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临床资料患者男,49岁.于1996年10月4日在某地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20天,来我院诊治.患者有乙肝病史.实验室检查:肝功能正常,HBsAg、HBsAb、HBcAb均阳性,AFP7700μg/L.B超检查发现肝区回声呈中粗光点,分布均匀,血管纹理可见,于肝右叶可探及13.0cm×14.1cm异常杂乱回声团块,边界欠清,内回声强弱不均.CT扫描示肿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后肿瘤上半部分区域完全强化,下半部仅部分强化;提示:肝右叶原发性肝癌合并肝海绵状血管瘤.MRI检查:肝脏上半部为典型血管瘤,表现高信号,下半部为稍高信号.患者于1996年11月25日在全麻下行有半肝切除术,术中见肝右叶Ⅴ、Ⅵ段有6cm×6cm肿物,质硬、表面灰白色、凹凸不平、呈多结节融合状、无明显包膜,在Ⅶ、Ⅷ段见9cm×8cm暗红色肿物,光滑、质软、有压缩感.病理检查:肝脏  相似文献   

2.
脾上皮样血管肉瘤 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景  柳凤轩 《癌症》2001,20(9):1008-1008
患者 , 女 , 61岁 , 间歇性左上腹隐痛 1月余 , 于 2000年 10月 18日入院治疗 (住院号 : 288041). 查体 : 全身状况好 , 腹平坦 , 左上腹轻压痛 , 脾区轻微叩痛 . B超示脾占位 , 内有多个无回声暗区 ; CT示脾肿大 , 以脾后极更明显 , 外缘凹凸不平 , 可见多个较小的不规则类圆形低密度病灶 , 边界不清 . 强化 3 min后 , 脾脏显示出多个充盈缺损区 , 边缘清晰 . 临床诊断 : 脾脏恶性肿瘤 , 考虑为恶性淋巴瘤或血管肉瘤 . 2000年 10月 25日在全身麻醉下行脾切除手术 . 术后病理检查 (病理号 : 20008986): 切除全脾一个 , 大小为 12 cm× 8.5 cm× 4 cm, 切面见一大小为 3.5 cm× 5 cm× 4 cm的灰红色结节 , 呈分叶状 , 质软 , 可见出血及坏死区 ; 镜下见脾脏部分区域为瘤组织所代替 , 可见瘤细胞与脾血窦内皮细胞有移行 . 瘤细胞圆形、卵圆形 , 呈上皮样 , 胞体大 , 边界清楚 ; 胞浆丰富、嗜酸性 , 呈空泡状 , 偶见含有单个红细胞 ; 胞核大、淡染 , 核仁突出 , 多紧贴于核膜下 . 瘤组织中可见大量单核及多核瘤巨细胞 , 核分裂相约 15个 /10HPF. 瘤细胞弥漫呈片状排列 (图 1A), 局部见有裂隙状、管状及乳头状结构 . 瘤组织内有大片出血及坏死 , 间质有炎症细胞浸润 . 免疫组化染色 : CD34(+ )(图 1B), FVIII R(+ )(图 1C), Pan Keratin(+ ), CK8(+ ), EMA(+ ), Vimentin(+ ). 网状纤维染色 : 清晰显示大小不一的血管腔 , 瘤细胞分布成巢 , 巢周绕以网状纤维 . 病理诊断 : 脾上皮样血管肉瘤 .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52岁,发现左睾丸黄豆粒样肿物2个月余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入院检查肿瘤标记物显示CEA、β-HCG、AFP均正常。睾丸彩超考虑恶性。腹部CT检查考虑精原细胞瘤,未见肿大淋巴结。行左睾丸高位切除术,术后标本肉眼可见左侧睾丸内一灰红结节,直径为1.5 cm,质地中等。镜下可见部分区域呈弥漫实性片状分布,部分区域肿瘤细胞呈腺体排列(图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CK-pan、CD56、Vim、CD10均阳性,Ki-67、Calretinin部分阳性表达,In?hibin、SALL4、WT-1、MC、TTF、EMA、CgA、NSE、CEA均阴性(图2)。病理诊断为左睾丸网腺癌。  相似文献   

4.
