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分析胺碘酮、索他洛尔与d-索他洛尔对犬心室肌细胞电生理作用.方法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观察胺碘酮、d,l-索他洛尔(即索他洛尔)与d-索他洛尔对犬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APD)及跨壁复极离散(TDR)的作用,以研究三种药物不同的促心律失常发生率的机制.结果胺碘酮(5μM)对心室壁三层细胞APD作用不一,使M细胞的APD90缩短,而内、外膜的APD90延长,TDR降低.索他洛尔(100μM)使心室壁三层细胞APD90均延长,对M细胞APD延长更明显,使TDR增加.d-索他洛尔(100μM)使心室壁三层细胞APD90均增加,但以M细胞APD90增加最为显著,而且随着d-索他洛尔诱发早期后除极、APD交替变异发生,而在心室肌内、外膜细胞则未见上述变化.结论胺碘酮、索他洛尔及d-索他洛尔三种药物的不同促心律失常作用与其对心室TDR的作用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L型钙电流(IcaL)在犬三层心室肌细胞中的特点,探讨其在LQTl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成年杂种犬14只,体重13~15 kg,雌雄不拘.分离犬三层心室肌细胞,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动作电位(AP)和ICaL,依次用Chromanol 293B(50ìμmoL/L)阻断慢激活延迟整流性钾电流(IKs)模拟LQTl,用异丙肾上腺素(100 nmo/L)激活13肾上腺素受体(β-AR),观察AP和,ICaL的变化.分三层取少量心室肌组织,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各层L型钙通道a1C亚单位的mRNA含量.结果 正常情况下,犬三层心室肌细胞ICaL电流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层(4.253±0.782)pA/pF,中层(4.392±0.714)pA/pF,内层(4.182±0.665)pA/pF,P>0.05],而中层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时限(APD)较内层和外层的长[外层(721.48±26.59)ms,中层(911.80±31.24)ms,内层(783.52±25.27)ms,P<0.05];阻断IKs后ICaL电流密度没有变化,而APD均明显延长[(外层(835.21±27.34)ms,中层(1089.21±30.55)ms,内层(830.64±27.12)ms,与阻断IKs前相比,P<0.05)];β-AR兴奋使三层心室肌细胞ICaL显著增加,且三者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层(5.654±0.756)pA/pF,中层(5.458±0.702)pA/pF,内层(5.600±0.819)pAZpF,P>0.05].但β-AR兴奋使外层和内层心室肌细胞APD缩短,中层心室肌细胞APD延长,三者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层(792.63±26.71)ms,中层(1127.85±32.10)ms,内层(811.32±27.52)ms,P<0.05].实时定量RT-PCR结果显示,三层心室肌细胞中alC亚单位的mRNA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层0.112±0.019,中层0.077±0.018,内层0.109±0.012,P>0.05).结论 L型钙通道在犬三层心室肌中的分布没有差异,在LQTl模型中,Iso使三层心室肌细胞,ICaL均匀增加,推测ICsL本身没有引起LQTl复极不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家兔跨左心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的影响 ,从组织水平探讨两种药物致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 (torsadedepointes,TdP)发生率不同的原因。方法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记录技术 ,记录心外膜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的跨膜动作电位 (trans membranceactionpotential,TAP)。在不同基础周长 (basiccyclelength ,BCL)刺激下 (2 50~ 2 0 0 0ms) ,分别观察 0 3~ 3 0 μmol·L- 1 浓度的胺碘酮和 1 0~ 1 0 0 μmol·L- 1 浓度的索他洛尔对 3种心肌TAP的影响。结果 胺碘酮频率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地延长 3种心肌的动作电位时限 (actionpotentialduration ,APD90 ) ,由于 3种心肌的APD90 延长程度近似 ,用药后跨心室壁复极离散度 (transmuraldispersionofre polarization ,TDR)无明显增加。索他洛尔呈逆频率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地延长 3种心肌的APD90 ,与心外膜心肌和心内膜心肌相比 ,中层心肌的APD90 延长更明显 ,使TDR明显增加 ,且随着剂量的增加这种作用更为显著。