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时间节点管理结合创伤急救护理小组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医院收治的84例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一般资料,根据其护理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42例患者采用常规急诊抢救,观察组42例患者在常规急诊抢救的基础上采用时间节点管理结合创伤急救护理小组干预。比较2组的抢救时间、住院时间、生存率、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率。结果观察组的生存率为97.62%,高于对照组的85.71%(P<0.05)。观察组的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均<0.05)。2组在救治后7 d和30 d的Spitzer生活质量指数均高于救治后1 d,在救治后30 d的上述评分均高于救治后7 d;观察组在救治后1 d、7 d、30 d后的评分均高于同期对照组,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护理总满意率更高(P<0.05)。结论时间节点管理结合创伤急救护理小组干预对于有效缩短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和住院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和护理满意率,提升救治成功率均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整体护理干预在急诊严重创伤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8月我院收治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抢救措施,观察组采取整体护理干预,并观察两组急诊严重创伤患者的检查耗费时间、急诊科停留时间、入院至入室时间、抢救时间、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抢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查耗费时间为(21.58±5.87) min、急诊科停留时间为(17.55±5.24) min、入院至入室时间为(43.97±15.63) min、抢救时间为(38.41±4.33) min,均少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为100.00%,高于对照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急诊严重创伤患者在抢救期间实施整体护理干预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探讨创伤急救护理对严重创伤患者有效抢救时间和抢救成功率的影响.方法 将严重创伤患者166例随机分为急救护理组和对照组各83例,分别接受创伤急救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2组患者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情况、死亡病例和对急救护理的满意度.进行t检验和X2检验.结果 急救护理组的有效抢救时间明显小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达92.8%,明显高于对照组;且急救护理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患者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急救护理为严重创伤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提高了抢救成功率,降低了死亡率,同时改善了护患关系.  相似文献   

4.
主动、及时、有效的护理对创伤抢救的成功至关重要。 1995年 7月至1999年 8月 ,我院创伤外科抢救创伤患者 84 6例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84 6例中男 6 36例 ,女 2 10例 ,出生 2 2d~ 88岁 ,平均 4 3岁。以颅脑损伤最多 ,占 38% ,多发伤占 19% ,四肢及骨盆伤占 16 %。致伤原因主要为车祸、坠落伤等 ,见表1。重度休克 4 6例 ,中度 4 36例 ,轻度36 4例。表 1  84 6例严重创伤原因致伤原因n %车祸 41 8 49 41挤压伤 2 3 2 72坠落伤 688 0 4机器轧伤 36 4 2 6生活意外 891 0 52自伤 1 82 1 3其他 1 942 2 …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总结和分析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其护理措施.方法 对收治的127例严重创伤急诊患者的抢救及护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6例经抢救脱险,11例死亡,抢救成功率为91.34%.有效抢救时间23~145 min,平均抢救时间(40.9±7.4)min.结论 护士应准确评估病情,开展灵活有效的救治措施,使抢救成功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抢救过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通过方便抽样,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我院创伤中心的90例严重创伤患者,回顾性分析实施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前即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45例严重创伤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定位协作抢救模式即2018年7月-2019年12月收治的45例严重创伤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的患者进行常规抢救模式,而观察组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定位协作抢救模式进行抢救。比较干预后两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抢救过程中时效性和抢救成功率。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显著降低(P<0.05),而抢救成功率则显著提高(P<0.05)。结论:定位协作抢救模式能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抢救,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
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急救护理中的运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探讨链式抢救流程在创伤护理中的时效性。方法采用按规定时间完成各项抢救操作项目的方法计算流程中所用最短时间的可行性。结果在急救技术娴熟的情况下,“白金时段”可完成患者的生命支持;“黄金时段”可完成高级创伤护理全部内容。结论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严重创伤患者护理中有着很强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意外事故增加,严重创伤病人相应增加,我们急诊外科2年来共抢救严重创伤病人582例。经抢救,除少数因伤势过重在院外休克时间太长死亡,其余均抢救成功。在这2年里,笔者就抢救中的护理管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医院急诊中严重创伤的救治探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 对我院急诊外科 2 0 0 3- 0 2~ 2 0 0 4 - 0 1收治的严重创伤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以期对城市中常见创伤的急救提出建设性意见。方法 从急诊危重病例中筛选出急需抢救的严重创伤 14 3例进行分析。结果 男性 10 8例 ,女性 35例 ,男 :女为 3.0 9:1;年龄平均 34.2岁 (9~ 73岁 ) ;创伤评分 (TS)平均 13.5± 3.8分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平均 12 .3± 3.7分 ;创伤严重程度评分 (ISS)平均 19.6± 12 .5分 ,多发伤 6 2例 (4 3.4 % )。病因 :交通伤 83例 (5 8% ) ,械斗、工伤 4 3例 (30 % ) ,坠落伤 17例(12 % )。休克 112例 ,脱险率 92 % ,抢救成功率 83.9%。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 116例。急诊滞留时间 :抢救脱险组 5 6± 2 3min ,死亡组 10 9± 4 3min ,两组差异非常显著 (P <0 .0 1)。结论 交通伤、械斗、工伤、坠落伤是城市中严重创伤的主要原因 ;观念上要重视“黄金 1h”、“白金 10min” ,缩短急诊滞留时间 ;早期实施确定性抢救手术 ,可以有效地提高严重创伤的抢救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Sigma护理管理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入院时间先后次序,将268例严重创伤患者设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创伤急救模式;将292例严重创伤患者设为观察组,运用6Sigma护理管理模式,即定义、测量、分析、改进和控制5个步骤,对传统的创伤急救流程和步骤进行分析,改进护理操作流程,比较两组患者抢救成功率和有效抢救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抢救成功率较对照组高,有效抢救时间较对照组短,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应用6 Sigma护理管理模式能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和缩短有效抢救时间,从而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质量。  相似文献   

