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手段,但单纯PTCA术后再狭窄率高,尤其对小血管(管腔直径≤3mm)病变再狭窄者。本文将普通球囊与切割球囊进行对比,以探讨切割球囊对小血管病变的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选择2003年5月~2004年12月经冠脉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药物球囊在冠状动脉(冠脉)腔内成形术中治疗小血管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航天中心医院心脏医学部住院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拟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患者38例,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球囊(DCB)治疗组和切割球囊(CBA)治疗组,DCB组应用药物球囊扩张治疗靶病变,CBA组应用切割球囊治疗靶病变,分析比较两组术中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结果术前两组间临床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中两组间均无冠状动脉穿孔、心包填塞、急性血栓事件发生;两组病变血管最小内径(MLD)在术前及术后即刻均无显著差异,随访造影的MLD在DCB组明显优于CBA组(P0.05);随访期间无死亡、非致死性心梗、血运重建病例。结论在冠脉小血管病变治疗中,药物球囊与切割球囊治疗相比,即刻效果相似,但远期疗效药物球囊更优。  相似文献   

3.
支架术和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联合应用对于直径≥3mm的病变血管可产生较为理想的再狭窄率和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然而对于直径< 3mm的病变血管而言,愈后不佳,因此现在小血管病变的介入治疗已成为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除了传统的支架术外,还运用了各种新方法来治疗小血管病变,如药物涂层支架、洗脱支架、合理化支架、点支架、切割球囊成形术等。本文对上述各种方法的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一种对冠状动脉狭窄有效治疗方法称做经皮球囊冠脉成形术(PTCA),它的含义是把一条很纤细带球囊的塑料小管,经外周血管插至冠状动脉狭窄处,然后在塑料小管的另一端打气将放置狭窄处的小球囊充气,球囊充气后将狭窄处的血管扩大,然后将气抽空,球囊回缩,再将塑料管拉出血管外,用这种方法使已狭窄的冠状血管扩大,血流恢复畅通,称为经皮球囊冠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报道了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左前降支 (L AD)开口病变的体会。14例 L AD开口病变患者 ,均首次行选择性血管成形术 ,确定回旋支分叉位置。排除开口病灶有明显钙化者。各有 7例患者分别用传统球囊 (BA组 )和切割球囊 (CBA组 )行血管成形术。均在术前、术后及随访时行冠脉造影 ,并进行量化分析(QCA) ,包括 :球囊参照直径为病灶远端的冠脉直径 ,测量病灶长度及最小腔直径、左主干长度 ,狭窄直径的百分数 ,即刻效果(术后最小腔直径减术前最小腔直径 ) ,晚期效果 (术后最小腔直径减随访时最小腔直径 ) ,晚期效果指数 (晚期效果与即…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中应用药物洗脱球囊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在杭州市临安区人民医院就诊的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以靶病变两端参考血管直径≤2.75 mm为小血管标准)患者15例,采用药物洗脱球囊(DEB)成形术治疗,术后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评估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治疗成功率、药物球囊扩张前后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情况。结果(1)15例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为100%。(2)术后均无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3)15例患者介入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6~9个月复查冠状动脉造影病变最小管腔直径、残余狭窄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4.291、49.750、42.924、34.148,均P<0.01)。结论药物洗脱球囊在治疗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是一个安全、有效、可行的替代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单纯药物球囊处理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病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4年5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行冠脉造影证实冠心病,于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行单纯药物球囊处理41例患者,对照组选择同期78例患者行传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术后即刻复查造影,术后9个月临床临床随访,观察组即刻手术效果、统计患者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结果 2组手术患者均无冠脉穿孔、心包填塞等事件发生,观察组41例患者行药物球囊扩张术,成功率95.1%。对照组78例患者行传统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成功率93.6%。