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的体外光声显像特性及寻靶能力。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及碳二亚胺法制备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连接RDG靶向肽的多功能分子探针。检测探针的一般物理特性、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包封率及载药量、与RGD连接情况及体外寻靶能力,观察其体外光声显像情况、体外释放特性及体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的能力。结果成功制备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的多功能分子探针,平均粒径(266.00±65.85)nm,表面电位(-29.20±6.27)mV;多烯紫杉醇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88.00±0.32)%、(34.92±0.02)μg/mg,酞菁锌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97.25±0.22)%、(30.87±0.11)μg/mg;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具有一定缓释效应,且呈明显光声信号,并随酞菁锌含量增加而增强。流式细胞仪检测RGD肽与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连接率为89.19%。激光辐照靶向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纳米粒后,乳腺癌细胞凋亡率明显增高。结论载多烯紫杉醇及酞菁锌并靶向乳腺癌多功能分子探针呈明显光声信号,并具备乳腺癌细胞靶向能力,可通过光声介导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磁导向下氟尿嘧啶磁性白蛋白微球(5-FU-MAMS)和经聚乙二醇(PEG)修饰的5-FU-MAMS(PEG-5-FU-MAMS)在人结直肠癌裸鼠体内重要脏器的分布特征及对肿瘤的磁靶向性,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取人结直肠癌裸鼠18只,分为游离5-FU组、5-FU-MAMS组和PEG-5-FU-MAMS组,每组6只.在各裸鼠肿瘤表面施加3000 GS磁场,3组小鼠经尾静脉分别予以5-FU、5-FU-MAMS和PEG-5-FU-MAMS(按5-FU 8 mg/kg),30 min后,经眼眶采血,处死小鼠,取肿瘤、肝脏、肺脏,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浓度.结果 PEG-5-FU-MAMS组小鼠肿瘤中的药物浓度为(73.3±3.2) mg/L,明显高于5-FU-MAMS组(P<0.01);但肝脏和肺脏中的药物浓度[(22.1±2.7) mg/L和(26.3±2.8) mg/L]却明显低于5-FU-MAMS组[(46.3±8.2) mg/L和(39.4±5.4)mg/L,均P<0.01];两组小鼠血液中的药物浓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59±0.63) mg/L比( 1.67±0.41) mg/L,P>0.05].结论 PEG修饰后能够增强磁性载药微球的主动靶向能力,减弱被动靶向作用,有效减轻了化疗药物对体内重要脏器的不良反应,为肿瘤的靶向治疗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3.
丝裂霉素磁性纳米制剂抗肿瘤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1,他引:2  
目的 探讨生物可降解药物丝裂霉索磁性纳米球(MMC-MNS)的释药特点,及其体内外抑制乳腺癌细胞生长的活性和特征。方法采用动态透析结合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MMGMNS在体外中性介质中的释药特性;以乳癌细胞株MCF-7为对象,SRB法测定MMC-MNS在4种不同药物浓度下的体外抑瘤效率;将乳腺癌皮下移植瘤裸鼠模型分为4组(分别为尾静脉注射生理盐水、MMC、空白MNS以及MMC-MNS组),瘤体表面均给予相同三维立体梯度磁场作用,观察MMC-MNS靶向治疗裸鼠乳腺癌的效果。结果 MMC-MNS具有良好的缓释功能;MMC-MNS对乳癌细胞MCF-7有明显的杀伤活性,呈剂量-效应关系;经MMC-MNS处理后的肿瘤生长较其他组明显减慢,瘤重抑瘤率高达54.2%。结论 MMC-MNS在体外有明显的药物缓释效应,能在较长时间维持有效作用浓度,在体内外均表现出良好的抗癌杀瘤作用,具有良好的临床抗肿瘤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一种DR5mAb-载替加氟主动靶向载药高分子微球,并鉴定其理化性质和体外寻靶能力。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替加氟载药微球,以碳二亚胺法和生物素-亲和素法将DR5mAb与载药微球连接,构建DR5mAb-载替加氟主动靶向载药高分子微球。检测载药微球的一般性质;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抗体连接率,并对比碳二亚胺法和生物素-亲和素法的连接率;以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正常肝细胞株L02为实验对象验证其体外细胞靶向性。结果生物素亲和素法的载药微球抗体连接率高于碳二亚胺法(P0.05);靶向载药微球-7721组的细胞表面及周围有大量微球聚集,非靶向载药微球-7721组和靶向载药微球-L02组的细胞表面及周围均无明显微球聚集。结论 DR5mAb-载替加氟主动靶向载药高分子微球可与肝癌细胞SMCC-7721主动靶向结合,有望为肝癌靶向治疗提供一种新的手段和思路。  相似文献   

5.