在 2 0 0 0msBCL刺激时 ,1 0 0 μmol·L- 1 浓度的索他洛尔诱发早期后除极 (earlyafterde polarization ,EAD) ,胺碘酮无此作用。 结论 胺碘酮和索他洛尔对跨心室壁不同部位心肌细胞电生理特性产生不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普罗帕酮对兔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AP)的影响及对快钠电流的张力性阻滞和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方法:选取1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急性分离兔心脏,应用消化酶消化分离获得单个心室肌细胞(n=10),采用微电极技术记录AP的最大舒张期电位、0相最大上升速率(Vmax)、AP振幅,以及复极化20%、50%和90%时的动作电位时程(依次简写为APD20、APD50和APD90)。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检测兔心室肌细胞快钠电流的I-V曲线及不同频率下的峰值电流,并用10μmol/L普罗帕酮溶液灌流干预,最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与普罗帕酮灌流前相比,普罗帕酮灌流后,兔心室肌细胞最大舒张电位无明显变化[(-80±6)mV vs(-82±5)mV,P0.05],AP振幅显著降低[(95±12)m V vs(125±10)m V,P0.05],Vmax明显减慢[(330±43)V/s vs(420±54)V/s,P0.05)],APD20[(8±2)ms vs(6±2)ms,P0.05]、APD50[(16±3)ms vs(12±3)ms,P0.05]和APD90[(86±14)ms vs(85±12)ms,P0.05]无显著变化。普罗帕酮干预后,快钠电流的I-V曲线较干预前明显上移,峰值电流下降[(3 001±383)pA vs(4 193±378)pA,P0.05]。分别予0.06、1、2、5、10 Hz频率刺激,普罗帕酮干预前快钠电流均未显示出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第10个刺激与第1个刺激诱发的快钠电流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普罗帕酮干预后,在2、5、10 Hz频率刺激下,阻滞率分别为(22±11)%、(38±14)%和(52±17)%,与普罗帕酮灌流前及普罗帕酮在0.06 Hz和1 Hz刺激时的阻滞率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普罗帕酮减慢AP的Vmax,降低AP振幅,对APD无显著影响。普罗帕酮对快钠电流不但有张力性阻滞作用,更有显著的使用依赖性阻滞作用,这样不但减轻了对QT间期的影响,也可减少心动过缓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比索洛尔和胺碘酮治疗房颤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比较比索洛尔和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 2001-2006年心内科门诊确诊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17例[男85例,女32例,年龄(65±15)岁],随机分为比索洛尔组(A组)、胺碘酮组(B组)两组.分别应用比索洛尔(5~10 mg/d,n=61)和胺碘酮(200~400 mg/d,n=56),治疗4周,疗效达到即可.未达到疗效者剂量加倍,再治疗4周即结束.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 A组和B组转律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 vs 21.4%,P>0.05).A组心室率控制率明显大于B组(62.3% vs 35.7%,P<0.01).A组治疗无效率明显低于B组(19.7% vs 42.9%,P<0.01).A组症状改善率明显高于B组(96.7% vs 35.7%,P<0.01).非心脏不良反应B组明显多于A组.结论 比索洛尔优于胺碘酮,可作为治疗房颤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研究胺碘酮对犬左心室M细胞动作电位和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TDR)的影响,探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机制。方法应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在不同频率刺激下,记录应用胺碘酮前后犬左室游离壁内、外膜及中层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AP)各种参数的变化。结果:①胺碘酮延长内、外膜层心肌细胞的动作电位时程(APD),当基础周长(BCL)为1 000 m s时,使用胺碘酮后心内膜层肌细胞的APD90由(254±38)m s延长为(274±37)m s(P<0.01),外膜层肌细胞的APD90由(205±37)m s延长为(229±16)m s(P<0.01);但其明显缩短中层肌细胞的APD,其APD90由(331±50)m s缩短为(290±62)m s(P<0.01)。②胺碘酮能显著缩短TDR,当BCL为1 000 m s时,用药后TDR由(126±20)m s减小为(61±11)m s(P<0.01)。结论胺碘酮对左室三层肌细胞电生理具有不同影响,延长内外膜心肌细胞的APD,而缩短中层肌细胞的APD。