观察组与对照组成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即刻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06±0.42mm)增加至术后(3.14±0.51mm)(p<0.05),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最小管腔(3.16±0.54)(P>0.05),对照组即刻血管最小管腔直径由术前(1.14±0.48mm)增加至术后(3.22±0.56mm)p<0.05),复查冠脉造影血管最小管腔(3.12±0.61)((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无心源性死亡、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血管再重建。结论 单纯药物球囊扩张对冠状动脉主支中远段病变治疗安全有效,可在临床中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紫杉醇涂层球囊(DEB)对比切割球囊治疗直径2.5mm以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的疗效。 方法 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入选2014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深圳医院应用PCB或切割球囊行冠状动脉原发病变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66例(冠状动脉原发开口病变,所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均2.0mm0.05。(2) 介入治疗前DEB与切割球囊参考血管内径分别为2.76±0.4 mm和2.81±0.6mm,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 0.05);两组术前血管最小管腔直径无统计学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01 ±0.3mm vs 0.96±0.5 mm,P>0.05));两治疗组间术前直径狭窄率(%)也无明显差异, P>0.05)。 (3) DEB组患者住院期间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切割球囊组1例患者在术后当天因对角支靶病变D型夹层累计前降支主干,行前降支补救性支架植入后好转。(4)两组患者前期血管造影:两组术后即刻最小管腔直径(2.42±0.38 mm vs 2.33±0.41 mm)、直径狭窄率(15.6%±7.82vs 16.3% ±8.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12月随访,相比于切割球囊组,DEB组的段内分析的最小管腔直径更大(1.97 ±0.75mm vs 1.78±0.73 mm,p <0.05),且直径狭窄百分数更低(18.8% ±16v25.2% ±19,p <0.01);DEB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更低(6.1% vs 15.2% ,P<0.05),血管造影晚期管腔丢失平均值更小( 0.34±0.04mm vs 0.46±0.05mm,P<0.05)随访期间两组再发心绞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 vs 15.1%,P> 0.05);切割球囊组有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结论 在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患者中,药物球囊和切割球囊处理均得到良好的介入效果,相比于切割球囊,药物球囊治疗小血管原位开口病变的晚期血管造影结果更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4月期间于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冠脉造影检查存在冠脉原位病变,并行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患者共184例,按照患者冠脉病变参考血管直径分为两组:大血管组(n=54,2.75 mm0.05)。大血管组和小血管组患者冠脉病变治疗前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1.07±0.47)mm及(0.78±0.39)mm,P<0.01;治疗后血管直径分别为(3.08±0.24)mm、(2.29±0.32)mm,P<0.01;即刻获得管腔直径分别为(2.02±0.52)mm、(1.51±0.42)mm,P<0.01;复查造影时最小管腔直径分别为(3.00±0.41)mm、(2.23±0.37)mm,P<0.01,晚期管腔丢失分别为0.06(0.03,0.10)mm、0.04(0.01,0.11)mm,P=0.94;两组患者随访6个月时大血管组不稳定性心绞痛1例,死亡1例,小血管组无MACE发生,两组患者MACE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血管组与小血管组冠脉病变晚期管腔丢失及6月随访MACE事件相似,药物涂层球囊可在冠脉原位大血管病变中进一步探索性应用。  相似文献   

10.
回顾性研究 1997至 2 0 0 1年我院所有小冠状动脉置入支架 (CS)资料 ,以期分析小冠状动脉中置入支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资料与方法对象 :血管直径 <3mm者定义为小冠状动脉。 72例患者存在 84支小冠状动脉支架。男 4 9例 ,女 2 3例 ,年龄 4 9~73(5 8 6± 8 5 )岁。单支血管病变者 5 4例 ,两支小血管病变者 15例 (其中 6例合并 >3mm病变血管 ) ,三支小血管病变者 3例。左前降支 32个 ,对角支 17个 ,左旋支 19个 ,右冠状动脉 16个。 16支为经皮冠状动脉腔内球囊成形术 (PTCA)后夹层形成 ,2 1支为PTCA后回缩明显。方法 :CS置入按常规标准…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和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POBA)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Cochrane图书馆临床对照试验资料库(CCTR)、Pubmed、Embase、万方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数据库(VIP),检索文章时间为各大数据库建库至2013年6月。收集CBA和POBA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随机对照试验资料,共纳入7个随机对照试验,960例患者,其中CBA组493例,POBA组467例,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在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时,CBA组即刻弹性回缩低于POBA组,二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MD:-0.52,95%CI:-0.76~-0.29,P<0.0001);弹性回缩率CBA组明显低于POBA组,两组间存在统计学意义(MD:-13.83,95%CI:-16.17~-11.49,P<0.00001)。