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慢性肺心病合并AMI的28例(A组)患者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以同期收治的单纯肺心病28例(B组)作对照.结果两组胸闷、胃肠道反应等症状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而肺心病合并AMI的患者突发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持续心律失常、胸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肺心病患者.结论对肺心病患者突然发生的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持续心律失常、胸痛等症状,应及时完善AMI的检查,以便早期识别慢性肺心病合并AMI.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慢性肺心病伴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将50例慢性肺心病伴发急性心肌梗死定为观察组,50例单纯急性心肌梗死为对照组,根据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房性心律失常、右束支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肺心病患者病情加重对应常规行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防止漏诊合并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联合多巴胺(DA)与去甲肾上腺素(NE)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伴发心源性休克(CGS)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急性心肌梗塞伴发心源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多巴胺(DA)组和去甲肾上腺素(NE)组各23例,均常规吸氧、血管扩张、利尿、强心、纠正水电解质、抗炎等治疗。结果 DA组患者治愈率为73.9%(17/23),NE组治疗治愈率为69.6%(16/2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律失常的发生率DA组为34.8%(8/23),NE组为8.7%(2/23)(P〈0.05)。结论基于IABP联合使用DA和NE均可有效改善治疗AMI伴发CGS患者,但NE能够明显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论 应用IABP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源性休克联合NE治疗会降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出诊急救的55例AMI患者为院前急救组,家属或同事自行送院的50例AMI患者为自行送院组,分析院前急救对AMI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显著降低AMI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的发生率及AMI患者死亡率,三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可缩短急救反应时间,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AMI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死亡高危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4年-2001年52例AMI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资料分析包括发病年龄,时间、症状,梗死部位,并发症,心电图,结果:本组70-79岁年龄组死亡人数最多;多数患者死于冬春季节,凌晨至午间,合并心源性恶心呕吐梗死面积较大;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传导阻滞(CB)、房颤(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者预后差;本组P波异常者占73.1%,非梗死部位导联ST段压低占86.5%;AMI早期QTc间期延长易引起恶性心律失常。结论:高龄,心源性恶心呕吐,前壁梗死,大面积梗死、合并CB、Af、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QTc间期延长可作为AMI预示危险的信号,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预后影响因素和并发症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廖树盛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07-210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心源性休克的影响因素和并发症分析。方法将80例AMI患者中合并休克的40例(休克组)和AMI未合并休克的40例(AMI组)分为两组,观察两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并发症及近期病死率。结果休克组高血压病29例(72.5%)明显高于AMI组19例(48.7%)(X2=8.561,P〈0.05);两组患糖尿病、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吸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0.245、0.356、0.254、0.245,均P〉0.05);休克组急性肺水肿27例(67.5%)、肺炎31例(77.5%)、早期急性肾衰竭13例(32.5%),均明显高于AMI组6例(15.0%)、14例(35.0%)、7例(17.5%)(X2=13.561、12.234、8.561,均P〈0.05)。结论AMI并心源性休克,易并发急性肺水肿、急性肾衰竭,尽早应用血运重建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确定我国人群心率水平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全面收集国内发表的有关AMI患者静息心率与心源性休克关系的文献,对符合条件的所有研究结果利用Rev Man软件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的Meta分析。计算AMI患者心率慢组相对心率快组发生心源性休克的危险(RR),评价心率快慢对AMI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的影响,并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共5篇文献,总样本量586例。其中心率慢组295例,发生心源性休克24例;心率快组291例,发生心源性休克38例;合并RR=0.63,95%可信区间是(0.39—1.00)。漏斗图分析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结论AMI患者心率水平与心源性休克发生之间存在关联,AMI后心率增快者发生心源性休克危险增加,减慢心率可能减少心源性休克发生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李科民  吕九华  李新 《淮海医药》2009,27(4):289-29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墓碑型心电图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114例AMI患者入院后根据ST段抬高的类型分为2组:A组:ST段抬高呈墓碑型;共20例,B组:ST段抬高呈非墓碑型,包括弓背向上型、斜直型、新月型或平顶型,共94例,对比分析2组住院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ST段抬高AMI住院期间Ⅲ~Ⅳ级心功能患者、死亡率均超过B组(P〈0.005)。心源性休克及急性左心衰的发生率也明显高于B组(P〈0.005)。结论墓碑型ST段抬高AMI患者左心功能受损严重,泵衰竭发生率及死亡率高,临床预后差。ST段抬高呈斜直型、新月型或平顶型AMI临床预后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评价溶栓药物瑞替普酶(r-PA)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符合溶栓条件并同意接受该疗法的69例AMI患者作为溶栓组,用(r-PA)按10Mu-20Mu剂量治疗;将同样符合溶栓条件但因各种原因不愿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作对照组(49例),比较两组的再灌注率、住院2周内病死率、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溶栓治疗组再灌注率(80.9%)显著高于对照组(20.4%),(P〈0.01)溶栓组3周病死率(7.8%)、心力衰竭(12%)、心源性休克(8%)和严重心律失常(12%)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9%、35%、31%和31%),有统计学差异(P〈O.01)。溶栓组有一例脑出血,轻度出血发生率溶栓组(10.3%)高于对照组(8.3%)(P〈0.05)。结论溶栓剂(r-PA)溶栓效果好,不良反应少而轻,疗效确切,简便易行,价格较廉,适合我国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时空腹血糖水平与急性期临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07年12月急性心肌梗死发病24h之内入本院的1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第2天空腹血糖水平和既往有无糖尿病史分为2组:糖代谢正常组:血糖≤6.0mmol/L;糖代谢异常组:血糖〉6.0mmol/L或既往确诊糖尿病者,比较2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充血性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情况。