1病例报告患者男,48岁。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病变于2005年3月20日入院。入院后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腹部未及肿块,右上腹肋缘下4cm可触及肝脏下缘,质地中等,无结节感,无压痛。CT示肝右叶明显缩小,可见约5.0cm×4.0cm的肿瘤,边缘不规则,脾脏增大。B超示肝脏回声不均,具结节感,肝右叶见直径5.0cm低回声团,边界不规则,内回声不匀。提示诊断:肝癌,脾脏增大。血清生化检查:AFP11080ng/mL,CEA2.0ng/mL,HBsAg(+),HCA(-),肝功能正常,既往肝炎病史10余年。术中探查:肿瘤约5.0cm×5.0cm大小,质硬,与周围组织无黏连,手术切除顺利。术后经2…  相似文献   

5.
患者,男60岁,因腰骶部疼痛伴双下肢后侧麻木2年,加重20天入院.CT,MRI示L_5~S_1椎管内原发性占位病变.术中发现肿瘤位于硬膜下,包膜完整,神经根及硬膜囊完整无浸润.病理检查:送检不规则标本一堆,皇暗绿色,总大小4cm×4cm×3.5cm,质软,镜下见异型增生上皮样细胞呈梁索状,呈腺管状排列,梁索约3~4个细胞的厚度,腺管腔内见有胆色素物质,细胞浆丰富,嗜伊红,呈颗粒状,核中等大小,核仁明显,部分胞浆内可见有胆色素沉着.免疫组化染色:AFP、d、d_1抗胰蛋白酶均阳性;CEA、Cytokeratin均阴性.建议临床检查肝脏,超声发现肝右叶3cm×3cm×2.5cm占位性病变,行穿刺活检,病理切片所见同腰骶管内肿物一致.病理诊断:腰骶管内高分化肝癌转移.  相似文献   

6.
目的:阐明肾脏肌纤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肾脏肌纤维瘤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点。结果: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腰痛,CT检查发现左肾中下极巨大囊实性占位。大体检查:肾中下极见一灰白结节,体积10cm×7cm×5cm,切面灰白质韧,与周围组织界限较清,其间可见多个小囊腔及结节,直径均小于1cm。光镜观察:低倍镜下,肿瘤呈多结节状增生,结节周边部分一般为梭形肌样细胞排列成短束状或旋涡状结构,瘤细胞胞浆丰富,染色淡,细胞核狭长;结节中心部位瘤细胞圆形、短梭形、多角形,胞浆少,胞核深染,沿薄壁的"鹿角状"分支的小血管排列,呈所谓的血管外周细胞瘤样结构,局部间质可见玻璃样变性。部分区域两种类型细胞随意分布。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Vimentin弥漫阳性,SMA、Desmin、Bcl-2、HHF-35灶性阳性,WT-1、EMA、AE1/AE3、HMB45、CD34、S-100、CD117、CD10、ALK均阴性,Ki67阳性细胞指数约为2%。结论:肾脏肌纤维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明确诊断必须借助于临床及组织学改变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检查,首选治疗是肿瘤全切手术。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肝肉瘤罕见,而肝间皮肉瘤更为罕见,本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患者男,67岁,职业石棉工人.因右上腹隐疼,伴有纳差、乏力1月而入院.实验室检查:肝功能、血胆红素均正常、甲胎蛋白阴性.胸部X线片示,右膈稍升高.B超检查示肝右前叶近膈部有7.7cm×9cm占位病变,中央有不规则暗区.CT扫描片示:见右前叶膈部有7cm×9cm大的混合性囊性占位病变,其周围有包膜.术前诊断:肝脓肿?肝癌?于1996年3月行手术探查,术中见右肝前叶和右后叶近膈部有9cm×9cm大之肿瘤,其周有一层薄的包膜,界限清楚,周围肝组织正常,肿瘤质地软,其形态与肝癌完全不同.术中穿刺到少许淡红色液体,行涂片检查未找到癌细胞.经阻断肝十二指肠韧带后,完整切除肿瘤,瘤体深部呈鱼肉状.术后病理检查并结合免疫组化检查,诊断为肝间皮肉瘤.组织学特点,瘤细胞大小不等,胞浆少、嗜酸性核大而圆、核膜清楚、核仁明显,偶可见空泡状核以及核分裂像.讨论 间皮肉瘤的发病多数文献认为与石棉接触有关,有人认为是一种职业病.潜伏期可长达20~40年.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间皮肉瘤多见于胸膜、腹膜、并产生胸腹水,诊断也往往首先从胸腹水中找到瘤细胞而确定.由于肝肉瘤罕见,术前诊断几乎全部误诊.但肝肉瘤与原发性肝癌亦有不同点:患者全身情况良好,没有慢性肝病  相似文献   

8.
