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调查不同治疗阶段乳腺癌患者的焦虑、抑郁、幸福感指数和社会支持情况,分析社会支持与情绪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术前组、术后组与康复组的乳腺癌患者各105例为病例组,以及年龄与教育年限匹配的健康对照105例,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8分为可疑焦虑)、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 ≥8分为可疑抑郁)、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和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进行有关测评.结果:病例组的可疑焦虑、抑郁发生率均高于健康对照(42.9%,61.9%,59.0% vs.9.5%;33.3%,60.0%,46.7% vs.5.7%;均P<0.01),病例组的HAMA、HAMD得分均高于健康对照[(7.2±4.3),(9.4±5.1),(9.2±5.6)vs.(3.9±3.1);(6.2±3.8),(9.2±4.8),(7.9±4.6) vs.(3.1±2.4),均P<0.01];术前组与术后组的幸福感指数低于健康对照[(10.6±2.3),(10.5±2.6) vs.(11.5±2.2),均P<0.01].病例组中,有可疑焦虑患者的幸福感指数、PSSS得分均低于无焦虑组[如,术后组PSSS得分(63.0±10.1)vs.(70.4±9.1),P<0.01];有可疑抑郁患者的幸福感指数、PSSS得分低于无抑郁组[如,康复组PSSS得分(63.8±10.6) vs.(70.1±8.4),P<0.01].结论:本研究提示,不同治疗阶段的乳腺癌患者的可疑焦虑、抑郁发生率和焦虑、抑郁得分均高于健康人群;有可疑焦虑、抑郁患者的幸福感指数和社会支持相对更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的关系,以及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影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63位8~15岁的儿童,用父子冲突问卷(CBQ)、青少年依恋问卷(IPPA)与长处与困难问卷(SDQ)分别评估父子冲突、父子依恋和儿童情绪与行为问题.结果:儿童的CBQ、IPPA得分和SDQ困难总分均无显著性别差异(P>0.05);父亲受教育程度初中组的CBQ得分高于高中组和大学组[(5.8±5.4) vs.(4.0±4.2),(3.9±4.3);P<0.05],IPPA得分低于高中组和大学组[(63.3±16.0) vs.(67.6±12.8),(69.7±13.0);P<0.05];父子每周互动<3h组的CBQ得分显著高于3~7h组和>7h组[(5.5±5.0)vs.(3.8±4.1),(2.8±3.6);P<0.05],IPPA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63.1±14.6) vs.(70.0±11.7),(73.8±11.6);P<0.05],SDQ困难得分高于>7h组[(12.0±5.0)vs.(9.9±5.3),P <0.05].父子冲突对儿童的情绪症状(β=0.28,P<0.01)和品行问题(β =0.18,P<0.01)有正向预测作用,父子依恋能正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β=0.39,P<0.01),负向预测儿童的多动注意不能(β=-0.28,P<0.01)和同伴交往问题(β=-0.14,P<0.05);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症状(β=0.17,P<0.01)、品行问题(β=0.12,P<0.05)、多动注意不能(β=0.13,P<0.05)与亲社会行为(β=-0.21,P<0.01)的预测作用均受到了父子依恋的调节.结论:儿童的情绪行为问题可能与父子冲突、父子依恋有关,父子依恋在父子冲突对儿童情绪行为问题的影响中可能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集体治疗对缓解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症状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普洱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1日-12月31日入院诊断为酒依赖患者,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及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筛查为伴随焦虑抑郁状态者117例,采用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药物联合集体治疗组(干预组,n=89)和单纯药物治疗组(对照组,n=88),两组均给予复方地西泮替代治疗,干预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集体治疗,观察8周。使用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评定总体疗效。结果:干预组治疗后SAS、SDS、BPRS、CGI得分均低于治疗前[(21.1±8.3)vs.(65.3±10.2),(35.1±7.5)vs.(73.4±9.2),(20.7±3.5)vs.(51.7±5.6);(4.3±1.0)vs.(5.4±0.6),P0.01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各量表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药物治疗基础上的集体治疗在缓解酒依赖患者焦虑抑郁方面优于单纯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前瞻、序列、对比研究我科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患者术后1年抑郁、焦虑的状况以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方法:2005年10月至2006年8月,以我科连续行择期CABG术的69例患者为对象,分别在术前1周内、术后出院前1天、术后1年使用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和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抑郁、焦虑状态评分,同时随访术后1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术前24例(34.8%)存在抑郁焦虑状态,出院前33例(47.8%)存在抑郁焦虑状态,术后1年随访时10例(14.5%)存在抑郁焦虑状态.