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通过总结古代中医学术传承的主要形式:师承教育、学校教育、书院讲学、自学通医,并从学术继承和创新发展的角度出发,分析其与医家、学派学说的关系,以寻求现代中医教育与古代医学传承的契合点:①古代医学传承的教育观、人才观与现代中医教育思想相结合;②古代的书院讲学在现代中医教育的延伸。以期为今天的中医教育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我国古代中医师承教育注重对培养对象的严格考察,善于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实践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证思维。现代中医药院校教育在中医人才的培养方式、人才个体和群体培养目标以及中医思维的构成和培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师承教育与现代中医教育的各有优缺点。综述了近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教育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萌  姜真  王庆国 《中医教育》2008,27(4):73-75
中国古代医学教育模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师承教育和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大多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又叫私学教育;院校教育大多是政府系统组织的,又叫官学教育。私学教育又可细分为师徒传授、家传、私学、自学等多种具体教育模式。近年来,中医界好像有一种习惯性的认识.即中国古代医学教育主要是以师承方式进行的,而院校教育是在近代甚至建国之后受西方教育模式影响才形成的,甚至将两者对立了起来。这不符合历史事实。下面简要回顾中国古代医学院校教育的发展历程,以期对现代中医教育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4.
从古至今,因时代变迁,中医教育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前文(见本刊2014第1期《古代中医传承模式研究》和2014第2期《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研究》)已对古代和近现代中医传承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鉴于目前中医教育模式上存在的不足,采用何种培养模式一直是中医界探讨的焦点,也是中医界面临的关键问题,本文就传统师承教育与现代院校教育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符合当代中医教育特点的中医传承模式,为探索当代中医培养模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辽宁中医杂志》2015,(7):1222-1225
本文主要总结了南京地方志记载的古代名医传承关系、医著、轶事和医论,认为古代南京名医以世代家传为主,医学著述以流行性疾病为主,行医轶事则体现了古代医家术德双馨的良好道德风范,神圣工巧的医学论述可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最高目标境界。并且古代医家世代相传和师徒传授的成才模式,可为现代中医教育提供借鉴,进一步完善中医教育模式,更好地继承和发展名老中医临床学术经验。  相似文献   

6.
从中医概念的界定谈中医的发展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应分为古代中医和现代中医,中医的现状是继承不力、发展缓慢,其中自圆其说的理论框架已成为束缚中医发展的瓶颈。中医药要发展,一要打破自圆其说,二要向西医学习,三要发挥整体观,辨证论治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新世纪高等中医药院校办学之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中医药教育的转型是与社会发展的对话和互动.高等中医教育在它的发展过程中曾与社会进行了二次转折性的对话,实现了从古代向近代、从近代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8.
中医正骨学是一门技术性学科,在古今都占有着重要的医疗地位。文章针对中医正骨学的古代和现代教学特点进行讨论,并根据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教学模式的变化特点,以便更好地保持我国中医药治疗的特色和优势,使中医正骨学保持学科特色、发挥学科优势,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走在科技的前线,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促进其教学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医发展已有千年历史,在古代医籍中有关“肿瘤”描述为现代中医对肿瘤的认识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及方法。  相似文献   