使左室TDR缩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心房扑动(房扑)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心房颤动(房颤)消融术后新发房扑、于我院行二次消融术,术中明确房扑为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且达消融终点的患者261例。根据二次消融术后早期口服抗心律失常药物分为索他洛尔组(n=78)、胺碘酮组(n=39)、普罗帕酮组(n=42)和空白组(n=102)。比较各组患者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复发率。结果:各组患者年龄、性别、房颤类型、合并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随访(3.7±1.2)个月,索他洛尔组术后房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复发率(6.4%)低于胺碘酮组(10.3%)、普罗帕酮组(23.8%)及空白组(20.6%),与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胺碘酮组、普罗帕酮组及空白组组间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 0.05)。结论:口服索他洛尔能更好地预防房颤消融术后新发肺静脉传导恢复相关房扑二次消融术后的复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家兔心室肌细胞膜延迟整流钾电流快速与缓慢激活成分(IKr、IKs)、内向整流钾电流(IK1)、瞬时外向钾电流(Ito)的影响.方法:酶解法分离单个家兔心室肌细胞,以经典的Ⅲ类药胺碘酮为对照,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浓度为3.0、10.0、30.0,100.0 μmol/L的阿魏酸钠对IKr,IKs、IK1、Ito的作用.结果:阿魏酸钠的作用弱于胺碘酮,二者均可浓度依赖性抑制IKr、ILs时间依赖性外向电流及尾电流(IKr,tail、IKs,tail).不同浓度的阿魏酸钠对IKr,tail的抑制率为:(12.1±2.5)%、(24.1±3.0)%、(47.0±5.8)%及(58.5±8.3)%(n=5,P<0.05);对IKs,tail的抑制率为:(15.6±6.4)%、(27.1±6.5)%、(45.6±5.8)%及(51.8±6.6)%(n=5,P<0.05),其对IKr,tail及IKs,tail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均大于胺碘酮(43.6:3.48 μmol/L,44.9:5.11 μmol/L).30.0、100.0 μmol/L阿魏酸钠及10.0、30.0 μmol/L胺碘酮可使IK1的I-V曲线左移,在-100 mV及-20 mV测试电压下,阿魏酸钠对IK1内向、外向电流抑制率小于胺碘酮(n=5,P<0.05).阿魏酸钠与胺碘酮均不影响Ito及其I-V曲线.结论:阿魏酸钠复合阻滞复极期多种钾电流,可能是其抗心律失常作用的电生理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
采用标准玻璃微电极技术 ,以d 索他洛尔 (Ikr阻断剂 )模拟长QT 2型 (LQT2 )模型观察其对犬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复极 90 %时程 (APD90 )及跨壁复极离散 (TDR)的作用 ,及钾通道开放剂 (吡那地尔 )和钙通道阻断剂 (硝苯地平 )对d 索他洛尔诱发的电生理变化的影响 ,为临床治疗LQT2的药物选择提供理论基础。结果 :d 索他洛尔 (10 0μmol/L)使三层心肌细胞APD90 均增加 ,但以中层心肌 (M)细胞APD90 增加最为显著 ,结果使TDR增加。d 索他洛尔作用于M细胞 ,诱发早期后除极 (EADs)和APD交替变异 ,而心内膜、外膜细胞则未见。吡那地尔 (2~ 6 μmol/L)和硝苯地平 (2~ 10 μmol/L)均呈浓度依赖性地缩短受d 索他洛尔而延长的三层细胞的APD ,以M细胞最为显著 ,因此明显降低TDR ,并且消除d 索他洛尔所产生的EADs及APD交替变异。结论 :对于Ikr缺陷所致的长QT综合征 ,钾通道开放剂和钙通道阻断剂可能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牵张刺激对乳大鼠心房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Ito)和动作电位时程(APD)的影响。方法:1d龄SD乳鼠,采用胰酶消化法分离获得心房肌细胞。于细胞牵引装置培养24h分组:对照组:不予牵张刺激;牵张组:牵张增加12%硅胶膜面积24h。采用膜片钳全细胞记录方法记录两组细胞膜Ito和APD的变化。结果:在+20~+60mV刺激电压水平,牵张组Ito电流密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1.6±0.4)pA/pF∶(12.1±2.9)pA/pF,P0.01,n=9];牵张组动作电位复极50%(APD50)、复极90%(APD90)均明显缩短[(10.5±1.4)ms∶(15.5±2.4)ms,(30.0±2.8)ms∶(56.3±3.6)ms;均P0.01,n=9]。结论:牵张刺激可降低乳鼠心房肌细胞Ito电流密度,缩短APD,这可能是压力负荷增大致心房电重构的基础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早搏的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的94例AMI后室性早搏患者,患者被分为常规治疗组(给予常规利多卡因治疗),胺碘酮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14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等指标的情况及治疗后不良反应率。