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摘 要 目的:了解引起老年患者药源性肝损害的情况,并分析相关因素为减少药源性肝损害,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09~2010年收集到的老年患者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发生肝损害的病例,对患者一般情况、引起肝损害的药品、给药途径、临床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引起老年患者肝损害的药物涉及15大类药物,前5位的是抗感染药物、心血管系统用药、神经系统用药、中药制剂和抗肿瘤药。引起10例以上肝损害的药品有16种。发生药源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口服给药,占62.36%。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 d,长的超过1年。发生肝损害老年患者58.39%无临床症状,其余41.61%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以黄疸、纳差、乏力倦怠为主。实验室检查以ALT异常为主,占97.31%,大部分老年患者(94.64%)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治愈或好转。结论:老年患者肝损害可由多种药物引起,长期用药的老年患者定期监测肝功能有利于及早发现肝损害,及时停用肝损害药物是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41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病的认识,从而规范用药,减少药源性肝病的发生。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416例药物性肝病临床资料。结果药物性肝病,女性多于男性,60岁以上老年人占16%;多在用药后4~90天出现临床症状;用药前HBsAg阳性、长期饮酒者肝损害较HBsAg阴性、无饮酒者明显加重,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或两种以上联合用药引起的药物性肝病占19%;本组416例中76例为中药引起占18%,高于以往报告;保健药品引起者20例占4.8%。结论药物性肝病女性、老年人居多,联合用药或用药前HBsAg阳性、长期饮酒者肝损害较重,中药引起者有明显上升趋势,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116例药源性肝损害分析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为探讨药源性肝损害病因学近年所发生的变化。方法:对我院近5年收治的116例药源性肝损害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发现引发肝损害的中成药占56.03%,中药汤剂占17.25%;影响生长代谢药占9.48%,中枢神经系统药占5.17%,抗结核药和免疫抑制剂分别占3.45%,消化系统药和解热镇痛剂各占1.72%,其它占1.72%。结论:提示目前中成药引发肝损害病例较前增多,对其安全性的监测要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药物性肝损害发生、发展的相关因素,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对82例药物性肝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引起肝损害的前4位药物依次为中药(30.5%)、抗结核药(15.8%)、精神科用药(12.2%)、化疗药(12.2%),重度肝损害占29.3%,发生肝损害的时间多在用药后3个月内,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黄疸、恶心,治愈好转率为93.9%。结论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发展与用药种类、剂量、联合用药、个体因素等密切相关,临床医师及药师应加强合理用药,尽量避免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何仁  王丹  吴玮芳 《海峡药学》2013,25(2):216-218
药源性肝损害已成为国内外常见且较严重的药源性疾病,一些药物引起的常见的药源性肝损害屡有报道,我们也都熟知,但我们往往忽视药物引起的罕见的药源性肝损害,本文就临床用药过程中引起罕见药源性肝损害的五大类药物进行综述,望广大临床医师和药师警惕,并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药物种类、剂型的不断增加。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和药源性疾病也逐年增加.这已引起临床工作的关注。为了提高医疗质量,减少药源性疾病,指导和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作对2003—2005年收集的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不良反应报告386例进行分析,其中由中药引起的不良反应共计87例,占22.54%。本研究对这87例中药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发生的原因、药品种类及损害类型等,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周鹏  管鸽 《中国当代医药》2013,(4):160-161,164
【摘要】目的了解药源性死亡病例的情况。方法检索2000-2012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收录的药源性死亡病例,按性别、年龄、给药途径、药品品种、致死药品品种分布、器官系统损害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结果按给药方式:静脉注射和口服给药致死率分别为49.40%和21.69%:按致死药品品种:抗感染药物和中药制剂分别占致死频次的41.75%和18.45%;按受累系统:全身性反应、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居前3位。结论应加强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减少药害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的病因和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2004—2010年间我所住院的86例药物性肝损害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按Marin药物性肝损害评分系统进行评价。结果引起药物性肝损害的药物类型居前四位的依次为抗微生物药物19例、抗肿瘤药17例、中草药16例与心血管用药14例,分别占22%、19.8%、18.6%与16.3%,其后为神经科用药和解热止痛药分别为4%,再次为降糖药、抗甲亢药、免疫抑制剂各占2.3%,雄性激素1.2%。8例不详占5.8%。临床分型:肝细胞型49例占57%,胆汁淤积型25例29%,混合型12例占14%。结论抗微生物药、抗肿瘤药、中草药和心血管用药是引起老年人药性肝损害的较常见的药物,使用此类药物时宜小心谨慎,密切监测肝功能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50例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50例药源性肝损害的临床观察与分析刘丽萍王颖陈玉玲(中国人民解放军第302医院北京100039)药源性肝损害是较为常见的医源性疾病之一。有报道[1]药物引起的肝脏疾病占所有药物反应的10~15%。笔者对1993~1994年间本院收治的50例药源性肝损...  相似文献   

10.
