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恙虫病1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恙虫病又称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亦称东方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本病流行有明显季节性与地区性,南方多见于5~11月.本病多为散发,偶见局部流行.近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分析我院以发热、咳嗽为首发表现的6例恙虫病患者的临床资料.6例均有田间劳作、郊游经历,均有发热咳嗽症状,皮肤均有焦痂或溃疡,血常规均正常.肺部湿啰音3例,4例肝功能轻度异常,影像学表现以两肺纹理增多、紊乱为主.阿奇霉素较喹诺酮类药物治疗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3.
唐拥军 《农垦医学》2000,22(3):209-210
1 病例资料1 .1 一般资料 患者 ,男性 ,32岁 ,因反复发热 3个月于 1 997年 9月 5日入院。患者 3个月前因反复发热 ,体温 38~ 40℃ ,伴寒颤 ,在当地几家卫生院诊断为“呼吸道感染” ,“疟疾”等疾病 ,曾用青霉素、红霉素、环丙沙星、青蒿素及地塞米松等治疗无效。入院前 1 0天呈持续高热、寒颤 ,四肢肌肉酸痛、疲乏 ,食欲差 ,胸痛 ,少许咳嗽 ,咳黄色粘痰 ,面部浮肿 ,尿少。起病前体健 ,经常到草坡种荔枝、胡椒。查体 :T39.2℃ ,P1 1 5次 /分 ,BP1 4.7/9.33KPa,神清 ,颜面及四肢浮肿 ,双侧腹股沟可扪及蚕豆大小淋巴结多个 ,轻压痛 …  相似文献   

4.
八例恙虫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德桓 《海南医学》2002,13(1):53-54
我院 1999年 8月— 12月共收治恙虫病 8例 ,其诊断及治疗结果分析如下 :1  资料与结果1 1 一般资料 男性 7例 ,女性 1例。发病年龄 3— 6 0岁 ,其中 3— 12岁占5 0 % ,成人占 5 0 %。1 2 临床表现 :畏寒 (寒战 1例 )、发热为主要首发症状来就诊 ,大多为稽留热 ,日均体温 39℃ ,占 87 5 % ,老年人体温多 38 5℃以内 ;焦痂溃疡为本病的特有症状 ,占 10 0 % ,多发生于腋下 ,腹股沟或上臂等处 ,焦痂溃疡约 0 .3— 0 .5cm不等 ,边缘隆起 ,中间凹陷 ,暗红色 ,分泌物不多 ,轻度压痛 ,局部相应部位淋巴结肿大占 87 5 % ,此外 ,伴有脾肿大 1例 …  相似文献   

5.
杨伯尧 《中原医刊》1994,21(5):19-20
恙虫病是由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急性自然疫源性传染病。此病少见,容易误诊,现将我院1990~1992年收治的16例恙虫病误诊病例分析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一般资料:男性11例,女性5例,最小5岁,最大61岁,平均38岁,农民12例,工人4例,平均住院15天。2.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当地卫生院和本院门诊全部误诊,体院后仍有10例误诊。误诊最短4天,最  相似文献   

6.
恙虫病心电图改变1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恙虫病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可引起多器官损害,1995~2 0 0 2年我院收治36 7例恙虫病病人,行心电图检查2 2 7例,其中异常的112例(4 9.3% ) ,现将其情况总结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男6 1例,女5 1例,年龄1.5~80岁,平均4 4 .4 1±2 .32岁,≤16岁2 1例(18.8% )  相似文献   

7.
广东省硇州岛恙虫病疫源地的证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我国广东省硇洲岛位于粤西沿海隶属湛江市,为南亚热带气候,恙虫病发病率高,而国内并无该岛屿恙虫病疫源地特征的记载,本研究对该岛屿作为恙虫病疫源地进行全面的调查与研究.方法 疫源地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分离与基因检测,宏观预防措施的制定.结果 该地区为南亚热带岛屿型疫源地,主要宿主是褐家鼠,主要媒介为地里纤恙螨.从宿主与媒介分离到的恙虫病东方体经基因鉴定主要流行株为Karp株同时还存在Kato株.血清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该岛居民恙虫病抗体20.6%阳性,部队人群阳性率2.86%.本研究确立了我国硇洲岛恙虫病疫源地类型,针对海岛特点制定了一套预防措施,全面落实预防措施后发病大大减少,尤其是确保了部队在野营、驻训期间没有病例.结论 我国广东省硇洲岛是恙虫病疫源地,外来人群尤其要做好防护.  相似文献   