患者女性,41岁,因“月经量增多1年”于2014年12月21日就诊绍兴市中心医院。妇科检查发现子宫前位增大如孕2个月,活动无压痛。双侧附件区未扪及包块及压痛。超声检查发现子宫中部可见一个低回声团,大小为5.1 cm×3.3 cm,位于内膜下方,双附件未见明显异常回声,考虑黏膜下肌瘤。临床诊断为子宫肌瘤,于2014年12月22日在腹腔镜下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中可见肿瘤位于子宫后壁黏膜下,表面光滑,大小为5 cm×4 cm,肿物边界清楚。镜下可见肿瘤由梭形细胞、胶原基质和丰富的血管构成,细胞丰富区和细胞疏松区交替分布,核无异型性,核染色质疏松,未见核分裂及坏死,部分血管呈不规则鹿角状,可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图1)。免疫组织化学法显示CD34、CD99、Bcl-2弥漫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约10%(+),Desmin灶性阳性,CD10、S-100、SMA、CD117、CK、EMA、DOG-1均阴性表达。术后病理诊断为子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随访15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患者情况良好。  相似文献   

9.
作者新近收治1例肝癌病人,成功地切除了肝尾叶肝细胞癌.患者男性,57岁,上腹部不适2月.生化检查,提示肝功损害,HBsAg阳性.B超及CT发现上腹部有一实质性包块,约6.7cm×7.0cm.MRI提示:腹主动脉前见8cm×6cm异常信号影,肝门受压,冠状位见肿块推挤压迫腔静脉和门静脉变形,移位,诊断腹腔占位.DSA:肝左动脉及其分支明显受压移位,呈“抱球征”,肝尾叶可见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诊断:肝尾叶肝癌(巨块型).遂硬麻下,剖腹探查,见肝脏呈结节状,质中硬,探查肝门后方,可触及一实质性包块,右路进入尾叶,从腔静脉间隙分离,切断缝扎尾叶门静脉分枝,由肝后下腔静脉分离解剖和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AFP值与HBV感染模式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1年6月于我院就诊并手术的所有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有217例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纳入研究:肝细胞肝癌(HCC)组176例,非HCC组41例.HCC组中HBV感染模式前三位的分别是HBsAg,HBeAb和HBcAb阳性(小三阳)(30.7%),HBsAg和HBcAb阳性(25.6%)及HBsAg,HBeAg和HBcAb阳性(大三阳)(20.5%).HCC组血清AFP值高于非HCC组血清AFP值(P <0.001),但HCC组内HBV感染组与非HBV感染组之间血清AFP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 =0.147),三种主要HBV感染模式之间血清AFP值也无统计学差异(P=0.578).同样的,无论在AFP阴性组(<20ng/ml)还是AFP阳性组(≥20ng/ml),三种主要的HBV感染模式之间的血清AFP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HCC的血清AFP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肝脏恶性肿瘤血清AFP值,但HCC组内HBV的各种感染模式之间AFP值水平无差异.  相似文献   

11.
