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以扩散峰度成像(DKI)早期评估新辅助化学治疗(NAC)鼻咽癌(NPC)颈部淋巴结转移效果的可行性。方法 对38例NPC患者分别于NAC前(DayPre)及治疗第4天(Day4)、第1周期末(Day21)和第2周期末(Day42)行MR检查,测量咽后和颈部转移淋巴结短直径、DKI[平均扩散系数(MD)及平均峰度系数(MK)]和DWI(ADC)参数值,计算淋巴结退缩率。将淋巴结分为有效组(RG组)和无效组(NRG组),分析2组淋巴结退缩率、DKI及DWI参数值的差异。绘制DKI及DWI参数的ROC曲线,计算AUC值,比较DKI及DWI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 共29例NPC、38枚转移淋巴结纳入研究,RG 23枚,NRG 15枚。RG组Day21和Day42淋巴结短直径及退缩率与NRG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MD4值、MD21值及相的ΔM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NRG的ADC4值低于RG(P=0.02)。绘制MD4和ADC4的ROC曲线,相应AUC值分别为0.75和0.73,诊断特异度为86.7%时,MD4(56.5%)诊断敏感度大于ADC4(47.8%)。结论 DKI可用于早期预测NAC对NP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疗效,有望为临床个体化治疗NPC提供新的参考依据;MD是预测NAC早期疗效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进行大样本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MRI研究,旨在探索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MRI信号特点。方法收集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初治鼻咽癌315例,全部病例进行鼻咽部MRI检查,行自旋回波轴位、冠状、矢状位T1WI、轴位T2WI扫描及常规增强MRI扫描。结果315例患者中,254例(80.6%)有淋巴结转移,咽后淋巴结最常受累。鼻咽病灶位于双侧者,其颈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单侧者高。与鼻咽病灶均匀信号不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中央坏死、包膜外侵犯及融合发生率较高。结论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高,以咽后淋巴结最多见。鼻咽病灶位于双侧者淋巴结转移率明显较单侧者高。鼻咽癌颈部转移淋巴结的坏死、包膜外侵犯及融合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最大短径诊断标准。方法 回顾性分析817例初诊鼻咽癌患者的影像资料和临床资料。将有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患者按淋巴结的最大短径分组,分别以5 mm和6 mm为标准。分析以5 mm和6 mm为标准的2组间的总体生存率(OS),无远处转移生存率(DMFS)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LRFS)的差异性。结果 当以5 mm为标准时,两组OS、DMFS、LR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当以6 mm为标准时,OS和DMF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OS:P<0.001;DMFS:P=0.001),LRFS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0)。多因素分析显示咽后淋巴结转移的OS、DMFS、LRFS均不是鼻咽癌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以≥6 mm为诊断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标准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3.0T MR扩散加权成像鉴别鼻咽癌患者颈部转移淋巴结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目的 探讨3.0T MR颈部扩散加权成像(DWI)区分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及适宜的b值.方法 采用GE 3.0T MR及颈部8通道相控阵线圈对50例鼻咽癌患者及20名志愿者行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DWI,分别使用4组b值(600、800、1000、1200 s/mm~2)扫描,将鼻咽癌组中判断为转移的淋巴结与志愿者组的淋巴结ADC值分组进行比较.结果 b=600、800、1000、1200 s/mm~2时,鼻咽癌转移淋巴结ADC值(×10~(-3) mm~2/s)分别为0.808±0.112、0.769±0.098、0.732±0.095、0.696±0.083;正常对照组良性淋巴结ADC值(×10~(-3) mm~2/s)分别为0.993±0.172、0.967±0.165、0.903±0.157、0.855±0.122.转移淋巴结ADC值明显低于相应良性淋巴结(P<0.05).当b=800 s/mm2,ROC曲线上ADC诊断阈值取0.873×10~(-3) mm~2/s时,鉴别诊断鼻咽癌转移淋巴结与良性淋巴结的敏感度为88.41%,特异度为69.43%,准确率为75.22%,既能兼顾良好的图像质量又能得到较准确的测量数值.结论 作为一种快速、灵敏的MR成像技术,DWI有助于区分鼻咽癌患者颈部淋巴结的良恶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脂肪抑制技术)(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及SET1WI+C对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检测差异,并探讨3者对发现较小转移淋巴结的价值.方法:收集39例鼻咽癌并颈部淋巴结转移患者的MR资料,对比DWI、STIR、SET1WI+C上淋巴结的分布,显示小淋巴结的数量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DWI、STIR及SET1WI+C分别检出颈部淋巴结转移38例(97.43%)、30例(76.92%)和21例(53.85%).3种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06,P<0.01);DWI与SET1WI+C检出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x2=20.11,P<0.01);DWI与STIR检出率比较,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x2=7.34,P<0.01);SET1WI+C与STIR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9,0.01<P<0.05).