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脑缺血性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减少其病死率及致残率的关键。传统的血管造影虽然是诊断该类疾病的最佳方法,但是属于有创检查,具有1.5%-20%的并发症或死亡危险。CT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ic angiography CTA)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可以较准确地显示脑血管的状况,评价脑动脉狭窄的程度以及发生的部位和侧枝循环等情况。本文就对3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评价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峻  钱琦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1):1145-1145,1147
颅外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正确判断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应用外科或介入方法治疗和预防脑梗死有着重要的意义。颈动脉血管造影术是判断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但其作为创伤性检查方法,且费用较高,不易被患者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和MR血管造影具有无创的特点,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FA)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无创性检查。作者就2003年7月至2004年6月收集的30例患者应用多排螺旋CI血管造影评价颈动脉狭窄情况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和评价各种血运重建术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检查费用亦较昂贵,限制了其临床广泛应用。多层螺旋CT下肢动脉血管造影是近年发展起来的诊断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新方法,随着64层螺旋CT的问世,其扫描范围更大,时间及空间分辨率显著提高,为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患者术前评估及术后随访提供了安全、无创、可靠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CT冠脉血管成像(CCTA)诊断冠心病心绞痛与血管造影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01例血管造影确诊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临床资料,以血管造影检查为"金标准",评估CCTA对其病变血管的诊断效能.结果:CCTA诊断左前降支、冠状动脉主干、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灵敏度分别为92.85% (13/14)、93.75% ...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超声应用于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中的临床诊断,并对其准确度进行评价。方法:选择我院在2018年3月—2019年5月接诊治疗的36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分别给予其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CT血管造影以及血管超声的检查,并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法的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颈动脉硬化性狭窄的准确度。结果:血管超声检查的准确度明显高于CT血管造影,P<0.05。结论:将血管超声在颈动脉硬化性狭窄中应用,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应用价值高,并且准确度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李可峰 《临床医学》2022,(12):73-75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对下肢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1年12月商丘市中医院收治的109例下肢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CT血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金标准)检查,比较诊断结果和符合率。结果 109例患者中检出124条下肢动脉狭窄。通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确诊血管521处,完全闭塞96处,重度狭窄116处,中度狭窄100处,轻度狭窄135处,正常74处。CT血管造影检查出正常70例,轻度狭窄138例,中度狭窄107例,重度狭窄123例,完全闭塞83例。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比较,CT血管造影检查符合率为95.01%(495/521),Kapp值为0.937,95%CI为0.893~0.981,一致性良好。结论 CT血管造影应用于下肢动脉狭窄程度检测中具有较高的符合率,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结果一致性较高,同时其为无创检查,费用低廉。  相似文献   

7.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且发病率逐年上升。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误诊、漏诊时有发生,临床上常规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包括胸部X线平片和核素-通气灌注肺扫描,其诊断的特异性不够高,X线肺血管造影目前是其诊断“金标准”,但因其为有创性检查,使临床应用受到较大限制。寻找一种  相似文献   

8.
肠系膜血管栓塞是临床诊断的难题之一,血管造影是诊断肠系膜血管栓塞的黄金指标,但由于系有创检查,可能引起并发症,因此使用较少。笔者收集我院2002年6月至2004年11月经手术证实的肠系膜栓塞13例术前螺旋CT表现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96-797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检查(CTA)在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糖尿病患者,所有患者均予以CT血管造影检查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CT血管造影检查诊断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价值。结果 60例糖尿病患者中,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确诊57例患者冠状动脉存在明显狭窄情况(狭窄度大于50%);CTA诊断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灵敏度为91.76%,特异度为89.27%,准确度为90.08%,阳性预测值为80.41%(78/97),阴性预测值为95.76%。结论采用CT血管造影检查来诊断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较高价值,准确率较高且安全无创伤,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血管病患者致死的重要原因,而大多数蛛网膜下腔出血是由于脑动脉瘤的破裂。传统的数字血管造影检查(DSA)一直作为诊断脑动脉瘤的金标准,但它是一种有创性检查。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达到了各向同性的体素采集效果,为原始图像的二维和三维无失真重建提供可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00例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CT表现,其中40%呈现典型的、直接的征象——虫曲状、点状和条索状增强;37%显示间接征象或并发症(血肿、梗塞和萎缩);23%兼有上述两种征象。如果仅有间接征象,应参考患者的年龄以及血肿、梗塞或萎缩的部位,并进一步作血管造影和MRI检查,以明确诊断。CT和血管造影结合,有利于脑动静脉血管畸形的诊断。  相似文献   

