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Liu DC  Wu H  Guo L 《中华眼科杂志》2007,43(4):346-349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除硅油填充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将53例(57只眼)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Ⅵ期患者分成联合手术组和玻璃体手术组。联合手术组33例(33只眼),单纯玻璃体手术组20例(24只眼)。联合手术组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硅油填充、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及折叠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单纯玻璃体手术组进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硅油填充。对两组术后视网膜复位情况和并发症进行对照分析。结果联合手术组视网膜完全复位29只眼,视网膜复位率为87.9%;单纯玻璃体手术组视网膜完全复位20只眼,视网膜复位率为83.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6)。联合手术组发生虹膜新生血管1只眼(3.0%),单纯玻璃体手术组发生虹膜新生血管2只眼(8.3%)。均发生在视网膜未复位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5)。结论玻璃体视网膜手术联合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安全有效,联合手术可避免再次行白内障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患者房水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白介素6(IL-6)、白介素18(IL-18)水平的差异,并探讨其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75例我院收治的75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的II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组(39例)为PDP患者,对照组(36例)选取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结果两组研究对象血清中总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高密度脂蛋白( 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 P >0.05),观察组患者血中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t =2.449, P <0.05);观察组患者房水中IL-6( t =16.14, P <0.001)、IL-18( t =16.08, P <0.001)及VEGF( t =5.361, P <0.001)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患者VEGF与IL-6( r =0.815, P <0.001)、IL-18( r =0.869, P <0.001)及HbA1c( r =0.694, P <0.001)均呈现显著正相关。结论 VEGF、IL-6、IL-18、HbA1c在PDR的发生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可以用来作为治疗PDR患者的诊断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曾果  刘刚  刘晖  钟捷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3):495-498
目的:探讨芪明颗粒对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视网膜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2-05/2014-05在我院就诊的80例单纯型视网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芪明颗粒治疗。
  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高于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高于对照组患者视野平均敏感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O1,O3潜伏期与对照组患者O1,O3潜伏期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O1,O3,O4振幅与对照组患者O1,O3,O4振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低于对照组患者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低于对照组患者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芪明颗粒可延缓单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对早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有较好的防治作用,能改善患者视网膜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玻璃体切除与玻璃体切除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复杂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选取复杂视网膜脱离病例100例100眼,均病程≥1mo,合并下方周边视网膜裂孔,脱离区视网膜增殖、至少有一处皱襞。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50眼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对照组50眼采取单纯玻璃体切除治疗,比较两组视网膜解剖复位、矫正视力、术后1 wk黄斑中央凹厚度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视网膜解剖复位有49眼(98%),对照组视网膜复位42眼(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605,P<0.05);治疗组术后矫正视力:0.254±0.238,对照组术后最佳矫正视力:0.219±0.22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8879,P>0.05);术后1wk,黄斑中央凹厚度:治疗组272±32.21μm,对照组316±3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2.597,P<0.01);术后1wk内治疗组共有12眼(24%)眼压超过30mmHg,对照组有4眼(8%)眼压超过30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9,P<0.05),术后1mo两组患者眼压均能控制在21 mmHg以下。结论:对于复杂视网膜脱离,采取玻璃体切除联合下方巩膜外垫压治疗安全、操作准确,相对于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更有助于术后视网膜的解剖复位和黄斑水肿的早期消退。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分析在槠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海德堡视网膜血流分析仪(HRF)对糖尿病患者108例216只眼及正常对照组32例64只眼进行检查,检测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将糖尿病患者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NDR)组和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其中NDR组27例54只眼;NPDR组共81例162只眼,NPDR组又分为轻度NPDR组26例52只眼、中度NPDR组24例48只眼、重度NPDR组31例62只眼。同时对糖尿病患者及对照组部分人员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测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DR组、NPDR组患者颞侧及鼻侧视盘旁视网膜血流参数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视网膜病变程度的加重,NDR组及轻度NPDR组鼻侧及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上升趋势,至中度NPDR组达顶峰,随后下降,这种变化趋势以视网膜的血流速度表现更明显。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量均高于其他3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中度NPDR组的颞侧和鼻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高于轻度NPDR组、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NPDR组的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红细胞移动速率均高于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糖值与视网膜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172,P=0.046)。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颞侧视盘旁视网膜的血流速度及红细胞移动速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268,P=0.000;r=0.275,P=0.000)。糖尿病患者FAZ面积与黄斑病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559,P=0.000)。结论:HRF作为非侵入性的血流测量技术,对于揭示病变的机制、病变的程度及治疗的选择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与晶状体乳化吸出联合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6例(26眼)联合手术与24例(24眼)单纯玻璃体切除手术,术后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临床资料。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20个月和21个月。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后视力较术前均提高,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房内纤维素渗出膜形成者两组分别有6眼和1眼(P〉0.05);术后角膜水肿两组分别有10眼和3眼(P〈0.0);术后发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者两组分别有2眼和1眼(P〉005);术后形成虹膜后粘连者两组分别有5眼和1眼(P〉0.05);术后再行玻璃体切除术者两组分别有1眼和2眼(P〉0.05);术后视网膜再次脱离者两组分别有1眼和3眼(P〉0.05)。