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是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类型之一。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只有不到1/3的患者为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而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动脉窦更为少见。本文就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发现的2例左冠状动脉起源于右冠状动脉窦(即左右冠状动脉共开口)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冠状动脉造影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冠心病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措施。在实施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过程中,因导管操作不当而造成医源性右冠状动脉或左主干开口损伤夹层形成,后果极其严重[1]。及时诊断并有效处理导管所致开口夹层,能避免灾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时推注对比剂导致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的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冠状动脉造影时推注对比剂导致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患者临床诊断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予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经桡动脉行冠状动脉造影,可见右冠状动脉(RCA)近段呈长段狭窄,狭窄率约为80%,其远段可见次全闭塞。在头位造影时发现RCA近段管腔外出现条带状对比剂滞留,考虑出现RCA近段C型夹层。在临时起搏保护下迅速采用支架覆盖技术,充分覆盖RCA近段、远段病变及夹层部位。术后超声提示右冠状动脉窦及主动脉根部未见异常,患者住院12 d后病情稳定出院。结论 PCI中推注对比剂可能会导致继发性冠状动脉夹层,采用支架覆盖技术可有效限制夹层的延展。  相似文献   

4.
成人冠状动脉造影中动脉起源异常分析   总被引:63,自引:0,他引:63  
目的 利用较大样本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分析国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的检出频度。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1988年8月至2003年12月阜外医院22 636例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资料,将检出的先天性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进行总结和分类,并与国内外文献进行比较。结果22 63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234例,总检出率为1.03%。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38例(58.97%),是涉及起源异常最多见的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89例(38.03%);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1例(O.43%);单一冠状动脉6例(2.57%)。22 636例冠状动脉造影中冠状动脉分布优势类型:右优势型19 940例(88.09%),均衡型1500例(6.63%),左优势型1196例(5.28%)。结论 这是迄今为止收入样本量最大的有关国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造影资料分析。其先天性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检出率与国外文献报道相符,但类型特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狭窄的临床特点、造影所见和治疗方法.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病变特点将129例左主干狭窄患者分为两组:孤立性左主干狭窄组7例;左主干合并一支或以上主要冠状动脉支狭窄组122例,对比分析两组间临床特点、造影所见和治疗方法.结果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的检出率为0.16%.6例表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1例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左主干狭窄部位:开口部4例,中部2例,叉口部1例.4例行外科手术,3例行冠状动脉支架术.与复合病变组相比较,孤立性左主干狭窄组女性的比例较高(57.1%vs20.5%,P<0.05),平均年龄较小[(52.3±5.1)岁vs(64.2±7.8)岁,P<0.001];开口部狭窄多见(57.1%vs17.2%,P<0.05).结论孤立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狭窄以女性多见,以开口部狭窄多见,可选择外科和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6.
成年人冠状动脉造影先天性变异分析   总被引:54,自引:1,他引:54  
目的 :探讨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畸形 )的检出频度。  方法 :回顾性研究总结 4173例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资料 ,准确判定各种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  结果 :1冠状动脉造影 4173例中检出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异常 5 0例 ,检出率为 1.2 % ,其中各种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42例 ,占 84.0 % ,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7例 ,占 14.0 % ,左、右冠状动脉开口起源均异常 1例 ,占 2 .0 % ;2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分支起源异常 15例 ,检出率为 0 .4% ;3检出各种类型冠状动脉瘘 2 8例 ,检出率为 0 .7% ,其中 18例(6 4.3% )为冠状动脉—肺动脉瘘 ;4其它少见冠状动脉变异 2例。  结论 :成年人先天性冠状动脉变异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多不典型或缺如 ,通常在心导管检查中被偶然发现 ,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各种类型冠状动脉变异最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患者中年女性, 有高血压等冠心病危险因素, 临床表现为典型劳力性胸痛症状且逐渐加重, 行冠状动脉造影发现左主干起源异常及开口狭窄可能, 同时可见右冠状动脉至左冠状动脉侧支循环, 因导管无法与左主干血管腔同轴, 无法明确左主干开口狭窄情况, 结合病史特点及侧支循环等情况认为该患者存在冠状动脉严重狭窄的可能性极大, 故术中行血管内超声检查明确左主干开口存在严重狭窄, 最终行外科手术治疗。患者左主干开口起源异常并重度狭窄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高危类型, 容易漏诊且猝死率极高, 需尽早发现、尽早治疗。  相似文献   

8.
