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uusal osteporosisPMO)是危及老年妇女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它的特点是以绝经早期高骨转换为特征,表现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骨小梁大量丢失,结果导致骨密度减低,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的研究证明,在骨质疏松发生的机理中,细胞因子的水平高低起着很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检测了非骨质疏松妇女及绝经后骨质疏松妇女血清白细胞介素—1,2,6水平及骨密度(BMD)情况,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 一、对象:选取正常青年妇女30例,年龄25~35岁,月经周期正常,骨密度正常者作为非骨质疏松组;选取绝经后妇女30例,年龄48~60岁,绝经2~6年,骨密度<峰值二个标准差者,作为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水平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9月在本院采用双能X线吸收法(DXA)进行BMD检查的166例绝经后妇女为研究对象,依据BMD检查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三组:对照组(60例)、骨量减少组(55例)、骨质疏松组(51例).BMD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测定仪进行测定;采用日本Sysmex XE-2100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查,计算两组外周血NLR、PLR水平并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分析外周血NLR、PLR水平与BMD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影响因素.结果:对照组、骨量减少组、骨质疏松组腰椎、髋部BMD均依次降低(P<0.05),中性粒细胞、血小板、NLR、PLR均依次升高(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骨质疏松组外周血NLR、PLR水平与腰椎、髋部BMD均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LR、PLR均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P<0.05),BMI是保护因素(P<0.05).结论:与绝经后妇女骨量正常者相比,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外周血NLR、PLR水平较高,与骨质疏松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年龄、NLR、PLR均是绝经后妇女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BMI是保护因素,可能为预防、诊断及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目的 数值模拟妇女绝经后的骨质疏松,研究载荷下降形式对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模拟结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骨重建的力学调控和各向异性理论,结合有限元方法,构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数学模型。结果 妇女绝经后,由于肌肉力量的降低和活动量的减少而导致外载荷下降20%时,骨量相对于妇女绝经前丢失25%以上,产生骨质疏松。结论 生物学因素和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效果导致妇女绝经后的骨质疏松,载荷下降形式对模拟结果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患者血清E2、IL-6及IGF-Ⅰ含量的变化,探讨E2、IL-6及IGF-Ⅰ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理中的作用。方法:根据腰椎骨密度(BMD)扫描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三组,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组32例、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30例、绝经前健康组3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IL-6、BGP、IGF-Ⅰ水平,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清E2水平,同时测定血清P、Ca、AKP水平。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IL-6水平高于绝经前妇女,骨质疏松组又高于非骨质疏松组。IL-6与BMD、E2呈负相关关系(r分别为-0.587、-0.438,P〈0.05),与BGP呈正相关关系(r=0.545,P〈0.05)。绝经后妇女IGF-Ⅰ含量降低,骨质疏松组IGF-Ⅰ含量最低。IGF-Ⅰ与BMD、E2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569、0.433,P〈0.01),与年龄呈显著负相关关系(r=-0.538,P〈0.01)。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为高转换率骨质疏松,IL-6高表达与骨质疏松症发病以及雌激素减少有关,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IL-6分泌的增多。体内雌激素还有助于维持IGF-Ⅰ的水平,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体内IGF-Ⅰ水平明显下降。IL-6分泌增多、IGF-Ⅰ水平下降均可以导致骨吸收超过骨形成,引起骨丢失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因此,IL-6、IGF-Ⅰ可作为一种预测骨质疏松症发病的检测手段。合理应用雌激素、IGF-Ⅰ可预防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重庆市区生活10年以上的汉族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与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40例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症的妇女和21名同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妇女的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骨质疏松组维生素D受体基因型bb、Bb、BB频率分别为82.5%、17.5%及0,无骨质疏松组分别为85.71%、14.29%及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就目前调查例数看,重庆地区汉族妇女骨质疏松与BB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在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DXA连续检测274例50岁以上无症状绝经后妇女腰椎(L_1-L_4)、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BMD)同时,应用椎体骨折评估软件(VFA)评估椎体脆性骨折;收集所有受检者一般资料。结果:274例受检者经VFA检查发现有103例椎体脆性骨折。(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绝经年限、绝经年龄及各部位BMD是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可能影响因子(P0.05);(2)选择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并经共线性诊断的变量,进一步行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年限及全髋BMD是椎体脆性骨折的危险因素(P0.05);(3)BMD联合VFA骨质疏松诊断率提高7.3%(P0.05)。结论:绝经年限增加、全髋BMD降低对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对绝经后妇女椎体脆性骨折的防治在重视BMD的同时要联合进行椎体骨折评估,以提高椎体脆性骨折及骨质疏松诊断率。  相似文献   

7.
