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856株下呼吸道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ESBLs检测及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产ESBLs的下呼吸道感染的常见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及耐药特点,以及患者感染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7年2月~2008年8月分离的下呼吸道感染的肠杆菌科细菌用梅里埃ATB152微生物分析仪进行鉴定,检测ESBLs表型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在检测的肠杆菌科细菌中,ESBLs总阳性率为41.3%,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阴沟肠杆菌的产酶率分别为42.0%、52.0%和35.1%,产ESBLs的菌株对除碳青酶烯类之外的抗菌药物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其中多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为长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使用免疫抑制剂、ICU患者、做过导尿插管、动过大手术、患慢性消耗性疾病的患者。治疗产ESBLs菌引起的感染,应选用亚胺培南、或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物,慎用三代头孢。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ICU下呼吸道感染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情况以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为临床治疗药物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对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情况进行检测,与普通病房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检测并比较大肠埃希茵、肺炎克雷伯菌产ESBLs株和非产酶株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 ICU产ESBLs菌检出率为48.92%,显著高于普通病房。碳青霉烯类药物对ICU检出菌的抗菌活性最强,非产ESBLs细菌对第3、4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的耐药性较产ESBLs细菌低。结论 ICU患者产ESBLs细菌的检出率呈升高趋势,耐药率也较高;治疗该类细菌,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抗菌素可作为临床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分析痰的细菌分布及耐药率.方法 统计痰中分离的非重复性感染细菌种类并进行耐药性分析.药敏试验采用K-B法.结果共分离354株细菌,革兰阴性细菌占84.18%.分离的肠杆菌科对青霉素和一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非发酵菌对青霉素、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革兰阳性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耐药率高.肺炎克雷伯杆菌ESBLs分离率22.62%,大肠埃希菌ESBLs分离率65.22%,MRSA分离率57.14%.结论 我科下呼吸道感染痰中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各菌株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不同程度耐药.  相似文献   

4.
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的广泛大量使用,细菌因产生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而耐药的现象愈来愈多,由于产ESBLs菌株往往表现出对第三代头孢菌素低水平的敏感,临床实验室用常规的药敏方法不能检测而被忽视,故给临床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带来一定困难.为了解常见产ESBLs菌株的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我们采用纸片确证法对我院分离到的442株细菌 (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阴沟肠杆菌)所产ESBLs进行检测.现报告如下.   ……  相似文献   

5.
294株肠杆菌科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日益增多的新抗生素应用于临床 ,特别是三代头孢菌素的广泛使用 ,细菌的耐药性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是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目前产ESBLs的细菌分离率有增加趋势 ,由其引起的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在国外也时有报道[1,2 ] 。ESBLs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 ,产酶株能水解三代头孢菌素及氨曲南 ,常为多重耐药株 ,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困难。本实验用双纸片协同方法检测了 2 94株肠杆菌科细菌产ESBLs情况 ,并分析了不同年份产ESBLs株的分离情况 ,同时对产ESBLs组与非产酶…  相似文献   

6.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是革兰阴性细菌对新型广谱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最重要的机制,主要由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等肠杆菌科细菌产生。随着第三代头孢菌素在临床上的大量应用,产ESBLs的细菌种类不断增加,ESBLs基因表型也不断增加,成为细菌耐药机制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产ESBLs鸡肠杆菌科细菌对21种抗菌药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spectrump β-lactamases,ESBLs)是指能水解青霉素类和广谱头孢菌素类(包括第三、第四代头孢菌素)以及单环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由质粒介导的主要由肠杆菌科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Beta-lactamase,BLA)。自1983年德国Knothe等从肺炎克雷伯菌中首次发现以来,世界各地不断有新的ESBLs从医院致病菌中发现。产ESBLs菌株已分布到全球各个角落,它们的流行呈增长趋势。ESBLs产生菌可通过接合、转化和转导等形式使耐药基因在细菌间扩散,从而造成严重的爆发性感染流行及耐药菌的传播扩散,因此对产ESBLs菌株的检测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
目的 :检测我院肠杆菌科细菌中超广谱 β 内酰胺酶 (ESBLs)的分布情况 ,研究其耐药规律及治疗对策。方法 :①首先应用纸片法常规筛选对头孢他定 (CAZ)、头孢噻肟 (FTX)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 ,然后用E TEST法和双纸片协同 (DDS)法对这些细菌中的ESBLs进行检测。②采用等电聚焦法测定这些菌株的ESBLs的等电点 (PI) ,进行分类 ,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 :17株肠杆菌科细菌经检测 ,发现 11株 ( 6.4% )产ESBLs菌株。DDS法与E TEST法检测结果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11株ESBLs的PI分别为 5 .6,6.6,7.4,8.1,8.2。 11株ESBLs对亚胺培南 10 0 %敏感 ,头孢西丁敏感率为 81.8% ,阿米卡星敏感率为 5 5 .6% ,对头孢他定和奥格门丁等 10 0 %耐药。结论 :DDS法是一种简单、有效、可行的检测ESBLs的方法。ESBLs在我院分布广泛 ,无明显优势菌株存在 ;多数头孢菌素疗效不佳 ,亚胺培南应为首选 ,依次为头孢西丁、阿米卡星 ,头孢菌素加 β 内酰胺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的好发部位及耐药性,提供流行病学资料,为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发生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病历资料;采用WHONET5.6版本软件进行耐药性分析。结果:2013-2014年肠杆菌科细菌医院感染的肿瘤患者共168例,其感染高发部位依次为:呼吸道48.2%、泌尿道24.4%、皮肤、黏膜12.5%;分离到200株肠杆菌科细菌,32株为复数菌感染,其中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奇异变形杆菌较常见,分别占30.0%、20.5%、15.0%;药敏数据显示:本组200株肠杆菌科细菌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细菌检出率为30.5%,检出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共101株,其中产ESBLs细菌检出61株,检出率为60.40%;耐药率最高的抗菌药物是氨苄西林和庆大霉素,每种病原菌均超过75%;阿米卡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性较高,耐药率均20.0%。结论:肿瘤患者医院感染肠杆菌科细菌临床分布上产ESBLs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有所上升,所分离细菌耐药性严重,只有做到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才能避免多药耐药菌株的产生,减轻个人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10.