成人冠状动脉起源异常10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冠状动脉起源异常 (coronaryarteryoriginanomalies,CAOA)的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从 1998至 2 0 0 3年 838例冠状动脉造影资料。结果 :838例中CAOA 10例 ( 1.19% ) ,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乏氏窦 4例、无冠窦 1例 ,右冠状动脉高位开口 2例 ,左前降支和左回旋支分别独立起源于左乏氏窦 2例 ,单支冠状动脉 1例。结论 :最常见的类型是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乏氏窦 ,大多数异常类型并不导致严重的临床症状 ,只有少数需要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nomalous origin of coronary artery,AOCA)的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2000年10月~2006年12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560例,检出有AOCA患者29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AOCA患者检出率为1.9%,其中23例(79.3%)为良性AOCA,包括:前降支和回旋支分别开口于左冠窦15例,回旋支起源于右冠窦3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无冠窦1例和高位开口于升主动脉4例;6例(20.7%)为有潜在临床危险AOCA,分别为左主干起源于右冠窦1例,单支左冠状动脉2例,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窦3例。起源异常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患者9例(31.0%),但仅2例为狭窄只累及起源异常动脉。结论AOCA无特征性临床表现,通常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被发现;某些类型有导致严重心脏事件的潜在危险。AOCA与冠状动脉狭窄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异常起源及分类。方法回顾性分析21 215例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患者的冠状动脉造影影像。结果在21 215例患者中,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者为81例,发生率为0.4%。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70例,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总数86.4%,其中62例(76.5%)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4例(4.9%)右冠状动脉开口于无冠状窦,1例(1.2%)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前降支,1例(1.2%)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升主动脉,2例(2.5%)为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冠状窦上方。左冠状动脉起源异常共11例,占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总数13.6%,其中3例(3.7%)为左冠状动脉开口于右冠状窦;3例(3.7%)为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动脉;1例(1.2%)为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下方;1例(1.2%)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开口于左冠状窦;2例(2.5%)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与左回旋支开口于主动脉;1例(1.2%)为无左主干,左前降支开口于左冠状窦、左回旋支开口于右冠状窦。结论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中,右冠状动脉起源异常较常见,其中右冠状动脉开口于左冠状窦最为常见。在冠状动脉造影时,起源异常的冠状动脉其走行也可发生变化。对于冠状动脉起源异常且走行在主-肺动脉之间的冠状动脉异常者,可考虑行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无保护左主干病变 (LMD)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2 7例LMD经球囊预扩张后置入支架。术后 6和 12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结果 左主干开口病变 12例、体部 4例、末端 6例 (累及分叉开口 6例、单纯末端 1例 ) ,自开口到体部均狭窄者 5例 (含自开口处就完全闭塞 1例 )。术后 12个月时 ,左心室射血分数从 4 9 8%增加到 5 6 3% (P <0 0 5 )。球囊扩张时 2 0例 ( 6 2 % )出现显著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共置入 2 8枚支架 ,其中左主干内 2 7枚 ,主干内支架直径 ( 3 90± 0 4 7)mm、长度 ( 12 5 4± 3 95 )mm。全部患者均完成 12个月的临床随访 ,19例 ( 70 % )患者接受 6个月时冠状动脉造影 ,3例支架内再狭窄 ( 15 % ) ,其中 2例接受冠状动脉旁路术 ,1例行血管内放射治疗 ;术后 12个月时 15例 ( 5 5 % )行冠状动脉造影随访 ,1例再狭窄行冠状动脉旁路术 ,因此术后 12个月内累积再狭窄率为 2 1%。 