结论联合手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安全有效的,可避免再次手术,对迅速恢复术后视力,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葡萄膜炎期眼底病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首诊VKH患者71例(142眼)治疗前视力、病程、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进行分析;25例(50眼)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71例(142眼)眼底有3种表现:32眼(22.5%)视盘水肿较重,视网膜脱离较轻(视盘型);47眼(33.1%)视网膜脱离较重,视盘无水肿,仅表现为轻度充血(脉络膜型);63眼(44.4%)视网膜脱离较重,视盘水肿亦较重(混合型)。3型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57,P=0.084);3型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1,P=0.407);治疗前视力:视盘型与脉络膜型及混合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9,P〈0.01;t=3.38,P=0.001),脉络膜型与混合型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4,P=0.971)。结论VKH葡萄膜炎期的眼底表现可有3种类型。脉络膜炎性渗出及视网膜脱离是视力损害的主要因素,而视盘水肿视力损害较轻。3种类型的表现形式与年龄和病程间无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和分析Eales病患者视网膜光凝治疗前后血浆一氧化氮(NO)及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的变化。方法选取80例(131只眼)Eales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将其中接受视网膜光凝治疗的44例患者(60只眼)作为激光治疗组,将其中未接受视网膜光凝治疗的36例患者(71只眼)作为非激光治疗组,选取40例排除眼病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研究对象治疗前及激光治疗组患者术后1、3、6个月的血浆NO水平及血浆总NOS( tNOS)、结构型NOS(cNOS)和诱导型NOS(iNOS)水平进行检测和比较,并对激光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视力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O水平、tNOS水平、cNOS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 =6.128、3.465、4.053,P <0.05),激光治疗组与非激光治疗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NO水平、tNOS水平、iNOS水平、cNOS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625、0.511、0.426、0.637,P <0.05);经视网膜光凝治疗后,激光治疗组中视力稳定或提高的患眼数占全部患眼的90%,疗效评价有效的患眼数占全部患眼的88.3%,而患者在治疗前,术后1、3、6个月各时点的血浆NO水平、tNOS水平、iNOS水平、cNOS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 =0.728、0.635、0.608、0.942,P <0.05)。结论 Eales病患者表现为血浆NO、NOS水平显著下降,但这一变化的程度与其视网膜病变程度无关,视网膜光凝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视网膜病变、恢复患者的视力,但对于纠正上述引发Eales病的病理机制无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糖尿病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结果进行分析,探讨该检查患者的眼底疾病构成,以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临床诊疗的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2月我科行FFA检查的糖尿病患者565例(1063只眼),诊断患者视网膜病变情况和分级,并根据诊断结果指导治疗。结果565例糖尿病患者1063只眼中DR 697只眼(65.6%)、老年黄斑病变37只眼(3.5%)、视网膜静脉阻塞20只眼(1.9%)、高度近视眼底改变10只眼(0.9%)、视神经炎9只眼(0.8%)、视网膜色素变性6只眼(0.6%)、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只眼(0.3%)、其他3只眼(0.3%),未发生DR 366只眼(34.4%),正常眼底278只眼(26.1%);除外视网膜其他病变,共计975只眼,其中无明显视网膜病变(28.5%)、轻度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NPDR)(16.7%)、中度NPDR(14.4%)、重度NPDR(22.1%)、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18.3%);局限性黄斑水肿(33.1%)、弥漫性黄斑水肿(35.1%)、囊样黄斑水肿(23.1%)、缺血性黄斑水肿(3.8%)、增生性黄斑水肿(4.9%);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DR的发病率逐渐增加(χ2=54.927 P <0.05);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DR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χ2=11.798 P <0.05);随着DR严重程度的增加,黄斑水肿的程度增加(χ2=63.15 P <0.05)。结论 FFA能够及早发现程度不同的DR和糖尿病性黄斑水肿( DME)改变以及是否伴随其它的视网膜病变,可更好的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增加糖尿病患者对DR的认知能力,对预防患者视力下降及失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先前的系列研究表明,姜黄素可以诱导体外培养的兔视网膜色素上皮(RPE)细胞凋亡,抑制其RPE细胞的增生,且在玻璃体内应用后不良反应较小,具有防治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潜在价值。目的探讨姜黄素玻璃体内注射对RPE细胞诱导的兔眼PVR模型的防治效果。方法新西兰白兔20只40只眼,所有兔眼玻璃体注射前先抽取0.2ml玻璃体液,然后在兔眼玻璃体内注射0.1ml(2×10^6)同种RPE细胞,每只兔随机选取1只眼立即注入1mg/L的姜黄素0.1ml作为姜黄素组(20只眼),对侧眼注入等量的含质量分数0.5‰DMSO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组(20只眼)。注药后1、3、7、14、21、28d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角膜、房水、晶状体的透明度及眼前节炎症反应情况;使用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和B型超声检查玻璃体视网膜情况。以视网膜脱离发生眼数作为检测指标,评价姜黄素对PVR的防治效果。结果玻璃体注药后1d、3d所有兔眼发生眼前节炎症反应,玻璃体轻中度混浊,但未见增生条带及视网膜脱离。玻璃体注药后7d,所有兔眼前节炎症反应基本消退,对照组14只眼(75%)玻璃体出现增生条带,姜黄素组2只眼(10%)玻璃体内出现增生条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2组均未见视网膜脱离。注药后14d,对照组11只眼(5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2只眼(10%)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注药后21d,对照组16只眼(80%)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注药后28d,对照组19只眼(95%)出现视网膜脱离,姜黄素组3只眼(15%)出现视网膜脱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姜黄素玻璃体腔内注射可以有效预防RPE细胞诱导的兔眼实验性P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早期视力低下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1年在我院行糖尿病性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600例600眼,以术后最佳矫正视力低于0.3为低视力标准,根据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程度按照2002年国际临床分类法分为:A组(无明显视网膜病变)237眼,B组(非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363眼,其中B组分为:轻度NPDR177眼,中度NPDR150眼,重度NPDR36眼。回顾性分析其导致低视力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后7d最佳矫正视力<0.3者,A组41眼(17.3%),B组103眼(28.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流行病学方法对影响术后早期视力的5项因素进行分析,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5项因素的结果,晶状体核硬度(OR=4.065,95%CI:2.289~7.312);糖化血红蛋白(HbA1c)(OR=3.781,95%CI:2.256~6.439);DR分期(OR=3.987,95%CI:2.678~6.894);术后角膜水肿(OR=1.089,95%CI:1.017~1.072);年龄(OR=1.687,95%CI:1.171~2.416),然后分别对晶状体核硬度、HbA1c、DR分期、术后角膜水肿这4种低视力因素进行方差分析,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晶状体核硬度、HbA1c、DR分期、术后角膜水肿是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早期低视力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非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不同分期的黄斑区脉络膜厚度(choroidal thickness,CT)的变化,探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患者CT及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深度增强成像的光相干断层扫描(enhanced depth imaging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EDI-OCT)在早期DR中脉络膜病变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择内分泌科确诊为2型DM患者55例85眼,按2014年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分期标准将DM组分为无DR(NDR)组19例28眼,轻、中度NPDR组16例27眼,重度NPDR组20例30眼,同时,选取同期正常受试者24例35眼作为对照组。比较四组之间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CT值的差异。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