产生AFP的肺癌4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肺癌伴血清AFP升高和肿瘤组织AFP阳性的病例很少见,国外有少数病例报道.本组4例经支气管粘膜活检和手术切除肿瘤,病理诊断为肺原发性腺癌,其中3例血清AFP>400ng/ml,1例切除的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显示AFP阳性表达.现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例1.患者男性,60岁,因咯血、咳嗽半年,X线和CT提示:左上肺及肺门处肿块3cm×3.5cm,肝功能正常,血清AFP>400ng/ml,B超:肝脏无占位性病变.支气管粘膜刷片和活检,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呈圆形,胞浆较丰富,核增大,核膜厚,核仁清楚.瘤细胞排列成腺样或乳头样结构,少数细胞异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56岁,咳嗽、胸闷半年余.CT示:右肺下叶约2 cm×1 cm×1 cm的结节一个,分界不清.手术切除送检.病理检查:8 cm×5 cm×4 cm肺叶组织一块,切面见2 cm×5 cm×1 cm的孤立结节一个,灰白,质细,无包膜,与周围肺组织分界不清.镜检: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可见瘤巨细胞、多核巨细胞,胞浆内散在含有多量小空泡的组织细胞,核异形明显,核分裂易见.肿瘤细胞组化标记:Vim( )、CD68( )、AAT( )、CK(-)、EMA(-)、S-100(-)、SMA(-)、Desmin(-)、Myoglobin(-).病理诊断:肺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方法:报道1 例肝脏恶性黑色素瘤,对其进行光镜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及特殊染色检测,并回顾文献.结果:肉眼观察见椭圆形肿物,有明显包膜,局部与肝组织黏连,但二者分界清楚;光镜下瘤细胞呈弥漫性分布,与肝组织分界处有纤维组织分割,但局部瘤细胞突破包膜侵及肝组织;肿瘤细胞异型性明显,呈圆形、多角形或梭形,胞界清,胞质丰富.部分区域瘤细胞胞浆中可见灰黑色颗粒;核圆形或卵圆形,核仁明显,嗜酸或弱嗜碱性,核分裂像易见;免疫组化结果肿瘤细胞显示Vimentin、Melanoma-pan、HMB45和S-100阳性;不表达AFP、CK高、CK18、CEA、CK19、CD34、CD117、NSE、LCA、CK、CHA、HCG、EMA、SCLC、Desmin、SM-actin、SC-actin、myoglobin和Syn等.结论:肝脏恶性黑色素瘤是一种极其罕见的肿瘤,且组织学形态又复杂多样,如遇到诊断有困难的肝脏肿瘤时,应考虑到恶性黑色素瘤之可能.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6岁,发现脾脏肿大11年,间歇性乏力10个月,于1997年1月20日住我院.实验室检查:尿、粪常规正常,红细胞>2.5×10~2/L肝、肾功能正常:AFP 25μg/L;CEA<20μg/L.B超检查;脾脏有多个略强回声光团块,大小9.12cm×6.94cm,边界不清,回声不均.提示脾脏肿大,脾内多发性血管瘤;CT提示:脾脏密度不均,拟为脾脏多发性血管瘤.MRI提示:脾脏淋巴瘤可能性大.患者于1997年1月27日在硬膜外麻醉下行脾脏切除术,手术顺利.病理学检查:脾脏标本12.8cm×3.8cm×3.5cm(附图),表面可见一灰白色凹陷区域,大小为3.8cm×3.5cm,切面可见多个暗红色肿块,其中3个,大小分别为3.5cm×2.8cm、2.8cm×2.5cm、1.7cm×1.5cm,周边包膜不明显,分界不清,肿块质软,有出血,主瘤旁有散在的小结节,切面无明显坏死.显微镜检查:脾脏肿瘤中可见明显扩张管壁,腔内壁衬有立方形上皮细胞,核圆,有部分细胞异型,呈增生性改变,可见核分裂,管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组织形态、骨髓形态和免疫表型结果,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女性,34岁,临床表现为右侧乳腺肿块。镜下瘤细胞呈列兵样排列或弥漫分布,瘤细胞形态大小一致,中等大小,圆形或卵圆形,细胞质少,胞核圆形或卵圆形,核分裂象易见,核仁易见,可见不成熟嗜酸性粒细胞散在分布。免疫组化示瘤细胞MPO、CD34、CD45为阳性,CD20、CD3、CD15、CD79α、Syn、CK、EMA、E-cad均阴性。结论:乳腺原发性粒细胞肉瘤临床较罕见,临床表现不具特征性,易误诊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浸润性小叶癌等,掌握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特点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肝脏肉瘤极为少见,文献上报道甚少。