4例再狭窄患者中 ,3例为末端病变 ( 75 % ) ,1例为开口病变( 2 5 % )。结论 冠状动脉内支架治疗LMD疗效可靠 ,冠状动脉造影随访可及时发现再狭窄。左主干末端病变再狭窄率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AL指引导管在起源异常的右冠状动脉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6年3月于淮北矿工总医院住院的22例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患者的介入诊疗资料。所有患者均常规采用经右侧桡动脉入径,选择JR或Tiger指引导管行右冠状动脉造影,若造影提示右冠状动脉开口异常并有PCI适应证,或经反复尝试造影导管无法到达右冠状动脉开口时,改用SAL指引导管造影。观察患者术中及术后血管痉挛、慢血流、无复流、开口撕裂、夹层、急性闭塞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22例患者中开口位于主动脉壁7例(31.8%)、左冠状窦7例(31.8%)、左回旋支2例(9.1%)及右冠状窦上方6例(27.3%)。10例(45.5%)患者经JR或Tiger指引导管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有2例更换SAL指引导管完成PCI术;12例(54.5%)患者经JR或Tiger指引导管反复尝试均无法完成冠状动脉造影,更换SAL指引导管后11例造影成功,其中3例行PCI术。1例患者应用JR、Tiger及SAL指引导管反复尝试仍未能完成冠状动脉造影,后经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证实开口于升主动脉侧壁。术中所有患者均未见血管痉挛、慢血流、无复流、开口撕裂、夹层、急性闭塞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6~12个月,未见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及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对于起源异常的右冠状动脉采用SAL指引导管行PCI,成功率高,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多发性大动脉炎累及冠状动脉左主干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大动脉炎常以头臂动脉、肾动脉、胸腹主动脉为好发部位,累及冠状动脉罕见。我们经冠状动脉及周围动脉造影证实多发性大动脉炎造成冠状动脉左主干90%狭窄,左锁骨下动脉开口80%狭窄并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1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选择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的最佳方法,是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LMCA)病变的标准治疗.本研究探讨无保护性LMCA病变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总结分析1996年10月~2000年8月间20例住院的冠心病左主干病变患者接受直接支架术治疗.入选患者例行左室造影(LVEF>45%),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及其疗效评判采用常规标准,合并右冠脉严重弥漫狭窄病变或前降支(LAD)与回旋支(LCX)同时严重狭窄者不行该术.结果 20例中男17例、女3例,年龄42~71(平均64±12)岁,临床呈心绞痛Ⅱ-Ⅲ级,其中合并高血压9例、糖尿病(2型)1例.冠脉造影显示,左冠脉主干病变呈单纯狭窄者8例,其中近中段狭窄(50%~80%)者6例、开口狭窄(50%~60%)者2例,左主干夹层分离者2例,动脉瘤者1例,合并LAD或LCX病变(狭均>70%)者9例(狭窄50%~70%).全部患者左主干病变均进行直接支架术,其中6例伴LAD或LCX病变者先行PTCA或支架术后再进行左主干病变的支架置入术.置入左主干内的支架均为管状宽径短支架,16例为4.0 mm×9 mm(直径×长度)支架,3例为3.5 mm×9 mm支架,1例冠状动脉瘤者应用4.5 mm×9mm支架.左主干支架术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10%,无任何并发症如支架血栓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紧急CABG及死亡等.9例合并LAD(6例)或LCX(3例)狭窄者,先行LAD或LCX的PTCA术,其中3例PTCA术后残余狭窄<20%,5例残余狭窄30%~40%者中2例置入3.0×16mm支架、1例3.5×20mm支架、1例3.0×14 mm支架,1例LCX开口后狭窄(75%)者因PTCA后发生夹层放置3.5×12 mm支架,造影示夹层消失,无残余狭窄.冠状动脉瘤行带膜支架术者造影示瘤体消失,左主干管壁平整.随访1~4年,14例心绞痛发作消失、6例心绞痛复发但显著减轻(心绞痛Ⅰ级),后者有4例于术后半年~1年内复查冠脉造影提示早期再狭窄,其中2例单纯LMCA再狭窄者再次行冠脉血管成形术、2例LMCA合并LAD再狭窄者行CABG手术,无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等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患者均能维持正常生活.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选择性无保护性左冠状动脉主干病变支架术在临床上切实可行、疗效显著,可以是继CABG的另一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比较左冠状动脉高位开口与正常开口对心肌血运的影响.