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近端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总结1998年2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采用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56例病例,统计术中门静脉压力改变、术后CDFI检测脾静脉及分流通道情况,并从术后并发症、肝功能、再出血三方面总结临床疗效。结果手术前后门静脉压由(37.55±5.37)cmH2O降至(25.03±4.66)cmH2O,平均下降(12.53±7.23)cmH2O(P<0.05)。术后1、3、12、24个月脾静脉及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分别为0、1、2、3例;脾肾静脉分流口直径0.75~1.25cm,平均(0.98±0.37)cm;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脾静脉血流均为逆肝血流。术后肝功能均恢复正常。术后并发症共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或好转。2例于术后3年、5年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经查为脾肾静脉分流通道血栓形成者。结论脾肾静脉分流联合断流手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及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一种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2.
陈玉梅 《贵州医药》2009,33(2):183-184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一项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新技术,它是通过介入放射学的方法,在肝内建立一条连接门与肝静脉的限制性分流通道,从而达到有效降低门静脉压力的目的,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我院于2000-2006年采用TIPS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3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i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前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进而探讨TIPSS+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中的作用.方法 对20例因肝硬化所致门静脉高压患者行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栓塞术,在术前、术后分别用直接法测定门静脉主干压力,比较术前、术后压力的变化.结果 术前本组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为(41.46±4.89)cmH2O、术后为(25.65±5.73)cmH2O,差异有显著性(P<0.001).术前、术后压力差为(15.82±3.12)cmH2O,术后较术前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38.13%.结论 TIPSS+食道胃底曲张静脉栓塞术可显著降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压力,在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廖缨  张宰昌 《天津医药》1998,26(8):497-498
经颈静脉门体分流术(TIPSS)适用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患者,起分流减压的作用,同时能借以了解患者的门静脉血流分布,也有助于认识TIPSS的治疗学基础和意义。为此,我们对肝硬化患者进行了TIPSS术前及术后的血流动力学超声多普勒检查,观察门静脉血流动力学的特点,讨论TIPSS术在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中的价  相似文献   

5.
TIPSS治疗门脉高压症伴顽固性腹水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性江  黎介寿 《江苏医药》1998,24(8):556-558
报道应用TIPSS治疗41例门脉高压症伴顽固性腹水患者。肝功能属ChildsB级者19例、C级者22例,TIPSS技术成功率92.7%,术后2周腹水完全消失,肝性脑病发生率34.15%。住院病死率2.44%。术后门静脉压力和门体压力梯度分别下降33.93%和60.12%,门静脉血流速度增加1.3倍。血浆PRA、ATⅡ和ALD浓度显著下降。(P<0.01)。经1~48个月随访,症状复发率为29.41%,病死率41.18%。术后6个月、1年、2年、3年和4年生存率分别为94.1%、91.2%、82.4%、64.7%和58.3%。认为TIPSS是目前治疗顽固性腹水的有效方法,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经颈内静脉肝内门静脉内支架分流术。方法 运用彩色超声多普勒进行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检测。结果 术后一周,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血流速度分别加快达128%、65%及73%、血流量显著增加(P<0.01)肝外门体分流量由术前的1093ml/min降至264ml/min。TIPSS前后门脉血流量与胰高糖素与血管紧张素Ⅱ水平之比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TIPSS术后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变化导致液递物质水平改变。扩血管物质与缩血管物质比例增大。  相似文献   

7.
魏疆 《现代医药卫生》2007,23(24):3679-3680
目的:探讨脾肾分流加断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7~2007年选择性应用远端脾肾静脉分流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2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择期手术21例,死亡1例,死亡率4.8%(1/21),术前child C级,术后9天死于肝肾功能衰竭。随访16例,平均随访时间2.46年,再出血率为12.6%(2/16),肝性脑病发生率6.3%(1/16),无腹水发生。3个月彩超检查:16例门静脉血流均为向肝血流,门脾静脉均有不同程度缩小,脾肾静脉吻合口通畅。结论:联合手术具备再出血率低,生存质量较高,远期生存率提高的优点,符合未来门脉高压症手术治疗的方向。  相似文献   