结果:四组中位BCVA(LogMAR)变化:对照组为0.00,NDR组为0.10,轻中度NPDR组为0.15,重度NPDR组为0.3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着DR病变程度的加重,BCVA越来越差。不同分期NPDR中黄斑区CT变化:对照组、NDR组、轻中度NPDR组、重度NPDR组中心凹下、T1、T3、N1、N3、S1、S3、I1、I3各对应位点CT比较,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3.975、3.365、3.991、4.290、6.208、5.079、3.234、2.907、3.843,均P<0.05),不同分期NPDR患眼中,轻中度NPDR黄斑区CT变薄,薄于正常人群,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CT却增厚。

结论:不同分期NPDR患眼中,轻中度NPDR黄斑区CT变薄,薄于正常人群,随着病变程度的加重,CT却增厚。提示DM患者眼底病变中不仅视网膜血管发生病变,脉络膜也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CT的变化在DR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推测在DR发生之前可能已有CT的变化,这对DM患者脉络膜病变的早期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眼底结构和功能改变的特点及全身监测指标的相关性,明确DR早期监控的敏感临床指标.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20例40眼;糖尿病患者105例210眼,将其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组(no diabetic retinopathy,NDR)24例48眼,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81例162眼,其中NPDR组又分为三组,轻度30例60眼、中度26例52眼和重度25例50眼.正常对照组和糖尿病患者组检查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血脂四项和凝血六项;观察糖尿病未正规治疗时间,DR是否合并糖尿病肾病;检测共焦扫描激光多普勒视网膜血流仪(Heidelberg retinal flowmeter,HRF)鼻、颞侧视乳头旁视网膜的血流量(retinal blood flow,RBF),视网膜电图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OS2幅值,OCT扫描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foveal choroidal thickness,SFCT).对各组检查数据进行比较和统计学分析.结果:HRF:NDR组,轻、中、重度NPDR三组RBF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轻、中、重度NPDR三组中,颞侧RBF均高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RBF均高于NDR组和轻、重度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Ps:NDR组和NPDR组OS2幅值均降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NPDR组和中度NPDR组与轻度NPDR组、NDR组OS2幅值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CT:SFCT随着DR程度的进展逐渐变薄,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未经过正规降糖治疗的时间、舒张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均与DR的进展呈正相关关系(rs=0.722、0.791、0.864、0.473、0.611、0.735、0.591、0.554,P<0.05).糖尿病其他微血管并发症与DR具有高度一致性.结论:HRF、OPs和OCT的检测可以作为DR早期诊断较为敏感的指标,能客观、较早、准确地反映眼底微循环机能的变化.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凝血状态和是否存在其他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与DR的进展有正相关性.这些指标的监控,适时的健康教育,对DR在基层的早期防控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探讨不同程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表现差异。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糖尿病患者77例77眼,分为非DR组(NDR,23眼)和NPDR组(54眼),其中轻度NPDR(20眼)、中度NPDR(20眼)和重度NPDR(14眼)。NDR组与NPDR组的黄斑区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浅层和深层毛细血管密度(SSP和DSP)、视力(LogMAR)进行比较,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进行比较,FAZ面积、视力、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NDR组相比,NPDR组的视力值(LogMAR)、黄斑区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P<0.05);不同程度NPDR的视力、FAZ面积、SSP和DSP水平差异显著(P<0.05)。视力(LogMAR)、FAZ面积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SSP和DSP与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随着NPDR病情的进展,视力(LogMAR)、FAZ面积增大,SSP和DSP降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的差异性,分析各期DR视网膜血管循环时间的变化特点。

