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祖国医学认为中风的主要发病因素在于患者气血亏虚与心肝肾三脏的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 ,房室劳累 ,外邪侵袭等诱因 ,以致气血运行受阻 ,肌肤筋脉失于濡养等 ;或阴亏于下 ,肝阳暴亢 ,阳亢风动 ,血随气逆 ,挟痰挟火 ,横窜经络 ,蒙蔽清窍 ,从而形成中风的各种证候。总之 ,中风发病的内在因素为素体气血阴阳的亏耗与失调 ,其外在诱因为情志、饮食、气候等。如情志过极 ,郁怒伤肝 ,肝郁血瘀 ,肝郁化火生风 ,引动心火 ,风火相煽 ,气血上逆 ,必神昏冒而为中风。正如《素问·生气通天篇》所云 :“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如…  相似文献   

2.
肝火辨治     
肝在五行中属木,主疏泄条达,能调畅气机。如肝之疏泄正常,则气机和畅,气血调和,心情开朗,精神愉快。若情志失调,肝气郁结,木失条达之性,疏泄无权,气郁化火;或暴怒伤肝,肝阳暴  相似文献   

3.
血厥论治     
血厥来势急骤,瞬息之间即可突然昏倒,不省人事。若不积极救治,严重者,常可一厥不复,导致死亡。急救之要,必须首分虚实,实为血菀于上,主要由于平素肝旺,或素有高血压,突受精神刺激,暴怒伤肝,肝气上逆,气迫血升,气血?塞于上,阻闭神明,以致突然昏厥,牙关紧闭,面赤唇紫,舌红,脉多沉弦有力。此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述的薄厥,“大怒则形气厥,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当此  相似文献   

4.
脑出血急性期的中医治疗法则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所有脑血管病患者中 ,脑出血约占10% -20% [1],是病死率和致残率很高的常见病 ,而急性期有效的治疗是降低致残率的关键。内因是中风的主要因素 ,患者平素气血亏虚 ,劳倦内伤或忧思恼怒、嗜食烟酒厚味等多种原因 ,可导致脏腑阴阳失调 ,气血逆乱于脑而致脑出血 ,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曰 :“阳气者 ,大怒则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故笔者认为 ,脑出血急性期应治以通腑泻热 ,醒神开窍 ,活血化瘀 ,同时还应注意扶正祛邪。1通腑泻热醒神开窍出血性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属肝肾阴虚 ,气血虚衰 ;在标为风火 ,痰湿壅盛 ,气血瘀阻 ,…  相似文献   

5.
孙红  彭文君 《陕西中医》2002,23(1):91-92
近几年 ,笔者因其性 ,依其主 ,结合临床 ,总结前人经验 ,得出治肝之本 ,可从平 ,散 ,柔 ,缓 ,敛五法入手。简述如下。  平 ,即平肝 其义有二 :一 ,平肝潜阳。肝为阳脏 ,易动易升。因暴怒伤肝 ,肝阳不足 ,热盛动风皆可致肝气上逆 ,肝阳上亢 ,出现头目胀痛 ,面红目赤 ,躁怒不安之象 ,血随气逆 ,致吐血 ,咯血 ,甚则卒然昏不知人。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云 :“阳气者 ,大怒而形气绝 ,而血菀于上 ,使人薄厥。”故需平息肝风 ,调节气机 ,使肝气宁静。《杂病源流犀烛》云 :“治怒为难 ,惟平肝可以。”故临床上常用羚角藤汤来平肝熄风。方中…  相似文献   

6.
通腑祛瘀、清化痰热疗中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代对中风病理因素的论述,虽有风、火(热)、痰、瘀等多方面,但究其病理基础,总由人体阴阳偏盛、气血逆乱、平衡失调所致。如《素问·调经论》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均翔实地指出了中风的昏厥,是因血与气并,冲逆上至巅顶,而致充血、溢血,精明失用所致。轻  相似文献   

