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据通报,与云南省保山市接壤的缅甸曼德勒省眉苗镇发生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病例。为维持无脊灰状态,就保山市中国与缅甸边境地区儿童脊灰免疫状况分析如下。1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保山市中国与缅甸边境地区于1991年建立脊灰监测专报系统,1994年建立AFP病例监测系统,设哨点医院6个,实行AFP病例零报告制度。1995~2005年共报告AFP病例97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年平均1.2/10万,完整性、及时率均>90%。到2000年,监测点延伸至乡卫生院,共92个监测点,形成覆盖全市的监测网络。1997年以来,每年进行>2次督导,对无…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惠州市1994~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的运转情况,为进一步提高监测系统报告质量提供依据。方法对惠州市1994~2005年AFP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1994~2005年惠州市共报告AFP病例116例,其中2例病例的粪便标本中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株,其余114例均为脊髓灰质炎排除病例;每年报告发病率除1994年外均达到1/10万以上;116例病例中,全市县级以上哨点医院报告94例,占81.03%;乡镇医院报告14例,外地医院报告8例。AFP首次就诊48 h内报告率为76.72%,48 h内调查率为100%,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8.28%。结论惠州市的AFP监测系统运转正常,系统报告敏感、及时、准确,监测报告质量不断提高,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许昌市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AFP)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剖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为脊灰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许昌市2010-2011年AFP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许昌市2010-2011年共报告AFP病例65例,<15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5/10万、4.37/10万;0剂次免疫者1例,免疫史不详者2例;报告后48 h调查率100%;14 d内双份便采集率76.9%,合格便采集率76.9%;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100%;麻痹75d内随访及时率93.8%。结论 AFP监测体系整体运行良好,但存在需改进的地方,0剂次接种和免疫史不详病例仍有发生,需进一步强化预防接种与管理。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曲靖市2012-2016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进行分析,指导AFP监测.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全市2012-2016年监测系统报告的AFP个案及监测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全市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39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67/10万、2.68/10万、3.22/10万、2.21/10万、2.50/10万,年均报告发病率2.45/10万;AFP病例报告后48h内及时调查率98.60%,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7.8%;标本7天送达率、病例麻痹60~75天随访及时率均为100%.AFP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45.32%;AFP病例第一次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报告率51.80%,漏报率48.20%.结论 曲靖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要求标准之上,为维持无脊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病例首诊报告率低,漏报率高,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FP病例的认识,增强报告意识,是减少AFP首诊漏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上蔡县脊灰疫情专报系统AFP病例监测情况。方法AFP监测报告系统统计资料分析。结果上蔡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1998年—2007年共报告AFP病例52例,经临床学、流行病学、病原学诊断,无确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15岁以下非脊灰AFP病例的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91/10万;病例的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及时采便送检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达100%;双份大便的合格采集率为94.23%;县、乡医疗卫生单位AFP快速报告和常规报告系统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均为100%;病例报告的特异度为96.15%。结论连续10年来无AFP病例的漏报,有关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6.
WHO提出,2000年将在全球范围内消灭脊髓灰质炎。为此,我国卫生部制定了相应防制措施,其中包括对丐D起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的14种疾病开展主动监测。现将包头市1995年的AFP病例主动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全市监测系统情况全市共建立各级哨点医院22个,其中市级以上医院14个,区(旗、县)级医院8个。通过每旬的主动监测,年内总共及时发现AFP病例10例,占全市AFP病例数的90.91%(10/11),为提高我市AFP监测灵敏度起到骨干作用。2AFP病例报告情况及分析全市全年共报告11例,市属8个区(旗、县)中,有5个有病例报告。昆都仑区…  相似文献   

7.