结果:胺碘酮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97.87%比74.47%,P=0.001)。治疗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胺碘酮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0.49±0.06)比(0.64±0.07)]、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0.43±0.05)比(0.57±0.06)]、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与晚期峰值流速的比值E/A[(0.88±0.07)比(0.98±0.11)]均显著提高,心室率[(128.47±15.34)次/min比(86.49±14.96)次/min]、QTc离散度[(49.51±11.96)ms比(41.09±11.73)ms]、室性早搏次数[(21.05±6.91)次/h比(12.07±5.47)次/h]均显著下降,P均=0.001。两组不良反应率无统计学差异(P=0.064)。结论:胺碘酮结合利多卡因治疗急性心梗后室性早搏疗效显著,可显著降低心率,改善心功能,且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2.
缬沙坦对心力衰竭家兔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家兔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肌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CaMKⅡ)蛋白表达及活性的改变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缬沙坦长期干预的意义.方法 27只家兔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心衰组和缬沙坦组各9只,通过超容量负荷联合压力负荷建立家兔心衰模型,于术后7周观察左心室结构、血液动力学的变化及CaMK Ⅱ的表达和活性的改变.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心衰组左室重量指数(LVMI)、左窒舒张末压显著升高(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降低(P<0.05);与心衰组比较,缬沙坦组左室重量指数、左室舒张未压显著降低(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及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升高(P<0.05);心衰组CaMK Ⅱ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缬沙坦组CaMKⅡ蛋白表达及活性显著低于心衰组(P<0.05).结论 缬沙坦长期干预心衰,能够改善心脏舒缩功能,可能与其降低CaMK Ⅱ蛋白表达及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旋体氨氯地平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离子流(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影响. 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大鼠心室肌细胞,以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分别记录加入0.1、0.5、1、5和10 μmol/L左旋、右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后大鼠心室肌细胞ICa-L、峰值电流、Ⅰ-Ⅴ曲线、稳态激活曲线、稳态失活曲线和失活后恢复曲线的变化. 结果 加入0.1、0.5、1、5和10 μmol/L左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后,左旋氨氯地平对ICa-L阻滞分别为(1.5±0.2)%、(25.4±5.3)%、(65.2±7.3)%、(78.4 ±8.1)%和(94.2±5.0)%,混旋氨氯地平对ICa-L阻滞分别为(0.9±0.1)%、(10.4±3.2)%、(69.1±5.3)%、(75.2±7.0)%和(81.6±6.4)%,Ⅰ-Ⅴ曲线上移、稳态激活曲线和稳态失活曲线左移、失活后恢复时间延长(P<0.05),且相同浓度左旋氨氯地平对ICa-L.和通道动力学参数影响比混旋氨氯地平更明显(P<0.05),但不同浓度右旋氨氯地平对ICa-L及通道动力学参数均无影响(P>0.05). 结论 左旋和混旋氨氯地平对ICa-L有阻滞作用,而右旋氨氯地平对ICa-L无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电复律+胺碘酮维持治疗对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节律控制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8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行心脏电复律+胺碘酮维持治疗的53例持续性房颤患者的资料,对复律≥2年的24例患者进行随访,其中维持窦性心律1.5年者16例(复律组),房颤复发者8例(复发组)。