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某某,女,36岁,1985年5月24日诊。长期低热不退3月。以午后为甚,体温常徘徊在38℃左右。曾屡用安基比林、安乃近、青蒿鳖甲汤、六味地黄汤、补中益气汤等治疗,效不明显。今前来我科诊治。症见:面色红润,日哺发热,汗出濈濈,乍寒乍热,胸胁苦满,不欲饮食,嗳气频作,心下痞满,手不可近,大便干燥,临(?)努挣,解而不畅,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为肝郁气滞,郁久化热,拟疏肝理气,透解郁热。方用四逆散化裁:柴胡10  相似文献   

2.
徐××,男,38岁,某镇干部。1993年3月18日初诊。患低热一年余,每于晚间6~9时发热,体温波动在37.5℃,最高不超过38℃,伴头晕、腰膝酸软、盗汗,面色潮红如醉酒状。曾查血液分析,WBC6.8×10~9/L,N0.73,L0.27。经多家医院检查,均未明确诊断,静滴多种抗生素,其热不退,连服补中益气汤9剂无效。查见,体健神倦,上症仍存,舌质淡尖红,苔薄黄,脉沉细。 根据其潮热盗汗、汗湿衣被、腰膝酸软、脉沉细等症,诊为阴虚内热,予滋阴清热治疗,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减。 服药3剂,患者盗严较前减轻,但其热如故。细审脉症,虽有潮热、盗汗等阴虚症,但其人形壮实、声音洪亮、面色红润、舌尖红、苔薄白等气分实热症并存,究其病机当为外感温邪之阳明气分实热,因失治误治而致气热未清、阴液已伤,治宜养阴生津,佐以  相似文献   

3.
穴位注射治疗长期低热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庞景三 《中医研究》2006,19(6):44-46
长期低热是热势不高(一般不超过38℃)和病程较长(一般在3个月以上)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常常由于各种检查无异常而被西医冠以“不明原因低热”。笔者将此证分为邪伏膜原、气阴两亏、邪伏阴分、瘀血阻络,用中医药辨证论治的方法治疗而获良效,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 ,内科各系统都有以发热为早期症状或主要症状的疾病 ,有时为唯一的症状 ,更多的病症可以伴有发热。发热由于病因复杂 ,并发症多 ,诊治失宜致发热缠绵 ,经久不退者 ,并不少见。尤其是长期低热在内、儿科 ,成为困扰医者的一个难题。1 长期低热的病因诊断长期低热一般指热程大于 3个月 ,体温在 38℃以下的发热。长期低热原则上均应住院进行系统检查 ,详细回顾病史及治疗过程 ,最忌患者在门诊辗转寻医问药 ,使病情更加复杂化。需要指出的是体温正常范围不是绝对值 ,少数人的正常体温可能超过 37℃ ,达到 37.5℃ ,如…  相似文献   

6.
长期低热一病 ,临床较为常见。对其治疗 ,有人拘于阴虚内热 ,动则投以滋阴清热之剂而乏效。笔者有幸跟随陈意主任医师 ,侍诊于侧 ,发现陈师在长期低热的治疗上有其独到见解。今不揣愚陋 ,结合案例 ,略述其治疗经验如下。1 低热久不愈 ,辨之乃湿热黄某某 ,男 ,73岁。 2 0 0 2年 8月 2 0日初诊。患者因低热 2月余来诊。每天中午起体温升高 3 8℃~ 3 8.3℃之间 ,入夜则退。刚起病时伴恶寒畏冷 ,在当地医院检查未见异常 ,按“上感”治疗但低热一直未退 ,伴神疲倦怠 ,身重乏力 ,汗出热不解 ,口腻口淡 ,纳谷不馨 ,更衣艰涩不畅 ,形体较丰。曾服…  相似文献   

7.
刘立 《北京中医》2000,19(5):53-54
笔者在临床中应用中医药治疗长期高热,效果满意,兹取几例报道如下. 例1、王某,男,34岁,干部,住院号15900.间歇高热10个月,1991年10月14日入院.患者于1990年12月无明显诱因出现高热,体温39℃~40.2℃,屡服"安乃近",汗出热减,次日热复升,持续月余.外院住院查血、尿常规、血生化、免疫学、腰穿、骨穿,结果均未见异常,多种抗生素、抗结核、激素治疗不效.入院前持续高热2周余.  相似文献   

8.
王××,男,67岁,汉族。主诉:发冷、低热、微汗出20余年。患病经过:1958年秋因过度疲劳淋雨受凉后始发冷、发热、微汗出(未湿透衬衣),疲乏无力,纳差,大小便正常。此后上述病状每天如常,逐渐不能参加生产劳动;曾以“发热待查”两次住某县医院半年余,好转出院。回家后上述病状复现。72年秋以“布氏杆菌病”入某县医院治疗半年仍未获效。73年来包头市××医院诊治疗效不显而返回家。  相似文献   