12.
大动脉病变螺旋CT血管造影研究王培军①朱文江田建明吕桃珍左长京王敏杰杨继金薛宏范月兰笔者对34例大动脉病变的螺旋CT血管造影(SCTA)检查技术及其应用价值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大动脉病变SCTA的合理检查技术,并评价其应用价值,以便为临床合理选择SCT...  相似文献   

13.
血管造影检查对于人体各器官的病变有着重要的诊断价值,50年代以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此项技术属有创性检查,并发症时有发生。复习国内40年来有关血管造影检查的文献,作者将造影后24小时内死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对防范和诊治问题进行讨论。1临床资料附表附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在颅内动脉瘤中实施CT与MR血管造影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21年9月临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116例颅内动脉瘤患者,所选患者均实施C T血管造影检查和M R血管造影检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对C T和M R血管造影检查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收治的22例初诊疑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的患者进行此次研究,对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患者在检查前均未服用β受体阻滞剂。结果:检查后,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阳性例数要多于冠状动脉造影,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检查结果准确率更高,且(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诊断提供了较好的帮助,两种检查方式的准确率都较高,但25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以更快速的检查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情况,为诊断提供了更好的帮助,医生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检查方式,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电子束CT图像技术在脑血管造影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束CT血管造影是诊断和评价脑动脉瘤、动脉血管狭窄闭塞和其他脑血管异常的一种重要影像方法,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相比具有损伤小、检查时间短和危险性小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CT 和MR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对于TIPSS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CT血管造影及MR血管造影对门脉高压患者TIPSS治疗的价值。方法 TIPSS术前10例患者进行了三维MR血管造影,2例用MR团注技术测量门脉血流速度。60例进行了三维CT血管造影。所有病例经临床和DSA证实为肝硬化门脉高压,其中,68例行TIPSS治疗。MR血管造影使用西门子1.5T MR机,CT血管造影使用GE High Speed CT/i扫描机。结果 MR血管造影:10例患者均可见门静脉主干及其肝内分支扩张,但其中2例有布加综合征的表现。3例患者可见侧支循环及静脉曲张,表现为胃左静脉丛和左肾静脉曲张、脾肾分流。应用MR“团块追踪”技术测量了2例门脉主干的血流速度,分别为11.8cm/s和10.6cm/s。CT血管造影:准确地显示了60例患者的肝动静脉解剖、门脉主干扩张及其小血管分支,以及19例侧支循环及曲张血管。结论 CT血管造影和MR血管造影是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方法,可充分显示肝静脉和门静脉解剖及变异,为TIPSS术前提供了重要信息。CT血管造影的空间分辨率优于MR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对血管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各类血管疾病患者73例,均接受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灰阶谐波造影检查,两种方法的检查结果分为:①不能得到诊断结果;②可疑诊断;③诊断明确。所有结果均经过DSA、CT及MRI检查证实。结果: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明确的有50.7%(37/73),可疑诊断占38.4%(28/73),不能得到诊断结果的有10.9%(8/73)。结合灰阶谐波造影检查后明确诊断的有89.0%(65/73),可疑诊断有8.2%(6/73),不能得到诊断结果的有2.8%(2/73)。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的敏感性95.7%(45/47),特异性27.8%(5/18),准确性76.9%(50/65);谐波造影诊断的敏感性98.0%(50/51),特异性95.0%(19/20),准确性97.2%(69/71)。结论:应用实时灰阶谐波超声造影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血管流道及管壁的变化,没有角度依赖性,不存在溢出等伪像,有助于对血管疾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19.
腰椎间盘突出症采用CT扫描、脊髓腔造影检查与手术探查的相符情况,经200例证实,发现CT检查符合率93.5%,脊髓腔造影检查符合率96.8%,作者认为CT扫描和脊髓腔造影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各有特点,两者结合、互补分析,可提高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率和其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双螺旋CT诊断肺动脉栓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评价双螺旋CT在诊断肺动脉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中的价值,着重研究小肺动脉栓塞及大肺动脉内的细小栓子的显示方法和诊断依据。方法:对39例临床拟诊为PE的患者,进行双螺旋CT肺动脉造影(DSCTPA)检查,且全部病例均经随诊证实。结果:中央型PE15例,周围型PE19例。检出PE的直接征象392处,间接征象51例。DSCTPA诊断周围型PE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75%。结论;双螺旋CT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对诊断肺动脉栓塞可靠,能够明显提高小肺动脉栓塞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