载药微球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DEB-TACE)利用微球在靶病灶内释放化学治疗(简称化疗)药物,使靶肿瘤内药物浓度更高,而全身化疗药物浓度及不良反应降低;且微球可较完全栓塞肿瘤毛细血管网,闭塞肿瘤邻近血管,致癌细胞缺血、缺氧而坏死。本文对DEB-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一种载10-羟基喜树碱(10-HCPT)的叶酸受体靶向相变纳米粒超声造影剂(FR-HCPT-PNPCA),评价其载药及在体外的相变能力、对肿瘤细胞的靶向能力等一般特性。方法通过双步乳化法制备以脂质为壳膜材料、液态氟碳为内核,且包裹抗癌药物10-HCPT的纳米粒,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研究其药物包封率和载药量,在体外通过加热法研究其相变产生微泡的能力,并在肝癌细胞株7721细胞上研究其体外寻靶能力。结果成功制备出载10-HCPT的靶向相变纳米粒FR-HCPT-PNPCA,其药物包封率为70.42%,载药量为20.05%。当加热至70℃时,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明显的相变并产生微气泡,且大量纳米粒可特异性地黏附于肝癌细胞周围。结论 FR-HCPT-PNPCA载药率高,性质稳定,靶向肿瘤能力强,有望成为一种集肿瘤诊治于一体的多功能超声分子探针,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熊果酸对MCF-7乳腺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熊果酸对MCF-7乳腺癌细胞增殖、凋亡、细胞侵袭及裸鼠移植瘤生长的影响.方法 将1、10、100 μmol/L的熊果酸分别作用于乳腺癌MCF-7细胞12、24、48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变化及生长抑制率,流式细胞术及Transwell小室法检测熊果酸作用48h时MCF-7细胞周期、细胞凋亡率及细胞侵袭力.将乳腺癌MCF-7细胞接种于裸鼠,成瘤后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熊果酸低剂量组(每日1 mg/kg)、中剂量组(每日5 mg/kg)和高剂量组(每日25 mg/kg),检测5、10、15 d裸鼠移植瘤体积、肿瘤生长抑制率及15 d时肝肾功能、血常规变化.结果 随熊果酸浓度增加及作用时间延长,MCF-7细胞生长及凋亡发生受到显著影响,100 μmol/L熊果酸作用48 h时,细胞生长抑制率为46.0%,生长周期阻滞于G0/G1期,细胞凋亡率为(16.48±2.46)%,细胞侵袭力显著下降.熊果酸组裸鼠移植瘤体积显著小于对照组,15 d时熊果酸高剂量组肿瘤体积为(323.5±33.5)mm3生长抑制率为50.9%.各组肝肾功能和血常规无明显变化.结论 熊果酸可引起体外乳腺癌McF-7细胞增殖抑制、细胞凋亡率增加及细胞侵袭力下降,可显著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生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载多西紫杉醇脂质微泡(DLLM)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UTMD)对兔VX2肝癌微血管的抑制作用。方法建立60只兔VX2肝癌动物模型,将其随机分为6组(n=10):单纯药物组(Doc组)、单纯载药微泡组(DLLM组)、药物+超声组(Doc+US组)、单纯微泡+超声组(PLM+US组)、载药微泡+超声组(DLLM+US组)及对照组,比较各组动物肿瘤组织的血管密度(MVD)、CD34及VEGF的表达。结果处理后DLLM+US组的CD34表达水平低于其他各组,MVD明显降低,与其他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LLM+US组的VEGF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0.01)。结论 DLLM联合UTMD能抑制兔VX2肝癌的微血管生成,从而抑制兔VX2肝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联合应用靶向survivin的反义寡核苷酸(ASODN)和三苯氧胺(TAM)对MCF-7乳腺癌细胞的作用。方法将一条20mer的ASODN序列与TAM作用于MCF-7乳腺癌细胞,分别为TAM组(单独应用TAM)、ASODN组(单独应用ASODN)及TAM+ASOND联合组(联合应用TAM+ASODN).运用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试验(MTT)、流式细胞仪(FCM)、原位杂交以及分光光度法分别检测各组MCF-7细胞的抑制率、细胞周期和凋亡率、survivin mRNA表达和caspase-3活性。