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下的表现、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高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3月至2009年6月经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67例的临床资料,对胃镜下直视诊断CAG与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7例患者中,经胃镜诊断为63例中重度CAG,病理诊断证实中重度CAG为42例,诊断符合率为62.69%。胃镜诊断漏诊率为37.31%。结论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胃镜下三种黏膜改变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对提高医师对CAG的认识及帮助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陈宏 《中国医药指南》2013,(24):208-209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内镜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接治的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计算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对内镜表现和病理学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对9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证实有69例,临床诊断符合率70.4%;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和白相为主15例,经病理诊断后确定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11例(73.3%);胃镜下见胃黏膜粗糙58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38例(65.5%);胃镜下见胃黏膜变薄、白相为主及黏膜粗糙者共49例,经病理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有46例(93.8%)。内镜下表现出的3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符合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即(P〈0.05)。结论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的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诊断.方法 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将慢性胃炎胃窦黏膜表现分5型,每型根据其亚特征再细分亚型,对每型病变不同特征表现处分别取材与病理组织学对照,比较各型及亚型对CAG的诊断价值.结果 光滑红斑型、粗糙不平型、结节不平型、凹陷不平型、凹凸不平型病理CAG检出率分别是3.8%、12.5%、63.3%、84%和96.8%;结节不平型分均匀结节、非均匀结节、散发灰色结节和散发红色结节4亚型,其中均匀结节型仅7.1% (2/28)有轻度萎缩,而非均匀结节型病理CAG检出率高达95.7% (45/47),散发的灰色结节和红色结节亦有较高的CAG检出率,分别为80.0%和53.8%;凹陷不平型分明显凹陷和轻微凹陷2亚型,其中8例非萎缩性胃炎全部在轻微凹陷型;凹凸不平型凹陷处病理CAG检出率(96.8%)稍高于凸起处(87.1%),而凸起处黏膜病理肠上皮化生检出率(41.9%)较凹陷处(12.9%)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粗糙不平型病理示CAG者其粗糙程度明显加重,侧面仔细观察均可见不均匀结节样改变.结论 以内镜下黏膜表面形态为分型依据诊断CAG,客观性强,简单实用,可提高胃镜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表现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相关性。方法选择2006年4月至2004年5月在我院经胃镜诊断为胃炎并有病理结果的120例患者,比较诊断符合和表现。结果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6.3%,二者诊断一致性较差;胃黏膜变薄、粗糙不平、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粘膜萎缩的阳性预测值较高达到70%以上,3者同时存在对CAG阳性预测值达90%以上,其阳性率之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对肠化及异型增生的阳性预测值均低于70%,胃粘膜变薄、血管显露,红白相间以白为主对肠化的阳性预测值仅2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应立足于内镜与病理检查的紧密结合分析,以提高正确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结果,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电子胃镜诊断的CAG患者100例常规胃窦大小弯侧及病变处取活检3~4块,75%酒精固定后送检,病理学方法: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观察胃标周围的黏膜变化,依据病理诊断标准做出诊断。结果 100例胃镜诊断CAG患者中病理诊断慢性浅表性胃炎45例;诊断CAG 20例,CAG伴轻度肠上皮化生10例,CAG伴中度肠上皮化生6例,CAG伴重度肠上皮化生4例,CAG伴轻度不典型增生8例,CAG伴中度不典型增生5例,CAG伴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二者符合率为55.00%(55/100)(K=0.289,P=0.012)。结论 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6.
刘仕鹏 《中国基层医药》2006,13(11):1861-1862
目的 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内镜与病理诊断的关系。方法 对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与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2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228例内镜诊断CAG病理诊断150例,诊符率65.8%,其中伴肠上皮化生68例,伴异型增生16例,同时伴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26例。222例内镜诊断为浅表性胃炎中病理诊断CAG14例,比率6.3%。228例内镜诊断CAG的镜下表现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分别为47.1%、60.9%、60.7%,皱襞变平与血管透见分别合并颗粒状、灰色肠上皮化生结节病理诊断CAG为88.9%、93.3%,病理诊断肠上皮化生72.2%、73.3%,异型增生41.7%、40.0%,均与单一镜下表现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内镜下单一表现对诊断CAG有一定价值.多种表现并存有较高价值,CAG诊断需内镜结合病理。  相似文献   

7.