7.
出血性中风证包括脑出血及珠网膜下腔出血等病,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变危险,昏迷者往往预后多不良,严重威胁着中老年人的生命。中风病机,早在《黄帝内经》里已有明确的记载。《脉解篇》曰:“肝气当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日煎厥。”《调经论》日:“血之于气,并走于上,此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生气通天论》又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此3段经文勿须诠解,不难理解是讲本病的发病机理的。后世医家,以此为宗旨,经过验证、概括、总结,至近代张寿甫氏倡导气血并逆学说即“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使对本  相似文献   

8.
中风神昏辨治浅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出现神昏乃中脏腑之明征,属危、急、重证,及时正确的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兹就中风神昏辨治,谈谈笔者临证肤浅体会。1 熄风火,辛凉开窍 肝为风木之脏,体阴用阳,五志过极,心火暴盛,肝阳暴张,阳亢化风,风火相煽,气血奔涌,即所谓“血之与气并走于上,而为大厥”之候。每见突然昏倒,不省人事,两目直视,肢体强直,口噤项强,两手握固,面红目赤,舌红或绛,苔黄或燥,脉弦数有力。临床上多为出血性中风,临证用药首选清开灵60ml加入葡萄糖液500ml中静滴,每日1次,可连用14天,同时灌  相似文献   

9.
沈宗国教授认为高血压病位主要在肝、心、脾胃、肾,病性为本虚标实,气血阴阳亏损为本,痰浊水饮、瘀血阻滞为标,临床治疗应把握病机,辨证论治,补养气血阴阳固本,化痰逐瘀散寒祛标,其临床诊疗经验可概括为"控压八法",主要内容包括降胃平冲、活血化瘀、疏肝降逆、暖肝降浊、温中祛痰、疏表散寒、温补真阳、益气补血。降胃平冲潜肝阳针对胃气不降、冲气上逆所致的高血压;理气活血化瘀针对气血郁滞、肝阳偏亢所致的高血压;疏肝降逆针对肝郁气滞、化火上冲所致的高血压;暖肝降浊针对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所致的高血压;温中祛痰针对脾胃虚寒、痰阻中焦所致的高血压;疏表散寒针对外感邪气所致的高血压;温补真阳利膀胱针对肾中真阳亏虚,膀胱气化不利,浊阴邪气凌上逆乱所致的高血压;益气补血适用于正气不足、气血亏虚所致的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中药通腑泄热解毒汤治疗急性脑梗塞伴发热患者,取得了较为满意疗效。中风患者多为脏腑虚损,久病入络。其肾水渐亏,肝木失柔,心火失济,极易致肝失条达,肝阳暴亢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血逆冲,挟痰挟瘀,壅塞脑络。而发热则为热毒内盛的表现。近年来大量资料表明,脑缺血发生时或发生后的发热即使轻微也可以使脑缺血所致的神经损害显著加重。  相似文献   

11.
李秀峰 《河北中医》1991,13(5):30-31
1 平肝潜阳法本法是治疗中风之大法,为平息鸱张之肝风,折其亢盛之肝阳而设。肝为将军之官,风木之脏,主升主动,风气通于肝。故肝风来势急骤,变化多端。如暴怒引动肝阳上亢,阳亢无制,化火生风,肝风挟痰热气血上冲巅顶,则头痛头晕。壅塞清窍则卒然眩仆,喉中痰鸣,舌强言蹇,牙关紧闭,呼吸气粗。阻滞经络而半身不遂,口眼斜,舌质红,苔黄,脉弦。经曰:“高者抑之”。用平息肝风,潜镇肝阳之法,以直折亢盛之邪,引其下行。方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药物:代赭石、珍珠母、  相似文献   

12.
出血性中风的证治经验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风为内科急症。稽其病机,历代诸说纷纭,河间主火,东垣主气,丹溪主痰,王履则创“中风非风”之说,近代医家张伯龙、张山雷、张寿甫则遵《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当代医家以及教科之书,则把出血性中风  相似文献   

13.
中风,又名卒中,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吞咽呛咳为主症,病有中经中络、中脏中腑之别,本病多由情志失调、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肝风内动、肝风夹痰、上扰清窍、痹阻脑络、气血运行不畅所致,风、痰、火等内在病理因素“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上冲犯脑所致,故其病位在脑,系血瘀髓海,元神之府损伤。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中风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中风偏瘫是由急性脑血管病引起的脑损害症状,属于运动神经元瘫痪范畴,在临床上中风偏瘫以病灶对侧上下肢随意运动肌力减弱或肌力消失,或肌张力…  相似文献   

