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偶三角瓣重建腭帆提肌功能修复先天性腭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本组20例中,男性14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4岁,最大20岁,年均年龄7岁;软腭裂15例.单侧Ⅱ°腭裂3例,单侧Ⅲ°胯裂2例。单侧Ⅲ°腭裂均伴有同侧完全唇裂,唇裂畸形在患儿一岁内已修复。麻醉采用经鼻腔气管插管静脉复合麻醉。软腭裂采用软腭双层反向对偶三角瓣修复。  相似文献   

2.
丁卡因过敏性休克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资料1.分别选择单侧Ⅱ°、Ⅲ° ,双侧Ⅲ°腭裂各 2例 ,均为唇裂术后患者 ,其中 2例裂隙宽大。2 .手术方法2 .1 按两瓣法常规作松弛切口 ,凿断翼钩 ,适当游离腭前神经血管束 ,掀起黏骨膜瓣 (图 1)。2 .2 解剖裂隙缘 ,对裂隙较宽者 ,首先增加鼻腔侧裂隙缘的宽度 ,确保裂隙缘创面整齐 ,缝合后无张力 ,无撕裂。缝合软腭裂隙的肌层及口腔层 ,形成半菱形创面 (图 1)。2 .3 将一侧 (单侧腭裂取黏骨膜瓣短的一侧 )黏骨膜瓣旋转推进插入至半菱形创面 ,使黏骨膜瓣前端与菱形创面最远端中点对位缝合 ,将对侧黏骨膜瓣骑跨在已旋转推进后的黏骨膜…  相似文献   

