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建立符合临床实际的、可靠的动物模型,尝试验证脑损伤对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实验于2000-08/09在天津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2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即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组及单纯尺骨骨折组,每组10只。其中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组家兔采用改良的Marmarou致伤模具制成直线加速型脑组织损伤,并应用手术切开、锯断尺骨的方法制成尺骨骨折模型;单纯尺骨骨折组仅制备尺骨骨折模型。致伤后6周处死动物,采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定患肢骨折处骨密度值;用WD-1型电子万能测试机进行患肢三点抗弯实验,测定弯曲强度极限值;应用游标卡尺测量X射线平片骨痂最大直径。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组在脑损伤模型建立过程中有1只家兔死亡,剔除出组。结果显示:①致伤后6周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组家兔的患肢骨折愈合处骨密度显著高于单纯尺骨骨折组(t=2.11,P<0.05);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组正、侧位X射线平片骨痂直径显著大于单纯尺骨骨折组(t=2.10,2.23,P<0.05~0.01)。②致伤后6周脑损伤合并尺骨骨折组家兔患肢抗弯强度极限值显著高于单纯尺骨骨折组[(161.674±10.060),(135.400±12.540)MPa(t=2.05,P<0.01)]。提示合并脑损伤的骨折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骨折者。  相似文献   

2.
创伤性脑损伤影响骨折愈合速度的机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创伤性脑损伤影响骨折愈合速度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创伤性脑损伤合并一侧胫骨骨折(A组)制作多发伤模型,不同时点观察FOS、JUN、bFGF、VEGF表达并与B组(单纯一侧胫骨骨折)比较,X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 正常小鼠脑组织FOS、JUN、bFGF、VEGF低水平表达,B组略强。A组脑组织FOS和JUN的表达具有时程的一致性,创伤性脑损伤(TBI)后3h达到高峰,12h以后降至对照水平;bFGF与VEGF分别于创伤性脑损伤后12h、24h达到高峰,72h降至对照水平。两组骨折位点FOS、JUN表达均于6h达峰值,24h后降至对照水平。3h、6h、12h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A组骨折位点bFGF、VEGF表达分别于12h、24h达峰值,B组于24h、48h达峰值,均持续表达96h以上。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发现,A组脑挫伤灶周围脑组织FOS蛋白与bFGF表达、bFGF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896、0.832(P〈0.05);A组骨折位点FOS蛋白与bFGF表达、bFGF与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938、0.945(P〈0.05);B组骨折位点FOS蛋白与bFGF表达、bFGF与VEGF蛋白表达也呈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833、0.914(P〈0.05);两组脑组织FOS、JUN蛋白与骨折位点FOS、JUN表达的关系无统计学意义。影像学上A组在术后第三周时已接近全部愈合,B组到第4周时才全部愈合。结论 创伤性脑损伤合并长骨骨折是比较理想的多发伤实验动物模型;创伤性脑损伤后骨折位点bFGF、VEGF表达更早更强,促进成骨。  相似文献   

3.
创伤性脑损伤影响骨折愈合速度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骨折修复的过程是正常胚胎骨发生过程的重演,是一系列的细胞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过程,从细胞、血管和骨基质的损伤开始,然后到进行骨的完全重建。骨折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机体大环境以及局部小环境的多层  相似文献   

4.
背景:有研究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目的:观察3种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3,6,9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于固定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宽度捆绑带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影响。结果与结论:固定后4,6周,6mm捆绑带组骨密度明显优于9mm捆绑带组(P〈0.05)。固定后4,6周9mm捆绑带组骨密度和固定后2,4,6周骨痂直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6mm捆绑带组新生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细胞数均多于其他两组。结果证实,保持相同的捆绑带束缚力条件下,6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有研究认为捆绑带的使用会影响骨折部位的血运甚至造成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目的:观察3种不同宽度捆绑带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将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干非负重骨折动物模型,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髓内固定,分别在骨折部位加用3,6,9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于固定后2,4,6周行大体观察、骨密度测定、骨痂前后直径、组织学检查进行比较,观察不同宽度捆绑带在骨折愈合中的作用及影响。结果与结论:固定后4,6周,6mm捆绑带组骨密度明显优于9mm捆绑带组(P<0.05)。固定后4,6周9mm捆绑带组骨密度和固定后2,4,6周骨痂直径明显低于其他2组(P<0.05)。6mm捆绑带组新生骨小梁数量和成骨细胞数均多于其他两组。结果证实,保持相同的捆绑带束缚力条件下,6mm宽度的捆绑带固定对骨折愈合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6.
