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分析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患者的中医证候与营养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参考.方法 将81例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对各证型患者进行消化道症状临床评分,测定患者平均每日每千克体重能量摄人(DED、蛋白质摄人(DPI)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结果 本虚证中脾肾气虚39例(48.1%)、气阴两虚16例(19.8%).脾肾阳虚10例(12.3%)、阴阳俱虚9例(11.1%)、肝肾阴虚7例(8.6%);脾肾阳虚证的DEI比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明显减少(P<0.05或P< 0.01),脾肾阳虚证及阴阳俱虚证的ALB比脾肾气虚证明显下降(P<0.01).标实证中血瘀证36例(35.3%),湿热证26例(25.5%),湿浊证25例(24.5%)、热毒证12例(11.8%)、无标证3例(2.9%);湿浊证及湿热证与热毒证比较,临床评分明显偏高(P<0.01).结论 腹膜透析合并消化道症状的患者本虚证候中以脾肾气虚证为主,而标实证候中以血瘀、湿热、湿浊证为主,且与营养指标中DEI、ALB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及其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方法观察171例患者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的发生率,并分析早期低血压患者的病位、病性证素与证候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患者发生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60例,发生率为35.10%,其中男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6.10%,女性为33.30%,差别不大(P> 0.05)。60例早期低血压患者病位证素以脾为主,其次为肾。病性证素以阳虚、气虚为主,其次为血虚、血瘀、痰饮等。证候以虚证为主,其次为虚实夹杂证,最后为实证。虚证以脾肾阳虚为主,其次为脾肾气虚;虚实夹杂以气虚血瘀为主,其次为气虚水停;实证以痰瘀互结为主,其次为气滞血瘀。结论血液净化早期低血压发生率为35.10%;早期低血压病位证素分布呈脾>肾>心>肝>肺的趋势;病性证素分布呈阳虚>气虚>血虚>痰饮>血瘀>阴虚>气滞;证候分布呈虚证>虚实夹杂证>实证的趋势,其中虚证分布呈脾肾阳虚>脾肾气虚>心脾两虚的趋势,虚实夹杂证分布呈肾虚水泛>脾虚湿蕴>气虚血瘀的趋势,实证分布呈痰瘀互结>痰滞证>瘀滞证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吴兴波  柯嘉儿  鲁欢  陈刚毅  罗月中 《新中医》2017,49(12):119-122
目的:观察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情况及各证型、兼证患者实验室指标的差异。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中医四诊对280例血液透析患者进行辨证,统计患者中医本证、兼证的分布情况,分析透析时间、原发病及实验室指标与中医证型的关系。结果:280例血液透析患者以脾肾气虚证最多,其他证型依次为气阴两虚证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兼证以血瘀证、湿热证最多,其他兼证依次为湿浊证水气证风动证。从各中医证型来看,脾肾气虚证多兼湿浊证,肝肾阴虚证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多兼湿浊证,气阴两虚证多兼血瘀证。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为主,透析年龄36月的患者均以脾肾气虚证和气阴两虚证为主。慢性肾炎及糖尿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为主,高血压病及梗阻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为主,多囊性肾病的中医证型以脾肾气虚证及肝肾阴虚证为主。肝肾阴虚证患者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高于脾肾阳虚证患者(P0.05)。风动证患者PTH水平高于水气证患者(P0.05)。结论:血液透析患者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阴、阳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湿热、湿浊为主,虚实夹杂贯穿疾病始终。  相似文献   

4.
