放疗 5 10Gy/ 1 2次。结果 吞咽症状改善单放组70 % ,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组 90 %。 1、3、5年生存率单放组分别为 43 3%、16 7%、6 7% ,外照射加腔内放疗组分别为 83 3%、40 %、2 6 7% ,生存率对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外照射加腔内放疗较单纯外照射生存率明显提高 (P <0 0 5 )。但要适当掌握剂量 ,选择好适应证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高剂量率192 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远期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对12 8例Ⅱ、Ⅲ期放疗后宫颈癌进行了回顾分析。其中Ⅱ期 47例 ,Ⅲ期 81例。全盆腔外照射DT2 0Gy/ 10次 ,全盆中间挡铅 4cmDT2 0Gy~ 30Gy/ 10次~ 15次 ;后装A点剂量 48Gy~ 5 6Gy/ 6次~ 7次。 结果  1、3、5年生存率分别为 91 6 1%、81 8%和 6 7 36 % ;Ⅱ、Ⅲ期 1、3、5年生存率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 ;远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7 0 3% (9/ 12 8)。结论 高剂量率192 Ir后装腔内加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疗效肯定 ,并发症少。盆腔局部复发仍是放疗失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用改进型后装治疗机进行血管内放疗的可行性研究。资料与方法用兔髂动脉行血管成形术,制成血管狭窄模型,用改进型后装治疗机及微型放射源192Ir进行兔髂动脉内放疗,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结果60只兔分为3组。1)放疗10Gy组;2)放疗18Gy组;3)对照组,只做球囊扩张血管损伤,不做放疗。放疗组及对照组均100%成功。结论改进型后装治疗机在兔髂动脉扩张术后照射,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剂量率192铱后装腔内加体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等。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放疗中心共60例宫颈癌患者,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全盆照射,开始体外全盆腔照射,5次/周,2Gy/次,剂量25-40Gy;然后中间挡铅,4个野照射,5次/周,2Gy/次,宫旁剂量20-25Gy:同时腔内治疗,1次/周,6Gy/次,剂量为35-40Gy。腔内治疗采用ZL-HDR18铱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全部病例均宫颈阴道同时进行。腔内治疗每周1次,A点剂量36-40GY/6-7F/6-7w,腔内治疗当日停体外照射,治疗时间56-77天。结果:CR+PR 100%,随访超过3年,随访率达95%,3年生存率Ⅱ期88.3%,Ⅲ期82.9%;早期放射性直肠反应发生率为12.4%,膀胱反应发生率5.2%;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13.8%,膀胱炎3.8%。结论: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加体外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满意,患者生存率较高,耐受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4.
中晚期宫颈癌放疗效果与血红蛋白浓度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孜  原红  罗伟 《肿瘤防治研究》2003,30(3):231-232
 目的 探讨中晚期宫颈癌放射治疗后近期、远期疗效与血红蛋白浓度的关系。方法  1997年 1月至 1 2月 335例病理证实的中晚期宫颈癌患者在我科接受根治性放疗 ,体外照射采用 6或 8MV X线全盆腔野 30Gy/ 1 5次 ,中央遮盖野 2 0Gy/ 1 0次 ,腔内后装放疗192 IrA点 (35~ 4 5 )Gy/ (5~ 7)次。部分患者因宫颈“大菜花”肿瘤加用插植放疗 1~ 2次。放疗前中后测定血红蛋白含量 ,按治疗前血红蛋白浓度分成正常 ,轻、中、重度贫血 4组。结果 所有患者均随访 ,随访率 89% ,放疗中持续中重度贫血对中晚期宫颈癌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疗效有明显影响。结论 血红蛋白浓度影响宫颈癌的局部控制率和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高剂量率^192铱后装腔内加体外照射治疗宫颈癌的疗效及副作用等。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1月本院放疗中心共60例宫颈癌患者,采用8MV-X线直线加速器全盆照射,开始体外全盆腔照射,5次/周,2Gy/次,剂量25-40Gy;然后中间挡铅,4个野照射,5次/周,2Gy/次,宫旁剂量20-25Gy:同时腔内治疗,1次/周,6Gy/次,剂量为35-40Gy。腔内治疗采用ZL-HDR18铱高剂量率后装治疗机,全部病例均宫颈阴道同时进行。腔内治疗每周1次,A点剂量36-40GY/6-7F/6-7w,腔内治疗当日停体外照射,治疗时间56-77天。结果:CR+PR 100%,随访超过3年,随访率达95%,3年生存率Ⅱ期88.3%,Ⅲ期82.9%;早期放射性直肠反应发生率为12.4%,膀胱反应发生率5.2%;晚期放射性直肠炎发生率13.8%,膀胱炎3.8%。结论:高剂量率^192铱后装机腔内加体外治疗宫颈癌的疗效满意,患者生存率较高,耐受好,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官颈癌Ⅱb期患者应用术前外照射+192Ir腔内照射+手术及术中电子线照射的远期疗效.