尤君芬 《中国药业》2009,18(12):72-73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2007年度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不良反应以抗感染药物居首位(占55.07%),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占12.6%);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居多(占31.88%),其次为消化系统损害(占27.54%)。结论ADR与多种因素有关,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1.
药物性肝损害1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田红  魏宏  王俊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2):176-17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发生机制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2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年龄、损肝药物、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结果导致肝损害的药物常见的有利福平(17.3%,28/162)、消渴丸(16.7%,27/162)、非诺贝特(9.9%,16/162)、白癣皮(8.6%,14/162)及环磷酰胺(7.4%,12/162)等;药物性肝病临床表现为纳差、乏力、恶心、呕吐、皮肤黄疸等;治疗后158例治愈,1例好转,3例死亡。结论使用可能损肝的药物时应加强监测,定期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2.
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该院近年来导致药物性肝损伤的常见药物种类、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预后,提高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根据Danan标准RUCAM简化评分系统对2002年4月—2012年4月间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而入住该院的198例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将数据进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8例患者中,引起肝损伤的药物主要为中草药、抗结核药、抗肿瘤药、抗生素等,共占62.12%,男性97例(48.99%),女性101例(51.01%);年龄3-88岁,中位年龄47岁;第一次服药至发生肝损伤的潜伏期在4-180 d,中位时间26 d;肝细胞损伤型124例(62.63%),胆汁淤积型35例(17.68%),混合型39例(19.69%);38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或体征,仅有实验室检查异常(19.19%),而有临床症状160例(80.81%),主要表现为乏力(65.66%)、纳差(52.02%)、眼黄尿黄(44.95%);经治疗后痊愈59例(29.80%),好转108例(54.55%),自动出院28例(14.14%),死亡3例(1.52%),预后较好。结论该院198例药物性肝损伤主要临床类型为肝细胞损伤型,临床特点与各类型急、慢性肝脏疾病相似,并无特异性,预后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提高对以肝损害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临床特点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对23例以肝损害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入院诊断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3例(100%)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血清转氨酶(ALT、AST)和(或)总胆红素(TB)升高;17例(73.9%)患者有肝病临床表现,仅有2例合并神经系统症状;分别有23例(100%)和21例(91.3%)患者有血清铜蓝蛋白降低和尿铜增加;13例(56.5%)患者角膜K-F环阳性;首诊误诊率达43.5%,最常见的误诊疾病为病毒性肝炎和肝硬化;2例患者死亡。结论以肝损害为主的肝豆状核变性临床误诊率高,血清铜蓝蛋白、尿铜、血清铜以及角膜K-F环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162例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磊  黄萍  李颖 《中国药物警戒》2013,10(7):415-418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损害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的临床特点和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从安徽省2012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数据库中筛选出162例药物性肝损害病例,并行整理、统计与分析。结果统计数据显示药物性肝损害中,年龄≥60岁的老年患者发生率最高,占35.80%。涉及10大类药物,西药引起例次较多,占89.20%,其中以抗肿瘤药所占比重最大,其次为抗菌药、质子泵抑制剂和抗脑血管病药;中成药以中药注射剂引起例次最多,占8.92%。发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最常见给药途径是静脉滴注,占71.83%。肝损害发生时间差异较大,最短的1天,最长的175天。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无明显特异性,大部分病例在停药和对症治疗后好转。结论临床医务人员应该提高对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一旦确诊为药物性肝损害,积极采取对症治疗,同时要加强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药物性肝损伤在自发报告中分布情况及相关药品,为临床提供风险点参考。方法:基于2016-2018年解放军ADR数据库中70 709例自发报告数据,回顾性分析目标患者的性别、年龄、致病药物及预后情况。结果:2838例肝胆损害报告中,筛选出RUCAM量表≥6分的药物性肝损伤279例(9.83%),男172例(61.65%),女107例(38.35%)。排名前5位的药物类别是抗感染药物(39.78%)、心血管系统用药(16.85%)、抗肿瘤药物(15.05%)、代谢及内分泌系统用药(5.73%)、中药(5.73%);排名前5的品种是阿托伐他汀、莫西沙星、利福平、左氧氟沙星、头孢哌酮舒巴坦。平均潜伏期27.52 d,以40~59岁患者的平均潜伏期最长(51.10 d)。结论:严重的药物性肝损伤占比相对低,呈潜伏期长、男性多于女性、涉及药物分布广等特点;提示长期使用具潜在肝毒性药物时应监测肝功能;信息详实的ADR报告数据可以满足RUCAM量表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6.