曾洁  浦莉俊  郑敏 《辽宁中医杂志》2013,(12):2412-2415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本证(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湿证、瘀证、痰瘀互结证)辨证分型,同时检测血糖、C肽、尿微量蛋白,β2微球蛋白等实验室检测指标,分析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糖尿病肾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发现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9例,以阴虚燥热证(62.7%)及气阴两虚证(30.5%)为主,多兼有湿证(78.0%),中期糖尿病肾病患者50例,以脾肾气虚证(72.0%)为主,多兼有瘀证(62.0%),晚期糖尿病肾病患者11例,以阴阳两虚证(81.8%)为主,多为痰瘀互结证(72.7%)。本证中脾肾气虚证及阴阳两虚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其他证型,而C肽水平低于其他证,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标证中痰瘀证、瘀血证的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高于湿证组,C肽水平低于湿证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患者中医证型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无关(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中医证型本证的演变规律为阴虚燥热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阴阳两虚证,标证为湿证-瘀证-痰瘀证。C肽、尿微量蛋白、血、尿β2微球蛋白水平可反映中医证型的动态变化,与中医主证标证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候肾脏病理的相关性,探讨中医辨证在推断IMN病情及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17例IMN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病理特点及中医证型分布,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比较各证型间临床及病理等方面的异同。结果:IMN患者本虚证以脾肾阳虚型居多,标实证以血瘀证为主。气阴两虚型发病年龄要明显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P0.05)。脾肾阳虚型患者肾病综合征发生率要高于脾肾气虚型和气阴两虚型。气阴两虚型与血瘀证呈正相关(P0.05);脾肾阳虚型与水湿证呈正相关(P0.01);脾肾气虚型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P0.01)。气阴两虚型患者体重指数要明显低于脾肾阳虚组和脾肾气虚组(P0.05)。各组间CKD分期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BUN指标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肾气虚型患者病理分期以Ⅰ期为多(P0.05),脾肾阳虚组、气阴两虚型患者则以Ⅲ期多见(P0.05)。气阴两虚型患者肾脏病理中慢性化及小管间质积分要高于脾肾阳虚型和脾肾气虚型。结论:IMN患者主要的中医证型有脾肾阳虚型、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本虚证与标实证之间存在相关性,气阴两虚型患者病情较其余证型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各证型的分布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病科门诊、病房及血透室的慢性肾衰竭患者300例,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分析其中医各证型分布规律及其与性别、年龄、肾功能的相关性。结果:在30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中,正虚证中以脾肾气虚证最为多见,邪实证中以湿浊证和血瘀证为主,在正虚兼夹邪实证型的分布中,纯虚证未兼挟邪实者以脾肾气虚证为最多;湿浊兼证主要出现在脾肾阳虚证,湿热兼证在气阴两虚和肝肾阴虚证中多见,血瘀兼证在脾肾气虚及脾肾阳虚证多见。结论:广西地区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型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其与性别、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与年龄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急性肾功能衰竭(ARF)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尿蛋白定量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120例A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并收集肾脏生化指标(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不同辨证分型ARF患者肾脏生化指标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ARF患者不同中医辨证分型与肾脏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依据数量多少可依次分为湿热内蕴证(31.67%)、水湿浸渍证(27.50%)、脾肾阳虚证(20.83%)、脾肾气虚证(11.67%)、水瘀交阻证(8.33%)。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尿蛋白定量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患者(P<0.05),水湿浸渍证、湿热内蕴证血清肌酐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证型患者(P<0.05),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患者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低于除水瘀交阻证其他各证型患者(P<0.05)。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湿热内蕴证、水湿浸渍证与血清肌酐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脾肾阳虚证、脾肾气虚证与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水平具有显著相关性(P<...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中医证型与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将113例IMN患者进行辨证分型、肾脏病理分期及临床生化指标检测,并分析其间关系。结果 IMN的证型以气阴两虚证(42.5%)和脾肾气虚证(35.4%)为主,兼证以湿热证(25.7%)和瘀血证(23.9%)为主;脾肾气虚与脾肾阳虚证病理多见于Ⅰ、Ⅱ期;气阴两虚证除见于Ⅰ、Ⅱ期外,也见于Ⅲ和Ⅳ期。气阴两虚证患者24 hUpro、LDL值较高(P0.05),ALB较低(P0.05);脾肾阳(气)虚证患者血Scr水平较肝肾阴虚证高(P0.05),较气阴两虚证低(P0.05);肝肾阴虚证患者ALB水平较高(P0.05)。结论 IMN的中医证型与其病理类型、临床生化指标有一定关系,结合病理和生化改变有助于IMN微观辨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代谢综合征(MS)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体重指数、瘦素等指标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78例代谢综合征病人的临床资料,辨证分为4种证型:气滞湿阻证、痰瘀互地证、气阴两虚证、脾肾气虚证,对相关资料进行研究。结果: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其他两证所占比例相似。痰瘀互结证的腹围及体重指数明显高于其他三证,而气滞湿阻证又高于气阴两虚证及脾肾气虚证。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TC、LDL-C、INS、2hINS和瘦素均明显高于其他二证。结论:气滞湿阻型及痰瘀互结型患者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其他两个证型。气滞湿阻证和痰瘀互结证的胆固醇升高更为明显,胰岛素抵抗更加严重,且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升高更多。  相似文献   

10.
