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昆布始载于《吴普本草》,又名纶布、海昆布,具软坚散结,消痰,利水之功能,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等。中国药典(一九八五年版)一部规定:昆布的来源为海带科植物海带 Laminaria japonicaAtesch.或翅藻科植物昆布 EckJonia kurome  相似文献   

2.
桑椹,又名桑实、桑果、桑枣,即桑树成熟的果实。因其味甜汁多,特别是吃完紫桑椹还会染了舌头,非常有趣,是男女老少都经常食用的水果之一。关于桑椹的记载,最早见于《尔雅》,郭璞云:葚与椹同。"而桑椹的药用始载于唐《新修本草》,列于木部中品,述于桑根白皮项下:"桑椹味甘寒、无毒,单食主消渴。"李时珍曰:"椹有乌,白二种。"现在均为桑之聚花果,即桑椹。桑椹喜温暖湿润气候,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四川南充、合川,江苏南  相似文献   

3.
白茅根为禾本科白茅属植物白茅[Imperata Cylindrica Beauv.Var.major(NEES)C.E.Hubb. ]的根茎,又叫兰根、茹根《本经》、白花茅根《日华子本草》、地节根《青海药材》、茅 草根《江苏植物志》、坚草根、甜草根《河北药材》、丝毛草根《中药志》、寒草根《闽东本草》。多生长于路旁、山坡、草地上,春秋采挖,除去地上部分及泥土洗净、晒干后拣去 须根膜质叶鞘。性味甘、寒,有止血、凉血、清热利尿等功用。主治热病烦渴、吐血、衄血 、肺热喘急、胃热哕逆、淋病、小便不利、水肿、黄疸等。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鲜茅根榨汁治疗多例急性…  相似文献   

4.
高宾  郭淑珍  肖玲 《首都医药》2013,(13):46-46
密蒙花,始载于《雷公炮炙论》,又名小锦花,在宋开宝六年《开宝本草》中,曾称为"蜜蒙花"。后《本草纲目》改称"密蒙花"。苏颂曰:"密蒙花生益州川谷,今蜀中州郡皆有之,木高丈余。叶似冬青叶而厚,背白色有细毛,又似橘叶,花为紫色,二月、三月采花暴干用。"李时珍曰:"其花繁密,密茸如簇锦,故名水锦花。"《大观本草》所附"简州密蒙  相似文献   

5.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其名字始于其形,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川贝母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和梭砂贝母,取其干燥的鳞茎入药,传统应用根据药材性状不同,前两者又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  相似文献   

6.
芦根为常用中药,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下品。《新修本草》曰:"生下湿地。茎叶似竹,花若荻花。二月、八月采根,日干用之。"《本草图经》谓:"芦根,旧不载所出州土,今在处有之。生下湿陂泽中。其状都似竹而叶抱茎生,无枝。花白作穗,若茅花。根亦若竹根而节疏。"这些记载及《本草图经》附图,均与本品相符。芦根的功效本品味甘,性寒。《本草经疏》言其"甘能益胃和中,寒能除热降火,热解胃和,则客热自解。"故芦根善清透肺胃气分实  相似文献   

7.
防己,药材品种较为复杂,常用的有两种:一为粉防己(药材又名“汉防己”);二为广防己(药材又名“木防己”、“水防己”)。其功效虽大致相同,但因其来源不同,治有各别。多年来,二药常出现混用,影响中药配方质量和临床治疗效果,故提出与医药同行商榷。《本草拾遗》载曰:“汉防  相似文献   

8.
黄蜀葵为锦葵科秋葵属植物黄蜀葵[Abelmoschus Manihot(L.)Medicus],始载于《嘉祐本草》,其花、种子、根和茎叶均可为药用,历代本草中多用其花,其次是种子、根。《本草纲目》引《嘉祐本草》云:"其花气味甘、寒、滑、无毒,主治小便淋及催生,治诸恶疮脓水久不瘥者,作末敷之即愈,为疮家要药,消疽肿,浸油涂汤火伤"等。黄蜀葵花收载于2010版药典一部,主要成分为黄酮类化合物。1999年,由江苏苏中制药厂与江苏省中医院研发的三类新药—黄葵胶囊,具有减轻肾小球免疫性炎症、  相似文献   

9.
蝉花的本草学考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蝉花药用品为麦角菌科大蝉草菌 Cor-dyceps cicadae Shing 及其寄主昆虫动物蝉类若虫的干燥复合体,其性寒、味甘、具散风热,定惊镇痉等功能。有关文献表明,蝉花始载《证类本草》,为了了解蝉花的本草应用记载,本文对蝉花的药用和品种记录作了初步考证,发现始用蝉花应早于宋代,其药用种类较为复杂,值得进一步研究。1 本草中蝉花的应用记录蝉花之名首载于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中,言“蝉花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癎瘈疭,夜啼心悸。这一记录,为后世各本草学家所肯定。然而,蝉花之名实是《证类本草》从前人的记录中引用而来,较早的宋·苏颂等的《图经本草》中已提及蝉花之名,云:“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西人有赍至下  相似文献   

10.
知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历代本草均有收载,为常用药。《神农本草经》载:"知母,一名蚔母、一名连母……味苦寒,生川谷"。知母味苦、甘,性寒。具清热泻火,生津润燥之功  相似文献   