妇女绝经、老龄对骨质疏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骨质疏松严重危害妇女绝经后的生活质量.本文介绍了骨质疏松的生理原因和带有力学调控系统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应用该模型用有限元方法对妇女绝经骨质疏松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单纯绝经因素骨量降低7%~12%,绝经后载荷下降20%,两种因素共同引起的结果,使骨量下降25%~29%,如载荷下降40%,骨量丢失35%左右.可见,力学因素是导致妇女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生物学因素则加速了骨质疏松的过程.此结果证明了力学因素对于骨量的维持起着重要作用,为骨质疏松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评价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总骨I型前胶原氨基酸延长链(PINP)、骨钙素(N-MID)浓度变化的意义.对116例绝经后妇女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分为无骨质疏松组(NOP组)51例,有骨质疏松症组(OP组)65例,测定三种血清骨标志物水平.结果表明:绝经后妇女OP组血清β-Cr...  相似文献   

9.
骨质疏松是一种代谢性骨质病变,好发于绝经后妇女,常表现为骨骼疼痛等,可增加老年女性的骨折风险。本文基于临床常用的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结合国内外研究进展,围绕新型治疗药物——罗莫索单克隆抗体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以及药效对比等进行综述,为绝经后患有骨质疏松的妇女提供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0.
妇女骨质疏松过程及运动防治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带有力学调控系统的各向异性骨再造模型结合有限元法,进行妇女骨质疏松过程及运动防治的模拟。研究结果表明:在骨量下降初始阶段,下降平缓,绝经后骨量丢失加速,60岁时,骨量下降25.84%~28.63%,80岁时,骨量下降38.50%~40.44%,运动使外荷提高10%~20%后,可使骨量增加3.05%~10.26%,上述结果与临床观察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肌力下降是妇女骨质疏松的主要因素,绝经则加快了妇女骨质疏松的过程。运动可减缓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1.
绝经期妇女骨密度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6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绝经后妇女骨密度 (BMD)改变与血浆白细胞介素 -6(IL -6)的关系。方法应用单光子骨密度仪测量非优势前臂尺桡骨中远端1/3交界处桡骨BMD ,小于0.601g/cm2则诊断为骨质疏松 ,据此将38名绝经期妇女分为绝经后非骨质疏松组和绝经后骨质疏松组两组 ,测定其外周血IL-6浓度及其他代谢指标。结果两组年龄、身高、体质量、体质量指数、血钙、血磷、血清总雌二醇、总睾酮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绝经年限、血总碱性磷酸酶 (ALP)、血清骨钙素 (BGP)、骨密度、血浆IL -6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 ,血浆IL -6分泌增加 ,促进骨吸收增加 ,随时间的延长导致骨质疏松形成。  相似文献   

12.
背景:抗阻训练已经被证实对于改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有所帮助,但抗阻运动的运动方式、训练强度、训练时间、训练频率,以及与不同运动(有氧运动等)方式的结合是否效果更好还有待研究。目的:评价抗阻训练对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干预效果。方法:搜集抗阻训练干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骨密度的相关随机对照试验,研究对象分为抗阻训练组及空白对照组,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知网和万方医学数据库,检索的时间范围从建库到2019年12月,并且对纳入文献的相关参考文献进行检索。由2名研究者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有效数据,进行质量评价。采用Rev Man 5.3软件对最终纳入的文献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最终纳入23篇随机对照试验,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风险偏倚评价,结果显示整体文献质量为中等偏上;②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抗阻训练组可显著改善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的腰椎骨密度[SMD=0.02,95%CI(0.01,0.03),P<0.0001]、全髋骨密度[SMD=0.25,95%CI(0.06,0.44),P=0.03]、股骨颈骨密度[SMD=0.28,95%CI(0.12,0.04),P=0.0005]及大转子骨密度[SMD=0.02,95%CI(0.00,0.03),P=0.02];③提示抗阻训练有利于维持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患者的骨密度水平,可以作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运动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采用MTT比色法检测了青年妇女、围绝经妇女及绝经后妇女的血清IL 6活性、血清E2水平及L2-4骨密度(BMD)值。结果:绝经后妇女血清IL 6活性明显升高,BMD值显著低于青年妇女与围绝经妇女(P<001),血清E2水平也显著低于青年妇女与围绝经妇女(P<001)。相关分析显示:IL 6与BMD呈负相关(P<005),与E2呈负相关(P<001);E2与BMD呈正相关(r=0660,P<001)。结果表明,E2缺乏及其所致的IL 6活性升高与绝经后妇女的骨丢失有关,可能参与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标志物与骨质疏松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绝经期妇女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值,并按骨密度值将136例患者分为63例骨量减少组和73例骨质疏松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测定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N-MID),总骨I型前胶原N端肽(PINP)和β胶原特殊序列(β-crosslaps)的水平。