结果 TAM+ASOND联合组对MCF-7细胞的抑制率〔(62.26±3.92)%〕明显高于TAM组〔(42.30±6.63)%〕及ASODN组〔(54.77±9.99)%〕,P0.05.TAM+ASOND联合组的细胞凋亡率为(28.08±4.32)%,明显高于TAM组〔(18.94±4.01)%〕及ASODN组〔(21.12±3.95)%〕,P0.01.TAM+ASODN联合组对MCF-7细胞的G0/G1期阻滞作用明显强于TAM组和ASODN组(P0.05,P0.01);TAM+ASODN联合组survivin mRNA表达阳性率为(13.38±3.45)%,明显低于TAM组〔(39.67±7.42)%〕或ASODN组〔(27.50±5.80)%〕,P0.01.TAM+ASOND联合组MCF-7细胞的caspase-3活性(0.93±0.13)高于TAM组(0.50±0.09)或ASODN组(0.64±0.08),P0.01.结论靶向survivin的反义寡核苷酸能够促进MCF-7乳腺癌细胞凋亡,增加其对TAM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0.
阿霉素磁性蛋白微球靶向治疗胃癌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Tao K  Chen D  Wang G  Bai Z  Lu X  Tian Y  Wu Z  Hu F  Nie X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4):205-207,I013
目的 探讨阿霉素磁性微球联合外磁场的靶向疗法在动物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以及对进展期胃癌的辅助性化疗作用。方法:(1)选择130只大鼠检测阿霉素磁性微球靶向给药后动物体内靶区组织药物浓度。(2)采取人胃液20 ̄100ml,检测阿霉素磁性微球在人类胃液中的稳定性。(3)将此微球靶向应用于55例进展胃癌患者术前辅助化疗以观察其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疗效。结果 靶向给药2小时后动物体内靶区组织药物浓度即达峰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制备一种特异性靶向新生血管内皮细胞的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探讨其体外寻靶能力及双模态显影效果。方法采用多步乳化法制备载有印度墨水和液态氟碳的高分子造影剂,用碳二亚胺法将造影剂与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单克隆抗体相偶联,制备出靶向VEGFR2高分子造影剂(Vi-PFH-PLGA)。检测该造影剂的一般特性、体外寻靶能力及双模态显影效果,并与非靶向高分子造影剂进行比较。结果所制备的靶向高分子造影剂的平均粒径为(565.5±15.6)nm,间接免疫荧光法观察到抗体成功的连接到造影剂表面,流式细胞仪测得抗体微球连接率为99.72%,体外寻靶能力实验显示较多的靶向造影剂呈花环状牢固的聚集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表面,而非靶向组和抗体干预组未见造影剂与HUVEC的特异性结合。体外光声/超声显影实验显示,经脉冲激光辐照后,靶向造影剂组可检测到明显的光声信号和超声信号,与非靶向造影剂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成功制备出靶向VEGFR2的光声/超声双模态造影剂,该造影剂在体外与HUVEC细胞具有较强的靶向结合能力且具备较好的光声/超声双模态显影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制备一种叶酸受体靶向的相变超声造影剂,观察其体外细胞靶向效果及超声显影情况。方法采用单乳化法制备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纳米微球,通过碳二亚胺法连接叶酸配体制备叶酸受体靶向的相变超声造影剂,以人卵巢癌SKOV3细胞验证其体外细胞靶向性能,以高强度聚焦超声(HIFU)体外辐照实验观察其超声显影情况。结果所制备叶酸受体靶向高分子相变超声造影剂平均粒径为(229.13±13.46)nm,体外细胞寻靶实验显示靶向造影剂与SKOV3细胞大量结合,而普通造影剂组与游离叶酸干预组未见明显特异性结合。造影剂溶液经一定功率HIFU辐照后,超声显影效果较辐照前明显增强。结论成功制备了叶酸受体靶向包裹液态氟碳的高分子造影剂,对高表达叶酸受体的SKOV3细胞具有良好靶向性,并具备HIFU辐照后增强超声显影的特性,有望成为卵巢癌靶向显影与治疗的理想分子探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制备一种能同时用于超声造影及MR成像的多模态造影剂,观察其体外成像效果。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合成载超顺磁性氧化铁(SPIO)纳米颗粒及全氟己烷(PFH)的高分子微球(s-PFH/PLGA),检测其一般特性及光声信号。对不同浓度的s—PFH/PLGA水囊模型进行超声显影,以JC200聚焦超声肿瘤治疗系统辐照后观察回声强度变化;对不同铁含量的s—PFH/PLGA进行MR成像。