金玲 《丹东医药》2006,(2):17-17
萎缩性胃炎(CAG)比较常见,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明显增高。若病人胃年龄大于其年龄,则有病理意义。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有一定的特征性改变,为探讨其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作对36例诊断为CAG的病例进行镜下所见与病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的相关性,以提升诊断的有效率。方法所有病例(100例)全部在病变位置取5块胃黏膜组织,通过(9.5±1.5)%的甲醛溶液予以固定,再送至实验室予以病理测检。在病理学检查方式上,常规石蜡制片,予以HE和Giem染色。通过相关病理医师进行诊断。结果胃镜下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病例为32例,其中24例和病理检查结果相匹配,符合率为75%,同时病理结果中重度萎缩病例为总比例的75%,其中16例并发肠化生,12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96例,其中24例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只占总比例的25%,其中包括32例糜烂性胃炎,18例并发肠化生,16例并发不典型增生。结论除重视慢性萎缩性胃炎在胃镜下的特性症状外,还要对糜烂以及溃疡等病变的附近黏膜进行细致的检查,同时予以活检,这样利于提升胃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倾向的诊断有效率,而且还要从根本深化内镜操作人员的培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及与HP感染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7年12月于某院行胃镜与病理检查2200例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对比胃镜以及病理诊断结果,分析检查结果同HP感染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200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确诊为CAG者635例,其中伴不典型增生85例,伴肠上皮化生245例;胃镜诊断是CAG者820例,其中A型200例,B型270例,C型35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43%;病理诊断者HP阳性率64.56%,较胃镜诊断者高(P0.05);胃镜检查显示分型为C型者HP感染阳性率54.28%,与A、B型CAG者HP阳性率37.50%、37.03%相比显著高(P0.05)。结论:CAG经胃镜诊断同病理诊断结果符合率较高,且HP感染多集中在胃镜诊断为C型者,常伴随不典型增生或肠上皮化生,临床应加强对以上类型表现患者的重视,及时予以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胃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bFGF的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肠上皮化生(IM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伴中重度不典型增生(Dys组)各30例、胃癌(GC组)40例组织中bFGF的表达情况,观察四组间差异。结果经检测,CSG组、IM组、Dys组及GC组bFGF表达情况分别为46.67%(14/30)、53.33%(16/30)、60.00%(18/30)及77.50%(31/40),四组间bFGF表达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80);bFGF的阳性表达位于大部分上皮和腺体,可见棕黄色颗粒沉着,主要位于细胞浆。结论bFGF表达在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1.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及病理改变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更好地认识内镜下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的特点,提高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对我院2004年7月至2009年7月内镜诊断的CAG患者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进行了相关性研究,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异型增生(DYS)及胃癌(GC)中端粒酶的活性,并探讨其与胃癌危险因子幽门螺杆菌(Hp)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端粒酶PCR-ELISA法检测24例CSG、48例CAG、13例DYS、36例GC中端粒酶活性。结果Hp感染率各组无显差异。端粒酶阳性率GC组中最高(83.33%),其次是DYS组(53.84%)和CAG组(43.75%),CSG组中无一例端粒酶阳性。按肠化(IM)程度,将CAG分成伴IM及不伴IM两组,端粒酶活性在两组有显差异(57.14%vs25.00%)。在CAG伴IM组,有Hp感染其端粒酶活性显高于无Hp感染(73.68%vs22.22%)。结论胃腺体萎缩及Hp慢性感染两的共存是细胞永生化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两种检查方法的临床价值。方法 280例患者均由固定的医师行电子胃镜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取病变组织,由固定病理医师常规石蜡制片,行HE及Giemsa染色。结果 80例患者经胃镜检查诊断为CAG的患者经病理检查诊断为浅表性胃炎25例(31.25%),萎缩性胃炎55例(68.75%),其中肠上皮化生55例(68.75%),异型增生25例(31.25%)。结论 CAG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检查价值有限,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CAG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14.
COX-2活性变化对HP感染胃癌变中p27kipl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登洋  陈百芳  狄长华 《江苏医药》2005,31(12):893-894,F0002
目的 通过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胃癌变过程中不同病理组织类型的环氧化酶2(COX-2)和p27^kipl蛋白表达,探讨HP致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 经胃镜和病理诊断明确的HP感染患者的不同胃粘膜组织标本共200例。包括慢性浅表性胃炎(CSG)、肠上皮化生(IM)、不典型增生(AH)、胃癌(G(A)各50例,分别以ABC和SP法测定COX-2和p27^kipl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COX-2随癌变过程CSG→IM→AH→GCA的阳性率和表达强度不断提高,分别为12%、42%、52%、74%,GCA组与其它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而p27^kipl随癌变过程,CSG-IM-AH-GCA表达率逐步下降,分别为86%、46%、34%和26%,COX-2和p27^kipl表达呈显著负相关。结论 COX-2是HP感染胃癌变过程的早期事件,并参与了胃癌变的全过程,COX-2抑制了p27^kipl的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15.
