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目的比较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的表观弥散系数(ADC)值。方法收集经临床诊断并MRI证实的脑干梗死100例,其中急性期组53例(发病时间<2 d)、亚急性期组47例(发病时间2~14 d)。对照组即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呈高信号40例。采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测定各组受检者ADC值。结果脑干急性期、亚急性期梗死灶的ADC值分别为(344.72±73.96)×10-6 mm2/s、(425.62±92.86)×10-6 mm2/s,对照组小脑上脚交叉区ADC值为(682.02±36.83)×10-6 mm2/s。经统计学处理,各组ADC值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结论 ADC值对鉴别脑干急性梗死与正常小脑上脚交叉弥散高信号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数变化,探讨其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病程分为:超早期组(<12 h)7例,急性期组(12~24 h)18例,亚急性期组(>1~7 d)20例.应用Siemens AVANTO 1.5T磁共振机行头颅常规磁共振成像(MRI)、弥散加权威像(DWI)及DTI检查,测量各期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部分各向异性(FA)、表现弥散系数(ADC)的变化,并与梗死对侧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用边区FA值分别为0.318±0.057 vs 0.398±0.055(P<0.01),亚急性期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FA值分别为0.305±0.035 vs 0.309±0.029(P<0.01);超早期中心区与周边区的AI)c值分别是(0.291±0.051)×10-3m2/s vs(0.390±0.050)×10-3 mm-2/s(P<0.01),急性期的中心区与用边区ADC值分别是(0.379±0.018)×10-3mm-2/s vs(0.479±0.016)×10-3mm2/s(P<0.01).随着病情进展,梗死灶FA值逐渐下降,急性期梗死侧和梗死对侧的FA值分别是0.342±0.050 vs 0.461±0.079(P<0.01),亚急性期梗死侧和梗死对侧的FA值分别是0.305±0.029 vs 0.480±0.059(P<0.01);梗死灶ADC值随病程进展先下降再升高,超早期梗死侧和梗死对的ADC值(0.344±0.023)×10-3mm-2/s vs(0.663±0.033)×10-3mm2/s(P<0.01);急性期梗死侧和梗死对侧的ADC值分别是(0.432±0.018)×10-3mm2/s vs(0.678±0.026)×10-3mm2/s(P<0.01).结论 FA、ADC联合应用能更精确地对急性脑梗死进行分期和定位;并对缺血半暗带的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对鉴别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LA)中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对出现急性脑缺血症状或(和)体征的LA患者(或可能有LA的患者)82例应用3.0T磁共振行常规MRI及DTI检查,重建出平均扩散系数(DCavg)图和各向异性系数(FA)图,并测量LA病灶及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FA值、DCavg值,将测量的数值应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脑白质疏松症病例中脱髓鞘病灶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均表现为等或稍低T1WI和稍高T2WI信号,应用DTI技术,发现两种病灶的FA值和DCavg值有显著不同,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FA值为0.32±0.11,而LA病灶的FA值为0.26±0.10,经统计学分析,此两种病灶的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2,P=0.0001)。FA图中可见到梗死区有白质纤维束的破裂,梗死灶周围有白质纤维束的扭曲。DCavg图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灶为低信号,而LA为稍高信号;LA病灶的DCavg值是(1.36±0.21)×10-3mm2/s;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的DCavg值为(0.35±0.05)×10-3mm2/s。此两种病灶的DCavg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6,P=0.0001)。结论应用3.0T磁共振的DTI技术,能够通过更为准确的量化指标鉴别老年人脱髓鞘病灶与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有助于在脱髓鞘病灶中及时发现急性脑梗死灶,以期早期明确诊断,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及表观弥散系数图(ADC mapping)在急性脑梗塞中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应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三向同性弥散加权MRI和常规MRI对2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检查,其中超急性期3例,急性期25例,测定病灶平均表观弥散系数(ADC)值、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及病灶中心—边缘ADC值。