方伟  苏佳灿  陈维华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4):2639-2641,F008
目的:从影像学角度对天鹅记忆接骨器(SMC)与动力加压钢板(DCP)治疗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142例肱骨干骨折分别接受了上述两种内固定治疗,定期进行X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内固定后进行CT扫描。结果:DCP组骨痂出现较晚、量较少,骨折线消失最晚,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低;SMC组基本无骨痂出现,骨折线消失最早,并由板状骨直接替代,骨折区域灰度密度积分及CT值较高。结论:与DCP相比,SMC具有力学性能和几何构型上的优势,在促进骨折愈合的速度、方式及质量上有明显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7.
背景:临床实践及实验研究中发现,脑损伤合并骨折时,骨折愈合明显加快,并出现肥大骨痂和异位骨化的现象。目的:阐述近年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的研究进展和探索方向。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年1月至2011年11月PubMed数据库、Springer Link数据库及CNKI、Elsevier-Sdol数据库有关脑损伤对骨折愈合影响、脑损伤与异位骨化关系方面的文献,英文检索词为"traumatic brain injury,fracture healing,heterotopic ossification",中文检索词为"外伤性脑损伤,骨折愈合,异位骨化"。排除与课题研究内容无关及重复类文章,共保留32篇文献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脑损伤时由于血脑屏障遭受破坏,使其通透性增高,某些具有成骨作用的因子通过开放的血脑屏障进入到体循环中,从而使血清中此类因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同时成骨性因子作用于骨折端,促进骨痂形成,加速骨折的愈合。由于成骨因子和成骨环境长期存在,则提高了异位骨化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观察及实验研究发现合并中枢神经损伤的骨折愈合加速,但其具体机制尚未明确.目的:观察股骨骨折合并脑损伤大鼠骨痂中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脑损伤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10在华北煤炭医学院骨科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12周龄雌性SD大鼠64只,建立大鼠开放骨折模型.方法:骨折造模后64只SD大鼠随机数字法分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每组32只,骨折合并脑损伤组接着制备脑损伤模型.造模后7,14,21,28 d分批麻醉并处死动物,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测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主要观察指标:①造模后28 d大鼠右侧股骨X射线平片表现.②造模后不同时间点两组大鼠骨痂苏木精一伊红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原位杂交结果.结果:64只SD大鼠均进入结果分析.①X射线平片显示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折端骨痂形成早,骨痂量多.②苏木精一伊红染色示单纯骨折组呈典型骨折愈合过程,而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骨痂形成及改造提前,骨折愈合加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骨折愈合过程中内皮细胞、骨祖细胞、软骨细胞及成骨细胞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各时间点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原位杂交检测示骨折合并脑损伤组造模后7,14,21 d表达降钙素基因相关肽mRNA的成骨细胞数均高于单纯骨折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可能与合并脑损伤后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及其mRNA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损伤对骨折愈合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家兔脑损伤后骨折愈合质量,并与单纯骨折愈合质量进行比较。 方法:取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共20只,单纯随机分为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2组,每组10只。①单纯骨折组:麻醉状态下锯断家兔右侧尺骨中段,建立标准右尺骨骨折模型。②合并脑损伤组:右尺骨骨折模型建立同前,同时建立直线加速脑损伤模型:麻醉后将一个不锈钢垫(直径1cm,厚0.3cm)置于冠状缝及人字缝间,待家兔完全清醒后,俯卧于一块海绵垫上,采用加以改进的Marmarou致伤模具,以一铜制重450g圆柱体自1.5m高度的Plexiglas落体管内自由下落,撞击动物颅骨顶部钢垫,致伤冲击力为0.675(kg&;#183;m)。③致伤后6周处死动物,行患肢局部骨密度测定;检测患肢弯曲强度极限值;X射线平片检查测量骨痂直径。 结果:19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6周合并脑损伤组骨密度高于单纯骨折组[(0.112&;#177;0.024),(0.086&;#177;0.024)g/cm^2 P〈0.05]。②致伤后6周合并脑损伤组骨痂直径大于单纯骨折组(P〈0.05)。③致伤后6周患肢抗弯强度极限值合并脑损伤组大于单纯骨折组[(161.674&;#177;10.060)。(135.400&;#177;12.540)kN/cm^2,P〈0.05]。 结论:合并脑损伤的骨折其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骨折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冲击波与骨折愈合的动物实验和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明确冲击波能否成为治疗骨折不愈合的较为理想治疗方法。