结果:53例有50例达到复律早期成功,早期成功率为94.3%,与电复律前比较,电复律后患者的总心室率[(109777±6757)次/min比(81083±5036)次/min]、平均心率[(81±8)次/min比(62±6)次/min]、最快心室率[(145±13)次/min比(123±11)次/min]、最慢心室率[(67±7)次/min比(45±6)次/min]明显减低(P〈0.05);与复律组比较,复发组的房颤持续时间[(4.36±1.47)月比(8.7±2.15)月]、左房内径[(35.85±2.07)mm比(43.15±1.95)mm]、年龄[(54.3±11.7)岁比(72.1±8.3)岁]均明显增大(P〈0.01~〈0.001)。所有病人无明显副作用。结论:电复律联合小剂量胺碘酮维持治疗对大部分持续性房颤患者有效、安全、简便,应该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胺碘酮联合厄贝沙坦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的疗效。方法:本院2015年3月~2018年5月间收治的110例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患者被随机均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治疗组(在胺碘酮组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两组均接受常规治疗疗程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输出量(CO)、LVEF、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血浆脑钠肽(BNP)、醛固酮(ALD)和血管紧张素II(AngII)水平,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无显著差异,P=0.435。与胺碘酮组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CO[(4.21±0.29)L/min比(4.41±0.32)L/min]、LVEF[(45.58±0.98)%比(46.12±1.16)%]均显著升高,LVESd[(55.03±3.02)mm比(53.46±3.14)mm]、LVEDd[(59.12±3.36)mm比(57.65±2.97)mm]、血清MMP-9[(163.96±17.83)μg/L比(154.69±16.72)μg/L]、血浆BNP[(821.84±216.42)pg/ml比(736.37±209.35)pg/ml]、ALD[(416.79±17.94)pg/ml比(408.96±16.87)pg/ml]和AngII[(165.72±19.81)pg/ml比(156.95±18.42)pg/ml]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或<0.01。治疗6个月,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340。结论:胺碘酮与厄贝沙坦联合治疗心衰并心律失常疗效显著,能够显著改善患者心功能,降低BNP、MMP-9水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犬短QT综合征模型易发致命性心室颤动的电生理机制.方法:应用吡那地尔建立比格犬短QT综合征模型,利用篮状电极标测左室心内膜心肌电位.比较静脉推注吡那地尔(负荷剂量0.5 mg/kg,维持剂量每小时0.5 mg/kg)前后,QT间期、T波峰末间期(Tp-Te)、心肌细胞复极90%的动作电位(APD90)及激动恢复时间(ARI)、心室颤动周长(VF-CL)等参数的变化. 结果:与基础状态相比,吡那地尔显著缩短窦性心律和300 ms起搏时的QT间期,分别为(264±17) ms对(240±15) ms,P<0.01;(247±7)ms对(229±10) ms,P<0.01.应用吡那地尔后,APD90、ARI和VF-CL均较基础值显著降低,分别为(175±11) ms对(164±11) ms,P<0.01;(156±11) ms对(147±10) ms,P<0.01;(104±9) ms对(95±7)ms,P<0.01.同时,Tp-Te间距较基础状态延长19%,即(35.8±3.4) ms对(44.1±1.4) ms,P<0.01. 结论:不应期缩短和不应期心室跨壁离散度增加可能是吡那地尔诱导短QT综合征并发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电生理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血管内超声对比观察国产与进口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对冠心病患者支架术后新生内膜增生的抑制作用.方法 2003年5月至2007年3月,对215例冠心病患者(317处病变)置入西罗莫司洗脱支架,并在术后1年行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其中Firebird组108例患者(147处病变)置入国产西罗莫司洗脱支架(Firebird支架),Cypher组107例患者(138处病变)置入进121西罗莫司洗脱支架(Cypher支架).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靶病变部位、病变长度、狭窄程度及病变类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Firebird组术后最小管腔直径大于Cypher组[(2.88±0.43)mm比(2.78±0.33)mm,P<0.05].