3.
应用面罩式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Ⅲ类错对侧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面罩式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 :对 1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 ,采用面罩式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 ,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治疗后SNA平均增加 1.3 0°± 0 .78° ,ANB平均增加 3 .5 1°± 1.87° ,SND平均减小 2 .5 1°± 1.83° ,NA -pgA平均增加 6.41°± 3 .13°。 结论 :面罩式前方牵引矫治器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 ,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 ,可以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4.
旋转推进法是临床上修复单侧唇裂最常用的术式。但在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对单侧Ⅲ0 唇腭裂患者 ,应用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 ,术中患侧唇峰下降有限 ,术后随访患侧唇峰较对侧高 ,唇弓形态差。为此 ,我们采用旋转推进法结合对偶三角瓣法整复单侧Ⅲ0 唇裂 34例 ,效果较好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为 1 999年至 2 0 0 2年 6月住院病人。 34例中 ,男性 1 9例 ,女性 1 5例 ;年龄最小者 3个月 ,最大 1 1岁 ,其中 1岁以内 2 6例 ,1~ 2岁 4例 ,3~ 4岁 3例 ,1 1岁 1例。全部病例均为单侧Ⅲ0 唇腭裂患者修复唇裂者。1 .2 手术方…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Tip-Edge Plus矫治技术矫治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面部软硬组织的改变,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上颌后缩为主,近中磨牙关系,下颌不能后退至前牙对刃,Ⅲ类骨型(ANB〈-1.5°),侧貌呈凹面型的病例9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11~13岁,平均12.2岁,均使用Tip—EdgePlus矫治技术进行非减数矫治。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x线片,对矫治前后软硬组织头影测量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9例患者平均疗程17个月,矫治后SNA角平均增大2.5°(P=O.001),ANB角由-2.O°±0.5°增至1.1。±0.6°(P=0.000),所有的病例由负值变为正值,Wits值由(-2.7±0.9)1Tlrn变为(1.1±1.1)mm(P=0.000)。矫治后患者软组织侧貌改善明显,面型角由矫治前的2.7°±1.6°变为矫治后的7.1°±2.3°(P=O.000)。结论对上颌后缩的恒牙早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采用TipEdgePlus技术,可快速、高效地解除前牙反殆,改善硬组织形态和软组织貌面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Tip -Edge技术对深覆 牙合深覆盖患者软硬组织垂直向及矢状向的矫治作用。方法 :选覆盖≥ 6mm的安氏Ⅱ1深覆牙合Ⅲ°错牙合病例 9例 ,采用Tip -Edge技术进行矫治 ,对治疗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进行测量 ,计算各指数的均值和标准差 ,并对 15对指标进行均值配对t检验。结果 :FMA角从 2 2 .5°增大到 2 7° ,增加了 4.5°(P <0 .0 5 ) ,L1-MP从 2 8.2mm减少到 2 6.47mm (P <0 .0 5 ) ;U 1-PP距从 14 .2 2mm减到 13 .3mm ,减少了 0 .92mm(P >0 .0 5 )。SNA角从 85 .92°减到 84.2 5° ,减小了 1.67°(P >0 .0 5 ) ;SNB角从 80 .3 5°减到 78.2 5° ,减小 2 .2 5°(P <0 .0 5 ) ,ANB角增加了 1.0 8° ,IMPA减少了 2 .2 5°(P >0 .0 5 )。Z角增加了 7.67° ,U1-L1角增加 2 3 .75° ;U 1-SN°减少 2 4° ;覆盖减少了 5 .88mm。结论 :Tip -Edge技术主要是通过设计后倾曲来升高后牙压低前牙来完成深覆牙合的打开 ;前牙覆盖的改变主要是靠牙代偿来完成 ,Ⅱ类关系的改变主要以下磨牙前移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对30例唇缺损病例应用滑行组织瓣、交叉组织瓣及扇形组织瓣等方法进行修复.结果:30例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1~2年,外形恢复满意.结论:选择合适的组织瓣修复是获得良好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正畸拔除上颌单侧中切牙矫治模式的可行性及临床治疗的要点.方法 从40例切牙外伤正畸病例中,选出患者19例.其中安氏Ⅰ类错(牙合)10例,安氏Ⅱ类错(牙合)7例,安氏Ⅲ类错(牙合)2例;男16例,女3例,平均年龄14.5岁,均存在牙量与骨量不调需拔牙矫治病例.所有患者采取拔除外伤中切牙及其它三个象限第一前磨牙模式进行矫治.矫治后对临床资料做回顾性的研究,并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19例患者均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矫治后拔牙间隙关闭,前牙覆(牙合)覆盖正常,中线基本正中,侧貌得到改善.采用治疗前后配对t检验方法,发现牙性指标4项:U1-NA(27.5°至23.3°)、L1-NB(36.4°至32.5°)、L1-MP(97.2°至93.5°)角度减少,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倾斜度减小,U1-L1(11.83°至124.4°)角度增加,表示上下中切牙的凸度减少;软组织指标2项:上唇凸点-E线距(Ls-E)从3.5mm减小到1.2mm、下唇凸点-E线距(Li-E)从4.1mm减少到1.5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遵循个体化原则,用Bolton指数指导设计和有效支抗控制,非常规拔牙模式矫治,能够达到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9.
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畸形治疗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患者30例,据正中关系位X线头颅测位片的ANB角将其分为两个治疗组:0°<ANB<2°为导弓治疗组;-2°<ANB<0°为联合治疗组.两组病例均用改良导弓矫治器先将前牙反(牙合)解除,联合组继续用前方牵引器治疗,并对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结果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病例均去除了下颌功能性前伸因素.导弓组平均疗程为5.2个月,导弓矫治器治疗后, SNA 平均增加0.5°,随访2年后有2例复发;联合组导弓矫治5.4个月,SNA 平均增加0.5°,继续前方牵引平均5.6个月,建立前牙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和Ⅰ类磨牙关系,SNA增加1.65°,患者的凹面型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追踪2年无复发.结论 正确的决定治疗方案在替牙期安氏Ⅲ类错(牙合)的诊治中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先天性唇裂手术修复的方法很多 ,其中用Millard的旋转推进法修补 ,是较常用的手术方法之一。现将我 1 984~1 997年 2 63例手术患者做一回顾性分析。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 2 63例 ,男 1 73例 ,女 90例 ;5个月~ 1 1个月 51例 ,1岁~ 3岁 95例 ,4~ 1 2岁 97例 ,1 3~ 2 0岁 2 0例。先天唇裂Ⅰ度 6例 ,Ⅱ度 1 0 1例 ,Ⅲ度 1 55例 ;手术后施行二次手术者 5例。本组病例均采用Millard的上三角瓣旋转推进修补手术 ,6例因三度裂隙均很宽采用上三角瓣旋转推进修补加鼻唇沟皮瓣修补术。绝大多数病例手术顺利 ,鼻小柱及鼻底畸形得以矫正…  相似文献   