结果:超急性期3例均在DWI及ADC图上显示出缺血灶,但其在CT及T2WI上表现正常。超急性、急性期脑梗塞在D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相应区域,平均ADC值为(0.596±0.112)×10-3mm2/s,而对侧部位的平均ADC值为(0.880±0.148)×10-3mm2/s(P<0.01),28例超急性、急性期病灶ADC值均出现梯度征。结论:三向同性DWI及ADC图对急性脑梗塞,尤其是超急性脑梗塞较常规MRI及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能快速、准确地诊断超急性、急性脑梗塞,并能反映缺血半暗带等相应的病理生理变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乳腺乳头状病变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表现,并进行良恶性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乳腺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头状病变病灶146个(良性106个,恶性40个),参照MRI BI-RADS 2013版分析病灶形态,使用Simenseaera 1.5 T后处理工作站获得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me-signal intensity curve, TIC)及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ADC)值,探讨其良恶性鉴别诊断的价值。结果:根据MRI强化情况,分为肿块型强化病灶90个和非肿块型强化病灶56个。肿块型强化病灶中,恶性病灶呈形态不规者则较良性更多见(100.0%比62.2%)(P0.05),肿块型良性病灶以边缘光滑为主54.1%(40/74),肿块型恶性病灶边缘毛刺为主(9/16)。良性肿块型病灶直径以1 cm以内为主59.5%(44/74),恶性肿块型病灶直径以1~5 cm为主100.0%(16/16)(P0.05)。良性肿块型强化病灶以均匀强化为主47.3%(35/74),恶性肿块型病灶以不均匀强化为主75.0%(12/16)(P0.001)。非肿块型强化病灶中,良恶性乳头状病变均以节段分布为主(良性56.3%比恶性62.5%),恶性病灶区域或弥漫分布较良性病灶多见(25.0%比6.3%)(P0.05),良性病灶局灶分布较恶性病灶多见(37.5%比12.5%)(P0.05)。良恶性乳头状病变的TIC均以平台型及流出型为主(71.7%比95.0%)(P0.05)。恶性病灶以囊性为主者(实性占比25%)较良性病灶更多见(10.0%比0.9%)(P0.05)。良恶性乳头状病变均多见导管扩张(62.3%比75.0%)。良性乳头状病变的平均ADC值约1.13×10-3mm2/s,恶性乳头状病变的平均ADC值约0.95×10-3mm2/s (P0.05);区分两者的最佳临界值为0.96×10-3mm2/s。结论:乳头状病变肿块型病灶的形态、边缘、直径、强化方式,非肿块型病灶的分布及ADC值,对于乳腺良恶性乳头状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表观扩散系数在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与亚急性期脑梗死中的鉴别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24例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及经临床证实的24例皮层受累为主的亚急性期脑梗死的常规磁共振平扫及增强表现和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表现,比较皮层受累胶质瘤实性部分、皮层亚急性期脑梗死实质部位及正常脑组织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结果 24例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包含低级别胶质瘤10例,高级别胶质瘤14例,共发现27个病灶,肿瘤实质部分DWI呈稍高或等信号,肿瘤实质部分平均ADC值为(1.21±0.16)×10-3 mm2/s,其中低级别胶质瘤肿瘤实性部分ADC值为(1.28±0.17)×10-3 mm2/s,高级别胶质瘤实性成分平均ADC值为(1.01±0.22)×10-3 mm2/s,对侧正常大脑半球平均ADC值为(0.84±0.07)×10-3 mm2/s,肿瘤与正常脑实质的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层受累为主的亚急性期脑梗死在DWI上表现为高或稍高信号,其ADC值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病变平均ADC值为(0.49±0.07)×10-3 mm2/s,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实性部分与皮层受累为主的亚急性期脑梗死实质部分平均AD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层受累为主的胶质瘤与皮层亚急性脑梗死的ADC值及DWI表现结合常规MRI检查具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在MRI常规扫描及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的信号特征。方法:选取自发性脑出血患者54例,按临床分期分为超急性期7例、急性期8例、亚急性早期12例、亚急性晚期10例、慢性期患者7例。对所有患者行头部常规MRI序列+DWI扫描,并经头颅CT证实,分析各期自发性脑出血血肿在各期不同序列中的信号特点。结果:超急性期常规MRI各序列表现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在亚急性晚期各序列主要表现为高信号,急性期、亚急性早期以及晚期血肿在常规MRI各序列上均表现各异。超急性期以及亚急性晚期在DWI上主要以高信号为主,其余各期均以低信号为主。超急性中心表现为高信号,周边表现为低信号,血肿周围为高信号环,急性期以及亚急性早期血肿周围表现为高信号环,亚急性晚期血肿灶周围为低信号环包绕。自发性脑出血慢性期出血灶ADC值最高,超急性期ADC值最低,且与相对应侧的正常脑组织ADC值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自发性脑出血血肿不同时期在DWI上信号特征各异。