8.
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rans 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stent shunt,TIPSS),是一种介入治疗新技术,其原理是经右颈内静脉和右股动脉在肝实质内建立肝静脉和门静脉的分流通道,并放置金属支架.从而建立门脉分流,以降低门脉压力,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所致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出血和顽固性腹水。其近期疗效已得到国内外学者肯定,有效率达96%以上。我科今年开展了此项技术,取得满意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武来兴  尹清臣 《河北医药》2001,23(12):909-910
目的:总结附加金属环限制的门腔静脉侧侧分流加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曲张静脉出血的效果。方法:对实施本联术式的门静脉高压症62例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1个月内死亡1例,手术病死率1.6%;术后近期无1例再出血,再出血率3.4%,术后肝性脑病发生率3.4%,腹水消失率96.6%。结论:本术式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合理、实用的一种术式。  相似文献   

10.
对15例肝硬化患者施行了经颈静脉肝内门-体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简称TIPSS)或部分脾栓塞术(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简称PSE)。结果:①PSE术后脾功能亢进显著纠正(P<0.01),术12 mo门静脉管径、脾血流量和肝功能均较术前改善(P<0.05);②TIPSS术后近期门静脉压力下降的疗效明项,但常并发内支架狭窄(316例),其远期疗效差,且在肝功能改善和纠正脾功能亢进方面效果不明显(P>O.05)。本组患者的治疗结果提示。PSE治疗肝硬化和门静脉高压症的效果优于TIPSS。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有两条主要属枝——脾静脉与肠系膜上静脉,它们分别收集同名动脉的血供.即脾胃区域、肠系膜区域的回流血液。前又叫门静脉的小循环区,回流血量占门静脉的20%.且解剖上不能通过后分流,而形成上述局部区域的门——体侧枝循环,因此产生的门静脉高压是脾静脉系的,脾胃区域性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择期的临床选择。方法总结分析2005年1月至2009年6月24例采用断流术、断流加分流术及分流加断流联合术式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资料。结果急症断流术14例,死亡2例。择期手术10例,其中断流术6例,断流加分流术4例,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20例,再出血3例,死于肝功能衰竭1例,无肝性脑病发生。结论脾肾静脉分流加断流的联合手术应作为治疗肝硬化PHT的首选术式[1]。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治疗。方法选取6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断流术治疗直接降低了肝门静脉的压力,再出血率低。结果 60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有并发症18例,腹水6例,肺部感染4例,左膈下积液4例,门静脉血栓形成2例,切口感染2例,平均住院时间20d。结论断流术是阻断食管胃底静脉与奇静脉和半奇静脉之间的异常血流,预防和治疗曲张血管的破裂出血。手术操作较为简单,术后肝功能损伤较轻,肝性脑病的发生率较低,但是术后上消化道出血的复发率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回顾性分析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时,保留自然形成的病理性扩张的食管旁静脉对自由门静脉压(FPP)、肝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我院1994年3月~2006年4月门静脉高压症患者169例,分为单纯脾切除组、保留食管旁静脉组(保留组)和不保留食管旁静脉组(不保留组),比较手术前后FPP变化,并比较断流术组间手术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和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1)三组手术前后FPP均明显下降(P<0.05),其中保留组下降幅度最大与不保留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2)保留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不保留组(P<0.05).结论 保留食管旁静脉的断流术能更有效地降低门静脉压力,并不会使肝功能恶化,且能降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肝内胆管结石合并胆管狭窄导致胆汁性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为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一种肝前性的门静脉高压。脾动脉缩窄式(splenic artery coarctation,SAC)远端脾肾静脉分流术(DSRS-SRC)是一种治疗门脉高压症可选择的较理想术式。术后能减轻患者脾动脉高动力灌注,减少血细胞破坏,减轻对网状内皮系统的刺激,限制脾增生;降低脾胃区门静脉压,减轻脾淤血,缩小脾脏,缓解脾亢;保持脾血管一定压力和血供,避免再出血或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采用手术断流加分流联合手术临床疗效分析。方法回顾2000年10月-2008年10月我院采用断流加分流联合手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10例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本组210例手术顺利,手术时间为(3.5—5.5)h,平均(4.0)h。死亡2例,2例均为肝功能Child C级,术后第5—7日死于肝功能衰竭。住院15~45d,平均25d,随访5—24个月,术后食管钡餐显示食管静脉曲张明显好转。术后1个月复查彩超示脾肾静脉吻合血流通畅,实验室检查血、肝功能指标正常或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本手术兼有断流术和分流术的优点,解决了断流术术后再出血问题,和分流后肝的血流减少的缺点。是断流和分流术二重手术方式的优缺点互补,是目前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门奇静脉断流改良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效果,为临床选择术式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06年6月~2012年6月140例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组和治疗组,各70例,普通组实施传统门奇静脉断流术治疗,治疗组实施门奇静脉断流改良术(即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胃底环缝扎手术)治疗,术后对比两组的肝功能指标及手术指标.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的肝功能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普通组为12.8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4,P=0.219).治疗组住院时间为(12.93±4.04)d,普通组为(17.29±4.3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94,P=0.016).治疗组上消化道再出血发生率为1.43%,普通组为1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 3.445,P=0.001).结论 门奇静脉断流改良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效果显著,临床上可优先选用此术式.  相似文献   