11.
运用腓骨组织瓣修复下颌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对6 例患者用腓骨瓣游离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手术采取血管吻合、坚固内固定方法恢复下颌骨形态及完整性.其中3 例患者为单纯腓骨瓣移植, 3 例患者为携带肌皮瓣或皮瓣的腓骨瓣移植.6 例患者平均随访6 月~2 年,成功率为100%.4 例患者可正常进食, 2 例患者可进软食.5/6的患者面部外形的恢复达满意或较为满意.所有患者均能正常行走,无1 例出现踝关节不稳定.带血管蒂的游离腓骨组织瓣具有其它自体骨组织瓣不可比拟的优点,是下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最佳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一般资料1.本组10例中,颊部鳞状细胞癌4例,下颌牙龈癌3例,咽侧部鳞癌2例,左面部外伤1例.2本组10例均为单蒂全额瓣,最大的长度为15cm,宽约8 cm.手术方法首先根据口咽部癌瘤切除之后的范围大小制备额部皮瓣.10例均认一侧颞浅动、静脉为蒂,常规自额肌与骨膜之间将额瓣掀起,本组10例中有9例是通过颧弓下隧道式进入口咽部的。额瓣与缺损处的创缘分二层对位间断缝合.1例是左面部及眼周组织缺损亦采取单蒂全额瓣邻位转移。  相似文献   

13.
自2 0 0 1年我院开展“国际微笑列车”唇腭裂修复活动以来,我们收治许多畸形严重并伴组织缺损的病例。其中2例唇裂伴严重唇组织缺损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及整复方法1.病例1,男,5 1岁,先天性左侧Ⅲ°唇裂伴感染后上唇组织缺损畸形。检查见左上唇至鼻底全层裂开,左上唇红唇大部  相似文献   

14.
带蒂肌(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1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几种带蒂肌 (皮 )瓣移植在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和适应症。方法 :对1995 .1.-2 0 0 3 .9.间采用带蒂肌 (皮 )瓣移植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 12 3例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 ,包括受区缺损情况、组织瓣的类型、成活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等多方面。结果 :12 3例中 12 0例为肿瘤切除术后缺损的同期修复 ,3例为放射性颌骨坏死缺损的修复。 12 2例患者安全度过围手术期 ,1例在术后第 2d死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导致的失血性休克。胸大肌皮瓣 ( 4 0例 )、胸锁乳突肌皮瓣 ( 3 7例 )和颈阔肌皮瓣 ( 3 5例 )为最多采用的组织瓣 ,占全部带蒂组织瓣的 91% ( 112 /12 3 )。移植成功率为 92 .6% ( 113 /12 2 ) ,受区和供区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2 1%。结论 :带蒂肌 (皮 )瓣可以较好地修复口腔颌面部的组织缺损 ,应根据缺损的组织量、部位、缺损范围和全身情况选用不同的带蒂组织瓣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面罩式前方牵引器矫治骨性Ⅲ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对19例骨性Ⅲ类错牙合病例,采用面罩式前方牵引器进行矫治,对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SNA平均增加1.30°±0.78°,ANB平均增加3.51°±1.87°,SND平均减小2.51°±1.83°,NA-pgA平均增加6.41°±3.13°.结论:面罩式前方牵引矫治器促进上颌骨向前发育,抑制下颌骨向前发育,可以有效改善侧貌外形.  相似文献   