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WI对Trousseau综合征(TS)和心源性栓塞急性多发脑梗死(CE-AMBI)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6月~2018年6月28例TS-AMBI和37例CE-AMB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并由同1名影像科医师对DWI上的扩散受限病灶进行分析,记录DWI上急性梗死灶的数目、最大梗死灶的直径、梗死灶分布区域及特点。对比两组的一般资料及DWI梗死灶表现。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和既往卒中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S组梗死灶的数目大于等于10个的患者较CE-AMBI组多(23∶15,P=0.001);急性梗死灶的最大直径2组间无明显的差异(15∶13,P=0.137)。关于DWI梗死灶的分布区域,TS-AMBI组以双侧前循环加后循环分布最多见,共16例(57.14%),病例明显多于CE-AMBI组(P0.001);而CE-AMBI组的梗死灶分布区域以单侧前循环多见(43.24%),病例明显多于TS-AMBI组(P0.001);其他梗死灶分布区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TS-AMBI组的梗死病灶较CE-AMBI组更易累及双侧大脑半球和后循环区域(P=0.019、P0.001)。结论研究表明TS与CE-AMBI所致的急性梗死灶的数目及分布区域、特点上均有明显的差别,可利用DWI序列对急性多发脑梗死的两者病因进行初步鉴别,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左旋咪唑致脱髓鞘脑病患者的临床、CT与MRI的特点.方法分析36例左旋咪唑所致脱髓鞘脑病的临床、CT与MRI资料.结果左旋咪唑所致脱髓鞘脑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的弥漫性脑损害,尤以早期的精神症状(77.8%)和神经障碍(91.7%)突出,皮质激素治疗效果好,36例患者的CT和MRI检查异常率分别为89%和100%,CT异常以低密度灶为主(81%),且大多数累及额、顶、颞、枕叶及侧脑室等白质区,MRI异常多为双侧脑室周围及额、顶、枕、颞叶白质区和基底节等处,呈多发、散在的长T1和长T2异常信号灶,T2加权像显示敏感,两种检查占位效应均不明显.结论该病的诊断依据其临床特点和影像学检查,CT和MRI检查对该病的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b值情况下扩散加权成像ADC值对肝脏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76例肝占位性病变、11例肝硬化病人行CT及MRI平扫加增强,DWI扫描,选取3种b值(300,500,700s/mm2)各扫描1次,测量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的ADC值。同时测量病灶及相同层面的肝右叶无病灶肝实质ADC值,比较正常肝脏及肝硬化肝脏在3种b值时ADC值有无显著性差异,良恶性病变的ADC值及病灶与周围肝组织ADC值比值有无显著性差异。正常对照组30例,CT或MRI检查肝脏未见异常改变,肝功能化验各项指标均正常,CT和MR、DWI扫描方法同上。应用2个独立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良、恶性病变的ADC值是否有显著性差异。结果 76例肝脏占位性病变,恶性肿瘤25例,其中肝细胞肝癌13例,转移瘤10例,胆管细胞癌2例;良性病变51例,其中海绵状血管瘤23例,肝囊肿18例,肝脓肿7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NH)3例。3种b值下正常肝脏的ADC值无显著性差异;正常肝脏与肝硬化的ADC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恶性肿瘤ADC值明显低于良性病变,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P〈0.05),b=300时,以1.6×10-3mm2/s为阈值,鉴别良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1.4%、80.6%和76.9%;b=500时,以1.65×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5.0%、78.1%和73.1%;b=700时,以1.41×10-3mm2/s为阈值,分别为90%、77.5%和77.5%;恶性、良性病变病灶ADC/肝脏ADC比值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病灶与肝脏ADC的比值小于1.0为阈值,b=300时,诊断恶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60.0%、81.8%和73.6%;b=500时,分别为65.0%、86.1%和78.6%;b=700时,分别为75.0%、94.9%和88.1%。肝脓肿的ADC值变化较大,波动范围0.98~2.61×10-3mm2/s。结论肝脏恶性肿瘤的ADC值显著低于良性病变,恶性病灶与周围肝实质ADC值比值低于良性病变比值,取b=500,以ADC值1.65×10-3mm2/s为阈值,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但良恶性病变的ADC值仍有部分重叠,肝脓肿的ADC值变化差异较大,需结合常规MRI检查及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和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在急性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检查资料,其中超急性期(<6 h)4例,急性期(6~72 h)37例,均行磁共振常规T1WI、T2WI、Dark-fluid及DWI检查。结果 DWI显示病灶、病灶边界以及范围均优于常规T1WI、T2WI、Dark-fluid像;41例在DWI像上均表现为异常高信号,ADC图上表现为低信号。