随访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分析显示,Firebird组与Cypher组支架内晚期管腔丢失[(0.17±0.29)mm比(0.16±0.27)mm,P>0.05]和节段内晚期管腔丢失[(0.18±0.36)mm比(0.20±0.32)mm,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IVUS分析显示,与Cypher组比较,尽管Firebird组支架面积[(6.99±2.25)mm~2比(6.46±1.71)mm~2,P<0.05]、管腔面积[(6.89±2.30)nm~2比(6.36±1.73)mm~2,P<0.05]、支架体积[(162.5±68.9)mm~3比(140.8±57.9)mm~3,P<0.01]、管腔体积[(160.4±69.5)mm~3比(138.6±57.6)mm~3,P<0.01]及最小支架面积[(5.40±1.85)mm~2比(4.92±1.43)mm~2,P<0.05]均较大,但两组的内膜增生容积[(2.09±5.46)mm~3比(2.23±6.50)mm~3,P>0.05]和内膜增生容积百分数[(1.68±5.84)%比(1.59±4.10)%,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irebird支架置人后再狭窄的发生率较低,抑制内膜增生作用与Cypher支架相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基因表达得到重组的东亚钳蝎毒素多肽(BmKXM)对家兔单个心室肌细胞钠电流(INa)和在体动作电位的影响,以及对抗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电活动的作用.方法 用酶解法分离家兔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所需INa.采用浮置式玻璃微电极记录在体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并监测体表心电图.结果 (1)BmKIM 能明显抑制心肌细胞INa,使INa的电流-电压(I-V)曲线显著上移,但I-V曲线的形态没有发生改变.BmKIM使失活曲线显著左移,50%的INa失活电压分别由用药前的(-70.8±2.6)mV变为(-84.84±3.5)mV(P<0.05).在BmKIM作用下,心肌细胞INa失活后恢复时间明显延长,用药前快、慢恢复时间常数(Tf和Ts)分别是(28.9±6.1)ms和(107±21.6)me,给予BmKIM后,τf和τs分别是(54.2±7.9)ms(P<0.05)和(211.1±34.6)ms(P<0.01).(2)BmKIM 能明显改变记录在体心肌细胞跨膜动作电位时程(APD)和幅度(APA)以及最大上升速率(Vmax),使APD50和APD90都明显缩短,APA和Vmax显著减小.心电图上表现为QT间期缩短,心率明显加快.(3)乌头碱能明显触发后除极,诱发室件心动过速(室速),动作电位上表现为早期后除极和(或)延迟后除极.相对心电图上表现为插入性室性早搏或尖端扭转型室速(发生率为77.8%).BmKIM能明显降低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发生率(22.2%,P<0.01),更不能触发室速.结论 BmKIM对兔的心室肌细胞,IN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是通过与失活态的钠通道结合而发挥生理学效应,BmKIM 可抑制形成动作电位的钠离子内流,对抗乌头碱所致的心律失常发生,为开发具有选择性直接针对钠通道的阻滞剂BmKIM的应用前景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长期口服血管紧张素 II的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兔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24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组(n=8)、心肌梗死组(n=8)和缬沙坦组(n=8)。假手术对照组只开胸不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心肌梗死组和缬沙坦组分别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缬沙坦组术后第二天用缬沙坦(10 mg·kg^-1·d-1)灌胃,三组共喂养12周。三组分别在心肌梗死前、梗死12周后记录左心室内、中、外层心室肌细胞单相动作电位(MAP),并记录心肌梗死12周后诱发的恶性心律失常次数。结果:1.心肌梗死12周后,缬沙坦组室速/室颤(VT/VF)的发生次数较心肌梗死组显著减少[(3.1±0.8)次比(12.7±1.5)次,P<0.05];2.心肌梗死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从MAP起始到复极完成90%的时间(APD90)较心肌梗死前明显延长[(259.2±22.1)ms,(288.0±25.8)ms,(244.6±22.6)ms 比(230.1±23.2)ms,(244.2±23.4)ms,(229.0±21.7)ms,P<0.05或<0.01];缬沙坦组左室三层心肌细胞APD90与心肌梗死前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 均>0.05);且心肌梗死组跨壁复极离散度(TDR)较假手术对照组、缬沙坦组明显延长[(37.2±10.2)比(18.8±6.2)比(23.9±7.7),P<0.05或<0.01];缬沙坦组与假手术对照组之间 TDR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长期口服缬沙坦明显降低兔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次数,这可能与改善兔心肌梗死后跨壁复极离散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