13.
不同年龄段严重创伤患者的特点与救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的临床特征和救治结果,以提高严重创伤的急诊救治水平。方法1997年10月至2004年10月7年间共救治严重创伤患者2069例,分为儿童组(<13岁)106例,少年组(13~18岁)128例,青壮年组(18~40岁)1518例,中年组(40~60岁)215例,老年组(>60岁) 102例。入选病例按损伤严重程度评分(ISS)标准进行评估,所有患者ISSl≥16。结果各组男性患者均多于女性,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男性严重创伤比例显著高于儿童组和少年组(P<0.01)。交通伤是首要致伤原因,儿童组、少年组和中年组高于青壮年和老年组(P<0.01);第二位致伤原因坠落伤在儿童组,械斗与工伤在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跌伤在老年组中显著增高(P<0.01)。儿童组和老年组以颅脑损伤为主;而少年组、青壮年组和中年组在四肢和(或)脊柱的损伤中显著增高(P<0.05)。老年组腹部损伤显著减少(P<0.01)。总病死率为11.9%(246/2 069),老年组创伤<24 h病死率(20.6%,21/102)较≥24 h病死率(7.8%,8/102)显著增高(P<0.01)。各组的急诊滞留时间,在抢救脱险病例和死亡病例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各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在性别构成、致伤原因和致伤部位的发病率及其特点是不同的,老年患者在遭受严重创伤后死亡率明显增高;观念上要重视“黄金1小时”,“白金10分钟”,缩短急诊滞留时间;早期实施手术抢救;应用损伤控制性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对院前急救出车时间的影响。方法评估院前急救出车现有流程,对存在的问题通过规范流程、优化流程、再造流程,全方位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流程管理。比较流程管理前后院前急救出车时间。结果流程管理前后院前急救出车时间由(2.68±0.94)min缩短到(2.04±0.71)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流程管理前后,除2—3min时间段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时间段的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流程管理应用于院前急救出车流程中,能有效缩短院前急救出车时间,提高院前急救出车效率。  相似文献   

15.
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邝蕾  黎雪娟  吴伟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55-1557
目的探讨流程管理在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的应用。方法运用流程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调查分析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流程改善,重新制定出更加规范、科学的输液流程及安全管理规定,并实施、评价。调查统计新流程执行前后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护士依从性、病人满意度。结果新流程执行后:(1)门急诊输液相关安全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P0.001);(2)护士依从性明显提高(P0.001);(3)病人满意度明显增加(P0.001)。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结论运用流程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门急诊输液安全管理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外伤患者,急诊抢救护理经验。方法:对92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抢救,围绕“急”、“快”、“准”、“细”实施相应护理措施。结果:92例中抢救成功84例,抢救成功率为91%。结论:迅速对病情作出判断,快速准确地降低颅内压、吸氧、吸痰、气管内插管、包扎伤口止血,细心、严密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和生命体征的变化及病情发展趋势,做好紧急手术的术前准备,能为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开放式气管内吸引术(Open endotracheal suctioning,Open ETS)与闭合式气管内吸引术(Closed endotracheal suctioning,Closed ETS)对重型颅脑伤患者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压(ICP)、脑灌注压(CPP)等方面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32例重型颅脑伤患者随机分成Open ETS组(n=16)和Closed ETS组(n=16),于吸引前、后动态监测MAP、ICP、CPP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吸引后即时MAP均升高,Open ETS组较Closed ETS组明显(P<0.05)。吸引后即时ICP均短暂升高,两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大多于5min内回落。吸引后即时Open ETS组CPP下降(P<0.01),而Closed ETS组CPP变化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高压状态下OpenETS可引起脑缺血、缺氧反应,而Closed ETS不损害脑灌注,并可维持足够脑氧供。因Closed ETS更具合理性,故建议颅脑外伤后可运用Closed ETS。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OEC管理模式在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DVT)中的应用。 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0例,根据患者入院时间将其分为对照组(2018年1-6月)及观察组(2018年7-12月)各40例,2组均采用血栓弹力图进行监测。对照组行常规血栓预防指导,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OEC管理模式实施管理,比较2组患者血栓发生率、平均住院时间、患者投诉率及患者满意率。 结果 观察组干预后,血浆D-二聚体(D-D)、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患者血栓发生率、患者投诉率均低于对照组(χ2=4.507,P=0.034;χ2=5.165,P=0.023),患者满意率高于对照组(χ2=6.274,P=0.012)。 结论 OEC管理模式能有效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血液黏稠度,预防血栓形成,缩短患者治疗时间,提高患者治疗满意率。  相似文献   

19.
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救治策略与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对48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的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单因素χ2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颈椎损伤、胸部损伤、多发合并伤、休克明显增加其死亡率。结论合并颈椎损伤、胸部损伤、多发合并伤、休克是影响重型颅脑损伤预后的重要因素,仔细迅速的体检,必要的影像学检查,颈椎损伤及早颈部制动防止二次损伤,积极抗休克治疗,尽早手术控制胸腹腔内出血,合理的救治顺序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伤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