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广泛应用于冠心病的治疗,支架的应用明显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引起的急性闭塞及再狭窄率,但支架同样面临着再狭窄的问题,尤其是复杂病变及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病变血管,更易发生再狭窄[1].药物洗脱支架(DES)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再狭窄率,和裸支架相比,DES使6个月的再狭窄率降至0%~9%[2、3].2003年8月至2006年5月,我院共为186例病人行PCI术,80%植入雷帕霉素洗脱支架,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11例药物涂层支架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是解除早期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冠脉狭窄、缺血症状的一系列手术方法 ,其中最常用的是球囊血管成形术 (置入或不置入支架 )。已经证实 ,对于经过恰当选择的单支或多支血管病变患者 ,PCI在预防心肌梗死 ,延长生存方面 ,至少与冠状动脉旁路搭桥术同样有效[1,2 ] 。尽管接受PCI治疗的患者多数缺血症状在近期内得到改善 ,但是术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仍然很高。支架的应用能改善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近期和远期的效果 ,降低再狭窄率[3 ,4] ,然而支架术后仍有 2 0 %~30 %的再狭窄率。再狭…  相似文献   

3.
随着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适应证的不断扩大和治疗病例的积累,急性闭塞率和远期再狭窄逐渐增加,且越来越多成为制约冠心病介入治疗发展的重要因素[1].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是非常有效的冠状动脉再灌注手段[2].我院2009年1月~2010年12月经桡动脉途径成功地为68例患者施行PTCA+PCI.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特点,做好围手术期护理,减少并发症发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吴轶喆  沈雳  葛均波 《上海医学》2012,35(3):250-252
药物洗脱支架(DES)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里程碑,可减少支架内再狭窄的发生,降低再次血运重建率。然而,DES的这种作用却是一把双刃剑。支架本身及其表面的涂层相对人体来说是一种异物,可引起植入部位的炎性反  相似文献   

5.
郭金花  李琴 《中国病案》2004,5(1):40-40,25
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已成为治疗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后冠脉急性闭塞和减少PTCA后再狭窄的有效方法.支架降低再狭窄的主要原因是介入治疗后即刻的管腔扩大,能防止血管弹性回缩并通过外力使斑块固定在管壁与架之间.  相似文献   

6.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的问世开辟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新纪元.DES植入后,释放一种或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至血流和周围组织,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增殖、延缓血管内皮化,使PCI术后的支架再狭窄率从普通支架的15%~20%降至10%以下,为人类带来了福音.本文综述有关DES研究领域的一些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内皮素与PCI术后再狭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介入心脏病领域应用最广泛的技术.自1979年Gruentzig等完成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以来,PCI术的即刻成功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末的61%上升至90%以上,然而术后再狭窄却限制了远期成功率.PT-CA术后再狭窄发生率为30%~50%,血管支架植入术后再狭窄仍高达10%~32%[1].近年来随着PCI术后病理生理机制的逐渐阐明,内皮素(ET)在此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本文就ET与PCI术后再狭窄研究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8.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治疗冠心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冠状动脉内支架已广泛用于临床,支架明显地改善了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引起的急性血管闭塞及再狭窄。但慢性弥漫性长病变仍然是目前介入性心脏病治疗领域的难点,随着药物洗脱支架临床试验结果的陆续公布,应用其治疗  相似文献   

9.
林英忠 《广西医学》2000,22(6):1222-1224
冠状动脉内支架(Stent)作为处理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时出现的急性冠脉闭塞、冠脉内膜撕裂、冠脉弹性回缩等得到开发应用(1~3).之后有报道其对预防再狭窄有效果(4,5),使其在冠心病的介入治疗方面得到起来越广泛的使用.Setnt植入后出现的问题主要是术后1个月以内发生的亚急性血栓性闭塞及3~6个月后产生的慢性期再狭窄.亚急性血栓性闭塞由于抵克力得的使用而基本得到解决.而20%~30%的术后再狭窄目前尚未有良好的办法.  相似文献   

10.
介入性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PTCA)或支架植入术(CASI)等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约有30%~50%的患者在PTCA后6个月内发生再狭窄[1],支架的应用后仍有30%左右的再狭窄率.因此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后再狭窄已成为当前冠心病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在这方面有明显作用,现将近年来有关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冠心病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PCI)是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基础上,球囊扩张后在原狭窄部位置入支架,解除冠状动脉狭窄,降低PTCA术后的再狭窄,并作为一种急救措施用于PTCA的急性血管夹层闭塞.我院自2008年4月~2009年7月,共为43例冠心病患者PTCA治疗中置入了79支不同类型的血管支架,均获得了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和支架置入(PTCA STENT)术中并发冠状动脉穿孔,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发生率较低的一种并发症,据报道其发生率为0.1%~2.7%[1].虽然并不常见,但有时会引起心包填塞和急性心肌梗塞,甚至死亡[2].如果抢救不及时,将会给患者造成极严重的后果,而果断有效的护理配合是抢救成功的关健.我院曾成功抢救一例冠状动脉破裂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正>近10 a来,我国冠心病患者介入治疗例数年均增长率保持在20%~30%[1]。尽管冠状动脉金属支架的使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结果,但支架植入的长期结果仍受到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风险的限制。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例数的增加,ISR的治疗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且无论单纯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lain old ba  相似文献   

14.
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DES)置入是继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置入之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T)的第3个里程碑.雷帕霉素(Sirolimus)或紫杉醇(Paclitaxel)等涂层药物支架的再狭窄率在10%以下,比BMS的再狭窄率(15%~20%)明显降低[1],同时降低了靶血管的血运重建,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取代BMS而成为主要的冠脉介入手段.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术经历了金属裸支架(BMS)和药物洗脱支架(DES)两个主要时代,三十余年的发展过程。支架的出现显著降低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再狭窄,普通球囊扩张术后3-6个月靶血管再狭窄高达30%-50%[1],BMS置入后6个月再狭窄事件也有17%-32%[2],而这些支架内狭窄的临床处理更为棘手。  相似文献   

16.
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的出现被认为是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里程碑。自从DES运用于临床后,接受PCI治疗的冠心病患者的支架再狭窄率和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率较裸金属支架(Bare Metal Stent,BMS)大大降低.从而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但是WCC2006会议上公布的BASKET—LATE临床试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在DES组也有增高趋势。  相似文献   

17.
李醒三  李浪 《广西医学》2004,26(12):1747-1749
1978年世界首例经皮冠状动脉扩张成形术(PTCA)开创了冠心病介入治疗(PCI)的里程碑。90年代初,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取代了单纯球囊扩张并极大地降低了PCI术后的再狭窄发生率(由40%~50%降至20%左右)。尽管随着冠脉支架设计工艺与技术的改进,金属裸支架(BMS)的再狭窄发生率已降至20%左右,  相似文献   

18.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成为冠心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但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ISR)是PCI术后主要问题,而ISR的相关因素众多,本文针对相关因素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介入治疗已成为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方法,然而介入治疗尚有许多问题需解决.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治疗冠心病的成功率可达95%以上,但是术后3~6个月有30%~50%的患者出现再狭窄,影响冠脉介入治疗的远期疗效.冠状动脉内支架是降低PTCA术后再狭窄的有效手段,但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仍高达20%~40%[1].  相似文献   

20.
支架内再狭窄的介入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 coronaryangioplasty,PTCA)及其它介入技术的日益开展,作为辅助治疗的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的数量也逐渐增多。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可降低再狭窄的发生,但是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cois,ISR)已成为冠心病介入治疗的焦点和难题。本文对ISR的发生机理和治疗方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