惠州市1993-06开始设立脊髓灰质炎(下称脊灰)监测的“哨点医院”,1994年开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报告工作,1994年以来连续10年未发现脊灰野病毒引起的麻痹病例,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15岁以下儿童)自1995年以来均达到1/10万以上指标。现将2003-2004年保持无脊灰状态监测工作及免疫策略实施情况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资料来源脊灰疫情资料来自惠州市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和AFP病例监测系统,OPV常规和强化免疫接种率资料来自惠州市接种率报告系统。1.2实验方法1.2.1监测对象2004年随机选择博罗县、惠城区健康儿童开展15岁以下儿童…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脊灰疫情专报系统AFP病例监测情况。方法 AFP监测报告系统统计资料分析。结果 上蔡县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1992-2001年共报告AFP病例43例。经临床病学,病原学诊断,无确诊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15岁以下非脊灰AFP病例的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1.58/10万;病例的及时报告率,及时调查率,及时采便送检率和及时随访率均达100%;双份大便的合格采集率为95.35%;县,乡医疗卫生单位AFP快速报告和常规报告系统报告的完整率,准确率,及时率均为100%;病例报告的特异度为95.35%(2/43)。结论 连续10年来无AFP病例的漏报,有关指标均达到了卫生部规定的标准。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汕头市金平区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汕头市金平区2001~2005年AFP病例监测数据。结果2001~2005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2例,其中非脊髓灰质炎(脊灰)AFP病例11例,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病例1例,未发现本土或输入性脊灰野病毒病例。2001~2005年<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是0.51/10万、1.60/10万、1.74/10万、2.34/10万、0.59/10万;5年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平均为91.7%。结论2001~2005年汕头市金平区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正常,但应提高该系统的敏感性,尤其应提高AFP病例的报告发病率、合格粪便标本的采集率和免疫接种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株洲市流感疫情变化规律,指导流感防控。方法对流感监测哨点医院报告的流感样病例(ILI)和辖区内报告的暴发疫情进行描述性分析,应用MDCK细胞对阳性标本进行病毒分离。结果 2008-2013年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报告门诊病例总数1 749 601例,流感样病例113 108例,ILI%为6.46%。从2家监测哨点医院共采集ILI咽拭子样本4 503份,经MDCK细胞分离、血凝抑制方法总共鉴定流感病毒743株,总分离率为16.50%,其中甲型H1N1有67株,新型甲型H1N1有101株,H3N2型225株,B型(Yamagata系)92株,B型(Victoria系)258株,各型流感病毒季节性消长趋势明显。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9起,均发生在学校,发病人数419例,波及人数19 175人,罹患率为2.18%。结论流感样病例数变化规律与病原学监测结果相一致,学校是今后的监测重点,应加强人群的健康教育,监测网络的敏感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重庆市2010年流感流行特征,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重庆市2010年流感监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主要包括各级医疗机构报告的临床诊断病例、哨点医院流感监测、暴发疫情监测及网络实验室流感样病例病原学监测情况。结果 2010年,重庆市报告甲型H1N1流感病例61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0.21/10万,病死率为1.61/10万;报告病例数居26种乙类传染病中第6位。报告季节性流感955例,死亡1例,发病率为3.36/10万,病死率为0.104 7/10万;报告病例数居11种乙类传染病中第5位。2010-01甲型H1N1型为优势毒株;2~6月以季节性B型为优势毒株;7~9月以季节性A型流感为优势毒株,10~12月以A型和B型交替出现。病例分布于全市34个区县,报告病例数居前3位的是涪陵区、渝中区和永川区。报告病例男∶女=1.25∶1,职业以儿童和学生为主。2010年全市报告流感样病例(ILI)相关暴发疫情12起,共报告病例295人,经采样监测,其中10起(83.3%)确认为流感疫情;疫情以3~4月和7~8月为高峰;10起为学校疫情,占83.33%;2起为医院内感染,占16.67%。结论 2010年重庆市流感总体处于低发、散发状态。学校是流感暴发的重点场所,学生是罹患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云南省大理州2010-2017监测年度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报告、网络实验室流感核酸检测和辖区内暴发疫情监测数据进行分析,了解流感流行病学特征和病原学特点,为大理州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大理州2010-2017监测年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监测报告数据、网络实验室检测结果和暴发疫情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7监测年大理州流感哨点医院累积监测流感样病例17 628例,ILI%为1. 42%。流感样病例数最高为2016年(2 726例),ILI%最高为2010年(2. 00%)。常年有流感样病例分布,流行高峰集中于10月至次年2月。共检测标本6 669例,其中阳性292例,阳性率为4. 38%,阳性率最高为2010年(11. 47%)。检出的阳性标本中,B型所占百分比最高(69. 18%)。B型流感每年都有检出,呈常年流行趋势,除2010年外,其余7年均以B型为主流病毒型。核酸检测阳性率以15~岁最高,学生为高发人群。流感样病例报告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其中以0~5岁组最多。高发人群主要为医务人员、离退人员和学生。暴发疫情多发生于冬春交接季和秋冬交接季,学校是疫情的高发场所。结论通过加强流感样病例监测、针对性地加强学校等集体单位的防控工作,在流感高发季节到来前,合理接种流感疫苗并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是预防流感、防止疫情暴发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流感样病例样品采集的影响因素,提高流感病毒分离率和流感网络监测效率.方法 采用现场督导和卡方检验对成都市6家哨点医院2010年流感样病例样品的采集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家哨点医院中2家哨点医院的样品采集合格,4家哨点医院存在样品不合格.结论 流感样病例样品采集中存在采集对象和采样时间不准确、送样不及时等问题,影响了流感病毒的分离率.应增强临床医生的责任心,提高对流感样病例的认知和采样技术,并保证样品及时送达流感网络实验室.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黔东南州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剖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提高AFP监测质量,巩固无脊髓灰质炎的防控成果。方法收集黔东南州2012—2013年AFP病例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黔东南州2012—2013年共报告AFP病例71例,〈15岁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76/10万、4.86/10万;病例以1-4岁为主,占59.15%;免疫史≤3剂次有1例,无免疫史不详和0剂次病例。报告后48 h调查率为97.18%,14 d内双份便采集率为92.96%,合格便采集率为90.14%;粪便标本7 d内送达率为98.59%;麻痹75 d内随访及时率为94.37%。结论黔东南州AFP监测系统运行正常,各项监测指标完成良好,达到卫生部的指标要求。但存在需改进的地方,首诊报告率低,不合格粪便时有发生。需进一步加强AFP监测技术培训、加大督导力度等措施,提高医疗单位AFP病例诊断能力和报告意识,提升AFP病例监测工作质量。  相似文献   

15.