结果透射电镜下s—PFH/PLGA呈球形,SPIO颗粒均匀分布在外壳上,平均粒径(738.9±158.4)nm,平均电位(-15.9士6.9)mV,并检测到明显光声信号。体外超声显像中s—PFH/PLGA呈点状高回声,HIFU辐照后回声强度增强。s-PFH/PLGA在T2wI中呈负增强显像;随着铁含量增高,MRI信号呈降低趋势。结论成功制备的载SPIO及PFH多模态造影剂具有体外超声、MR显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对瘤体内注射恩度凝胶抑制裸鼠乳腺癌移植瘤血管生成作用的影响。方法制备载恩度的PLGA-PEG-PLGA温度敏感型凝胶,检测恩度凝胶体外释放及超声辐照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建立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模型,分为模型组、恩度凝胶瘤体内注射组、超声靶向微泡破裂组、恩度凝胶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组,每7天治疗1次,连续3次后行肿瘤CEUS,测定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评价各种处理对肿瘤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结果恩度凝胶在体外平稳释放约1周,超声辐照可提高恩度凝胶的释放速率;恩度凝胶瘤体内注射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处理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肿瘤CEUS峰值强度及微血管密度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及恩度凝胶治疗组(P0.05)。结论超声靶向微泡破裂可阻断荷人乳腺癌裸鼠移植瘤微循环,并有效控制恩度凝胶的药物释放速率,使之释放更多药物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制备链霉亲和素化载紫杉醇相变型PLGA纳米粒(PTX-PLGA-SA/PFPs),并观察其体外低强度聚焦超声(LIFU)致相变后超声增强显影特性。方法采用单乳化法(O/W)制备载紫杉醇相变型PLGA纳米粒,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杉醇包封率;碳二亚胺法连接链霉亲和素(SA),共聚焦激光显微镜观察二者连接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二者链接率;体外LIFU致相变观察超声增强显影情况。结果制备的纳米粒粒径为(322.2±85.6)nm,表面电位(-5.66±3.46)mV。紫杉醇的包封率及载药量分别为(71.56±6.51)%、(6.57±0.61)%,与链霉亲和素的连接率为(97.16±1.20)%。LIFU功率7.5 W作用3min时可明显增强该纳米粒在体外的B-mode及造影模式下的超声显影。结论成功制备了PTX-PLGA-SA/PFPs纳米粒,其紫杉醇包封率高、链霉亲和素连接率高,体外声致相变后可显著增强超声显影。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对人乳腺癌SKBR-3细胞移植裸鼠的治疗效果以及对瘤组织局部凋亡诱导因子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5(PDCD5)与凋亡抑制因子X-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表达的影响。方法:用高表达Her-2的人乳腺癌SKBR-3细胞制备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成瘤后,将荷瘤小鼠随机分组分别给予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联合治疗组)、紫杉醇单药(紫杉醇组)、曲妥珠单抗单药(曲妥珠单抗组)、生理盐水(对照组)治疗。每周用药1次,6次后处死小鼠,取移植瘤称重后,分别用qPCR与Western bolt检测瘤组织PDCD5和XIAP基因与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各治疗组移植瘤质量均明显减小,瘤组织PDCD5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明显升高,XIAPmRNA与蛋白表达量均明显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以上变化较2个单药组更为明显(均P0.05)。单药组间比较,紫杉醇组降低XIAPmRNA与蛋白表达的作用强于曲妥珠单抗单组(均P0.05),其他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曲妥珠单抗化疗能有效抑制Her-2阳性乳腺癌移植瘤在裸鼠体内的生长,其作用可能与促进肿瘤PDCD5表达、同时降低XIAP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_短发夹RNA(VEGF-C_shRNA)靶向微泡联合超声辐照对乳腺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对32只雌性BALB/c裸鼠原位接种MCF-7人乳腺癌肿瘤组织。