结论 DWI结合ADC图对诊断急性脑梗死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和敏感性,能发现常规T1WI、T2WI、Dark-fluid像上不能发现的超急性期脑梗死,DWI与T2WI、ADC图结合能判断不同时期脑梗死。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 imaging,DWI)和表面弥散系数图(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 map-ping,ADCmap)对各期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应用磁共振T1加权(MRI T1 W)、T2加权(T2W)和水抑制反转恢复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和DWI对70例各期脑梗死病人进行86人次MRI检查,并作ADC图,测定病灶ADC平均值及病灶中心至边缘的值。结果:在超急性脑梗死病例中,DWI和ADC图均表现缺血,病灶中心至边缘的ADC值呈梯度增高,但T2及FLAIR成像均正常,病灶的ADC值随梗死时间延长,呈由低向高变化趋势。结论:对急性脑缺血病变,DWI比T2W和FLAIR更敏感,ADC图可量化缺血程度,二者结合应用对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病灶的转归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MR DWI及SWI在下肢肌肉血肿的临床应用。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间经手术或穿刺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肌肉血肿15例患者MRI资料,所有患者均行TSE序列T1WI、T2WI和T2WI-Fs扫描,DWI及SWI扫描。结果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血肿均呈与肌肉或肌间隙走形一致的长梭形,T1WI呈等或等高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DWI呈中央低信号,周围呈高信号,SWI呈高信号为主,中央呈不不规则片状低信号,周围可见不同程度环形低信号;亚急性晚期或慢性期血肿呈形态不规则圆形或长梭形,T1WI及T2WI均呈上部高信号,下部呈低信号,并形成明显液液平,DWI及SWI上部呈高信号,下部呈低信号。结论 DWI及SWI序列可以较MR常规序列提供更多的信息,作为常规序列的重要的补充,可以明显减少急性期及亚急性早期血肿的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4.
MR弥散加权成像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6,他引:2  
目的 明确弥散加权成像 (DWI)对超急性期脑梗塞的诊断价值 ,探讨DWI缺血损伤体积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将 2 1例患者分为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分别计算出各期的DWI及T2 WI上缺血损伤体积和临床评分。结果 DWI对识别超急性期脑梗塞缺血损伤达 10 0 %。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T2 WI缺血损伤体积比DWI的大 (P <0 .0 1)。超急性期DWI缺血损伤体积与慢性期临床评分有显著相关性 (P <0 .0 5 )。超急性期、慢性期DWI缺血损伤的体积与相应的临床评分有显著相关 (P <0 .0 5、P <0 .0 1)。结论 DWI对识别超急性期梗塞的缺血损伤优于常规磁共振扫描。DWI缺血损伤的大小对预测超急性期脑梗塞患者的临床结果具有潜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扩散变化的规律,探讨该模型在急性脑缺血磁共振研究中的价值.方法新西兰雄性大白兔48只,其中6只用来做空白对照,42只用来行线栓法MCAo,对于插线成功的动物,在插线后30 min、1 h、2 h、3 h、6 h、10 h、24 h及7天分别行T2WI和DWI检查,观察MCAo后缺血区扩散异常在各时段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比较枕动脉起源于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的情况下,扩散异常容积及ADC值的变化规律的异同.结果在MCAo 30 min后,DWI上即出现异常高信号,高信号范围逐渐增大,约在24 h后范围增大不再明显.在T2WI上出现异常的平均时间是(2.34±0.97)h,约在MCAo 10 h后T2WI上病变范围与DWI上的扩散异常区一致.MCAo后缺血区ADC值的变化表现为早期的逐渐下降以及随后的回升,基底节区ADC值的下降早于额顶叶皮质区.在枕动脉起自颈内动脉组与枕动脉起自颈外动脉组之间,扩散异常的容积及ADC演变的差别在统计学上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线栓法兔MCAo模型缺血区水分子的扩散变化规律符合以往描述的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缺血区的演变规律,适合于进行急性脑缺血的磁共振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0T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弥散加权成像DWI(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对高血压脑病(Hypertensive Encephalopathy)及急性期脑梗死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高血压脑病(HE)及急性期脑梗死各15例患者的常规MRI平扫及DWI图像,分别测量HE患者病灶区和急性期脑梗死患者病灶区的ADC值及ADC值变化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5例HE和1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MRI平扫图像均可见长T1长T2信号,其中15例HE病灶区DWI呈低或等信号,少部分不典型呈高信号,ADC呈高信号;15例急性期脑梗死病灶区DWI全部为高信号,ADC呈低信号。(2)HE病灶的ADC值为(1.418±0.17)×10^-3 mm^2/s,明显高于急性期脑梗死病灶的ADC值(0.448±0.11)×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MRI扫描无法区分高血压脑病及急性期脑梗死,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诊断方法,其DWI图像及ADC值测量在两者的鉴别诊断中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李坚  谢汝萍  肖卫忠 《中国综合临床》2004,20(12):1075-1077