8.
我院 1996~ 1997年共收治恙虫病患者 6 3例 ,全部治愈 ,现报告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恙虫病 6 3例 ,男 5 2例 ,女 11例 ,年龄 19~ 6 1岁 ,平均45 .6岁。农民 6 0例 ,工人 3例 ,均有野外劳动史。全年均有发病 ,本组 7~ 12月 5 3例 (84.3% ) ,其中 10~ 12月 44例(6 9% ) ,有明显的季节性。 6 3例起病均急骤 ,发热于当日达高峰 2 6例 ,起病稍缓、2~ 4天达高峰 37例。入院时体温38℃~ 39℃ 2 2例 ,39℃~ 40℃ 36例 ,40℃以上 4例。低于38℃ 1例。除 2 5例发热当天治疗 2 4h退热外 ,有 38例是发病数天入院 ,其中 30例为稽留热或弛张热 ,8…  相似文献   

9.
王燕 《实用医技杂志》2001,8(8):630-630
1.临床资料 我院于1997-2000年住院恙虫病患者98例,我们采用柱晶白霉素治疗,全部治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我们统计从 1991年 2月至 1999年11月收治恙虫病 86例 ,其中 74例入院时误诊为肺炎等其它疾病 ,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1 1 误诊情况 :本组病例均符合恙虫病的诊断标准〔1〕。 86例入院时除 12例考虑为恙虫病外 ,误诊为上感、气管炎、肺炎、各 14例 ,伤寒 9例 ,急性胃肠炎 5例 ,心肌炎 6例 ,脑炎 4例 ,肝炎 4例 ,肾炎 2例 ,流行性出血热 2例。误诊率为 86 .0 %。而所有患者在入院前均在门诊急诊就诊治疗 2~ 3次。先后误诊为上感、气管炎、肺炎、伤寒等多种疾病及发热待查 ,经治不愈收入院治疗。在门诊治疗 5~ 42天 ,平均 15 .3天。入…  相似文献   

11.
恙虫病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苏珊珊  杜福文 《广西医学》2003,25(4):644-645
发热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多数病人出现发热都能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但恙虫病所致发热很易被临床医师忽略 ,导致误诊、漏诊 ,使病程拖延。现将近 3年来我院收住的 1 8例恙虫病的临床诊治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临床资料 :1 8例病人为我院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2年 9月住院病人 ,男性 1 0例 ,女性 8例 ,年龄 2 0~ 83岁 ,全部病例都以发热为首发症状 ,部分伴有轻度头晕、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查体全部病例皆发现皮肤焦痂、皮疹 2例 ,焦痂附近局部淋巴结肿大 1 2例 ,B超脾轻度肿大 3例 ,胸片提示肺部感染 1例 ,外…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总结10例小儿恙虫病的疗效和护理特点.方法 密切观察小儿热型和热程情况,详细问诊和细致查找本病特征性的焦痂或溃疡,进行有效的病原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护理和氯霉素治疗效果.结果 9例患儿痊愈出院.1例明显好转自动出院.结论 良好细致的护理体检是发现特异性体征焦痂或溃疡的关键,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氯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10例小儿恙虫病的疗效和护理特点.方法 密切观察小儿热型和热程情况,详细问诊和细致查找本病特征性的焦痂或溃疡,进行有效的病原治疗.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并发症的护理和氯霉素治疗效果.结果 9例患儿痊愈出院.1例明显好转自动出院.结论 良好细致的护理体检是发现特异性体征焦痂或溃疡的关键,有利于早期诊断,早期应用氯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16岁,高热1周,左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全身散在皮疹,在家用抗生素无效,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入该院。初步诊断淋巴结炎,给予菌必治、氧哌嗪青霉素静滴,仍持续高热,应用地塞米松、布洛芬等退热不久后,体温仍升至40.4℃,入院后2d发现左脚上有虫咬结痂,遂修正诊断恙虫病,给予口服土霉素2片,q6h,26h体温降至正常,不再反复,于3d后出院。  相似文献   