11.
高宾  赵丹 《首都医药》2011,18(17):50-50
川牛膝为常用中药。始见于明代《滇南本草》,据载:"白牛膝强筋骨之功甚于川牛膝"。但因未有形态说明,其原植物已无从考察。张寿颐在《本草正义》中曰:"川牛膝之名,不见于古书……但今时市肆中之所谓川牛膝,则其形甚大,而性质空松……然用之于肩背手臂,疏通脉络,流利骨节,其效颇著。"其所描述性状和疗效与今之药用川牛膝相符。  相似文献   

12.
火硝的藏药名为"赛察",为硝酸盐类钠钾石族矿物钾硝石.主要含硝酸钾(KNO3).《证类本草》记载火硝"味苦、辛,寒、大寒,无毒".而李时珍则认为应该是"辛、苦、大温、无毒".《本草纲目》中记载火硝"亦名硭硝、苦硝、焰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相似文献   

13.
<正>浙桐皮为芸香科植物樗叶花椒(Zanthoxylum ailanthoides Sieb.et Zucc)或朵椒(zanthoxylummolleRehd)的干燥树皮。《本草拾遗》载"杀牙齿虫,止痛"。樗叶花椒的果实药用历史悠久,在《千金·食治》《唐本草》中称作食茱萸,有温中、燥湿、杀虫、止痛作用。在中药材市场中,桐皮类药材比较混乱,比如浙桐皮经常被当作海桐皮来用。生物碱是浙桐皮重要的有效  相似文献   

14.
高宾  郭淑珍  唐锴 《首都医药》2013,(15):49-49
伸筋草别名石松,始载于《本草拾遗》,陈藏器曰:"生天台山石上,如松,高一二尺。"李时珍曰:"此即玉柏之长者也,名山皆有之。"伸筋草一名始于清代《分类草药性》。清吴其濬《植物名实图考》载有筋骨草,曰:"筋骨草生山溪间,绿蔓绒毛,就茎生叉,长至数尺,着地生根,头绪繁絮,如人经络,俚医以为调和筋骨之药,名为小伸筋,秋时茎梢发白芽,宛如小牙。"本品味微苦、  相似文献   

15.
细辛史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历代本草皆有记载。《名医别录》记载:"细辛生华阴山谷"。陶弘景曰:"今用东阳临海者,形段乃好,而辛烈不及华阴高丽者。"高丽产品即为北细辛、汉城细辛,习称"辽细辛"。苏颂曰:"今处处有之,然它处所出者,不及华阴者为真。"《本草纲目》也称:"华州真细辛",可见当时是以辽细辛、华细辛作药用,与现在应用基本一致。现在的细辛来源为北细辛、华细辛、  相似文献   

16.
<正> 白果属银杏科植物银杏(Ginkgo biloba.L),别名银杏核。银杏药用最早载于《日用本草》,李时珍《本草纲目》谓“产江南,宋初始于贡,改呼银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今名白果”。并载有“其气薄味厚,性涩而收,益肺气,定喘嗽,缩小便,又能杀虫、消毒,然食多则收,令天过,令人气壅胪胀昏顿。”现代药物则另有树叶。 一、性能:甘苦涩平,有小毒。《饮膳正要》称白果“味甘苦,无毒”,《滇南本草》称“味甘平,性寒”,《纲目》称“甘苦平,涩,然食小苦微甘,性温有小毒”。 二、归经:入肺、肾经。  相似文献   

17.
高宾  唐锴 《首都医药》2014,(11):50-50
金荞麦名见《植物名实图考》,误冠以“赤地利”之名。而本品并非是《唐本草》的“赤利地”。因《唐本草》、《途径本草》、《本草纲目》等都载赤利地是蔓生,而且《证类本草》。华州赤利地”的附图叶显然与金养麦不同。吴其潜曰:“江西、湖南通呼为天养麦,亦曰金荞麦。  相似文献   

18.
黄芩的来源及功能主治黄芩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有腐肠、空肠和经芩等别名.味苦,性寒.陶弘景谓:"圆者名子芩,破者名宿芩,其腹中皆烂,故名腐肠."黄芩的产地历代本草记载不同,品种亦不同,今用的黄芩植物,来源于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和降血压的功效.用于湿温、暑温、胸闷呕恶、湿热痞满、泻痢、黄疸、肺热咳嗽、高热烦渴、血热吐衄、痈肿疮毒和胎动不安等症状.  相似文献   

19.
山慈菇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品种考证山慈菇为传统少常用中药,始载于唐《本草拾遗》,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之功效。《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记载其植物来源为兰科植物杜鹃兰Cremastra appendiculata(D·Don) Makino、独蒜兰Pleione bulbocodioides(Franch·)Rolfe和云南独蒜兰P.yunnanensis Rolfe的干燥假鳞茎。前者习称"毛慈菇";后二者习称"冰球子"。山慈菇之名始见于唐代《本草抬遗》,其后各种主要本草均有记载,但不甚一致。陈藏器曰[1]:"慈菇生山中湿地,叶似车前,根如慈菇"。此叙述较为简单,准确考证为何种植物尚有一定难度,但可从"叶似车前考虑,车前纵叶脉明显",  相似文献   

20.
鸭跖草为较常用中药,始著录于唐代《本草拾遗》。陈藏器曰:"鸭跖生江东、淮南平地。叶如竹,高一二尺,花深碧,好为色,有角如鸟嘴。"《本草纲目》释名:竹鸡草、竹叶菜、淡竹叶、耳环草、碧蝉花、兰姑草。李时珍曰:"竹叶菜处处平地有之,三四月生苗,紫茎竹叶,嫩时可食,四五月开花,如蛾形,两叶如翅,碧色可爱。结角尖曲如鸟喙,实在角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