劳成涌  李齐芳  邓肖英 《职业与健康》2012,28(12):1482-1483
目的进一步做好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监测工作,巩固无脊髓灰质炎成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灵山县2008—2010年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灵山县2008—2010年分别报告AFP病例9、8和12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2.58/10万、2.59/10万、和3.94/10万,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均达要求,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为96.42%(27/28),分离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6例,占20.68%;分离出脊髓灰质炎病毒Ⅰ型1例,占3.45%,经国家脊髓灰质炎实验室鉴定后排除。结论灵山县儿童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做好常规免疫、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AFP病例合格标本的采集工作,提高首诊报告率,是有效维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流感监测哨点医院监测工作的质量和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监测效率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的方法,对17个市25家哨点医院进行问卷调查,并从流感监测系统下载数据,了解哨点医院监测诊室设置情况,分析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报告、标本的采取送检情况。结果 2010年安徽省的ILI%为2.77%,儿童专科医院的ILI%高于综合性医院;2010年报告ILI最多为儿内科门诊,ILI年龄集中在0~4岁和5~14岁年龄组;25家哨点医院平均每周采样超过5例共有16家,占64.00%,48h内送样的标本占总标本数的80.82%,48h内、48h后送检的标本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2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7,P〈0.01)。结论流感监测系统已初步构建,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要加强督导,提高监测效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曲靖市2007—2011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评价,指导AFP病例监测工作。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对全市2007—2011年监测系统运转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结果全市5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117例,〈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年报告发病率分别为1.21/10万、2.15/10万、1.49/10万、2.39/10万、1.73/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1.71/10万,AFP病例主要集中在〈5岁年龄组,占43.6%;AFP病例报告后48h内及时调查率99.1%,双份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89.7%;AFP病例第一次就诊报告率52.14%,漏报率47.86%:病例第一次到县级及以上医院就诊报告率67.83%,漏报率32.17%。结论曲靖市2007—2011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良好,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卫生部要求标准之上,为维持无脊灰、阻断脊灰野病毒的输入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循环的发生奠定了基础;但病例首诊报告率低,应加强对临床医生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AFP病例的认识,增强报告意识,是减少AFP首诊漏报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智杰  吴超  陈志辉  刘宏 《现代预防医学》2013,40(3):411-412,415
目的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数据,提出防控策略和措施。方法收集昆明市近6年输入性登革热监测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对2005~2010年昆明市输入性登革热疫情数据采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昆明市2005~2010年共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44例,年均发病率为0.05/10万,每年发病率波动在0~0.1/10万之间。其中5~11月是发病高峰;20~49岁年龄组年均发病率最高,发病主要人群为到登革热疫区的务工、经商和旅游人员。结论昆明市登革热的主要防控策略是在流行季节做好监测报告工作,发现病例及时处置,防止登革热的局部暴发流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平顶山市2006-2012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cuteFlaccidParelysis,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维持全市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现状。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平顶山市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行情况。结果平顶山市2006-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共报告AFP病例200例。以市为单位,各年度<1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均>1/10万,年平均报告发病率2.81/10万,2009、2010年14天内合格粪便标本采集率均<80%。以县(市、区)为单位,AFP病例监测系统及时性指标仍存在一定问题。各年度AFP病例旬报、主动监测报告完整率均为100%。结论平顶山市2006-2012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指标均达到WHO和卫生部要求,持续维持无脊灰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铁岭市2001-2010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情况,保持全市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状态。方法对2001-2010年全市报告的AFP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10年铁岭市共报告AFP病例69例,无脊灰确诊病例,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在1.17/10万~2.16/10万之间。各县(市、区)年均报告发病率在1.02/10万~3.94/10万之间,其中昌图县有5年报告发病率未达到1/10万的标准。下半年报告病例49例,占71.01%。AFP发病者中以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53.62%。病例中服苗史≥3剂次53例,占76.81%。合格粪便样本采集率为92.75%。从3例AFP病例粪便样本中分离到非脊灰肠道病毒,分离率为4.35%。结论铁岭市AFP病例监测系统各项指标,以市为单位,均达到国家标准。为保持无脊灰状态,应保持高水平脊灰疫苗免疫接种率,提高AFP病例监测系统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