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患者视力损害的重要因素,也是当前白内障病理学研究的热点。近年来,表观遗传学的研究如火如荼,乙酰化、泛素化、糖基化等蛋白质翻译后修饰过程的作用在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中日益受到重视。其中糖基化是糖尿病各种症状发生发展的重要机制,许多研究表明其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病理过程。本文就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蛋白质糖基化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HSP70在STZ-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探讨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w末、4w末、8w末,分别摘取眼球,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在2w末出现空泡,8w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LECs的生产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技术对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蛋白质组学研究,探讨蛋白质组学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价值。方法取8例(8眼)1型糖尿病并发白内障晶状体组织,提取晶状体组织中蛋白质进行二维电泳,凝胶染色后,通过Gel Doc2000凝胶成像仪采集图像,利用PDQuest8.0凝胶分析软件对图像进行分析。使用基质辅助激光分析离子飞行时间质谱仪(MALAI-TOF-MS)对蛋白斑点进行鉴定。结果二维电泳图谱能检测到35~40个左右的蛋白斑点,大部分高丰度蛋白斑点相对分子质量处于(20~31)×103范围内,小部分低丰度蛋白斑点相对分子质量处于(35~45)×103范围内,等电点在5~9之间。利用MASCOT软件查询NCBInr数据库对2个蛋白斑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进行了鉴定,分别为α-B晶状体蛋白和β-B1晶状体蛋白。结论二维电泳和质谱鉴定能够较好地分离和鉴定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蛋白质,为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形成机制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4.
HSP70在STZ-糖性白内障发病机制中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HSP70在链脲佐菌素—糖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6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与白内障组。用链脲佐菌素(STZ)诱发糖性白内障,每周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开始后2,4,8周末,分别摘取眼球,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中的表达。结果:对照组晶状体一直保持透明,白内障组晶状体在2周末出现空泡,8周末全部混浊。HSP70在对照组中未见表达,在白内障组中表达明显,并随着白内障的发展而表达增加。结论:HSP70可能通过调节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生长在糖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马颖  邵彦 《眼科新进展》2007,27(10):754-757
目的 研究热处理对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ein,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LE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A组为空白对照组,B组为STZ组,C组为热处理STZ组.每周用裂隙灯观察晶状体的变化,在实验6周后分别摘取眼球,取出晶状体.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heat shock protein,HSP)在各组LEC中的表达;运用考马斯亮兰与呈色法测定各组可溶性蛋白的浓度;呈色法测OD值,检测各组MDA、SOD及GSH的含量.结果 B、C组晶状体的混浊情况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混浊程度明显高于C组,A、C组差异不显著.C组HSP70的表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SP70的表达高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可溶性蛋白含量明显低于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C组差异不显著.A、B组晶状体MDA、SOD、GSH的含量均低于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之间差异不显著.结论 热处理可以提高HSP70的表达,并可能对STZ诱导糖尿病性白内障大鼠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αB-晶状体蛋白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眼晶状体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旭  邹尉玉 《眼科研究》2003,21(6):575-578
目的 检测轻、中、重度混浊的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中可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和不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的表达 ,探讨αB 晶状体蛋白与白内障发生的关系。方法 采用 50 %半乳糖注射液腹腔注射诱发半乳糖性白内障作为实验组 ,依晶状体混浊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组 ,对照组则同时腹腔注射生理盐水 ,与实验组大鼠同期分为三组。大鼠处死后 ,取晶状体作匀浆 ,其上清 (可溶性晶状体蛋白质 )和沉淀 (不溶性晶状体蛋白质 )分别用免疫印迹法 (Westernblotanalysis)检测αB 晶状体蛋白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可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含量较对照组降低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实验组含量随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而逐渐降低 ,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不溶性αB 晶状体蛋白含量较对照组升高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实验组含量随晶状体混浊程度加重而逐渐升高 ,其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结论 αB 晶状体蛋白的分子伴侣功能参与白内障的发病 ,为白内障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碱性磷酸酶 (streptavidin alkalinephosphatase ,S P)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热休克蛋白 70 (heatshockprotin 70 ,HSP 70 )在人类糖性白内障 (2 5例 )和正常晶状体 (7例 )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中全部为阳性表达 ,而在正常晶状体上皮细胞中全部为阴性表达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χ2 =2 6 .4 2 ,P <0 .0 1)。结论 :热休克蛋白 70在人类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性白内障是一类重要的代谢型白内障.长期的临床试验和实验室研究对其发病机制提出了多种不同的学说,不同的时期偏向于不同的学说.系统地了解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有利于新药的开发和及时针对性地对本病进行防治,以减轻患者的精神、心理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9.