球囊扩张后冠状动脉直径狭窄度POBA组大于CBA组,两组间有统计学意义(MD:-12.99,95%CI:-18.09~-7.88,P<0.00001)。晚期丢失血管内径CBA组低于POBA组,两组存在统计学意义(MD:-13.83,95%CI:-0.50~-0.28,P<0.00001)。6个月后随访支架内再狭窄率POBA组明显高于CBA组,二者间有统计学意义(MD:0.44,95%CI:0.44,10.24,0.80,P<0.00001)。结论 CBA治疗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更加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双导丝聚力球囊与普通球囊在直径≤2.5 mm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即刻效果及远期预后。方法:连续入选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小血管病变(参考血管直径≤2.5 mm)需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连续入选的150例小血管病变患者随机分成试验组75例,对照组75例。试验组:双导丝聚力球囊单纯扩张;对照组:普通球囊单纯扩张。观察介入治疗即刻成功率、血管并发症发生率。6~9个月时复查冠脉造影,观察小血管病变再狭窄发生率。观察12个月内小血管病变相关的心脏不良事件(MACE)。结果:采用双导丝聚力球囊对小血管病变进行介入治疗手术试验组成功率97.3%,对照组86.7%(P=0.015),术中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分别为1.3%与6.7%(P=0.032)。6~9个月复查冠脉造影,试验组与对照组靶病变再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2.7%与31.8%(P<0.05),12个月与小血管病变相关的MACE发生率两组分别为5.4%及18.5%(P=0.03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导丝聚力球囊与普通球囊相比,可降低小血管病变手术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1年内靶病变再狭窄及MACE发生率。是小血管病变介入治疗又一可选择的介入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小冠状动脉 (直径 <3 mm)狭窄性病变实施普通球囊、切割球囊或小支架介入治疗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小冠脉狭窄性病变介入治疗 (PCI)患者 13 6(男 87,女 49)例 ,年龄 3 2~ 85(54± 17)岁。根据手术方法分为普通球囊组、切割球囊组和小支架组。残余狭窄率 <3 0 %且无动脉夹层、撕裂等并发症者为手术成功 ,术后 6个月复查冠脉造影。结果 :普通球囊组 3 2例 ,手术成功 2 6例 (81% ) ,出现动脉夹层或扩张不满意改支架术 6例 (2 4% )。切割球囊组 48例 ,手术成功 43例 (90 % ) ,出现动脉夹层或扩张不满意改支架术 3例 ,出现造影剂血管外漏 2例。支架组 56例 ,手术成功 53例 (95% ) ,出现造影剂血管外漏 2例 ,出现心包填塞抢救成功 1例。3组均未出现血管急性闭塞。术后 6个月 ,切割球囊组、小支架组、普通球囊组冠脉造影狭窄率分别为 2 3 % (11例 )、16% (9例 )、3 8% (12例 )。结论 :小冠脉狭窄性病变实施介入治疗能取得显著效果 ,小支架术优于普通球囊扩张术 ,切割球囊扩张与普通球囊扩张具有近似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应用冠脉内旋磨术(ROTABLA-TOR),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STENTING)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观察其对治疗冠脉血管狭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对9例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经冠脉造影或血管内超声诊断)血管段先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然后以球囊扩张术,其中7例进行支架置入术,并对结果进行随访。结果 9例患手术全获成功,术中无出现不良反应或并发症。围手术期无并发症,术后随访6-18个月未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脏病事件,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与球囊扩张术及支架置入术是一种安全的和有效的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病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慢性完全闭塞(CTO)病变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连续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仅使用药物涂层球囊治疗的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患者,记录患者的一般信息、病史和手术信息,并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记录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靶血管血运重建)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情况。结果:共纳入160例患者,开口病变26例(16.3%),分叉病变42例(26.3%),弥漫性病变117例(73.1%),钙化病变87例(54.4%)。参考血管直径为(2.3±0.4)mm。住院期间,无MACE,无CABG,无急性冠状动脉血栓形成。随访(15.7±5.5)个月,1例(0.6%)发生心原性死亡,6例(3.8%)发生靶血管血运重建。MACE发生率为4.4%,无CABG。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原发冠状动脉小血管CTO病变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直径小于3mm的冠状动脉进行支架植入,观察其安全性与近期疗效。