资料来源: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 1964-01/2004-04关于冲击波影响骨折不愈合研究方面的相关章,检索词“Shock Wave,Fracture Healing”,并限定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杂志1998-01/2004-04期间的上述相关章,限定章语言种类为中,检索词“冲击波、骨愈合”。资料选择:选择有关冲击波影响骨折愈合的中外研究原性献39篇,排除非随机研究原性献,未排除非盲法研究原的献。数据提炼:32篇关于冲击波影响骨折愈合的献,25篇符合标准。排除的7篇献因是重复的同一研究,对剩余25篇关于冲击波影响骨折愈合的献进行分类整理,予以综述。资料综合:动物实验研究提示冲击波可被骨组织遮挡和吸收,促进骨母细胞增生和骨痂形成,加速骨折愈合;临床应用研究提示冲击波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成功率为70%~90%,作为非侵入性治疗,安全有效,应成为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首选疗法。结论: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冲击波可以促进骨折愈合。在与其他治疗骨折不愈合和延迟愈合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比较之前尚需要进行体外冲击波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多中心、随机、双盲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家兔脑损伤后骨折愈合质量,并与单纯骨折愈合质量进行比较。方法:取纯种新西兰大耳白兔共20只,单纯随机分为合并脑损伤组和单纯骨折组2组,每组10只。①单纯骨折组:麻醉状态下锯断家兔右侧尺骨中段,建立标准右尺骨骨折模型。②合并脑损伤组:右尺骨骨折模型建立同前,同时建立直线加速脑损伤模型:麻醉后将一个不锈钢垫(直径1cm,厚0.3cm)置于冠状缝及人字缝间,待家兔完全清醒后,俯卧于一块海绵垫上,采用加以改进的Marmarou致伤模具,以一铜制重450g圆柱体自1.5m高度的Plexiglas落体管内自由下落,撞击动物颅骨顶部钢垫,致伤冲击力为0.675(kg·m)。③致伤后6周处死动物,行患肢局部骨密度测定;检测患肢弯曲强度极限值;X射线平片检查测量骨痂直径。结果:19只兔进入结果分析。①致伤后6周合并脑损伤组骨密度高于单纯骨折组[(0.112±0.024),(0.086±0.024)g/cm2,P<0.05]。②致伤后6周合并脑损伤组骨痂直径大于单纯骨折组(P<0.05)。③致伤后6周患肢抗弯强度极限值合并脑损伤组大于单纯骨折组[(161.674±10.060),(135.400±12.540)kN/cm2,P<0.05]。结论:合并脑损伤的骨折其愈合质量明显优于单纯骨折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脑外伤合并骨折时低氧诱导因子-1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效果。方法选用72只健康大鼠,随机分为骨折组(F组)和脑外伤合并骨折组(BF组),先后制作脑外伤模型与骨折模型,进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组织免疫化学染色,对两组大鼠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BF组的大鼠在伤后第1周HIF-1α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骨细胞增长明显,成纤维细胞比较活跃;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均呈现出最大值,提示骨痂组织矿化比较明显;在伤后的第2~4周,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整体数量增加,成纤维细胞相对减少,但仍较为活跃。F组大鼠在伤后的第1周提示存在成纤维细胞,但直至第4周骨细胞和软骨细胞总体数量仍较少;伤后1~4周HIF-1α阳性细胞以及平均灰度值、平均光密度值和积分光密度值变化均不明显。结论低氧诱导因子-1在促进骨痂组织恢复中作用明显,在防止骨质疏松及治疗骨折延迟愈合等方面可通过激活低氧诱导因子-1改善临床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筛选脑外伤对骨折组织构建过程影响的体液生物活性因子。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Pubmed数据库文献,然后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脑外伤后体液改变或体液因素影响骨折愈合过程;以近5年且发表在较权威杂志者优先。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文章。结果:①骨折具有加速愈合潜能,继发于创伤性脑损伤的骨折能够加速愈合。脑损伤、脊髓损伤、脊髓不同部位损伤、神经损伤时对骨折愈合影响不同。脑外伤后体液中存在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有丝分裂和增殖的细胞因子。②骨形态发生蛋白是骨折成功愈合的极重要的因素,然而骨形态发生蛋白似乎并非是脑外伤后骨折愈合加速因素之一。③转化生长因子B既与颅脑损伤有关,也与骨折愈合有关,可能是脑损伤时促进骨折愈合的细胞因子之一。④脑外伤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阳性表达提前出现,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有明显的时间和浓度关系,通过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B的表达促进成骨。⑤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只是创伤性脑损伤时多种生长因子网络中的一员,单一因子在体内的真实作用如何还有待于今后深入研究。⑥血清生长激素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之间相互作用促进骨折愈合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⑦神经生长因子、催乳素、褪黑激素在脑损伤患者血清中浓度显著改变,可能是影响骨折愈合体液因素,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结论:脑外伤后伴随的骨折愈合加速现象与全身、局部因素有关,目前关于各种体液因素的研究水平不同步。有些体液因素如骨形态发生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与骨折愈合的关系研究已开展得较为深入;另外更多的可能促进骨折愈合的体液因素还有待于筛选,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4.