术后1年随访时共有6例(8.7%)患者发生心血管病事件,其中5例再次入院.术前存在抑郁焦虑的患者与不存在抑郁焦虑的患者相比:术后住院时间延长[(19±8)d vs.(16±6)d, P=0.003],容易出现伤口并发症(3/24 vs. 0/45, P=0.039),出院前和术后12月随访时不良情绪的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5% vs. 33%, P=0.001; 29% vs. 7%, P=0.017);随访时存在抑郁焦虑的患者与不存在抑郁焦虑的患者相比:术前和术后发生心律失常更多见 (3/10 vs. 2/59, P=0.019;6/10 vs. 2/59,P=0.000),术中移植血管桥数量较多[(3.5±0.5) vs.(3.0±0.9),P=0.049],术后住院时间较长[(24±11)天 vs. (16±6)天,P=0.001],术前存在抑郁焦虑状态比例较高(7/10 vs.3/59,P=0.026),发生心血管事件较多 (3/10 vs. 3/59,P=0.036).结论: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前不良情绪会导致术后恢复减慢,而术前不良情绪、病情重、术后随访发生心血管事件可能与术后1年的抑郁焦虑状态有关系,需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发展特点,以及与师生关系的相关性。方法:在北京市2所小学选取四、五、六年级儿童共460名,采用两难故事情境评估儿童的教师权威认知水平、教师权威认知量表测验儿童对教师各领域权威认同度、学生版师生关系量表测量儿童的师生关系程度。结果:10岁儿童的教师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高于11岁组与12岁组[(10.7±3.1)vs.(9.5±2.9),(10.7±3.1)vs.(9.3±2.6);均P0.05],12岁儿童的教师情感权威认知得分低于10岁组与11岁组[(18.2±2.6)vs.(18.7±1.9),(18.2±2.6)vs.(18.9±1.7);均P0.05]。处于合理化过渡水平的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知得分低于低水平和自我发展定向水平[(9.4±3.0)vs.(10.3±2.9),(9.4±3.0)vs.(10.3±2.8);均P0.05]。儿童的教师规则和个人生活权威认知得分对师生亲密性[(β=0.20,P0.05)vs.(β=0.23,P0.001)]、支持性[(β=0.23,P0.001)vs.(β=0.17,P0.01)]、满意度[(β=0.30,P0.001)vs.(β=0.13,P0.05)]得分均有正向预测作用,对师生之间的冲突性得分有负向预测作用[(β=-0.24,P0.01)vs.(β=-0.11,P0.05)]。结论:儿童对教师的不良处理方法权威认同存在权威认知水平上的差异,对教师主观方面权威认同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教师客观方面权威认知对师生的亲密性、支持性与满意度的建立具有积极预测作用,对师生冲突具有负向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6.
团体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后抑郁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治疗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88名PSD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A组)、常规治疗加口服氟西汀组(B组)、常规治疗加团体心理治疗组(C组)、常规治疗合并团体心理治疗和口服氟西汀组(D组)进行前瞻性研究,分别在治疗前后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HAMD-24)和Barthel指数(BI)评定各组抑郁情绪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变化.结果:治疗后B、D两组HAMD总分均低于治疗前[(30.2±4.2)vs.(35.4±5.8),(26.7±5.0)vs.(35.1±6.2);均P<0.001],而BI总分均高于治疗前[(62.4±13.0)vs.(46.7±9.1),(80.1±10.3)vs.(45.4±14.7);均P<0.001].治疗后A组HAMD总分高于治疗前[(38.8±5.7)vs.(35.1±5.2);P<0.001],BI总分低于治疗前[(36.3±7.5)vs.(45.2±7.0);P<0.001].C组HAMD总分、BI总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6.2±5.0)vs.(36.8±4.4),(42.7±8.3)vs.(44.4±9.6),均P>0.05].结论:团体心理治疗结合抗抑郁药物治疗能明显改善PSD患者的抑郁情绪,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亦能纠正认知障碍,缓解躯体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可行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高、中、低心理韧性水平高中生的日常情绪状态及情绪自我调节方式.方法:选取202名高中生,施测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CA)、正负情绪情感量表(PANAS)和情绪调节方式问卷(ERQ).依据RSCA得分分为高(n=87)、中(n=61)、低心理韧性组(n=54),比较不同心理韧性组日常情绪状态及积极、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差异.结果:高心理韧性组PANAS积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3.3±6.2)vs.(30.8±5.2),(29.4±6.9);P<0.001],低心理韧性组PANAS消极情绪情感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7.5±7.7)vs.(22.3±6.0),(24.0±7.3);P<0.001].在积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ERQ重视得分高于低心理韧性组[(3.4±0.6)vs.(3.0±0.8);P<0.05],宣泄得分高于中、低心理韧性组[(3.2±0.7)vs.