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是我国应对传染病突发疫情的重要保障,随着新兴科技的出现和应用以及"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公共卫生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采用文献综述的方法,研究分析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现阶段发展与改革所出现问题的原因,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信息沟通机制和公共卫生信息系统等措施,逐步完善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以期在今后的传染病疫情处置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发展健全军队公共卫生体系是我军后勤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流行病学在评估军队疾病流行规律、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各类传染病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从基层军队流行病学工作者的视角,总结沈阳军区近年来公共卫生领域的经验做法和自己的体会,供同仁们借鉴和交流。  相似文献   

3.
一个社会的公共卫生体系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面对2003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我们比过去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我们许多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与农村发展还不够协调,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滞后,突发事件应急机制不健全,处理和管理危机能力不强,现行卫生管理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信息网络不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经费不足,执法条件落后,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亟待加强等。存在这些问题,主要是由于我们对公共卫生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为此,大力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的首要任务和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剖析吉安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工作的建议。方法通过对去年“非典”防治的反思和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全市的公共卫生体系在资金、人员、疾病防治以及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一系列问题。结论公共卫生事业是必须由政府提供的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之一,不能完善市场化,政府要在公共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应急处置等方面承担起责任。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针对加强城乡传染病监测网络和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改革充实各级疾病防控机构,加强传染病收治机构的“软环境”建设,开展科普宣传教育工作等四个方面的具体建议,以期推动全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典的传播使人类面临新的传染病的威胁,人类与传染病的斗争是长期的。抗生素的使用使病菌产生抗药性,人类与病菌的斗争应采用提高自身免疫力的方法进行。非典传播使我们认识到人类要与自然系统和谐发展。非典给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但也有积极影响。同时非典的流行也使我们认识到具有科学精神、合作精神、健全的社会安全系统,改革不合理的管理机制,提高民族素质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是我国现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重点工作,但是目前我国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建设得并不健全。本文主要从医院的角度,对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立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希望能对日后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建设提供帮助和意见。  相似文献   

7.
李立明: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2003年以来,政府和社会高度关注公共卫生,并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条件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经费,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完善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高应对各种突发卫生事件的能力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水平,我们仍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一是坚持疾控体系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大卫生”系统的建设。二是坚持条件建设的同时,更加关注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  相似文献   

8.
传染科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非典"在我国爆发和流行,充分显示了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的薄弱和缺陷.2004年新修订、施行的<传染病防治法>不仅增加了医疗救治一章,同时对医疗机构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中的职责也做出了许多规定.从这些职责或责任来看,许多具体工作都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或者说是由护士来实施完成的[1].因此,如何加强护理系统的组织管理,以保证快速、有效地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传染科护理管理者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当前我国公共卫生工作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公共卫生实验室是完善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内容.结合国外公共卫生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我国公共卫生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按照疾病控制、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食品卫生与安全的需求将实验室系统划分为理化检验实验区、生物检验实验区、现场数据采集与分析实验区和现场模拟仿真实验区4个功能分区.建设公共卫生实验室的意义在于开展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病的防治研究,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作用;开展职业卫生与职业病防治,保护和发展现实生产力;开展食品卫生与安全研究,着力关注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10.
从2003年非典疫情以来,党和国家对疾病预防控制事业高度重视,制定一系列加强公共卫生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方针政策,提出要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完善全国疫情信息网络,全面提升疾病控制与紧急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是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以及相关业务部门面临的重要任务,更是疾病预防控制、监督与管理等工作面临的重大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主动思考、研究、创新,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事关国…  相似文献   

11.
在当前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中,最核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公共卫生安全防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 非典过后,最大的感触,就是我们意识到这样一个对大众有严重影响的呼  相似文献   

12.
李玲  ;张峻涛 《新疆医学》2014,(10):176-178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时有发生,2003年的“非典”流行给我国经济带来重大损失,2009年的H1N1禽流感也造成部分群众恐慌影响社会安定,2014年以来H7N9禽流感已累计上报177例(死亡47例).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巴州)公共卫生工作也面临新老传染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多重挑战.  相似文献   

13.
广东省日前召开的卫生工作会议强调,今年要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健全公共卫生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农村卫生工作,大力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重点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强化卫生监督执法。加强医院管理,推动中医药强省建设,集中精力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仍然面临着以传染病为主的公共卫生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入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基层防保组织,全面建设卫生防疫机构,补充专业人员,提高队伍素质。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建党百年的发展作为时间轴,以公共卫生领域的工作实践为主体内容,梳理在党领导下中国开展传染病防控、爱国卫生运动、慢性病防治、突发公共卫生应急管理等各项工作,以提升人民群众疾病预防控制水平的实践探索和光辉成就。并结合实践经验,提出基于信息科技完善重大疫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医防协同机制、提高医疗救治水平,健全国家公共卫生体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中西医结合丰富慢性病防治途径及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推进传染病防控体系建设等5点展望。  相似文献   

16.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强调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多位代表委员表示,进入21世纪以来,SARS、禽流感、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感染等重大传染病疫情的相继发生给人类造成了严重危害,有效应对不断来自公共卫生领域挑战的急需补齐预防、诊疗、信息化等能力建设短板。  相似文献   

17.
论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如何运用法律的调控机制,依法规范公共卫生管理活动,建立健全并进一步完善我国公共卫生法律体系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法律作为公共卫生管理活动的制度保障,在国家公共卫生管理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否具备健全的公共卫生法律体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8.
在"十四五"期间,居民面临的健康风险因素愈发增多,各层次的健康需求将会不断增加,疾病谱发生变化,新发传染病频发、多发,对现代医疗救治体系与重点临床科室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作者围绕医疗救治体系构建和相关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两大重点内容,就健全完善"十四五"期间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管理与医疗救治体系建设重点领域与相关路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19.
从建国前世界上卫生健康发展最为落后的国家之一发展到现在各类传染病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人口健康发展指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人口大国,应该说我国的公共卫生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的公共卫生发展还存在着较大的不足,尤其是去年的SARS危机更是凸现了我国公共卫生体制的缺陷,总的来看,我国的公共卫生支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一些新的疾病的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如“非典”和人禽流感。面对这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充分暴露出我国传染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突出问题,因此,在建立健全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的同时,一定要强化卫生行政执法监督职能。改革和完善卫生执法监督体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行之有效的卫生执法监督体系,是法律实施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