背景:目前国内关于环磷酰胺对骨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骨质疏松的研究。目的:验证环磷酰胺对骨折愈合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1/03在安徽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健康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8只,体质量3.0-3.2kg。环磷酰胺为江苏恒瑞医药公司产品,国药准字H32020857。方法:48只新西兰大白兔于右侧胫骨中段造成3mm缺损,随机分成环磷酰胺、生理盐水2组,每组24只。术后第2天对环磷酰胺组动物进行环磷酰胺腹腔注射,每次20mg/kg,生理盐水组给予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0mL/只。注射1次坩,连续2周。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周,行X射线摄片骨密度测试,分别抽取兔耳缘静脉血,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两组各随机取8只兔处死,取双侧胫骨断段行组织学检查、机械力学测试。结果:环磷酰胺组2,4,8周后从X射线以及骨密度和骨密度比率可以看出环磷酰胺抑制骨痂的形成,组织形态学也能证实骨痂形成的缺乏,血钙血磷以及碱性磷酸酶也明显降低。8周后环磷酰胺组力学测试的4项参数平均化为对侧完整胫骨参数值的百分比后比生理盐水组低,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环磷酰胺可延迟骨折的愈合,引起软组织水肿,导致骨缺失,减少骨折愈合后的机械强度。  相似文献   

15.
背景:大量临床病例显示,骨折合并脑损伤患者骨痂量明显增多,骨折愈合速度明显加快.但对合并脑损伤时骨折愈合过程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作用机制缺乏前瞻性对照研究,对其潜在的机制尚未阐明.目的:对比观察SD大鼠在骨折合并脑损伤以及单纯骨折时骨折愈合过程中骨痂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变化.方法:将SD大鼠以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脑损伤模型采用改进的Marmarou自由落体装置撞击大鼠颅骨制作弥漫性中度脑损伤模型;于左侧胫骨髁间处钻孔,插入无菌克氏钢针,在胫骨中上1/3处横向折断胫骨,制作骨折模型.术后X射线摄片观察骨折修复过程和效果;RT-PCR检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骨痂标本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骨折后3,7,14d,单纯骨折组、骨折合并脑损伤组X射线表现无明显差别.与单纯骨折组相比,骨折后24d脑损伤合并骨折组骨折线变得模糊,形成较多骨痂量;42d后骨折线消失,伤肢基本愈合.单纯骨折组骨痂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骨折后7d开始出现,表达逐渐增强,约3周时达高峰,42d已经不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脑损伤合并骨折后3d即可见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两三周达高峰期,其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说明脑损伤后大鼠骨折愈合加速,骨痂量增多,表明脑损伤对骨折愈合有促进作用,这可能与脑损伤后大鼠体内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高峰提前且持续时间较长有关.  相似文献   

16.
骨密度与骨折合并颅脑损伤患者骨折愈合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颅脑损伤患者下肢骨折愈合过程中,骨折周围新生骨形成加速现象在临床上较为常见.这种快速形成的骨痂或异位骨化是否是颅脑损伤合并下肢骨折患者的常见并发症,至今仍有争论.目的:利用骨密度检测来评估创伤性脑损伤对股骨干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纳入创伤性脑损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和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各25 例,以切开复位后钢板螺钉内固定.术后第6,12 周行X 射线测量骨痂体积.术后1,3,5 周利用双能X 射线骨密度测定仪测定两组患者骨折区骨密度值.结果与结论:单纯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第12 周较第6 周骨痂体积明显增加.合并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第6,12 周骨痂体积均有明显增加,且大于单纯骨折组骨痂体积.在第1,3,5 周时骨折区骨密度值逐渐增大,并且高于同时间点单纯骨折组骨折区骨密度值.说明创伤性脑损伤可增加股骨干骨折愈合时的骨痂体积,提高骨折区骨密度值,缩短骨折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