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005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描述和分析2005年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的分布、特点和原因。方法根据卫生部下发的突发疫情标准,对2005年各省发生的血吸虫病突发疫情调查处置报告和突发疫情报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全国共报告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其中湖北省报告5起,四川省报告1起,共报告急感病例55例,其中确诊病例30例,临床诊断病例25例;6起突发疫情中,疫情未控制地区4起,传播阻断地区2起;疫情发生时间较为集中,主要发生在7月底至8月初;感染人群主要为农民和学龄儿童,感染方式以农业生产、戏水游泳为主,各年龄组均有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结论2005年血吸虫病突发疫情下降明显,血吸虫病防治的难点与不足正在逐步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
2005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疫情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描述和分析2005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急血)和突发疫情的特点和流行趋势。方法根据急血周报告、零报告制度,对网络直报数据和突发疫情报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全国共报告急血病例564例,其中确诊病例460例,临床诊断病例104例。湖区5省报告515例,山区2省49例。血吸虫病突发疫情6起,病例55例。全国报告输入性病例35例,占报告病例总数的6.2%。全国急血病例以散发为主,但突发疫情较为集中。急血病例多为农民和中小学生,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结论长江流域的江洲湖滩地区是急血、特别是突发疫情的重点地区,应该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描述和分析2006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疫情分布和流行趋势。方法根据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网络直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上报的急血病例,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上报急血病例和突发疫情报表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6年全国共报告急血207例,其中确诊病例161例,临床诊断病例46例;湖区5省报告203例,山区2省报告4例。全年非正式启动突发预案处理1次(2例),共报告输入性病例14例。结论长江流域的江湖洲滩地区是急血发病的重点地区,应做好重点人群防护工作。  相似文献   

4.
湖北省2003~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掌握和分析湖北省2003年~2007年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发生、发展和处置情况。方法按照国家卫生部血吸虫病爆发疫情和突发疫情标准,对5年来在全省范围内发生的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突发)疫情资料进行收集、核实和分析。结果湖北省2003年~2007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爆发疫情14起,其中发生在未控地区11起(78.57%),传播控制地区2起(14.29%),传播阻断地区1起(7.14%);14起突发疫情共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125例,其中男性79例,女性46例,男女性别比例1.72∶1。职业分布以农民与学生感染为主。全部急感病例都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疫源地得到彻底处理,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按照卫生部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处理预案实施应急处置,可有效控制突发疫情的蔓延与扩散;针对急感发生的特征与特点,适时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则能防患于未然,切实减少急感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2007年全国急性血吸虫病疫情,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根据2007年全国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系统资料,描述当年急性血吸虫病分布特征,并分析其特点。结果2007年全国共报告散在发病的急性血吸虫病人83例,其中输入性病例9例,全年无突发疫情报告。急感病人多为中小学生和农民。结论长江流域的江洲湖滩地区是急性感染主要地点.应加强重点人群的血吸虫病监测与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6.
中小学生急性血吸虫感染控制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血吸虫感染(急感)是衡量疫情变化和评价防治措施效果的敏感指标之一.中小学生对血吸虫感染免疫力低,接触疫水后易于发生急感,倍受各级政府和社会关注.据<全国急性血吸虫病与突发疫情周报>显示,2005年1~8月全国报告中小学生急感病例89例,占急感报告病例总数的40.6%(89/219).为了解当前中小学生急感的分布情况及主要原因,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组织各疫区省血吸虫病防治机构对2005年1~8月发生的中小学生急感情况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急性血吸虫病流行状况,探讨急性血吸虫感染(下称急感)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对湖北省2005年急感疫情进行统计及现场调查分析。结果共157例急感病例,其中突发疫情6起。确诊病例128例,临床诊断病例29例。男性122例,女性35例。年龄最大80岁,最小6岁。职业分类以农民和学生为主。感染方式以生产、戏水为主。结论控制急感流行措施主要是加大血防宣传力度,提高疫区民众自我防护意识,同时搞好春查钉螺工作,确定易感环境,针对性开展灭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掌握2003~2007年湖南省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疫情特点和流行趋势。方法收集全省2003~2007年血吸虫病流行区上报的急血病人个案表和急血突发疫情报表数据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全省共报告急血485例,突发疫情8起40例。报告输入性病例10例,占2.06%。全省发病人数呈逐年下降趋势,病人以青少年居多,主要通过游泳嬉水和捕鱼虾等方式感染。结论湖南省急血病人主要分布在洞庭湖水区的岳阳、益阳、常德等市,降低水体感染性是洞庭湖区血防工作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收集2003~2008年大理州急性血吸虫病(急血)疫情资料进行分析。2003~2008年共报告急血100例,分布于5个县(市)23个乡(镇)40个行政村,2003年发生1起突发疫情,2008年无病例报告。6~9月为发病高峰期,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主要感染方式为生产、生活和嬉戏接触疫水。大理州急血疫情稳定,加强个体防护和健康教育是控制急血的重要措施和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掌握湖北省急性血吸虫病发生与变化情况,为科学防治急性血吸虫感染提供对策。