方法 对160例应用术前外照射+192Ir腔内照射+手术及术中电子线照射的宫颈癌Ⅱb期患者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全部患者术前先全盆腔接受了20 Gy分10次外照射和192Ir近距离腔内放疗,1周后全盆腔接受了12 MeV电子线18~20 Gy照射.结果 随访率为98.1%.随访满5、10年患者分别为143、135例.5年和10年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9.4%、86.3%、96.3%和84.4%、81.0%、95.0%.放射性直肠炎、膀胱炎发生率分别为5.0%、0.6%.放疗后肾孟积水、下肢水肿发生率分别为6.3%、1.3%.结论 宫颈癌Ⅱb期患者应用术前外照射+192Ir腔内照射+手术及术中电子线照射可提高患者生存率,且对肿瘤原发部位局部控制效果好,放疗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192Ir高剂量率近距离治疗机在近距离放射治疗中的剂量率效应进行了实验室观察和探讨。方法分别在不同剂量率条件下(平均剂量率为46.29Gy/h或5.79Gy/h)进行全腹或全胸192Ir近距离照射。观察指标为存活隐窝细胞数(小肠)和LD50值(肺)。结果随平均剂量率的降低和照射时间的延长,早反应组织小肠和晚反应组织肺癌生物效应也会随之下降。不同剂量率照射后小肠的ED10剂量之差为2.46Gy[(15.41-12.95)Gy],等效剂量降低了16.0%;肺的LD50剂量之差为4.25Gy[(13.25-9.00)Gy],等效剂量降低了32.1%。结论在进行近距离放射治疗过程中,随剂量率的不同存在着对晚反应组织可能过量或肿瘤剂量不足的潜在生物学问题,该点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19.
BACKGROUND: In the current study, the authors describe and compare two different strategies of brachy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glioblastoma multiforme (GBM).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mprised of 84 patients. Forty-five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with permanent or temporary low activity iodine-125 ((125)I) seeds in Cologne and 21 patients were implanted with temporary iridium-192 ((192)Ir) wires in Amsterdam. Both groups received external beam radiation therapy (EBRT); the (125)I group received 10-30 grays (Gy) with the implant in situ and the (192)Ir group received 60 Gy before implantation. In Cologne, im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after a diagnostic stereotactic biopsy whereas in Amsterdam implantation took place after cytoreductive diagnostic surgery. In addition, 18 patients in Amsterdam served as a control group. This group received only EBRT after cytoreductive surgery. RESULTS: In both groups the mean age of the patients was between 50-55 years, with 80% of the patients age > 45 years. The mean implantation volume encompassed by the referenced isodose was 23 cm(3) for (125)I and 48 cm(3) for (192)Ir. Initial dose rates were 2. 5-2.9 centigrays (cGy)/hour for permanent (125)I, 4.6 cGy/hour for temporary (125)I, and 44-100 cGy/hour (mean, 61 cGy) for (192)Ir. A total dose of 50-60 Gy, 60-80 Gy, and 40 Gy, respectively, was administered at the outer margins of the tumor.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approximately 16 months for both the (125)I group and the (192)Ir group. This was 6 months longer than the median survival in the control group. Reoperations were performed in 4 patients in the (125)I group (9%) versus 7 patients in the (192)Ir group (33%). No complications or late reactions were reported in the (125)I group, whereas one case of hemorrhage and three cases of delayed stroke were observed in the (192)Ir group. CONCLUSIONS: The equal median survival times in these two brachytherapy groups with such different dose rate radiation schedules support the hypothesis that dose rate does not play a major role in the survival of patients with primary GB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