分析由产ESBLs细菌引起院内感染因素。结果:2000-2001年间由产ESBLs细菌引起医院感染共35株,多见于肺炎克雷伯菌17株占48.57%,大场埃希菌9株占25.71%,阴沟肠杆菌8株占22.86%,粘质沙雷菌1株,占2.86%,研究发现,入住ICU病房先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及长期住院与此菌感染密切相关。提示产ESBLs细菌发生的院内感染日益增多,多见于长期住院、入住ICU病房、先期使用三代头孢菌素、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表2参5(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2010年大理学院附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ICU)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基因型及耐药情况。方法 2010年1~12月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43株,肺炎克雷伯菌27株,采用CLSI(2009)推荐的纸片扩散法进行ESBLs表型检测,基因型检测采用PCR法,药敏试验采用MIC法。结果 70株细菌中检出32株产ESBLs细菌,检出率为45.71%;PCR结果显示CTX-M、SHV、TEM-1基因型分别有21株、14株和5株,6株细菌携带2种以上基因型;产酶株对亚胺培南均敏感,对氨苄西林耐药率达100%,对头孢菌素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亦较高(50%~85%),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哌拉西林/舒巴坦和丁胺卡那耐药率较低(<25%)。结论 ICU产ESBLs菌检出率较高,耐药情况严重,临床医疗过程中应合理使用抗生素,同时加强产酶株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病原菌大肠埃希菌的药敏检测,以供临床治疗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肝病患者经腹水培养筛选出的74株大肠埃希菌,按照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阳性菌株,采用Kirby—Bauer法检测药物敏感性。结果74株大肠埃希菌中,36株为院内感染,38株为非院内感染,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比较无显著性差异,ESBLs阳性株分别为21株(58.3%)和18株(47.4%),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3450)。大肠埃希菌产ESBLs率高,产酶大肠埃希菌呈多重耐药,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对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头孢美唑敏感率高。除复方新诺明外,院内感染和非院内感染的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耐药率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无论院内感染还是非院内感染,引起重型肝病患者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的常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对常用抗菌素的耐药性明显较高,氟喹诺酮类药物、三代和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高,加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合制剂敏感率可提高,头孢美唑、亚胺培南可作为首选抗菌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分离率上升原因。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检测产ESBLs细菌,通过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及SPSS软件分析产ESBLs细菌同源性。结果:产ESBLs细菌流行率自2000年的20%,增长至2003年的40%。表型确证试验阳性的48株产ESBLs细菌中,除两株大肠埃希菌、两株肺炎克雷伯菌有亲缘关系外,其他菌株间无同源性。未发现产ESBLs细菌大范围流行。结论:产ESBLs细菌流行率迅速上升非流行所致,可能与第3代头孢菌素过度使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耐头孢美唑的肠杆菌科细菌持续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对其他抗生素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三维法测定AmpC和ESBLs及纸片扩散法测定16种抗菌药物的抑菌环直径。结果50株耐头孢美唑的肠杆菌科菌有24.0%的菌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有28.0%的菌株单产AmpC酶,有6.0%的菌株单产ESBLs,有46、0%的菌株AmpC酶和ESBLs酶均阴性;AmpC和ESBLs总的阳性率分别为48.0%和26.0%;AmpC和ESBLs总的阳性率分别为44.0%和26.0%;肠杆菌属的产AmpC酶率最高,不动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弗氏柠檬酸杆菌、气单胞菌属均能产生AmpC酶,而大肠埃希菌产AmpC酶的几率较小。结论耐头孢美唑的肠杆菌科细菌产AmpC酶几率较高,应加强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院内获得性肺炎(HAP)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的耐药性,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137例HAP患儿痰液行ESBLs菌检测,比较产ESBLs菌与非产ESBLs菌对抗生素体外耐药情况,对小儿HAP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产ESBLs菌对除亚胺培南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ESBLs菌(P0.05);第3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间≥3 d、气管插管、留置鼻饲管、反复口鼻腔吸痰和住ICU均为小儿HAP产ESBLs菌的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小儿HAP产ESBLs菌感染应首选亚胺培南治疗,针对危险因素制定有效防治措施可降低小儿HAP产ESBLs菌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及其耐药情况,为其抗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5 028例,进行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并分析比较性别、年龄、不同临床标本检出MDRO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 5 028例烧伤患者中有594例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共分离出非重复细菌756株,其中MDRO 276株,检出率为36.51%。MDRO中检出前三位细菌分别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54.35%),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21.74%)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84%)。