18.
董坤  孙志为 《云南医药》2000,21(2):171-172
为治疗门静脉高压引起的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我们采用保留胃冠状静脉分支 ,将其与食管胃底间穿通支血管离断 ,保持自体形成的分流途径 ,并利用外科吻合器 ,将食管下段出血好发区横断、吻合 ,进一步阻断壁内门奇间反常血流。治疗 4例 ,术后上消化道吞钡复查均提示曲张静脉消失 ,随访期间未发生 1例再出血。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男性 3例 ,女性 1例 ,年龄 35~55岁。入院时均有反复上消化道出血史 ,肝功能Child分级为B级 1例 ,C级 3例。门静脉高压原因包括肝炎后肝硬化 2例 ,酒精性肝硬化 1例 ,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1例。上消化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的手术治疗。方法急诊手术18例,22例为择期手术。40例中断流术17例,其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8例,贲门周围血管离断加食管横断吻合术9例,均保证食管下段游离6-8cm,完全离断冠状静脉主干、高位食管支;分流术15例,其中脾肾分流术6例,脾腔分流术9例;分流断流联合术8例,其中贲门周围血管离断联合脾肾分流术5例,联合脾腔分流术3例。结果断流组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切口感染、裂开2例,膈下感染1例,胸水1例;分流组死亡2例,术后发生并发症4例,其中肝性脑病1例,切口感染、裂开及肺部感染各1例,急性左心功能衰竭1例;联合组死亡1例,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其中切口感染、裂开1例,肝性脑病1例。结论合理把握手术时机,采取有效的手术方式,加强并发症的治疗,是门静脉高压症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于永亮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22):3450-3451
目的:探讨脾肾静脉小口径分流术加喷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效果.方法:对我院近几年采用该手术方法治疗门脉高压症患者术前术后门静脉压力的变化及术后随访进行对比.结果:患者术后门静脉压力平均下降3~4 cmH2O.86%的患者(32/38)食管静脉曲张好转、胃黏膜糜烂得到改善.35例随访1~3年无一例再出血.结论:脾肾静脉小口径分流术加喷门周围血管断离术既保留了分流术和断流术的优点,又克服了二者的缺点,是当今治疗门脉高压症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