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厄贝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耐受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陈军 《中国医药》2007,2(6):331-332
目的 评估厄贝沙坦治疗轻中度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耐受性和安全性。方法 442例符合慢性心力衰竭标准的患者在常规治疗后,病情稳定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厄贝沙坦按正常剂量0.15g每日1次,治疗前后分别进行心功能分级评分,血压、心率等体征及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检查,评判疗效、耐受性及安全性。结果 用厄贝沙坦治疗后,血压非常平稳,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力衰竭评分下降。不良反应减少,安全性好。结论 厄贝沙坦治疗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时耐受性和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血浆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水平测定在慢性心衰患者心功能分级及预后评估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32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7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入院即刻、住院第7d的血浆cTnⅠ水平,同时进行X线胸片、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脏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其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访3个月,比较入院时cTnⅠ升高组与cTnⅠ正常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cTnⅠ水平明显比对照组升高(P<0.01);血浆cTnⅠ水平与左室射血分数呈显著负相关(P<0.01);入院时cTnⅠ浓度升高者3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入院时cTnⅠ浓度正常者(P<0.01).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nⅠ水平和NYHA心功能分级及LVEF密切相关,并随着NYHA心功能分级级数的增加及LVEF的降低而升高;慢性心力衰竭患者cTnⅠ水平随着心功能的改善、LVEF的增加而降低;cTnⅠ水平对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低蛋白血症以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筛选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确诊为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患者115例,其中存活患者90例作为存活组,25例死亡病例作为死亡组,同时选取同期住院且无心功能不全老年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整理临床检测资料中的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检测结果,对比分析其贫血发生率和低蛋白血症发生率情况。结果同期非心力衰竭老年患者贫血发生率和蛋白血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心力衰竭老年患者和因心力衰竭死亡老年患者(P<0.05)。结论老年性慢性心力衰竭与贫血、低蛋白血症和预后疗效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贫血和低血蛋白血症越严重预后的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血浆脑钠素和心钠素水平改变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本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共82例,作为观察组,心功能评分分级:入院时评定为Ⅱ级患者28例,评定为Ⅲ级患者42例,评定为Ⅳ级患者12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4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两组血浆脑钠素和心钠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钠素和脑钠素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功能Ⅳ级患者心钠素和脑钠素水平高于心功能Ⅲ级患者,心功能Ⅲ级患者心钠素和脑钠素水平高于心功能Ⅱ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浆心钠素和脑钠素水平升高,患者心功能越低下,其水平越高,了解二者水平改变有助于评估患者病情和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浆BNP水平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诊断、病情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期间收治的94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美国NYHA分级功能进行分级,同时对血浆内BNP水平、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脂以及肾功能等进行检查,并比较BNP水平不同的患者上述各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BNP含量同美国NYHA心功能分级存在相关性,同时血浆内BNP水平越高的患者,其LVEDD增加,LVEF减少,心肌梗死和死亡患者比例升高。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BNP水平对其左室功能具有较好的反应,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诊断、病情以及预后等评估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的神经功能状态。方法对1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时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进行入院及出院时NIHSS评分。结果 LVEF值与入院时NIHSS及出院时NIHSS呈显著正相关,急性脑梗死合并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不良。结论 LVEF值的测定对估计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和预后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血乳酸监测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病情及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25例COPD急性发作危重患者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及其预后、转归情况。结果19例在病程中出现高乳酸血症,其中入院时存在高乳酸血症13例,入院后新出现的高乳酸血症6例;余6例血乳酸水平始终正常。存在高乳酸血症的病例中,12例合并有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其血乳酸水平与7例无急性左侧心力衰竭的患者血乳酸水平差异有显著性(P〈0.05)。15例生存病例与10例死亡病例在入院时血乳酸水平、病程中测得的血乳酸最大值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死亡病例在病情继续加重时血乳酸水平趋向正常。