胃镜下复合染色黏膜活检诊断早期胃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胃镜下复合染色后黏膜活检对早期胃癌(EG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6例胃镜下可疑为EGC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对照组(n=103)直接进行病灶黏膜活检,实验组(n=103)经复合染色后再取活检,比较两组诊断EGC的阳性率。结果206例可疑癌变患者中经手术+病理诊断为EGG12例,其中对照组诊断出2例,实验组诊断出10例,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占58.3%,幽门螺杆菌(Hp)阳性11例,占91.7%。结论复合染色法可提高对诊断EGC的准确率,与胃镜下直接活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早期胃癌镜下表现为Ⅱc型+Ⅲ型多见,Hp感染与EGC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抑制蛋白IKBα在慢性浅表性胃炎(CS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及胃癌(G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收集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的胃癌标本106例((;C组),胃镜下活检的CSG(CSG组)、CAG(CAG组)5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进行组织标本中NF-κB、IKBa的染色及检测,观察比较其在各种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GC组NF-KB、IKBα表达分别为(A值):(0.865±0.081)、(0.844±0.077),明显高于CSG组[(0.211±0.071)、(0.304±0.063),t=4.36、4.67,均P〈0.01]和CAG组[(0.686±0.088)、(0.651±0.079),t=3.08、3.19,均P〈0.05];CAG组NF—κB、IκBα表达高于CSG组(t=3.27、3.05,均P〈0.05)。结论随着胃黏膜病变程度的加重,NF—κB、IκBα阳性表达逐渐增加,NF—κB、IκBα可能是检测CAG的恶变潜能及胃癌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 B 超检查联合电子胃镜在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分期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方法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126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进展期胃癌患者的胃镜以及 B 超检查资料。结果在126例进展期胃癌患者中,胃镜诊断符合率为98.4%(124/126),B 超诊断符合率90.5%(114/126)。胃癌术前 TNM分期的 B 超符合率71.4%(90/126)。结论胃镜下黏膜活检病理检查是确诊进展期胃癌的首选方法,联合 B 超检查可助于对胃癌进行准确的术前分期,二者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提高进展期胃癌的诊断,以便于指导手术治疗、术后疗效观察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张惠芳 《河北医药》2005,27(6):451-451
为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CAG)胃镜下表现与病理结果的关系,我们对1268例胃镜诊断的胃炎病人分为萎缩性胃炎组与非萎缩性胃炎组,与病理结果相比较,同时对萎缩性胃炎的病人胃镜下各种表现对病理诊断CAG、肠上皮化生、及异型增生的关系进行探讨,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镜诊断萎缩性胃炎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胃镜诊断为CAG的200例患者,在病变位置取活检3~4块,应用75%酒精进行固定后将其送检,根据病理判定标准予以诊断,统计胃镜诊断有效率。结果选取的200例胃镜确诊患者,通过病理诊断显示其正确率为55%,P〈0.05,两者所具有的一致性较差。结论 CAG经胃镜检测,其正确率和病理诊断相比较,符合率较低,因此胃镜检查具有有限的价值,需遵照病理学诊断结果来判定CAG病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医药科学》2016,(23):19-21
目的通过对胃癌前疾病的胃镜下诊断及病理诊断结果资料分析,了解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之间不一致性,进一步提高内镜诊断的准确率。通过分析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ow-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LGIN)和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及胃息肉的相关性,提示癌前疾病的治疗和随访是预防胃癌的关键环节。方法回顾性分析甘肃省第二人民医院2011年5月~2015年3月胃镜下诊断萎缩性胃炎71例,胃溃疡317例,胃息肉70例,内镜下取活检组织、息肉切除及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 resection,EMR)进行病理检查,判断胃镜及病理诊断癌前疾病的符合率,以及病理诊断不同癌前疾病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风险性。结果胃镜与病理诊断胃息肉的符合率为90.7%,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87.5%和胃溃疡的符合率为60.1%。萎缩、溃疡及息肉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癌前病变的诊断仍以病理诊断为主,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仍有一定的差异。萎缩性胃炎伴发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的比率高于胃溃疡及胃息肉(P0.05)。因此,对溃疡、萎缩及息肉的干预、逆转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肠上皮化生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对胃癌的预防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