外消旋化是老年人晶状体蛋白中重要的翻译后修饰类型.多项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α-、β-及γ-晶状体蛋白中的部分L型氨基酸残基倾向于通过外消旋化反应转化为D型氨基酸残基,导致晶状体蛋白的构象改变,聚合形成的大分子蛋白质在晶状体核区和皮质中逐渐积累,晶状体蛋白失去了原有功能而不能维持晶状体的透明度.外消旋化在晶状体蛋白年龄相关性改变中的效应和参与程度,及其对白内障发生与进展的具体机制都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行超声乳化术后不同时间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学的变化,探索糖尿病患者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随机选取28例32眼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合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糖尿病组)和31例32眼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对照组),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联合折叠式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前、术后1wk;1,3mo分别观察角膜中央区和手术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结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例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变异系数渐增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前内皮细胞密度无显著性差异,六角形细胞比例和变异系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术后3mo时两组间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各指标在术前与术后3mo时的增减值以糖尿病组为著。糖尿病组术后各时间段的切口区内皮细胞密度低于中央区,有显著性差异(术后1wk;1mo时P<0.05,3mo时P<0.01),六角形细胞比例低于中央区(术后1wk;1mo时P<0.01,3mo时P<0.05),变异系数高于中央区(术后各时间P<0.01)。结论:糖尿病患者对手术损伤的耐受性低,且创伤愈合的速率和效率两方面均差于正常人。在该手术中,其角膜内皮受到超声因素和机械因素的双重损伤。对于白内障患者合并糖尿病者,在超声损伤的基础上,应注意机械因素的作用;并且这种创伤对角膜内皮的影响可能更大。  相似文献   

12.
牛磺酸对糖尿病性白内障防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牛磺酸对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大鼠糖尿病性白内障的防治效果。方法1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实验组通过口服、点眼、结膜下注射等途径补充牛磺酸,定期观察晶状体的变化,测定血糖及晶状体中山梨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含量并与对照组相比较。结果白内障时晶状体中山梨醇及MDA含量显著增加,SOD活力明显下降。各牛磺酸用药组晶状体中山梨醇含量无显著性改变,但SOD活力明显增加,MDA含量明显降低,白内障发生时间推迟,混浊程度减轻,全身应用牛磺酸还可以降低血糖。结论牛磺酸对STZ诱导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莎  宋胜仿  李华  徐霁  苏杨  吴杨杨 《眼科新进展》2012,32(8):787-789,793
目的研究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及形态学变化情况。方法随机选取行白内障手术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40例(48眼)为对照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6例(42眼)为糖尿病组,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34例(44眼)为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采用角膜内皮计对术前及术后1周、1个月角膜中央区的角膜内皮细胞进行计数,并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百分比、变异系数变化情况。结果术前糖尿病组与对照组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均下降,细胞变异系数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进一步下降,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与糖尿病组相比,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周,糖尿病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细胞面积、六角形细胞比例、细胞变异系数分别为(2458.00±349.23)mm-2、(390.65±118.55)μm2、(46.18±9.24)%以及45.01±6.13,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分别为(2251.83±368.41)mm-2、(390.12±231.44)μm2、(42.73±8.75)%以及48.81±5.04,二者相比,六角形细胞比例和细胞变异系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组六角形细胞比例均进一步降低,分别为(40.72±4.60)%和(36.91±7.35)%,细胞变异系数进一步增加,分别为50.55±9.25和55.25±9.83,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状况较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差;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以及合并高血压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角膜内皮在超声乳化术中都更易受到损害。  相似文献   

14.