(3.0±0.6),(2.8±0.9);P<0.01],而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1.4±0.5)vs.(1.6±0.5),(1.8±0.8);P<0.01];在消极情绪调节方式上,高心理韧性组抑制得分低于中、低心理韧性组[(2.2±0.7)vs.(2.5±0.6),(2.6±0.8);P<0.05],而低心理韧性组重视得分高于高、中心理韧性组[(2.1±0.7)vs.(1.8±0.5),(1.9±0.5);P<0.001)].结论:不同心理韧性高中生日常情绪状态存在差异,高心理韧性高中生倾向于对积极情绪采用更多的重视、宣泄和更少的减弱调节,对消极情绪则采用更少的重视和抑制调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术前焦虑水平对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13年2月-2016年9月于我院行甲状腺切除手术的患者共257例,根据患者术前是否存在焦虑分为焦虑组和非焦虑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疼痛VAS评分、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天数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焦虑组患者术前的SAS评分为(58.5±6.2),非焦虑组为(36.7±8.3),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0.192,P0.01),两组患者术后24h疼痛评分非焦虑组评分显著低于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103,P0.01),术后3d和7d,非焦虑组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焦虑组(t=7.615,12.401;P0.01),其中焦虑组患者术后下地时间为(24.3±4.1)h,非焦虑组为(19.1±3.2)h,焦虑组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0.776,P0.01),非焦虑组患者的术后住院天数显著少于焦虑组(t=6.648,P0.01),焦虑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显著高于非焦虑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36,P=0.012)。结论:术前有焦虑状态的甲状腺手术患者术后疼痛和术后的康复,其并发症发生率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直肠癌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前不同营养状态对患者手术后恢复的影响,为合理的营养支持及改善预后提供帮助。方法选取我院肿瘤科直肠癌老年患者(年龄64~70岁)100例,使用营养风险筛查法NRS2002进行手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将评分为1~2分的患者作为A组;评分不低于3分的患者作为B组;比较2组患者中接受和未接受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各项指标恢复情况。结果经NRS2002量表评定,76例患者存在营养风险,其中37例进行了营养支持,其各项恢复情况明显优于无营养支持的营养风险性患者,术后胃管拔出时间[(1.8±0.4)d vs.(2.9±1.5)d]、排气时间[(2.4±0.6)d vs.(4.3±0.9)d]、进食时间[(2.9±0.5)d vs.(4.5±1.1)d]、住院时间[(10.8±0.9)d vs.(14.1±1.3)d]、感染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0 vs.5.13%),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老年患者手术前进行营养风险程度评估,针对性营养支持可显著改善患者术后营养情况并促进术后胃肠功能进行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对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缺陷的疗效。方法:选取外伤后6个月以上的稳定期脑外伤患者90名,随机分成认知干预组(n=30)、技巧干预组(n=30)和对照组(n=30)。认知干预组采用针对患者现实生活表现的认知取向的生活事件讨论、情境扮演、家庭作业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技巧干预组采用针对测试技巧的心理推理能力故事理解、图片理解的方法进行康复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门诊随诊服务。三组干预均为每周1次,共12周。干预前、干预后、干预结束后3个月采用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三组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和社会功能。结果:干预前,三组患者各项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4.7±1.3),(15.2±1.7)vs.(12.5±1.6)]、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28.7±17.8),(126.8±17.9)vs.(109.5±16.5)]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9.4±1.1),(10.0±1.0)vs.(12.1±1.3),P0.05],认知干预组和技巧干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结束后3个月,认知干预组与技巧干预组的心理推理能力经典任务总分[(16.5±1.4),(15.9±1.2)vs.(13.3±1.5)]、脑外伤患者心理推理能力他评量表得分[(146.6±15.7),(134.5±14.6)vs.(115.8±21.2)]高于对照组(均P0.05),SDSS得分低于对照组[(7.1±1.2),(8.0±0.9)vs.(11.4±0.8),P0.05],认知干预组的他评量表得分高于技巧干预组[(146.6±15.7)vs.(134.5±14.6),P0.05],SDSS得分低于技巧干预组[(7.1±1.2)vs.(8.0±0.9),P0.05]。结论:认知干预和技巧干预均能提高脑外伤患者的心理推理能力,并提高患者的社会功能,认知干预方法的疗效可能优于技巧干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