结论:联合应用DWI和STIR,有利于对鼻咽癌颈部较小转移淋巴结的鉴别,可提高病理性淋巴结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峰度成像(IVIM-DKI))定量参数诊断口腔癌(OCC)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3年2—8月经病理证实的29例口腔癌患者的临床、MRI资料,共纳入转移淋巴结15枚,非转移淋巴结31枚。测量和记录相应淋巴结的IVIM-DKI定量参数,包括真扩散系数(D)、伪扩散系数(D*)、灌注分数(f)、平均扩散率(MD)、平均扩散峰度(MK)。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比较口腔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与非转移组间定量参数的差异,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VIM-DKI各定量参数鉴别转移淋巴结和非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通过逐步逻辑回归筛选出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D值、f值、MD值间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转移淋巴结组与非转移淋巴结组D*值、MK值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值、f值、MD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54、0.824、0.714,分别以0.88×10-3mm2/s、27.77%、...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测量鼻咽癌颈部转移性淋巴结放疗前后ADC值,观察扩散加权成像对放疗疗效的评价能力。方法 选取24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鼻咽癌伴颈部转移性淋巴结肿大患者,分别于放疗前、放疗中第7、14天及放疗结束后第4周行常规MR及扩散成像检查。根据治疗前后淋巴结的体积变化,将其分为有效组及无效组。测量各时间点ADC值。比较组内各时间点及组间相同时间点ADC值的变化。结果 放疗第7及14天,有效组淋巴结ADC值高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放疗第7及14天,有效组淋巴结ADC值较放疗前升高,放疗第14天淋巴结ADC值较第7天亦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扩散加权成像可用于评价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磁共振成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观测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MRI异常指征。材料和方法:对40例正常对照组和47例鼻咽癌初诊患者的MRI所见进行观察。测量咽后淋巴结轴面最大径,观察淋巴结信号改变,记录鼻咽癌咽壁受累数。结果:对照组有23例显示外侧咽后淋巴结,大小未超过8mm;内侧咽后淋巴结均未显示。以对照组淋巴结8mm最大径作为正常上限,病变组有72.3%的外侧咽后淋巴结肿大,其中异常内侧咽后淋巴结也有4例显示。两组淋巴结信号变化相似。原发肿瘤侵犯咽壁数目与咽后淋巴结转移有关。结论:MRI发现咽后淋巴结肿大较CT敏感,但淋巴结大小仍是判断有无肿瘤转移的主要指征。  相似文献   

9.
收集2012年1月~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鼻咽癌患者56例,分别进行CT以及MRI扫描,比较两种方法的诊断结果。MRI对咽后淋巴结的显示率为42.86%,显著高于CT的23.21%(P0.05);MRI对0.9cm的咽后淋巴结转移显示率显著高于CT(P0.05)。MRI相比于CT检查能够更为准确地检出肿瘤转移侵犯范围,指导临床进行分期和治疗决策。  相似文献   

10.
<正>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初诊时以颈部肿块为主诉者达40%~50%,检查发现颈淋巴结有转移者达75%以上。核磁共振成像由于成像系列多,软组织分辨率高,常用于诊断颈部淋巴结转移。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灶是鼻咽癌治疗及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作者现对鼻咽癌颈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特征、淋巴结转移规律、影响淋巴结转移的因素以及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颈超声检查在鼻咽癌及其颈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T作为参照,对4例病理已确诊为鼻咽癌的住院患者进行鼻咽部和左右侧颈部超声检查。患者取仰卧位,检查时头略向对侧倾斜,以腮腺及咽旁间隙作为透声窗,取下颌角和乳突间的耳垂下斜横断面和下颌骨升支旁的斜冠状切面显示鼻咽部,测量病理情况下鼻咽部软组织的厚度或肿块的范围,观察其形态、边界、内部回声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然后再用高频探头检查左右侧颈部,并对肿大的淋巴结测量记录。结果4例患者显示6个病灶,其中单侧病灶2例,双侧病灶2例。病灶中低回声4个,中等回声2个,实质性回声6个,夹杂液无回声区1个;声像图表现鼻咽部软组织增厚4个,鼻咽部肿块2个;超声提示4例颈部淋巴结均肿大。结论经颈超声扫查可观察到鼻咽癌相应的鼻咽部软组织异常增厚或肿块的声像表现,有助于鼻咽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灌注成像(PWI)定量参数对不同分化程度鼻咽癌(NPC)的鉴别价值.材料与方法:对94例非角化性NPC(分化型23例、未分化型71例)行PWI.比较两组在PWI定量参数(Ktrans、Kep和Ve)上的差别.