14.
中风之病机,固为本虚标实。临床施治,大多投以潜阳、降逆、滋阴、熄风、通络、补气、疏达等法。然以本人管见,在中风的病理过程中,每因痰热郁阻,风火内闭,病势险恶而危及病者生命,此时救治,上法虽良,却不若通腑降逆法效捷。今不揣浅陋,略述浅识,以求正于同道。《素问·调经论》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返则生,不返则死。”明确指出,气血并逆于上,挟风、火、痰、淤闭阻络脉,蒙闭清窍,是中风病的主要病理变化。《素问·通平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认为为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是类中风的发病主因。类中风有脑充血和脑贫血的不同,治疗上应坚守“衬则泻之,虚则补之”的原则。脑充血者治疗上重用牛膝引脑中血下行,佐以清肝、降胃、镇肝之品;脑贫血者治疗上重用黄芪以补气,当归以补血,使人体气血归于平和。  相似文献   

16.
<正> 中风一病多因心、肝、肾三脏阴阳失调,精血衰耗、水不涵木、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犯于脑而为病,而肝开窍于目,心藏神,外候在目,且按《内经》所论“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故诊察瞳神对中风等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现略述如下。中风病之中脏腑患者,其瞳神变化是明显的。瞳神变化包括瞳仁的形状大小和神态光泽的改变。其瞳  相似文献   

17.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中医分型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力  沈舒文 《陕西中医》2002,23(8):754-755
高血压病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常见病 ,它的最大危害是损伤终端器官 ,引发心血管事件 ,顽固性高血压病的治疗愈加受到医学界的关注。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致 ,其病理基础是肝肾本亏 ,阳亢失度。病性有虚实之别 ,虚证多为阴精亏损 ,气血虚乏或阴阳两虚 ;实证多为风、火、痰、瘀内生。病理特征为本虚标实 ,风火痰瘀标实症状往往是在肝肾阴亏的基础上产生的。治疗总宜补虚泻实 ,平调脏腑阴阳气血。若属肝阳偏亢 ,风火上旋 ,治当平潜肝阳 ,清化风火 ;若肝肾阴亏 ,风阳内动 ,治当滋阴潜阳 ,平熄肝风 ;若阴阳两虚 ,风痰阻络 ,治当…  相似文献   

18.
刘××,女,34岁。患者于1979年9月25日晚,因暴怒而致全身发冷、头痛,继而四肢发麻,舌本强,语言不利,则上床休息。次日晨起右半身不遂,当即送××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脑栓塞。经治一周无效,遂转来我院中医科治疗。患者面色(白光)白,右侧偏瘫,言语不利,神志清楚,睡眠不安,心慌气短,脉象弦缓无力,舌淡无苔,血压120/80毫米汞柱。是时正值妊娠三月余,气血本为不足,复加大怒,血之与气并走于上,阻滞于“精明之府”,致成中风偏瘫。治宜益气养血,活血通络,拟补阳还五汤加减。处方:  相似文献   

19.
情志护理对中风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欲辉 《河北中医》2006,28(2):106-106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人类生命的延长,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带来的是老年性疾病的明显增多。中风多由情志郁结,饮食不节,劳累过度或气候变化引起阴阳失调,肝阳暴张,气血逆乱,以卒然昏仆,不醒人事,口眼歪斜,言语不利,甚至半身不遂为主要特征的  相似文献   

20.
出血性中风为内科急危重症.究其病机,历代诸说纷纭,刘河间主火,李东垣主气,朱丹溪主痰.近代医家张柏龙、张寿甫则遵《内经》"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旨,倡导"肝阳化风,气血并逆,直冲犯脑"之论.当代医家及中医药教科书则把出血性中风归纳于中脏腑之中,分为闭证、脱证两大类.闭证治以豁痰熄风、开窍启闭为法;脱证治以益气回阳、救阴固脱为法,作为当今之常法.笔者临床用常法而不应者,多另辟新径,或可向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