方法 选择左冠状动脉正常开口组(正常开口)及高位开口组(高位开口)患者各84例,分析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左冠状动脉斑块发生率与两组冠脉血管各支斑块形成率和狭窄程度,比较两组CT血流储备分数(CT-FFR)有无显著差异.结果 与左冠状动脉正常开口组相比...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右冠状动脉(RCA)解剖分布特点、临床分型,及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要点。 方法 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浦东新区周浦医院行冠脉造影(CAG)3396例,冠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1550例;RCA非右冠窦起源异常患者共19 例,5 例RCA行PCI,19例患者均经桡动脉途径,部分患者行冠脉CTA检查;分析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RCA的发生率、分布特点,并从解剖学角度进行临床分型,及分析CAG、PCI技术要点。 结果 我院2014-2015年度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占0.56%,平均年龄73±9岁,男性10例,女性9例。其中A1型14例,占74%;B1型二例,A2、B2、D1型各有一例,未见到C型和D2型。患者均由桡动脉路径完成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IVUS检查或PCI术;三例患者采用主动脉根部非选择性造影寻找右冠脉开口;完成的右冠脉造影以5F TIG造影导管及6F IL3.5指引导管为主,只1例用6F AL1.0。11例行冠脉PCI;6例( 31.6%,6/19)有右冠脉冠心病,5 例行PCI术。完成右冠脉PCI的指引导管包括6F IL3.5,6F AL1.0,6F SAL1.0,其中一例用6F AL1.0行右冠脉PCI时,出现右冠脉近端夹层。 结论 冠脉造影发现的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病例以左冠窦内左冠脉开口右侧起源,穿主肺动脉间且不伴有右冠脉开口狭窄、近端受压类型为主;熟悉异常起源于主动脉系统的RCA的解剖分布规律,指导选用适宜的造影及指引导管,用适宜的操作手法完成冠脉介入诊疗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检出率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50岁以上同时进行主动脉造影和冠状动脉造影的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34例患者中,冠心病的检出率为26.1%(35例),其中单支病变22例(16.4%),2支病变9例(6.7%),左主干或3支病变4例(3.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6.682,95%CI1.01—44.13,P=0.049)及吸烟(OR=3.513,95%CI1.05-11.70,P=0.041)是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冠心病的预测因素。结论50岁以上Standford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共患冠心病的比例较高,在主动脉造影时有必要常规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免漏诊。  相似文献   

18.
冠状动脉 (冠脉 )夹层和支架脱落是冠脉介入操作中较为常见和较严重的并发症。处理是否得当关系到操作成败和患者安危。现报告同时发生两并发症的病例 ,经处置获得成功。患者男 ,5 5岁 ,以“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不稳定型心绞痛”于 1999年 6月入院。病情稳定 1周后行冠脉造影 ,显示左前降支 (LAD)近中段 99%狭窄且紧邻第一对角支 (D1)开口 ,D1近段 6 0 %狭窄 ,右冠脉近段 80 %局限性狭窄。决定行前降支病变的经皮冠脉成形术 (PTCA)和冠脉支架植入术。操作中LAD中段发生夹层 ,累及D1开口 (未预先放置导丝保护 ) ,血流缓慢 ,患者出现心绞…  相似文献   

19.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在诊断先天性冠状动脉瘘(CAF)中的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对12例超声诊断冠状动脉瘘的患者进行检查分析。结果 12例冠状动脉瘘患者全部经升主动脉及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证实,其中3例接受手术治疗。按冠状动脉来源分组,右冠状动脉来源7例,左冠状动脉来源5例;按冠状动脉瘘开口位置分,右心室瘘5例,右心房瘘2例,肺动脉瘘3例,左心室瘘2例。结论彩色多普勒对开口于心腔及肺动脉内的先天性冠状动脉瘘具有特征性的表现对诊断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开口病变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分析11例左主干开口病变患者行支架置入术的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11例患者支架置入术即刻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率<10%,无严重术中并发症.随访6~12个月,无亚急性或延迟性支架内血栓形成;临床心绞痛复发1例;6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未发现支架内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主干开口病变疗效明显,并发症及再狭窄率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