结果:未分化型NPC的Ktrans、Kep和Ve值分别为(0.378±0.161)min-1、(1.514±0.488)min-1和0.272±0.123;分化型NPC的Ktrans、Kep和Ve值分别为(0.266±0.059) min-1、(1.204±0.279)min-1和0.232±0.063.Ktrans和Kep值在两组NPC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Ve值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于ROC曲线分析,对于鉴别分化型与未分化型NPC,Ktrans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4.5%),而Kep具有较好的特异性(91.3%).结论:分化型和未分化型NPC原发灶在PWI定量参数上存在差异,Ktrans和Kep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颈部淋巴结结核(CTBL)与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的超声造影(CEUS)增强模式表现,评价CEUS在两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7年8月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行颈部淋巴结常规超声及CEUS检查,并经病理证实的61例CTBL患者和48例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患者的超声资料,观察淋巴结的分区,长径(L)/短径(S)值、淋巴门、钙化、内部坏死、血流、阻力指数(RI)及CEUS的增强模式,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间的统计学差异。 结果CTBL常规超声表现的钙化多呈粗钙化(≥0.5 mm),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的钙化多呈微钙化(<0.5 mm),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淋巴结的L/S、淋巴门、内部坏死、血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61例CTBL分区以Ⅲ、Ⅳ、Ⅱ区常见(39.3%、31.1%、14.8%),48例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分区以Ⅱ、Ⅴ、Ⅲ区常见(45.8%、29.2%、12.5%),两组间不同分区的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125,P<0.05);根据CEUS环形增强的厚度分为厚环、薄环及无环形增强。其中CTBL以厚环多见(39/54,72.2%),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以薄环多见(26/38,68.4%),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171,P<0.05)。 结论结合常规超声,CEUS能够在淋巴结增强特征上进一步提供信息,有助于鉴别CTBL及鼻咽癌转移性淋巴结。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PET/CT和PET/MR在诊断宫颈癌原发灶及盆腔淋巴结转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40例宫颈癌患者于治疗前分别行PET/CT和PET/MR检查并进行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及配对χ2检验分别评价PET/CT和PET/MR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及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两者对盆腔转移淋巴结的诊断效能,采用秩和检验分析两者评价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及诊断自信度的差异。结果 PET/MR分期与金标准的诊断一致性显著高于PET/CT,二者对宫颈癌分期诊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2);PET/CT和PET/MR诊断转移淋巴结的曲线下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3,P>0.05);二者对转移淋巴结的可见性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7),诊断自信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结论 PET/CT和PET/MR对检出宫颈癌原发灶均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PET/MR对宫颈癌分期及判定淋巴结转移有更大的诊断优势,PET/MR有望在综合评价宫颈恶性病变进展中成为替代PET/CT的一种新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鼻咽癌(NPC)侵犯肌肉的MRI表现,探讨MRI在诊断NPC侵犯肌肉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经病理证实为NPC合并头颈部肌肉受侵的72例患者的MRI资料,分析其MRI表现及与临床分期的关系。结果 腭帆张肌和腭帆提肌受侵最为多见,共67例,常见多肌肉受累,单发者少见。受侵肌肉肿胀增粗34例,变形移位23例,变性萎缩15例;其中38例呈长T1长T2信号,34例信号不均匀。32例增强扫描病灶明显强化,25例不均匀强化,环状强化6例,无强化9例。其他改变包括颅底骨质破坏40例,侵犯海绵窦21例,颈静脉孔破坏13例,舌下神经管破坏6例。结论 MRI对显示NPC伴头颈部肌肉受侵的部位、范围、浸润深度和信号改变及其准确分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腹部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8例经手术、病理或临床追踪随访证实的腹部淋巴结结核病例临床资料,8例均行CT平扫加增强检查,其中3例另做MRI检查,观察患者病变的常见解剖部位、影像学形态及影像增强后强化方式的特点。结果 8例腹部淋巴结结核病例中,3例位于肠系膜根部,3例位于腹主动脉与下腔静脉间,2例在胰头周围和小网膜囊。8例中,2例淋巴结呈1 cm大小、多发结节状,CT注入造影剂有轻度均匀强化;6例淋巴结融合成不规则肿块状,CT增强后呈"多房样"环形强化。MRI T1加权像呈低信号、T2加权像高信号,中央为更高信号,增强后见环形强化。结论腹部淋巴结结核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需要与其他淋巴结病变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