结果糖代谢异常组严重心律失常、充血性心衰、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糖代谢正常组(P〈0.05),心源性死亡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糖代谢异常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增高;空腹血糖水平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充血性心衰、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心功能(Killip分级)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期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创呼吸机(BIPAP)联合乌拉地尔治疗急性左心衰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90例急性左心衰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强心利尿及扩血管药物进行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BIPAP呼吸机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拉地尔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以及左心衰指标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对照组45例患者,显效20例,有效14例,总有效率为75.56%;观察组45例患者,显效24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为9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左心衰指标改善效果均显著优于治疗前,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率、心律、收缩压以及血压饱度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BIPAP呼吸机联合乌拉地尔治疗急性左心衰具有疗效显著、起效迅速、使用安全等特点,治疗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与血清NT-proBNP水平的相关性。方法将106例AMI患者中合并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53例作为A组,未并发心源性休克的AMI患者53例作为B组。分析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及血清NT-proBNP水平。并将A组随机分为试验组26例和对照组27例。所有患者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和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给予患者生脉注射液,比较各组患者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结果 A组和B组性别比、舒张压、高脂血症、冠心病家族史、吸烟、胸痛、气急、恶心呕吐等特点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组平均年龄、心率、收缩压、高血压、糖尿病、神志改变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6.15%高于对照组的70.37%(P<0.05)。 A组治疗前的血清NT-proBNP水平高于B组(P<0.05)。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NT-proBNP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 P<0.05)。结论生脉注射液能显著降低血清NT-proBNP水平,改善患者的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另AMI患者血清NT-proBNP水平与并发心源性休克及治疗有显著相关性,因此血清NT-proBNP水平对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源性休克的预防和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常伴发心力衰竭,其发生率一般在25%-70%。一般心功不全者,经抗生素、氧疗、控制补液量、适当应用利尿剂,大部分患者心衰可得以控制,但部分顽固心衰患者上述常规抗心衰治疗效果不显著,近年来,笔者用硫酸镁治疗肺心病顽固心衰42例获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4例,治疗组给尿激酶溶栓治疗,而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用药后观察两组患者血管再通情况和病死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的血管再通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4周后,对照组的病死率、急性肺水肿和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治疗组(P〈0.01)。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疗效可靠、安全、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轻微,适合基层医院对AMI的抢救。  相似文献   

15.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特点及护理措施。方法将71例确诊为AMI的住院患者按年龄分为≥60岁组(老年组)和〈60岁组(对照组),收集其性别结构、基础病变和临床特点等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组与对照组相比,女性患者的比例及糖尿病、不典型症状者、心衰、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发生率高(P〈0.05),死亡率亦高(P〈0.05),老年组前壁加下壁心梗、无Q波性心肌梗死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人AMI患者的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能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其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吴晓秋 《中国基层医药》2009,16(10):1845-1845
本研究对近6年来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引起低钠血症的机制,以及低钠血症与心肌酶、心衰发生率、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及住院病死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死后发生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源性休克是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严重并发症。尽管近几年来AMI的诊治手段已取得明显进步,近期预后有了明显改善。但是,心源性休克仍然是AN/患者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回顾分析了106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对AMI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的相关因素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6月至2006年月收治的AMI患者106例,本组106例AMI患者,男62(占58.49%),女44(占41.51%);年龄34~88岁,平均62.4岁。  相似文献   

18.
改良灌肠法预防急性心肌梗死便秘诱发并发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解除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便秘的方法,以降低AMI并发症的再发生率。方法将49例AMI便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1例和观察组28例,对照组先予开塞露40ml直接纳肛协助通便.效果不佳者再采用0.1%-0.2%软皂水500ml低压灌肠;观察组采用改良灌肠法,即用50ml注射器抽吸20%盐水30ml+开塞露液20ml连接一次性吸痰管经肛门插入至18cm处给药,比较两组的排便疗效和AMI并发症的再发生率。结果开塞露液直接纳肛法、软皂水低压灌肠法和改良灌肠法的排便有效率分别为38%、43%和96%;观察组诱发AMI并发症的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灌肠法可降低AMI并发症的再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欣维宁对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内血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欣维宁治疗ST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对冠脉内血栓的影响。方法治疗组的18例ST段抬高性AMI患者均有行急诊介入治疗的适应症,冠脉造影显示冠脉内血栓形成,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后血栓未能消失,远端TIMI血流1级或以下,对照组为前期本科未开展急诊介入治疗前有行急诊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且未溶栓患者,满2周后择期行冠脉造影(20例),比较两组患者出现心衰、休克或死亡等心脏不良事件、冠脉内血栓及远端血流情况。结果出现心衰、休克或死亡等心脏不良事件治疗组(5.6%)较对照组(40%)明显减低,2周后造影显示治疗组及对照组犯罪血管血栓发生率分别为5.6%及35%,治疗组及对照组TIMI血流2级或以上分别为88.9%及45%,差异均有显著性。出血并发症治疗组(16.7%),高于对照组(5%),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值〉0.05),两组均无肝肾功能损害及其他不良反应。结论欣维宁能消除冠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灌注、减少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20.
李萍  高豫新 《中国药房》2012,(44):4183-4185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以下简称"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40mL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mL中静脉滴注,qd。2组均治疗2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脑钠肽(BNP)、D-二聚体等指标和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PaO2、BNP、D-二聚体等指标和总有效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辅助治疗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能有效改善临床指标和缓解病情,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