《陕西中医》2017,(8):1051-105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的中医证候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我院60例确诊为特发性膜性肾病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病理分期与理化指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各证型间病理分期及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异同。结果:60例IMN患者中,中医证候均以本虚标实证为主。本虚证以脾肾气虚型、气阴两虚型多见,标实证以血瘀证多见,其次为湿热证。本虚证与标实证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证与水湿证、湿浊证呈正相关,脾肾阳虚证与水湿证呈正相关,气阴两虚证与血瘀证呈正相关。中医证型与病理分期相关性显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病理分期以Ⅰ、Ⅱ期多见,气阴两虚型病理分期则以Ⅲ期多见。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相关性结果提示,脾肾气虚型24hUp、血清Scr水平均高于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气阴两虚型CHO、TG、尿NAG水平高于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lb、URBC计数结果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脾肾气虚型、脾肾阳虚型、气阴两虚型是IMN的主要证候,本虚证与标实证有一定相关性;气阴两虚型在肾脏病理分期、理化指标等方面变化损害较重,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1.
中医对蛋白尿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孙慧  云鹰 《河南中医》2008,28(9):17-19
蛋白尿的产生不外乎本虚标实,邪实正虚,且两者相互影响。本虚责自肾脾肺,标实多见湿、浊、风、毒、瘀。肾虚封藏失司,固摄无权,精微下流;脾虚不能升清降浊,清气不升反而下泄,加之湿邪、外感风邪、毒邪、瘀血等,导致瘀阻肾络,精气不能畅流,壅而外溢,精微下泄而成蛋白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补肾生血汤治疗肾性贫血(RA)药效学机制及中医辨证施治规律。方法:将慢性肾衰竭(CRF)肾性贫血符合入选条件者随机分为中西药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组,用相应药物治疗8周,观察2组病人用药前后相关指标变化。结果:补肾健脾和胃降浊中药联合西药治疗肾性贫血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结论:补肾健脾和胃降浊之中药联合西药治疗更有利于肾性贫血的纠正。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医补肾健脾生血法用于治疗贫血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贫血患者124例,随机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予以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补肾健脾生血组方进行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以及治疗总有效率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结论:中医补肾健脾生血法用于治疗贫血,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与贫血指标,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试论肝阳虚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阳虚证多由素体肝脏功能低下,或久病及肝,或治疗不当,攻伐无度,耗损肝阳;或素体肾阳不足,水不生木所致。多表现为肝阳不足,阴寒凝滞,疏泄失常,升发不及的证候?治疗时宜:温补肝阳,升发肝气,疏肝柔肝,散寒止痛。  相似文献   

15.
肝乐冲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证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肝乐冲剂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的疗效。方法:选取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医辨证为肝郁脾虚型121例,治疗组(61例)给予肝乐冲剂口服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小柴胡片,分别观察症状、体征、肝功能等改善情况。结果:治疗组症状和体征均有改善,肝功能指标治疗前后亦有不同程度改善,尤其是对食欲减退、乏力及ALT、AST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肝乐冲剂对慢性病毒性肝炎肝郁脾虚型有明显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失眠属于中医学的"不寐"范畴,不寐的主要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神不守舍而失眠,且与肝、脾、胆、胃、肾的阴阳气血失调有关。实证者,多因肝郁气滞化火,引起心神不安所致。故治疗当以疏肝理气入手,佐以安神宁心。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的理论及治疗方法。方法:从冲任、气血与周期论治的多个角度对乳腺增生病进行肝脾论治,或疏肝理脾、调畅气血,或调肝养脾、调摄冲任,或随周期不同调补分治。结果:乳腺增生病为中青年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中医生理、病理等多角度对本病进行分析,认为冲任失调与气郁痰阻为其主要的病理变化,病变虽涉及肝、脾、肾三脏,但又以肝、脾失调为主要病理基础。结论:从肝脾论治乳腺增生病,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不仅汇集各家学说,而且阐明自己独特的见解。书中所述的“脏腑相通论”,就是根据作者自己的临床经验发挥而成。脏与腑的关系,通常是指脏腑相合,即《灵枢·本输》所云;肺合大肠,心合小肠,肝合胆,脾合胃,肾合膀胱。但脏腑之间的关系并非只有这种相合,还存在其它联系。本文所述:心与胆,肝与大肠,脾与小肠,肺与膀胱,肾与三焦的相通关系,是从病理与治疗角度,来说明脏与腑之间的联系,“心胆相通”,应用较多。“脏腑相通论”对于我们认识和掌握脏与腑之间的关系很有启发。阐发这种关系,能够丰富脏象学说,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9.
荨麻疹为风寒风热之邪客于肌肤皮毛腠理之间则起瘾疹,可分为风寒外袭、风热乘肺、滞热受风、血虚受风、脾胃湿热、阳虚血瘀、卫气不固等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20.
从中西医对面部痤疮的认识、辨证论治(肺经风热、脾胃湿热等)、配合中药外敷治疗等,论述面部痤疮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