产ESBLs大肠埃希菌更容易在高龄患者(χ~2=27.260,P<0.01)、痰液标本(χ~2=48.25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在性别、年龄、不同标本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更容易在女性(χ~2=13.860,P<0.01)、高龄(χ~2=24.760,P<0.01)、痰液标本(χ~2=36.02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复合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性较高(均>90%);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均>70%)。结论烧伤患者感染MDRO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变形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率相对较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ESBLs)细菌和深部真菌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异同性,为控制医院感染提供方法学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对我院微生物实验室2002-2004年分离培养出的产ESBLs细菌与深部真菌所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找出其相同性和差异性。结果 病人年龄(〉60岁)、住院时间(〉20d)、三代头孢菌素使用时间(〉5d)、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使用时间(〉7d)、三连药使用时间(〉7d)、有基础疾病、使用激素、尿路插管、呼吸道插管与产ESBLs细菌和深部真菌引发医院感染的发生有显著关系,是危险因素;产ESBLs细菌和深部真菌是引起医院二重感染的主要病原菌;深部真菌引起医院感染跟病室内环境、室温、湿度有一定的关系,产ESBLs细菌引发医院感染可以引起医院爆发流行,这是其不同的危险因素。结论 产ESBLs细菌和深部真菌是致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一定要考虑对其引起医院感染的各种危险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才能减少住院病人经济负担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烧伤患者多重耐药菌(MDRO)感染及其耐药情况,为其抗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1月1日-2017年12月31日本院烧伤科住院患者5 028例,进行致病菌及其耐药性检测,并分析比较性别、年龄、不同临床标本检出MDRO的构成及耐药情况。结果 5 028例烧伤患者中有594例送检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查,共分离出非重复细菌756株,其中MDRO 276株,检出率为36.51%。MDRO中检出前三位细菌分别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54.35%),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21.74%)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18.84%)。产ESBLs大肠埃希菌更容易在高龄患者(χ~2=27.260,P0.01)、痰液标本(χ~2=48.25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在性别、年龄、不同标本中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更容易在女性(χ~2=13.860,P0.01)、高龄(χ~2=24.760,P0.01)、痰液标本(χ~2=36.020,P0.01)中被检出。产ESBLs大肠埃希菌与产ESBLs奇异变形杆菌对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碳青霉烯类的复合制剂类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10%,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和磺胺类耐药性较高(均90%);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类别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均70%)。结论烧伤患者感染MDRO以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ESBLs变形杆菌、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为主,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率相对较低。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所有抗菌药物耐药性均较高,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率较高,可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炎克雷伯菌(KP)的分布、感染特点及其体外对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对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分离的130株KP进行耐药性检测,并用双纸片协同法初筛、确证法检测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结果 130株KP主分布于呼吸内科,并以第二季度最多;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高达95.31%,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耐药率为41.27%~52.46%;最敏感抗生素为亚胺培南。产ESBLs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为29.23%。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实验室应常规检测其是否产ESBLs。  相似文献   

20.
头孢西丁耐药肠杆菌科高产AmpC酶的细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头孢西丁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高产头孢菌素酶(AmpC酶)菌株的分离、分布及耐药现状。方法 无重复收集临床分离头孢西丁耐药肠杆菌科细菌86株,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高产AmpC酶,纸片扩散法测定菌株对12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 头孢西丁耐药肠杆菌科细菌高产AmpC酶阳性率为23.3%(20/86),以阴沟肠杆菌最高,达39.4%(13/33)。在常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紊中,除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外,高产AmpC酶菌株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酶株。结论 细菌高产AmpC酶是对头孢西丁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高产AmpC酶菌株的多重耐药和交叉耐药现象相当严重,应高度重视高产AmpC酶细菌的监测与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