方法:收集2016-03/2017-03我院眼科确诊的DR患者60例60眼,其中轻中度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组20例20眼、重度NPDR组20例20眼、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组20例20眼。通过眼底荧光血管造影(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记录视网膜动脉4个分支主干刚开始显影即臂视网膜循环时间(A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A2)、视网膜静脉4个分支主干全部出现层流的时间(V1)和完全充盈的时间(V2),并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视网膜动脉通过时间(A2-A1)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642,P=0.157)。视网膜毛细血管通过时间(V1-A2)、视网膜静脉通过时间(V2-V1)、视网膜动静脉通过时间(V2-A1)三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794、5.180、5.564,P=0.007、0.009、0.008),其中PDR组均较轻中度和重度NPDR组明显延长,重度NPDR组均较轻中度NPDR组明显延长。

结论: DR病程越长,程度越重,视网膜微血管破坏越严重,视网膜微循环时间越长。  相似文献   


16.
华山  王继亚 《国际眼科杂志》2014,14(6):1061-1063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CT)的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采用角膜内皮显微镜对 65例130眼不同程度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患者)及年龄、性别相匹配的35例70眼正常健康人进行中央角膜厚度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轻度、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与对照组比较,中央角膜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重度NPDR组和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组的CCT较对照组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间比较中:轻度NPDR组与重度NPDR组和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NPDR组与PD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且CCT随DR的程度加重而增厚,呈正相关(r=0.173,P〈0.05)。结论: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中央角膜厚度随着病变加重逐渐增厚。DR患者治疗过程中,尤其是内眼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保护角膜内皮,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活血通络颗粒对气虚血瘀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