肝脏平滑肌肉瘤更属罕见病,故将我院收治一例报告如下。患者男,44岁。腹胀三个月,肝区胀痛十五天,疼痛呈持续性,无放射痛,消瘦,无黄染。锁骨中线右肋下2cm,剑突下6cm触及肝脏下缘,质软,边缘整齐,压痛( )。腹部移动性浊音(-)。既往无肝病史。CT检查见肝右叶有一圆形占位,直径为5.61CmCT值为8~20Hu,边缘不清。其周围可见散在小圆形低密度区,大小为2.8cm直径,CT值33Hu。CT诊断为肝内多发性结节性占位,肝癌可能性大。肝脏B超提示肝内占位性病变。AFP定量为3.5ng/ml。肝功能检查:碘反应(一),TTT4u,ZnTT6u,SGPT4u,HBsAg(一)。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乙肝五项、HCV抗体、血清甲胎蛋白(AFP)、CA19-9、CA125、CEA对原发性肝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分别测定乙肝五项、HCV抗体、肝脏肿瘤血清标志物AFP、CA199、CA125、CEA。结果 5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中,HBsAg阳性45例(60.0%),HCV抗体阳性16例(21.3%),HBsAg并HCV抗体双阳性3例(4.0%);乙肝五项(HBV-M)不同组合模式中,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20例,HBsAg、HBeAg、HBcAb阳性(大三阳)9例,HBsAg、HBcAb两项阳性14例。AFP、CA19-9、CA125、CEA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依次为AFP(68.0%),CA19-9(34.6%),CA125(33.3%),CEA(30.7%),四项联合检测对肝癌诊断的灵敏度可提高至80.0%。结论肝癌的发生与HBV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HBsAg、HBeAb、HBcAb三项阳性(小三阳)患者应视为的高危人群。在肝癌患者中,肝癌的单项肿瘤标志物检测应首选阳性率最高的AFP,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原发性癌肉瘤(primaryhepaticcarcinosarcoma,PHC)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发生于肝脏的PHC进行组织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查。结果:镜下肿瘤大部分区域由短梭形细胞、多核巨细胞、泡沫状细胞组成,呈旋涡状排列。小部分为异型的腺管状结构。两种区域可见相互移行。免疫组化标记显示肉瘤样区瘤细胞CD68、SMA、S一100呈阳性表达。不表达CK20、EMA、CAl9—9、AFP、CKpan。结论:肝脏原发性癌肉瘤是一罕见的高度恶性肿瘤,结合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检查,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患儿,男性,11岁,1991年7月入院,1个多月前发现腹部有肿物,无任何不适。实验室检查:WBC7.5×10~9/L,NO.75,LO.25,Hb111g/L.肝功能正常。尿蛋白( )。B超:在胰尾区见15.4cm×10.4cm大小,密度不均匀的回声团,边界清,考虑为胰尾区实性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胰体尾部,20cm×10cm,表面结节状。术后15个月健在。病理俭查:巨检:肿物呈结节状,17cm×5cm×10cm大小,切面呈分叶状,灰白色,质粗,大部分瘤组织坏死伴液化,瘤体边界尚清,包膜不完整。镜下:瘤细胞较小,且大小较一致,成片排列,被纤维隔开,偶见腺泡状结构;胞核较圆,核膜清,染色质点状呈均匀分布,无核仁。瘤体周淋巴结内见转移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报道1例极少见的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特征、组织形态、免疫组化特点及鉴别诊断等进行分析.结果:大体见4.5cm×3.5cm×2cm大小的灰白色结节,与周围界限较清.镜下见肿瘤主要为梭形细胞成分与腺样成分互相融合的双相分化表现.免疫表型Keratin、EMA和Vim阳性.结论:甲状腺伴胸腺样分化的梭形细胞肿瘤是一种非常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为无痛性肿块,无功能改变,确诊需结合组织形态及免疫组化.鉴别诊断包括甲状腺未分化癌、滑膜肉瘤、间质高度增生呈结节状筋膜炎样型甲状腺乳头状癌等.手术切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