待移植瘤成瘤后,随机分为4组,G1组为空白对照,G2组采用VEGF-C_shRNA靶向微泡联合辐照,G3组为空白微泡+辐照,G4组为VEGF-C_shRNA静脉治疗。VEGF-C_shRNA靶向微泡治疗中,采用眼球后静脉注射150μg/kg两次,每次注射微泡后采用超声定位肿瘤后对微泡进行多次辐照。观察各组乳腺癌生长的情况。结果 G2组肿瘤增长幅度明显小于其他组,尤其是在治疗后第3、7、17天其平均增殖率与G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2组与G3组比较,第3、7、10、13、17及20天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G2组与G4组第7、13天以及17天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EGF-C_shRNA靶向微泡联合辐照可以抑制裸鼠乳腺癌的生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近红外荧光吲哚七甲川菁染料IR-783在裸鼠卵巢癌移植瘤模型中对肿瘤的特异靶向作用。方法采用卵巢癌细胞株SKOV-3创建卵巢癌裸鼠模型,将IR-783注入15只裸鼠体内,之后采用MaestroTM2.10活体成像系统分别在30min、1h、6h、24h、48h观察染料的肿瘤特异靶向作用及其在荷瘤裸鼠体内的代谢分布。结果图像分析软件测得肿瘤平均体积(16.34±3.35)cm3,游标卡尺测得为(15.56±1.85)cm3(P=0.79);注射后30minIR-783主要分布于肝脏、心脏、肾脏和肺,6h肿瘤荧光强度达到峰值,注射后48h肿瘤部位仍存在少量荧光信号。结论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可无创、准确、直观地反映裸鼠卵巢癌移植瘤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治疗兔肝VX2肿瘤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介导药物靶向释放技术治疗兔VX2肝移植瘤的效果。方法利用35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肝VX2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均分为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组(US+LMLH组)、超声定位辐照血卟啉组(US+HP组)、超声定位辐照空白脂质微泡组(US+MB组)、单纯载血卟啉微泡组(LMLH组)、单纯血卟啉组(HP组)、单纯超声辐照组(U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治疗前后用二维超声、CDFI及CEUS观察肿瘤大小、回声及血流灌注情况,计算肿瘤体积大小及生长抑制率;同时观察不同处理组肝内转移及远处转移情况;并用透射电镜观察肿瘤细胞的超微结构。结果US+LMLH组肿瘤内部呈混合回声,CDFI及超声造影显示肿瘤的滋养血管明显减少,生长抑制率高于其他各组;在肝内及远处转移方面,US+LMLH组较少转移,明显优于其他各组;超微结构显示US+LMLH组细胞膜破坏,线粒体明显肿胀。结论超声定位辐照载血卟啉微泡能有效激活血卟啉,具有较强的体内抑瘤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经导管血栓内注射微泡对体外超声溶栓的增强作用。方法取新鲜人血血栓40份分为4组,每组10份,实验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1组:血栓内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实验2组:经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对照2组:经外周循环注射尿激酶和微泡+超声假照,比较4组的溶栓率。超声频率1.0MHz,声压512kPa。另用超声激励MBDiO释放,观察治疗后血栓内荧光分布与强度。结果实验1组的溶栓率(37.70%±3.17%)显著高于实验2组(11.67%±1.13%)、对照1组(14.37%±2.22%)及对照2组(7.90%±0.68%,P0.05)。血栓内注射微泡后,内可见大片强回声后伴声影,治疗后强回声区在血栓内有扩散。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实验1组治疗后血栓内可见大量明亮荧光信号分布,而实验2组治疗后的血栓内部基本无荧光信号。结论血栓内注射微泡和尿激酶介导的超声溶栓率显著高于经静脉给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