10.
当代中国社会思潮影响下的高等中医教育模式改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陈钢 《中医教育》2005,24(5):8-10
针对高等中医教育现状与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思潮存在着诸多不适应,提出了在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等教育基础上,将传统中医培养方式与现代高等中医药教育相结合,培养具有坚实的中医理论功底、正确的中医理论思维、熟练的中医临床技能、较高的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凸显中医学术个性化特征的中医临床人才的培养目标,相应制定了具体的培养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刘军 《中医教育》2000,19(4):13-14
中医药学是保存完整并且不断发展的华夏文明的代表,综合分析这一民族文化遗产旺盛生命力的根源,除了其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外,高度的实践性是我们祖先为民族繁衍昌盛而不懈探求的精神在医学科学领域的集中体现.中药、针灸、推拿等中医治疗方法产生于人类最早的卫生保健实践,中医学理论发源于我国古代医家的临证经验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千百年来中医学术流派纷呈、名医名家辈出同样离不开临证实践的薰陶锤炼.深入研究与探讨临证在整个中医学科体系形成、发展过程中的独特地位和作用,对于揭示中医人才成长规律和中医教育规律,逐步完善和建立既符合现代规模教育总体发展趋势又体现传统中医教育特色的现代中医教育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郭宏伟 《中医教育》2008,27(6):71-74
对我国古代中医人文思想和人文教育的特色、内容、作用进行了概括论述,并从人文观、人才观、医德观、育人观、传承观5个方面,对古代中医人文思想与人文教育进行了理论和实践分析,以及其对于当代中医教育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书院是古代文人传经授业解惑之地,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历史悠久。为了顺应现代高等院校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书院制改革应运而生,然而关于书院制的基础性研究相对薄弱,中医人才书院培养机制亟待完善。文章通过分析目前中医院校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书院制度,古为今用,共商改进之法,顿起沉疴,为新时代中医院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师承教育在中医学的继承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中医学的学习以古代沿袭下来的中医知识及历代医家经验为基础,而其临床诊疗思路却需要更多的思考与体会,因此师承教育在此刻就彰显出了它的重要性。在师承教育的模式下,我国已经培养了大量的中医人才,但也存在着许多的不足。本文从师承教育定义、起始与发展方面入手,探讨师承教育在中医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影响与不足,以及如何在时代冲击之下实现自身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之一,其传承光大是当代中医人所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而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质量高低在中医传承发展中起到决定性作用。因此,将"知行合一,止于至善"、"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等中医古代教育理念渗透到现代中医高等教育中,将中医师承与院校教育相结合、现代与传统医学教育理念相结合、现代科技手段与中医实践教学相结合,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出基本功扎实、综合能力强、岗位胜任力强、终身学习信念强的中医临床医生为中医临床实践教学目标,探索出顺应社会发展的中医临床实践教学模式,从而推动中医事业蓬勃发展。  相似文献   

16.
祖敬一 《中医药学刊》2004,22(6):1139-1140
由于现代医学的传入与发展,现代中医所面临的患者.对疾病的一般认识与诊疗需求、疗效期望值已经与古代完全不同。因而现代中医也必须与时俱进,治疗方面在发挥特色、优势的基础上仍可提倡“以中为主”,但诊断上却必须做到(中、西医)“双重诊断”。这种观点实际上早已被大多数中医工作者所接受,医政管理部门在“中医  相似文献   

17.
张庆祥 《中医药学刊》2004,22(6):1021-1022
中医学基础课程是中医学临床课程的基础,也是中医学临床实践的基石,在中医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从现代教育理念与适应现代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医学科的分化与构建、高等中医院校的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问题,只有将这些内容与关系搞清楚,才能在充分继承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视角、现代教学手段和方法认识和发展中医学,才能为高等中医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教学内容的优化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中医护理本科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繁选航  宁亚利 《陕西中医》2006,27(8):973-973
1 中医护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1 护理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明确:没有清楚界定中医护理本科教育的目标,导致课程设置的混乱与不合理。而且,不符合现代护理学的发展及人才市场的需求。未能突出现代中医护理的特点。绝大部分同一学科的多种教材是同一版本,大专与本科层次的材料相互通用,既不符合教学规律,也不符合各层次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点不突出,不能适应现代中医护理学科发展需要。  相似文献   

19.
脉象可因情志刺激、心理变化而发生相应的改变,随着现代社会发展,生活压力的增大,情志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情志脉学在中医诊断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探寻古代情志脉学的发展,分析现代几位代表性心理脉学专家的学术特点,总结目前已有的情志脉学客观化研究结果,了解中医情志脉学的历史渊源和现代研究进展,从理论上证实了情志脉学在临床应用中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是新时期中医药创新发展的基本原则,中医药高等教育在中药产业发展过程中居于重要位置,影响着中药产业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我国古代和近代教育的知识结构体系以服务中医临床为主,这种教育模式不适合中药产业的发展。现代中医药教育设置了中医、中药和针灸专业,但仍没有提出适合中药产业发展的知识体系结构。因而,本文提出了构建中药产业知识体系结构,尤其是中药产业技术科学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