某院消化内科病房40例药物性肝损伤综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药物性肝损伤病例发生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1月-2015年12月某医院消化内科病房的药物性肝损伤病例,每例患者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详细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可疑药品使用情况、药物性肝损伤发生及处理情况,并进行临床分型,将所有数据使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收集药物性肝损伤病例40例,其中女性18例,男性22例;>45岁的中老年患者占所有发病人数的70%;中草药和中成药导致的药物性肝损伤共有25例,高达62.5%,其他依次为抗感染药物、免疫系统用药、消化系统用药、抗痛风药、心血管系统用药、内分泌系统用药.33例(82.50%)患者用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在5~90 d.39例患者从停药开始到肝损伤发生的时间≤15 d,只有1例肝血管损伤型超过30 d.32例患者对症治疗后好转,8例由土三七导致的肝小静脉闭塞症无法逆转,留下后遗症.结论 临床药师应积极推动药物性肝损伤的防治工作,协助医师制定合理的药物治疗方案,避免药物滥用,以减少药物性肝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药物性肝病在住院患者人群中的发生率、危险因素和可疑药物。方法基于上海市医院住院患者用药数据库中拥有2次及以上ALT记录的患者人群,以用药后ALT〉60U·L^-1为药物性肝病的评价标准,采用逐步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性别、服药种类、住院时间和基线ALT值对药物性肝病发生率的影响,并计算引起药物性肝病的可疑药物的似然比。结果:纳入研究的3030例患者中药物性肝病有171例,占5.6l%。服药种类是其危险因素。药物性肝病的可疑药物涉及各个类别的药物,以中药出现的频次最高,其次为主要抗菌药物。有220种可疑药物可能与药物性肝病有关,其中磺胺甲嘿唑、氯胺酮等似然比较高。结论住院患者在合并使用多种药物和应用磺胺甲口恶唑等具有肝毒性药物时应加强肝功能监测,以避免药物性肝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制备乙酰半胱氨酸纳米微球进行药动学和药效学评价。方法:尾静脉注射乙酰半胱氨酸纳米微球和乙酰半胱氨酸,不同时间检测血浆和各脏器的乙酰半胱氨酸。通过皮下注射CCl4建立大鼠肝损伤模型,不同剂量乙酰半胱氨酸纳米微球进行治疗,检测血清学指标和肝组织各项指标评价纳米微球治疗慢性肝损伤的疗效。结果:乙酰半胱氨酸纳米微球改变了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肝组织中药物浓度明显提高,半衰期显著增加。药效实验显示,纳米微球能降低血清学指标,提高肝组织抗氧化功能,减轻肝细胞脂肪变性、细胞浸润和坏死。结论:乙酰半胱氨酸纳米微球具有明显肝靶向性,有利于肝损伤的药物治疗,是一种比较理想的乙酰半胱氨酸新剂型。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药物性肝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28例药物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导致药物性肝病的药物种类繁多,其中中草药及中成药(25.00%)、抗结核药(20.31%)所占比例最多;肝细胞型患者75例,胆汁淤滞型36例,混合型17例;128例患者发病时间,〈1周患者5例,1~5周患者11例,6~12周患者46例,13~19周患者35例,20~26周患者7例,27~33周患者15例,〉33周患者9例;115例患者预后良好,其余13例预后欠佳,其中12例发生重型肝炎,1例死亡。结论中草药及中成药和抗结核药是引起药物性肝病的主要药物,应定期检测肝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利用医院信息系统监测分析药物性肝损伤的特点。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提取2011年9月20-30日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碱性磷酸酶和γ-谷氨酰转移酶异常的住院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可能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有147例,主要分型为肝细胞性肝损伤。涉及11个科室、13类药物,居首位的是抗菌药。结论:本方法可有效挖掘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信息,使用计算机自动监测预警药品不良反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