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桂华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7):857-858
目的观察患儿剥夺睡眠—自然入睡和口服水合氯醛药物诱导睡眠脑电图的变化。方法对256例癫痫及临床上有发作性症状尚未确诊为癫痫的患儿分别用禁睡6h~12h后自然入睡;口服水合氯醛药物诱导入睡作脑电图描记。结果自然入睡组脑电图痫样放电率高于口服水合氯醛药物诱导睡眠组。睡眠纺锤波在口服水合氯醛药物诱导睡眠中受到抑制。结论睡眠剥夺—自然入睡脑电图阳性率痫样放电指数明显高于药物诱导睡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抑郁症、焦虑症患者的睡眠特征.方法 应用伽俐略REPOPTER多导睡眠仪对34例抑郁症、22例焦虑症患者进行睡眠脑电图检查,并与33例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都有睡眠障碍现象,两者入睡潜伏期延长,睡眠效率下降,觉醒次数、觉醒时间增加,觉醒比异常;S1期睡眠增加,S3、S4期睡眠减少;REM周期减少,比例异常.抑郁症又有熟睡时间减少,REM睡眠首次潜伏期提前:而焦虑症患者为睡眠转换次数减少.结论 抑郁症和焦虑症患者的睡眠障碍可能同源于其发病机制,在睡眠脑电图上既有相同地方,又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3.
睡眠对一个孩子的生长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生理学告诉我们,睡眠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约占三分之一以上时间,作为生长发育高峰期的孩子对睡眠的需求会更高。这是因为,睡眠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关。人类的生长发育依赖于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只有在睡眠时分泌的量最多,人体各种营养的合成只有在睡眠和休息时才能更好地完成。所以,睡眠充足,各种营养素的合成和生长激素的分泌就愈多,生长激素愈多,孩子的生长发育就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抑郁症疼痛患者与无疼痛患者睡眠的差异。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临床心理科住院并愿意接受研究的82例抑郁症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有疼痛和无疼痛患者睡眠的差异。结果抑郁症疼痛组睡眠总分、睡眠质量、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因子分显著高于无疼痛组;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因子分显著低于无疼痛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抑郁症疼痛患者比无疼痛患者睡眠质量更差、服用催眠药物更频繁、睡眠障碍更多、日间功能更差;但其入睡时间较短、睡眠时间较长、睡眠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抑郁症睡眠障碍的效果。方法:选择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8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经颅磁刺激治疗仪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睡眠质量,使用HAMD抑郁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抑郁程度。结果:在睡眠质量方面,两组患者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和总睡眠时间对比,观察组患者入睡时间、觉醒次数和总睡眠时间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抑郁情况方面,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评分分别(19.5±4.2)分、(9.2±1.4)分,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抑郁评分分别(19.6±4.3)分、(5.8±0.9)分,两组患者治疗后抑郁情况均得到明显改善,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颅磁刺激治疗仪应用在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够减轻患者抑郁症状同时帮助患者更好睡眠,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盐酸舍曲林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伴失眠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武汉市武东医院收治的抑郁症伴失眠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舍曲林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阿戈美拉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主观睡眠质量、入睡时间、入睡时长、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睡眠药物使用、日间功能障碍评分及总分低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盐酸舍曲林联合阿戈美拉汀治疗抑郁症伴失眠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负性情绪及睡眠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性症状与睡眠脑电图的关系.方法对18例抑郁症(其中性症状组8例,非性症状组10例)和10例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HAMD)评定和睡眠脑电图检测.结果性症状组比对照组的醒起时间明显为长(P<0.05,分别为12.4±9.88分,9.20±5.53分),非性症状组比对照组的睡眠总时间明显为短,而快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 sleep,REM)强度和REM密度明显增加(P均<0.05).结论性症状组倾向为NE/DA低下型抑郁症,而非性症状组倾向为5-HT低下型抑郁症.  相似文献   