方法 136例患,147支小于3mm的病变血管,选择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并与随机选择同期的214例236支血管管腔≥3mm的普通支架组相比较,测量术前和术后参考血管直径,狭窄程度和最小管腔直径,记录术中球囊长度,直径,扩张压力,次数及支架长度,直径,最大扩张压力,并观察术后30d严重的临床事件,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搭桥和死亡情况。结果 支架植入时较高的充盈压力,术后获得较大管腔直径,残余狭窄的直径为零,147支血管共成功植入149个支架,植入成功率100%,术后1个月未出现临床Q波或非QI皮心肌梗死,冠脉搭桥和死亡发生,6个月内有42例病人随访共48支血管,有9支血管发生临床狭窄,再狭窄率为18.7%,结论 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具有较高安全性,避免了PTCA有可能产生的急性并发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切割球囊血管成形术(CBA)与普通球囊血管成形术(BA)对内皮功能分泌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65例入院拟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CBA或BA,球囊扩张后均放置支架。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h和6h分别抽取冠状静脉窦血样,以硝酸还原酶法比色法测定血清一氧化氮(NO)浓度和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非平衡法放射免疫测定血浆内皮素(ET-1)浓度。结果:两组患靶病变情况无显差异。CBA组的球囊最大充盈压和支架置入压力均明显低于BA组(P<0.05)。CBA组术后即刻和术后2h的血清NO浓度、NOS活力高于BA组(P<0.05),血浆ET-1浓度低于BA组(P<0.05)。结论:CBA联合支架置入术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血清NO浓度、NOS活轿和血浆ET-1浓度的影响均小于BA联合支架置入术,这可能是前通过减少内皮损伤导致的分泌功能减退,最终减少再狭窄及心血管事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陆士娟  Sengjue Tahk 《心脏杂志》2003,15(4):344-346,349
目的 :探讨联合应用切割球囊及β射线 (1 66Ho)冠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的作用。方法 :对 2 0 0 1- 0 1~2 0 0 2 - 0 3韩国亚洲大学医院心脏中心完成的 6 0例支架内再狭窄的患者 ,全部使用切割球囊预扩张 ,满意扩张后使用充满液态 1 66Ho的长球囊 (30~ 40 mm )进行冠脉内放射治疗。术后随访主要临床不良事件 ,并于术后 8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 ,用 MEDCON Viewer软件包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 (QCA)分析。结果 :6 0例患者 6 5处支架内再狭窄病变均被满意扩张 ,血管内放射治疗全部成功 ,无撕裂、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随访 8个月 ,无 1例死亡。 5例 (8.3%)于术后 3个月出现心绞痛行靶病变血管重建术 ,其余 5 5例患者均于术后 8个月行冠状动脉造影 ,4例于支架内发生再狭窄 (7.3%) ,6例于支架边缘发生再狭窄 (10 .9%) ,全部患者无晚期血栓形成、假性动脉瘤及冠状动脉瘤发生。病变长度为 2 5 .1± 4.7mm。晚期管腔丧失为 0 .19± 0 .6 8mm。最小管腔直径术前为 0 .38± 0 .2 6 mm ,术后即刻为 2 .0 8± 0 .36 m m ,8个月随访时为 1.82± 0 .76 mm。结论 :联合应用切割球囊及β射线 (1 66Ho)冠脉内放射治疗对支架内再狭窄是有效及安全的 ,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10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接受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直径≥3.0 mm)原发病变的137例患者,记录患者一般信息、病史、手术资料,以及随访12个月期间心原性死亡、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的发生情况。结果:137例患者共有143处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13处(9.1%)为A型病变,92处(64.3%)为B型病变,38处(26.6%)为C型病变,血管平均参考直径(3.1±0.3) mm。住院期间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以及急性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1例因预扩张后严重夹层置入1枚支架。随访12个月期间无1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原性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结论:药物涂层球囊治疗冠状动脉大血管原发病变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小血管病变患者的临床特点、支架植入情况及预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冠状动脉小血管严重狭窄患者的临床及支架植入资料,并与同期进行的冠脉大血管支架患者进行比较,比较二者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及预后的异同。结果:冠脉小血管支架组植入成功率97.14%,大血管支架组植入成功率98.95%(P〉0.05);两组在年龄、性别及高血压患病率方面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型糖尿病患病率在小血管支架组高于大血管支架组(P〈0.05);植入方法上,使用球囊预扩的比例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释放后球囊后扩张比例小血管支架组低于大血管支架组(P〈0.05);术中并发症及随访期预后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小血管支架植入的成功率、预后与大血管支架组无显著差异,可安全地用于冠脉小血管病变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