结果在骨量减少组和骨质疏松组血清N-MID测定结果分别为21.63±24.77ng/mL和21.4±15.6ng/mL、PINP分别为46.8±46.37ng/mL和61.4±52.83ng/mL、β-crosslaps分别为0.48±0.46ng/mL和0.49±0.40ng/mL,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血清骨代谢标志物水平与骨密度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血清N-MD、PINP、β-Crosslaps只反映绝经后妇女骨转换的高低,对骨质疏松的诊断无明显帮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妇女骨质疏松症与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检测了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和34例同龄绝经后无骨质疏松症的妇女的降钙素受体基因多态性.结果骨质疏松组降钙素受体基因型CC型为0.822,CT型为0.156,TT型为0.022,对照组CC型为0.824,CT型为0.147,TT型为0.029,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妇女骨质疏松症与降钙素受体基因型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绝经期后的妇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吸收迅速增加,造成骨吸收和形成之间的不平衡,增加了骨质疏松和相关部位骨折的风险。然而,目前的临床防治并不足以抑制长期的骨丢失和不断增加的骨折风险。近年来,针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及时有效的预防和抗骨质疏松药物序贯联合治疗已成为必然趋势。目的: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介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临床预防措施和常见的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序贯治疗进展。方法:作者于2020年1月应用计算机检索200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和PubMed数据库的相关文章,中文检索词"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预防,药物,治疗";英文检索词"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revention,drug therapy,medication",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摘选41篇文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与结论:①绝经后妇女要及时进行骨密度测试,通过改变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进行预防,以降低骨折风险;②与单一药物相比,联合序贯疗法可以更有效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代谢生化指标在绝经后妇女并发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后监测中的应用.方法:临床收集绝经后的女性糖尿病患者56例,合并有骨质疏松,随机分为药物干预组和未治疗组各28例,药物干预组服用二磷酸盐类药物(阿仑膦酸钠)10mg,1片/d;对照组;给予安慰剂,连续观察6个月,分别测定药物干预前后的腰椎、股骨颈骨密度(B...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亚洲骨质疏松自我评价工具(OSTA)、我国妇女骨质疏松筛选工具(OSTC)、自建的壮族妇女骨质疏松自我评价工具(OSTZ)与广西壮族围绝经和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比较三种工具对骨质疏松症的筛检能力,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9年12月~2013年12月采用超声骨密度仪筛选获得580名40岁以上围绝经和绝经壮族妇女的跟骨骨密度数据,利用体质量和年龄分别计算OSTA指数、OSTC指数与自建的OSTZ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OSTA指数、OSTC指数、OSTZ指数与跟骨骨密度值均呈正相关(r=0.601;r=0.623;r=0.619),OSTA与OSTC、OSTZ筛选指数之间呈正相关(r=0.972和r=0.925),OSTC与OSTZ筛选指数之间呈正相关(r=0.988).按两级危险程度分类界值进行判定,OSTA、OSTC及OSTZ的灵敏度分别为75.7%、88.0%、98.4%,特异度分别为30.3%、43.9%、67.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7、0.721、0.705,Kappa系数为0.455、0.450、0.322.结论:OSTA与OSTC应用于广西壮族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效果均不太理想,临床应用价值受限.OSTZ指数应用于广西壮族围绝经和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的筛查效果较为理想,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李建萍 《医学信息》2010,23(18):3488-3489
目的探讨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病因、病理及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例绝经后妇女阴道出血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依次为老年性阴道炎、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恶性肿瘤、宫内节育器。结论妇女绝经后阴道出血绝大部分是由良性病变、非器质性病变引起,但仍要高度重视恶性肿瘤的发生,绝经时间越长,恶性肿瘤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密盖息治疗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早期疗效。方法观察密盖息对30例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性脊柱压缩性骨折椎体成形术后残余疼痛的疗效,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钙尔奇D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密盖息治疗。两组患者的治疗时间均为12w。疗效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级法(VAS)对疼痛强度进行测定。结果3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12w。两组末次随访时疼痛改善优良率分别是88.8%和19.2%,治疗组疼痛缓解程度优于对照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40,P<0.01)。结论密密盖息能够明显提高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骨密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