结论监测COPD患者血乳酸水平可提示合并急性左侧心力衰竭存在的可能,也可提示其预后,这对临床减少误诊误治可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袢利尿剂治疗与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关系,观察氯化钠治疗慢性重症心力衰竭合并低钠血症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02例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在规范的慢性心力衰竭治疗方案及病因治疗的基础上,对合并轻度低钠血症的患者给予普通饮食补盐,对合并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在给予普通饮食同时,静脉泵入3%高渗氯化钠,补充氯化钠至正常范围低限。分析入院时及入院后2周内低钠血症发生情况及住院期间患者的预后。结果 2102例慢性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住院期间袢利尿剂使用率100%,其中95例静脉使用了呋塞米,占93.13%;入院时低钠血症48例,占47.06%2周治疗期间,发生低钠血症78例,占76.47%30例,占29.41%钠血症持续时间3~11d平均3.61±2.9)d。所有患者出院时血钠正常,未发生高钠血症,心功能均得到改善,无心力衰竭加重,出院时NYHA心功能Ⅰ级76例、Ⅱ级22例,Ⅲ级2例,未出现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98例患者正常出院,4例自动出院,无死亡患者。平均住院(18.21±10.6钠正常、轻度低钠血症、中重度低钠血症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情况及临床治疗情况。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内科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住院213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调查其基础疾病、入院时心功能分级及出院时口服药物,于2011年9月至2012年2月完成电话随访,调查患者药物治疗情况及预后。结果慢性心力衰竭的病因以冠心病为首,为43.2%,其次为风心病,为16.9%,高血压14.6%,且入院时大部分为心功能3级、4级,分别占50.2%、32.9%。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出院后ACEI/ARB和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分别为84%、72%,达标剂量的比例分别为3%、1.2%,自我监测者占11.7%,总心血管病事件率为90.1%。结论有效促进我国慢性心力衰竭管理并切实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B型钠尿肽(BNP)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诊断、病情评估、疗效评价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以胸闷、呼吸困难为主诉的疑似心力衰竭患者92例,采用加拿大瑞邦公司生产的锐普心力衰竭荧光干式定量分析仪测定其血浆BNP浓度,并行心脏彩超检查,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作出是否为心力衰竭的诊断,诊断为心力衰竭者按照NYHA作出心功能分级,比较血浆BNP水平与临床心力衰竭诊断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血浆BNP水平与心力衰竭者心功能分级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心功能Ⅲ~Ⅳ级的43例患者,监测治疗前、后BNP水平的变化。结果血浆BNP水平与慢性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其诊断心力衰竭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91.2%,阳性预测值为94.7%,阴性预测值为88.6%。心力衰竭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BNP分别为(647±438)ng/L和(42±36)ng/L,且心力衰竭越严重,BNP值越高。重度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前后BNP值变化明显,血浆BNP含量随心功能好转而逐渐下降。结论 BNP是心力衰竭诊断的良好指标,有助于早期快速诊断或排除心力衰竭,同时也是病情评估、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N末端脑钠肽在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末端脑钠肽(NT-BNP)在左心功能不全患者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标准的器质性心脏病患者81例作为试验组,按NYHA心功能分为Ⅰ、Ⅱ、Ⅲ、Ⅳ4个亚组,分别为15例、26例、22例及18例。另选择门诊体检无器质性心脏病的健康者36例作为对照组。各试验亚组在入院治疗前抽肘静脉血,对照组在体检时抽血,用酶免法测定NT-BNP。观察住院期间症状和体征缓解时间、患者住院时间、住院死亡情况和患者出院后分别在出院的第1、3、5个月随访3次观察住院次数、心功能、生活质量评分(SF36)、死亡等指标。结果血NT-BNP值与住院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呈明显线性相关(P〈0.01)。NT-BNP对数值与所有入选者的院外第1、3、5个月随访FS36呈明显线性相关(P〈0.01),而且大于2的NT-BNP对数值与出院患者的心力衰竭发作次数呈明显线性相关(P〈0.01)。结论 NT-BNP是评估心力衰竭预后的重要指标,是左心功能不全患者住院和出院期间的预后判断依据和量化指标。对入院时NT-BNP明显增高的左心功能不全患者在住院和出院期间都应积极观察并加强治疗、积极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血压与预后的关系,以指导临床脑出血患者急性期的血压管理。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监测发病24 h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入院后7 d内的血压,记录其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对其既往史、伴发疾病情况、病情变化进行评估,随访其发病6个月时的死亡/残疾情况,并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并完成随访的患者366例。脑出血入院时收缩压、第1天平均收缩压与发病6个月时死亡/残疾率呈J型关系,随着血压的升高死亡/残疾率增加。入院后7 d平均血压在120~160/70~80 mmHg(1 mmHg=0.133 kPa)时预后较好。发病24 h内血压下降越显著,发病6个月时死亡率越高。收缩压及舒张压的7 d连续性变异率与6个月预后呈U型关系,变异率均在5~15 mmHg时死亡率和死亡/残疾率最低(P<0.05)。影响预后的主要血压因素为24 h收缩压下降率及血压连续性变异率。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压独立影响预后,临床工作中可适当积极降压治疗,但应注意血压的平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治疗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耐受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108例CHF患者随机分为卡维地洛组、美托洛尔组及对照组,每组36例,所有患者治疗心力衰竭基础药物(洋地黄、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不变,而卡维地洛组、美托洛尔组分别加用卡维地洛及美托洛尔。于治疗前及连续治疗6月后进行心功能(NY-HA)分级评估,测量心率、血压及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检测,观察LVEDD、LVESD及LVEF变化。结果2例因用药后病情恶化而退出,106例完成全程治疗及随访,结果显示,与治疗前比较,卡维地洛组及美托洛尔组均可显著改善心功能分级、LVEF,并降低血压及心率,(分别为P<0.05、P<0.01)。而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分级、LVEF、血压及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差异。卡维地洛组3例发生低血压,美托洛尔组发生低血压及心动过缓各1例,无死亡患者。对照组再次入院人数(17例)较卡维地洛组(2例)及美托洛尔组(4例)明显增加(P<0.01)。