目的探讨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的临床特点及其早期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多为亚急性发病,首发症状以感觉障碍为主,感觉平面逐渐上升,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相继出现与加重,瘫痪存在不对称性;MRI检查呈等T1、长T1、长T2信号,病灶累及颈胸髓;无中枢神经系统其他病灶,病程单时相;脑脊液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结论急性脱髓鞘性脊髓病可作为脱髓鞘疾病中的一类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和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检查在脑梗死与脑出血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8例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选取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采用飞利浦1.5T磁共振成像系统,患者先进行轴位T_1WI、T_2WI常规序列扫描进行颅脑部检查,然后取DWI和SWI序列图像。比较2组患者病灶周边和中心SWI和DWI的不同特征,并测量病灶周边及中心区,进行PV和ADC值的测量。结果急性脑出血和脑梗死患者的T_1WI和T_2WI信号无明显区分,但DWI序列和DWI序列有明显差异。MRI常规检查,2组T_1WI序列、T_2WI序列的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观察组DWI序列检出率低于对照组,SWI序列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中心区ADC显著优于对照组,血肿区PV值显著低于对照组的血性转化区(P0.05)。结论采用磁共振分别采集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DWI和SWI序列图像,两种患者的图像特点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3.0 T MR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动脉自旋标记(ASL)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评价。材料与方法 25例确诊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超急性期5例、急性期16例和亚急性期4例,所有患者均行DTI及ASL检查,观察各期的DTI图像及ASL图像并通过特殊软件进行后处理,重建白质纤维束(DTT),测量梗死区与镜像区的FA值、ADC值及r CBF值,比较差异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梗死灶FA值、ADC值及r CBF值均较镜像区脑组织明显降低(P0.0 5),梗死区FA值、A D C值与r C BF值之间无明显相关(P0.0 5);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别分析3个时期脑梗死区的FA值、ADC值和r CBF值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DTI和ASL能够早期反映梗死灶血流灌注情况及该区白质纤维束的完整性,根据量化的数据,可以间接判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损伤的时间,进而提高适合溶栓的患者人数,改善其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小儿病毒性脑炎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对小儿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并观察表观扩散系数(ADC)的变化规律。方法:对38例临床明确诊断的小儿急性期病毒性脑炎,分别作轴位DWI和常规T1WI、T2WI成像。观察病毒性脑炎在DWI与常规T2WI的表现,同时测量感兴趣区域和正常同龄段儿童脑白质和脑灰质的ADC值。结果:MRI诊断20例阳性,共发现76个病灶。3个病灶在DWI出现异常高信号而T1WI、T2WI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52个病灶在DWI与T2WI均表现为高信号,其中25个病灶DWI显示范围较T2WI更清楚、更广泛,13个病灶在DWI表现为等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8个病灶在DWI表现为低或稍低信号,在T2WI为高信号。复查11例其中7例痊愈,其余4例出现11个软化灶,在T2WI表现为异常高信号,在DWI表现为低信号,T1WI表现为低信号。结论:DWI能在早期发现病毒性脑炎异常信号,也能够反应病毒性脑炎不同时期的病理变化,与常规T2WI相比可提供定量的诊断信息,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疗效评估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