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SLE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中28例患者经治疗后复查CT征象,结合临床表现,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SLE患者常见CT征象中肺实变(14例)、磨玻璃样影(42例),病变比较容易发生变化(好转或加重);小叶间隔增厚(39例)、界面征(28例)、胸膜下线征(16例)、胸膜肥厚(36例)、心包肥厚(8例)、肺内蜂窝样改变6例、肺囊肿样改变4例、胸膜腔积液8例、纵隔及两侧腋下多发10mm大小淋巴结17例,CT复查中淋巴结多无明显变化。SLE肺部小叶间隔增厚、界面征、胸膜下线征、胸膜肥厚和心包肥厚等为常见病变CT征象,且治疗后程度和范围无明显变化。结论通过分析SLE患者胸部CT征象及其复查CT征象,有利于临床诊断SLE,并且有利于判断SLE患者肺损害程度及可逆性疗效。 相似文献
3.
4.
5.
目的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CT表现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部真菌感染的CT资料。结果马尔尼菲青霉病2例,念珠菌感染2例,曲霉菌6例。CT征象有:(1)肺炎性实变;(2)结节病灶及肿块;(3)空洞及曲菌球等。结论曲菌球CT有典型特征改变,是曲霉菌感染的可靠依据:肺内弥漫性炎性灶伴肿块、结节是真菌感染的常见CT表现。 相似文献
6.
7.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HRCT)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肺部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有肺部浸润的SLE患者28例肺部CT及HRCT表现。结果28例患者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肺间质纤维化,以两肺外周分布为主,小叶间隔增厚及磨玻璃样密度为其常见表现。结论应用HRCT检查可以帮助确定SLE浸润肺的程度,并能初步估计预后。小叶间隔增厚、磨玻璃样密度影是病变的早期活动性表现,蜂窝状囊腔改变为后期表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诊断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提高对肺部真菌感染的认识。方法对临床证实的41例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病例的多层螺旋CT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结果本组41例,多层螺旋CT的影像表现呈多样性,主要表现为:以肿块/结节型表现为主16例(39.0%);以团片状阴影表现为主17例(41.5%),其中典型的曲霉菌球有7例(占总数的17%);以类似肺炎表现为主8例(19.5%)。结论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多层螺旋CT影像表现有一定的特点,可以作为该病的首选检查。 相似文献
9.
10.
<正>肺部影像学的检查方法很多,其中CT在肺部疾病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而高分辨CT(HRCT)是采用2mm以下层厚,小的扫描视野(FOV)和骨算法重建等特点,从而提高了组织空间分辨率,能够清楚地显示组织的微细结构,几乎达到能显示与大体标本相似的形态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PTP)的CT表现,提高对该病认识和诊断水平。方法对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SPTP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3例患者均为女性,无黄疸,CT平扫表现为境界清晰的圆形、类圆形胰腺肿块,以囊实性混杂密度为主,有包膜。其中2例肿块内可见钙化;多期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呈渐进性强化。所有病例均无胰管扩张。结论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的CT表现较具特征性,结合临床资料可在术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肺部表现进行临床分析,提高了SLE患者肺部损害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60例SLE患者的肺部临床表现及胸片结果并对其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有24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咳嗽、气促、咳血、胸痛肺部表现。其中12例为胸积液,6例为狼疮性肺炎,3例为肺结核,3例为盘状肺不张。结论SLE患者肺部受累发病率高,临床表现各不相同,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探讨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肺部CT影像特征和诊断方法,进而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80例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观察组)和80例肺结核患者(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调查和服从所有准则,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进行肺部CT检查,观察两组患者CT肺部表现,并将所得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肺部浸润性病灶和纤维增殖病灶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肺段发现结核病变170处,其中大部分属于肺结核常见部位。结论在对肺结核和糖尿病患者的诊断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X射线检测,然后对患者进行CT扫描,最后再对患者进行实验室筛选;此外,在糖尿病伴肺结核患者中肺结核和糖尿病互相产生不良影响,因此,在临床上必须加强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肺部机会性感染的高分辨CT特点。方法动态跟踪分析13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机会性感染患者的CT图像。结果13例肾移植术后肺部机会性感染两肺呈散在磨玻璃样淡薄影,斑片模糊影,条索状影,部分呈两肺弥漫网络状密度增高影,且常伴有小叶间隔增厚、小结节影、片状实变影。结论高分辨CT对肾移植术后肺部机会性感染具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22岁。自述双侧内踝包块数月,疼痛10 d,连续行走、负重或跳跃后明显不适、酸痛,有足内翻病史。检查发现双踝下方可扪及骨性包块,质坚硬光滑,无压痛,足内翻受限,无扁平足畸形。X线片检查正位可见双侧跟距骨内侧呈结节样增大,骨块边缘较光滑,跟距骨间有一间隙。侧位片上跟距骨间偏后隐约可见一带状骨影。CT片见跟距骨内侧翘起,关节面增生、硬化,假关节形成,关节间隙变窄,有邻关节面小囊肿形成,跟距关节后侧缘见局部形成骨性连接。对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肾盂肾炎(APN)的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临床证实的APN的多层CT平扫及三期增强表现。结果 12例中,单侧肾受累10例,双侧受累2例;多发病灶4例,单发病灶8例。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等或略低密度影。增强CT扫描表现为边界不清,楔形低强化区9例,圆形低强化区3例;其中伴有条纹状低强化区8例;合并肾脓肿及包膜下脓肿各1例;全肾或局部增大10例;所有病例患侧肾周围脂肪内见条絮状影及肾周筋膜不同程度增厚。结论 APN的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且CT诊断APN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合临床资料,不难作出准确诊断;通过观察肾实质病变的程度、范围,肾周受累情况和并发症,对临床的治疗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通过对40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分析,研究CT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对40例胃癌患者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0例患者行CT检查,37例发现病灶,5例分布于胃底贲门处,8例分布于小弯侧,2例在大弯侧,22例在胃窦部。主要CT表现为胃壁增厚,腔内外肿块,溃疡,局部侵润,淋巴转移及远隔脏器转移。结论:CT扫描对胃癌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胸部CT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2年11月该院收治的18例百草枯中毒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及临床资料。结果 18例患者的胸部CT表现随着中毒时间的增加而发生不同的影像学改变,早期(〈7 d)主要表现为双肺纹理明显增粗增多,双肺胸膜下区分布为主的多发楔形实变影及磨玻璃密度增高影;中期(7~14 d)以双肺内广泛分布的磨玻璃密度影改变为主,同时伴肺纤维化、肺实变、双侧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晚期(〉14 d)高分辨率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HRCT)影像表现主要为双肺胸膜下区的间质纤维化。另外,患者吸收中毒剂量少时胸部损害程度相对较轻,剂量多时胸部损害的程度相对严重。结论百草枯中毒时胸部CT有特定的影像学表现,特别是HRCT对肺损伤的早期轻微改变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CT图像的变化对病情进展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包虫病是一种人与畜共患的寄生虫病.此病具有地区分布的特点,目前主要流行于牧区,我区与坝上地区、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较近,与牧区的人员来往较密切,故为包虫病的多发区域,本研究我院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经B超、CT诊断为肝包虫病,后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35例患者,探讨肝包虫病的CT表现及诊断,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