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将100例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51例72眼,对照组49例70眼。对照组给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颞浅动脉旁注射,2mL/次,1次/d。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患者加用活血通络颗粒(10g/次,口服,2次/d)进行干预。3mo后,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视神经病变的总体疗效、视力、视野平均光敏感度、血脂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情况。

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视神经病变的总有效率为88.2%,显著高于对照组71.4%(Z=2.890,P=0.004); 治疗组患者的视力和视野平均敏感度均显著性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65,P<0.01; t=-3.69,P=0.0004); 治疗组患者的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25,P<0.01; t=4.14,P<0.01; t=4.48,P<0.01; t=3.76,P=0.0003; t=-4.31,P<0.01); 治疗组患者的全血高切黏度、低切黏度、血浆黏度和血浆纤维蛋白原均显著降低(t=3.40,P=0.0011; t=5.75,P<0.01; t=3.61,P=0.0005; t=6.78,P<0.01; t=3.13,P=0.0025)。

结论: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联合活血通络颗粒可显著改善NAION患者的视力、视野、血脂水平和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视功能训练对不同程度儿童弱视视力正常后效果的巩固作用。方法:弱视儿童78例中,随机分为视功能训练组36例70眼,对照组42例67眼。经弱视治疗双眼视力均达到0.9以后,观察两组在随访6,12,24,36mo后的视力回退情况。结果:6mo后的轻、中、重度弱视视功能训练组与对照组回退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2mo后视功能组轻、中、重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36mo后视功能组轻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9,0.269);中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0.002);重度弱视回退率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视功能训练能降低中度儿童弱视治疗中的回退率,能有效的巩固中度儿童弱视视力正常后的治疗效果。但对于轻度和重度儿童弱视无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严重程度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SNP)变化间的相关性。

方法:研究纳入我院2018-01/2021-05收治2型糖尿病(T2DM)患者132例132眼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80例80眼,其中T2DM患者中包括非DR(NDR)患者52例52眼,非增生性DR(NPDR)患者40例40眼及增生性DR(PDR)患者40例40眼,分析一般资料和角膜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检查资料,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DR临床分期与神经纤维长度间相关性。

结果:四组性别和年龄比较均无差异(P>0.05); PDR组糖尿病病程显著长于NPDR组、NDR组(P<0.05); NPDR组糖尿病病程显著长于NDR组(P<0.05);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 PDR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低于NPDR组、NDR组(均P<0.05); NPDR组最佳矫正视力显著低于NDR组(P<0.05); 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神经纤维长度值均显著大于NDR组、NPDR组及PDR组(P<0.05); PDR组神经纤维长度值显著小于NPDR组(P<0.05);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DR分期与神经纤维长度间呈负相关(rs=-0.347,P<0.001)。

结论:DR病情严重程度与角膜上皮基底神经丛变化间具有相关性,PDR患者神经纤维长度较NPDR显著缩短; PDR和NPDR均存在神经结构缺失,T2DM眼底病变治疗时注意对眼表病变情况评估及处理。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类似物(利拉鲁肽)对轻、中度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保护作用的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于我院内分泌科治疗的2型糖尿病合并轻、中度NPDR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联合利拉鲁肽降血糖,对照组使用二甲双胍、胰岛素降血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6mo糖化血红蛋白、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attern visual evoked potential, P-VEP)的P100波幅值和P100潜伏期、全视野闪光视网膜电图(full field electroretinogram,F-ERG)的震荡电位(oscillatory potentials,Ops)总波幅值和明、暗适应3.0的a波、b波的振幅变化。

结果:治疗后6mo,试验组和对照组Ops总波幅值较治疗前均增加(均P<0.01),试验组Ops总波幅较对照组高(P=0.049)。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明、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对照组高(P=0.001、0.014); 但是治疗后两组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明、暗适应3.0的a波振幅无差异(P=0.505、0.441、0.193)。治疗后试验组明、暗适应3.0的b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P<0.01、P=0.019),明、暗适应的a波振幅较治疗前增加,然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0、0.147)。

结论:利拉鲁肽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轻、中度NPDR患者的视网膜神经细胞的功能,对DR的预后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