16.
我院自 1990年 2月至 2 0 0 1年 9月间应用带蒂组织瓣修复腭部缺损共 2 2例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一、临床资料本组 2 2例 ,男性 10例 ,女性 12例。年龄 6~ 72岁 ,平均年龄 41.2岁。本组中因腭部肿瘤切除术后遗留缺损 2 0例 ,另外 2例则为腭裂术后穿孔。对本组 2 2例患者分别选用腭瓣、舌瓣、颊肌粘膜瓣、咽后壁瓣、颞顶筋膜瓣或上述两种组织瓣的联合应用修复上腭部分或全层缺损以及腭部合并其它部位的缺损 (表 1)。表 1  2 2例腭部缺损的部位及修复组织瓣类型组织瓣类型缺损部位 (例数 )硬腭 软硬腭交界部分软腭软腭全层腭复合缺损合计例…  相似文献   

17.
游离组织瓣修复上颌骨缺损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应用三种游离组织瓣(前臂皮瓣、腹直肌皮瓣和腓骨复合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临床应用价值及不同组织瓣的适应证。方法:对65例应用三种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修复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原发疾病、上颌骨缺损情况、游离组织瓣选择、术后并发症及术后随访功能恢复情况,探讨不同游离组织瓣行上颌骨缺损重建的适应证。结果:65例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28例,年龄15-86岁,中位年龄45.0岁;其中炎症1例,创伤2例,放射性骨坏死2例,良性肿瘤10例,恶性肿瘤50例。按照Brown上颌骨缺损分类,I类(上颌骨低位切除)为4例,Ⅱ类(上颌骨次全切除)为36例,Ⅲ类(上颌骨全部切除)为24例,IV类(上颌骨扩大切除)为1例。游离组织瓣应用情况:腹直肌皮瓣32例,腓骨复合组织瓣25例和前臂皮瓣8例。所有组织瓣均经血管吻合,其中1例腹直肌皮瓣坏死,组织辨移植成功率达98.5%。术后功能均基本恢复正常,口鼻腔及口腔上颌窦封闭完全,均能经口腔进食,术后语音清晰,无发音不清。对三种游离组织瓣患者的年龄和上颌骨缺损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表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游离组织瓣在上颌骨缺损修复中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但三种游离组织瓣各有其适应证,应根据上颌骨缺损的具体情况和病人的全身状态来进行选择。前臂皮瓣相对手术创伤小,手术时间短,适于高龄患者及I类和Ⅱ类上颌骨缺损;腓骨瓣更适于I类和Ⅱ类上颌骨缺损;腹直肌皮瓣则更适于Ⅲ类和IV类大型上颌骨缺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及其价值,为临床应用提供经验。方法:临床应用颏下岛状瓣修复口腔颌面部缺损30例,其中面部6例,颊部9例(伴下唇缺损1例,口角缺损1例),舌部9例,口底2例,磨牙后区1例,硬腭1例,上唇1例,下唇1例。术后观察组织瓣生长情况以及修复效果。结果:男性患者组织瓣上生长胡须,2例静脉回流障碍,1例组织瓣坏死,其余成活良好。缺损部位修复后,基本恢复解剖形态和生理功能。结论:颏下岛状瓣是修复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的一种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带蒂瓣修复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带蒂(肌)皮瓣或黏膜瓣修复颊癌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3年,39例颊癌术后缺损行带蒂瓣修复的病历资料,其中颈阔肌瓣修复12例,舌瓣修复9例,额瓣10例,胸大肌瓣3例,颏下岛状皮瓣2例,腭瓣、胸锁乳突肌皮瓣各1例,舌瓣联合胸锁乳突肌皮瓣修复缺损1例。结果:39例颊癌术后缺损的带蒂瓣修复中,成活或基本成活34例,部分坏死2例,完全坏死3例,成活率为87.2%。结论:带蒂瓣是修复颊癌术后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下颌尖牙通常为单根 ,双根极为罕见 ,笔者遇到 1例 ,报道如下 :患者 ,女 ,61岁 ,左下颌侧切牙及尖牙松动明显 ,要求拔除。检查 |2 3松动Ⅲ° ,叩轻微痛 ,略有伸长 ,牙龈红肿 ,无溢脓 ,探牙周袋 5 -7mm ,诊断为慢性牙周病。下颌牙列完整 ,无缺失 ,|4 5松动Ⅰ°。局麻下拔除 |2 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