9.
王有章  史桂珍 《河南中医》1997,17(6):333-333
低热一般指腋下体温在37~38C之间,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热虽不高,常缠绵不愈,致人消瘦乏力,甚发变证。笔者用小柴胡汤、百合知母汤加减治疗长期低热证20例,效果满意,介绍如下。fiB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8例,女12例;年龄最大者55岁,最小者25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22天。均排除结核,泌尿系感染等相关疾病。其中患有冠心病者3例,慢性乙型肝炎者3例,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者6例,未查出其他疾病者8例,治疗前均用过抗生素。2治疗方法及结果方药:柴胡、百合各309,黄岑、知母各159,半夏、人参各109,生姜3片,大枣6枚。自汗乏力明显…  相似文献   

10.
张某 ,男 ,70岁 ,1998年 8月 15日初诊。主诉 :胸骨后灼热、疼痛、吞咽困难伴食物反流 1年余 ,加重 1个月。患者 1年前与人口角后出现胸胁胀满 ,嗳气 ,呃逆频作 ,食欲不振。经服用“香砂养胃丸”、“舒肝和胃丸”等药物 ,症状减轻 ,但呃逆仍时常发作 ,严重时持续 1~ 2d ,渐致出现胸骨后灼热、疼痛 ,吞咽食物有停滞感 ,伴泛酸或食物反流 ,症状时轻时重。在某市医院诊断为“食管裂孔疝 (滑动型 )”。给予“胃复安”、“盖胃平”等药物治疗 ,症状无明显改善。近 1月来 ,患者病情加重 ,渐致不能进食 ,食入即吐 ,需依赖静滴补充营养。诊见 :形…  相似文献   

11.
笔者近年来用芪附四君子汤为主随证化裁,治疗常见小儿低热50例,临床疗效满意,兹报道如下: 1 一般资料 50例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9个月~14岁,其中5岁以内者31例,5~10岁者15例,10~14岁者4例;病程1天~3个月,  相似文献   

12.
叶景华 《中医杂志》1993,34(9):532-532
临床上术后发热的病例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术后感染所致,如创口局部化脓,或并发其他感染而发热,用抗生素后基本都能控制发热;另一种情况是感染已基本控制,局部创口已渐愈合,血象正常,但仍发热不退,虽用多种抗  相似文献   

13.
经方治疗午后低热3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临床资料本组38例中,男17例,女21例:年龄最大者58岁,最小者25岁;病程最长者3年,最短者32天:其中伴有冠心病者8例,慢性乙型肝炎者6例,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者10例,无器质性病变、且不符合更年期综合征者14例;全部病例均排除结核、肿瘤、急性感染等病症,治疗前均用过抗生素。2治疗方法以小柴胡场、百合知母场为基础方。自汗乏力明显者加黄茂309~609;失眠、多梦、心悸者加沙枣仁309,远志15g;腹胀纳呆,舌苔较厚者减百合、知母的用量,加砂仁、川厚朴各10g;苔黄者加]!;连109;头痛者加川穹、菊花各159。日1剂,水煎,发热前2小…  相似文献   

14.
15.
中药治愈手足紫绀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成梁 《中医杂志》1997,38(11):690-690
手足紫绀症又称肢端青紫症,临床中较为常见。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殊性血管痉挛状态,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临床表现为手指或指掌呈持续性的发冷和发紫,呈对称性,足趾亦可有程度较轻的改变。一般在冬天和寒冷的环境中较为显著。患部可伴有疼痛,周围动脉搏动有时稍减弱。无阵发性皮色苍白的改变,与雷诺氏综合征不同。本病病因及机理尚未阐明,但多数学者认为与内分泌和交感神经失调及患肢小血管的缺陷有关。由于小动脉痉挛之后出现毛细血管和小静脉的继发性扩张、静脉血瘀滞造成紫绀。目前西医对本病尚无  相似文献   

16.
清骨散治疗低热26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热属于祖国医学中的内伤发热。临床上多表现为低热,有的患者仅表现自觉发热或仅五心烦热,但体温不高,起病缓慢,病程较长,有时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痛苦。几年来,笔者运用清骨散加减治疗以阴虚发热为主的低热,收到很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  相似文献   

17.
妇科手术后低热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张磊辨治长期发热验案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发热临床治疗甚为棘手 ,尤其是对一些病因不明确、伴随症状不典型、多种检查无异常、诊断不清楚的患者。张磊主任医师以其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 ,多能对此准确地辨证施治 ,并收到很好的临床疗效。许多病例 ,看似简单 ,但寓意颇深 ,对临床很有启发性。兹就笔者侍诊所见所学 ,加以整理 ,以供同道借鉴。1 风热在表仍用银翘散加减范某 ,男 ,14岁。 2 0 0 1年 12月 12日初诊。诉发烧 2 7天 ,上午 37.5℃ ,下午 4时渐升 ,晚9时可达 38.5℃ ,最高达 39℃。在某医院多次进行相关检查未见异常 ,用西药治疗无功而出院。自述发烧前恶寒 ,发烧时头痛…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