方法收集2004、2005年全省急性血吸虫病个案调查卡与暴发疫情调查处置报告,按性别、年龄、职业、感染与发病时间、感染方式等指标分别输入Excel电子表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4年全省共发生急性血吸虫感染160例,发病以中小学生和农民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51. 87%和42. so%,接触疫水方式以嬉水游泳感染和农业生产感染为主,感染高峰在6、7月,发病高峰在8月。全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暴发疫情4起,急性血吸虫病55例。2005年全省共报告急性血吸虫感染157例,发病以农民和中小学生为主,分别占病例总数的45. 86%和38. 85%,接触疫水方式以嬉水游泳感染和农业生产感染为主,感染高峰在6月,发病高峰在7月。全年共发生急性血吸虫病突发疫情5起,急性血吸虫瘸44例。结论学生和农民是急性血吸虫感染的主要人群,应针对他们进行血吸虫病防治知识宣传和教育,减少疫水接触,同时加强传染源控制与管理,控制和减少急性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对报告血吸虫病的优势、存在问题及如何提高疫情报告工作质量。方法以2005~2007年该系统报告的安徽省血吸虫病病例作为研究对象,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5~2007年全省共报告血吸虫病例457例,其中急性191例。457例血吸虫病例中33.0%由血防专业机构报告,4.6%由疾控中心报告,56.7%由医院报告,5.7%由乡镇卫生院报告。血吸虫病例异地报告较多,457例血吸虫病例中,40.9%由本省非本县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10.7%由其他省的医疗卫生机构报告。疫情信息报告质量总体情况较好,但在报告的完整性与及时性等方面仍需提高。结论“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报告系统”有利于急性血吸虫病例的及时发现与调查处理,但不适合晚期血吸虫病病例报告。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应对血吸虫病的疫情报告从人员、设备、经费等方面给予保证,并加强有关血吸虫病方面的培训,进一步提高血吸虫病疫情报告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在通江河道采用主河道深埋有螺土、混凝土护坡,支河道持续药物灭螺,人畜同步查治血吸虫病,开展健康教育和减轻环境污染等措施综合治理。以便民河句容段为实验区,监测人畜血吸虫病疫情、河道螺情、支河道药浸灭螺效果、人群接触疫水、水体感染性及野粪污染等。结果经8年监测,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人、病畜和急感病例;主河道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分别下降了90.73%、57.98%和94.04%,未查到感染性钉螺;支河道钉螺面积增加了53.14%,有螺框出现率、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75.85%、83.80%和100%;陈甸河与东山河上游药浸灭螺后已连续2年和4年未查到钉螺;河水感染性监测为阴性;野粪平均密度0.75份/50m^2,未发现血吸虫毛蚴。结论通江河道流域综合治理,控制了血吸虫病;混凝土护坡改变了河坡环境,有利于实施支流内陆灭螺,但仍存在钉螺的迁移和扩散。建议定期清除沉积土,加强螺(病)情监测,以巩固综合治理成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2002-2010年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特征和趋势,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资料,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结果 2002-2010年间,四川、云南、江苏3省先后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湖北、湖南、江西和安徽4省于2008年达到疫情控制标准;全国未实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的县数从110个减少到80个。全国血吸虫病人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数分别由2002年的81.04万、913例减少到2010年的32.58万、43例,分别下降了59.79%、95.40%;全国血吸虫感染病牛数从2002年的23 199头下降至2010年的7 173头,下降了69.08%;钉螺面积自2003年出现回升后始终维持在37亿~38亿m2,9年间新发现钉螺面积达1.25亿m2。至2010年,全国90%的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病牛和钉螺面积均集中分布在湖区5省,特别是洞庭湖、鄱阳湖地区及长江沿岸。结论 2002-2010年全国血吸虫病疫情显著下降。湖区是当前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区域,钉螺扩散和异地报告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现象突出;应加强监测和病例管理,以巩固防治成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血吸虫病病例报告情况,查找病例报告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并对报告病例流行特征进行分析。方法 在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导出2015–2017年血吸虫病报告病例数据,分析病例上报情况及病例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2015–2017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共上报血吸虫病病例59 981例,其中删除病例1 460例、终审病例58 521例。病例报告中存在不规范问题,主要涉及随意删除病例、病例上报时间不符合规定、病例分类错误和漏报。58 521例终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为1.83∶1;平均年龄(51.91 ± 11.30)岁,农民和渔(船)民分别占93.26%(54 577例)和3.46%(2 022例)。国内病例主要集中在安徽、湖南、湖北和江西,4省报告病例数占全国病例总数的99.73%。北京、浙江等省(直辖市、自治区)共报告11例国外输入性曼氏血吸虫病和埃及血吸虫病病例。结论 2015–2017年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血吸虫病报告病例以临床诊断病例为主;与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年报表相比,全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中血吸虫病确诊病例漏报严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目的 分析2005-2012年湖区5省急性血吸虫感染 (急感) 发病时间及空间聚集性, 为制定防治策略和采取有效 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方法 收集2005-2012年湖区5省急感病例基本信息, 采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急感的流行 季节及时间聚集性进行分析, 并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对病例的空间聚集性进行分析。结果 结果 急感发病具有较强的季节 性, 集中度为0.758, 其发病高峰日为8月10日左右。急感病例分布图提示急感病例在空间上高度聚集于鄱阳湖、 洞庭湖及 长江流域周边5省的23个县, 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2005-2012年间急感空间自相关系数I = 0.16 (P = 0.01)。结论 结论 湖 区5省急感发病时间上具有较强的季节性, 空间上呈聚集状态, 可据此将防控关口前移, 在高聚集区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 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