15.
恙虫病患者血浆一氧化氮与内皮素的测定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一氧化氮 (NO)及内皮素 (ET)在恙虫病患者的含量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镉还原比色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 36例恙虫病患者的血浆NO和ET水平 ,并与 2 0名正常者进行对照。结果 :36例恙虫病患者急性期血浆NO和ET含量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恢复期NO和ET水平回复正常(P >0 .0 5 )。且NO与ET水平呈直线正相关 (P <0 .0 1)。结论 :一氧化氮和内皮素在恙虫病的发病机制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恙虫病又名丛林斑疹伤寒 ,是东方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鼠类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 ,以黄胸鼠、田鼠、家鼠、沟鼠为主。其它野生动物、家兔、家禽及鸟类也可能带立克次体 ,成为本病的储存宿主。恙螨为传播媒介 ,其临床特征为起病急、骤、高热、皮疹、恙虫叮咬处皮肤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 ,病程约 2~ 3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减少或正常 ,中性粒细胞增高 ,血沉多数正常或稍快。血清学检查 ,外斐氏试验 ,患者的血清与变形杆菌 OXK株发生凝集反应 ,凝集效价从第 1周开始升高 ,1∶ 1 60以上为阳性。1 989~ 1 993年发病逐年增多 …  相似文献   

17.
我国南海某群岛320例恙虫病并发多脏器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所致的急性传染病.本病是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东南、西南地区的沿海岛屿发病率较高.鼠类是主要传染源,通过恙虫叮咬而传播给人.发病季节多见于7~11月,凡在自然疫源地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恙虫的农作物均可受染[1].  相似文献   

18.
1病历报告患者,男,48岁,农民。因发热5天,于2003年9月28日入院。患者5天前冒雨着凉后觉鼻塞、流涕、畏寒,体温最高达40.5℃,伴有剧烈头痛、四肢酸痛、恶心,呕吐胃内容物2次,量不多,咳嗽,咳少许黄痰,在本镇医院诊治。查体:体温39℃,脉搏101次/min,血压130/84mmHg(0.1333kPa=1mmHg),呈急性面容,右下肺可闻及少许湿音,血常规检查白细胞10×109/L,中性粒细胞0.73,淋巴细胞0.27,血沉28mm/h,全X线胸片未见异常,考虑急性呼吸道感染,经用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治疗3天,症状未见好转,肥达反应阴性,依次应用头孢三嗪、环丙沙星等抗生素治疗,发热仍未…  相似文献   

19.
<正>恙虫病(scrub typhus),又名丛林斑疹伤寒,是由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R.tsutsugamsushi)所引起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该病多见于高山草地、热带森林、海滨沙滩等地带[1],以鼠类为主要储存宿主,恙螨幼虫为媒介而传播给人类。临床上以发热、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为特征。我国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985年以前我国恙虫病仅在北纬31°以南的广大地区[2]。1986年以来,疫源地有向北扩展的趋势。近年全国病例报告数呈上升趋势,大部分省份都曾有病例报告,如山东、山西、河北、河南、江苏等省份。2009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恙虫病患者的临床及血液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6例恙虫病患者的血象及骨髓象资料。结果本组患者入院时血常规检查均有异常,血红蛋白56g/L~90g/L,平均74g/L,白细胞(1.6~3.8)×109/L,平均2.4×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16例中,全血细胞减少12例,二系血细胞减少4例。骨髓象示增生性贫血4例,疑似再障2例,巨幼细胞性贫血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1例,反应性浆细胞、网状细胞增多各1例。结论恙虫病部分患者可并发血液学异常,使病情复杂化,易导致误诊。血液学异常结合野外接触史及外斐氏反应阳性可明确诊断恙虫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