结论在心力衰竭常规药物基础上加用卡维地洛,可以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再次入院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Ⅰ(cTnⅠ)、脑钠肽(BNP)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及心脏超声参数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按照其入院治疗时的NYHA的心脏功能分级将其分为3组,其中心功能Ⅱ级患者共有60例,心功能Ⅲ级患者和心功能Ⅳ级患者各有120例;并选择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对所有参与研究的患者均采取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患者的左房舒张期内径(LA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并在患者入院治疗的次日空腹状态下抽血5mL,测定患者体内cTnⅠ的水平以及血浆BNP的值。结果 30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共检测出cTnⅠ105例(35.0%),对照组中并未检出cTnⅠ。除此之外,cTnⅠ的升高率不同心功能分级的患者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LVEF≤35%与LVEF>45%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5)。心功能Ⅲ级、Ⅳ级组与Ⅱ级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检测出较低浓度的cTnⅠ,并且在LVEF极低时其检出率明显增加。并且患者血浆BNP同其LVEDd、LADd以及心功能分级呈正相关,与其LVEF呈负相关。由此可见BNP是心力衰竭诊断、疗效观察及预后评估的最理想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宽QRS波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方法 测定71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QRS波宽度、心脏彩超测EF值、动态心电图记录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统计住院期间病死率.结果 宽QRS波心力衰竭组心功能分级、LVEF值、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住院期间病死率与正常QRS波宽度心力衰竭患者对照组明显恶化.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QRS波宽度(≥120 ms)可作为心力衰竭患者心衰严重程度及预后不良的评估方法和一项独立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6.
赵梅  商勇 《中国医药指南》2013,(16):254-255
目的研究探讨血清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入院的心力衰竭患者中选取84例作为观察组,另选择40例无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的NT-proBNP水平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心功能等级(NYHA)越高患者的NT-proBNP水平越高,观察组患者经治疗后NT-proBNP水平明显逐渐下降,心功能等级亦随之下降,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NT-proBNP水平与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相关,能够对心功能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估,可以用于心力衰竭的诊断、病情判断及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后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力衰竭血压调控的方法。方法收集60例发病在24h内的急性后循环梗死合并心力衰竭(心功能Ⅱ~Ⅳ级)的患者资料,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全部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心功能分级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2组患者的发病年龄、血压增高程度、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CD改变以及心力衰竭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心功能Ⅱ级患者血压控制对心力衰竭有益,但却严重影响脑血流灌注,与对照组相比脑血流动力学受损明显(P<0.05)。心功能Ⅲ~Ⅳ级患者经合理控制血压,心功能改善后脑血流灌注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后循环梗死急性期合并心力衰竭合理地对血压予以调控,无论对心功能的改善抑或脑血流动力学和神经系统临床症状的好转有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脑出血患者就诊时血压水平与其病情及预后的关系。方法监测155例脑出血患者就诊时的血压,按血压高低分为正常血压组、轻中度高血压组、重度高血压组,比较3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结果血压增高患者共128例,占82.58%,3组患者的病情及预后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脑出血患者发病后血压大多增高,血压越高病情越重、预后越差,脑出血患者就诊时血压水平可作为评价病情及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比索洛尔与卡托普利联合应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效果。方法6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34例和对照组2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纠正心力衰竭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与卡托普利口服,疗程14d,观察2组血压、心率、脉搏变化情况并随访4个月。结果2组的心率、脉搏、血压、再入院例数及再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因心脏事件再入院率低于对照组,再住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尽早采用比索洛尔与卡托普利联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有益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患者再入院率,减轻其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杨雪圆  冯超  冯津萍 《天津医药》2023,(10):1110-1116
目的 分析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评估血压及血压波动对重度AS不良预后的影响。方法 收集慢性心力衰竭(CHF)急性失代偿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根据是否合并AS分为AS组和非主动脉瓣狭窄(NAS)组,记录患者基线临床资料、随访结果、入院后连续3 d及出院前2 d血压监测值,计算平均动脉压(MAP)、收缩压差(?SBP)及舒张压差(?DBP)。主要终点事件为全因死亡和(或)因心力衰竭再入院的复合终点,次要终点事件为心源性死亡。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2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AS患者不良预后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根据AS患者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SBP四分位数分别进行亚组分析,比较组间终点事件发生情况及结局差异。结果 纳入患者91例,其中AS组50例,NAS组41例。与NAS组比较,AS组年龄更大,合并吸烟史、糖尿病史及入院时有双下肢水肿症状比例更高,白蛋白水平更低,肺动脉收缩压更高(均P<0.05)。Kaplan-Meier结果表明,AS组主要及次要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NAS组(P<0.05)。Cox回归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