何花  张虹  罗爱珍 《眼科新进展》2003,23(5):323-327
目的观察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凋亡、增殖特性的变化,探讨糖尿病性白内障发生的相关机制.方法采用四氧嘧啶诱发兔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定期监测血糖和观察晶状体的变化.TUNEL技术标记凋亡的LECs,测定凋亡百分率和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并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LECs中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及积分光密度(A)值.结果TUNEL染色显示模型组兔晶状体上皮细胞中有凋亡阳性细胞,糖尿病性白内障模型组与同期正常对照组比较,其LECs凋亡百分率显著升高(P<0.01),且随观察期内时间推移和晶状体混浊程度的加重呈明显上升趋势;早期2组晶状体上皮细胞密度和增殖细胞核抗原积分光密度(A)值的变化无显著性,但随着观察期内高血糖持续时间的延长(8周后),2组间差异日趋显著(P<0.01).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与晶状体上皮细胞凋亡及增殖特性的改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或联合行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在治疗白内障合并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中的临床应用。
  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6例46眼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均为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不合并明显的黄斑水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单纯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研究组除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外合并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观察的指标包括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黄斑区视网膜厚度及并发症的情况;观察时间分别为术前、术后1,6 mo。
  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1 mo最佳矫正视力及黄斑区下视网膜厚度无差异;术后6 mo时研究组最佳矫正视力优于对照组,黄斑区下视网膜厚度薄于对照组(P<0.05);术后6 mo时,研究组黄斑水肿(黄斑区下视网膜厚度比对照组>60μm )出现的比率为13.0%,显著低于对照组(47.8%,P=0.033);两组患者并发症无明显差异,均未见到严重并发症。
  结论:雷珠单抗玻璃体腔注射可以减低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黄斑水肿的发展,提高术后最佳矫正视力。  相似文献   

16.
生理状态下,自由基对细胞生命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当机体受到有害刺激导致氧化应激时,自由基产生增多或清除减少,造成细胞及组织的氧化损伤.糖尿病性白内障是糖尿病的并发症之一,目前认为其发病机制包括多元醇通路的激活、氧化应激和晶状体蛋白的非酶糖基化等三种假说,其中氧化应激作用作为中心环节备受关注,其与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密切相关.酶促和非酶促防御抗氧化系统的开发应用为白内障防治提供了一种策略,为缓解和预防糖尿病性白内障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SIRT1基因在糖尿病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表达.方法:选取2012-01/2014-10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和外伤性白内障患者各20例,采用RT-PCR法检测各组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含量,TUNEL法检测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凋亡率.结果:RT-PCR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组SIRT1 mRNA相对含量最高为1.000±0.078,其次为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组为0.427±0.067,糖尿病性白内障组为0.389±0.112,与外伤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外伤性白内障患者晶状体上皮细胞中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高,其次是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糖尿病性白内障组SIRT1蛋白的表达量最低;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外伤性白内障组和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患者LECs细胞凋亡率分别为(4.5±2.3)%和(8.7±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糖尿病性白内障组LECs凋亡率为(24.3±6.1)%,与外伤性白内障组及年龄相关性白内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性白内障患者晶体上皮细胞中SIRT1基因及蛋白表达下降,提示该基因参与了糖尿病性白内障的发生,这为我们今后进一步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探索调节SIRT1基因在晶状体上皮细胞中表达的有效途径,将为糖尿病性白内障的早期干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选取2015-01/2017-02我院收治的DR患者160例160眼,根据有无合并白内障分为两组.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74例74眼,联合手术组患者86例86眼,行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采用非接触角膜内皮显微镜于术前1d和术后1mo时检查两组患者术眼中央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并比较两组患者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面积变异系数和六角形细胞比率.结果:单纯玻璃体切割组患者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手术组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和六角形细胞比率较手术前下降,细胞平均面积和变异系数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手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平均细胞面积和面积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玻璃体切割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对角膜内皮细胞有一定影响,针对有适应证的患者,术中应注意保护角膜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