8.
生长激素与心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长激素(human growth hormone hGH)是含191个氨基酸的多肽,由腺垂体分泌.其分泌受下丘脑生长激素释放激素(GHRH)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激素(GHRIH)的双重调解,同时hGH本身和生长介素对其分泌亦有负反馈作用.其它因素(营养状况、低血糖、运动、精神紧张等)亦可影响其分泌.生长激素(GH)呈脉冲式分泌,特别是在夜间睡眠时,GH浓度在深睡1小时左右出现分泌高峰,往往与慢波睡眠时相一致.在儿童和青年每24小时有5~9次脉冲.GH为人体终生分泌激素,随年龄增长,分泌逐渐下降[1].  相似文献   

9.
目的:运用心肺耦合(CPC)分析睡眠监测系统,观察五行音乐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伴随睡眠问题抑郁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用五行音乐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纯抗抑郁药物治疗。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CPC睡眠监测值、汉密尔顿(HAMD)量表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治疗前后的变化情况。结果65人纳入结果分析,脱落率为7%。 CPC睡眠监测值中初入睡时间、浅睡时间、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相比,PSQI量表评分、CPC睡眠监测值中熟睡时间、睡眠品质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行音乐合并抗抑郁药物治疗可改善抑郁症睡眠质量,提高抑郁症患者的睡眠品质。  相似文献   

10.
在所有的与失眠相关的精神障碍中,抑郁症是最常见.有研究表明约90%的抑郁症患者会抱怨睡眠质量问题[1].自从20世纪70年代首次报告了抑郁症快速眼动睡眠(REM)潜伏期缩短,睡眠剥夺可减轻抑郁症状后,一些睡眠研究涉及到有关抑郁症病因学假设,但是机制并不清楚[2].尽管近几年来国内外已有关于"主观"睡眠(睡眠量表评估结果)和"客观"睡眠(多导脑电图检测结果)在抑郁发作期的同步研究,但结果不一,他们的研究对象包括轻中度、重性抑郁症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抑郁发作者,这可能混淆了研究结果.国内同时用匹茨堡睡眠量表评估和多导睡眠脑电图对重性抑郁症患者进行研究的报告较少.为此,笔者对重性抑郁症患者进行匹茨堡睡眠质量评估和多导睡眠脑电图的研究,探讨重性抑郁症患者的睡眠特征以及重性抑郁症患者心理因素对睡眠障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抑郁症的性症状与睡眠脑电图的关系。方法对 18例抑郁症 (其中性症状组 8例 ,非性症状组 10例 )和 10例对照组进行汉密尔顿抑郁评定量表 (HAMD)评定和睡眠脑电图检测。结果性症状组比对照组的醒起时间明显为长 (P <0 .0 5 ,分别为 12 .4± 9.88分 ,9.2 0± 5 .5 3分 ) ,非性症状组比对照组的睡眠总时间明显为短 ,而快动眼睡眠 (RapidEyeMovesleep ,REM )强度和REM密度明显增加 ( P均 <0 .0 5 )。结论性症状组倾向为NE/DA低下型抑郁症 ,而非性症状组倾向为 5 HT低下型抑郁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法对抑郁症患者失眠的效果。方法将54例伴有失眠症状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7例)和对照组(27例),两组均进行系统的抗抑郁药物治疗和康复护理,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施以耳穴压豆法治疗。结果治疗2个疗程后,治疗组患者睡眠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入睡时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效率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5.19%(P〈0.01)。结论对抑郁症患者施以耳穴压豆法治疗,可明显改善抑郁症患者的睡眠质量,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睡眠障碍是抑郁症的一个重要临床症状群,而睡眠又可以通过睡眠脑电图完整地反映出来。有关抑郁症患者睡眠脑电图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近年来,随着神经电生理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在研究和分析睡眠脑电图的方法上均有一定的进展,也得出了大量的研究结果。同时人们开始尝试运用某些睡眠指标对抑郁症进行诊断、鉴别诊断、预后分析以及指导临床用药。本文就近几年国外有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剥夺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之间的关系,提高脑电图检查的成功率。方法对120例6岁以下进行脑电睡眠监测儿童进行分组比较,比较剥夺睡眠时间与入睡时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婴儿组0-1岁30例剥夺睡眠2小时和剥夺3小时,每组15例,两组相比,结果剥夺2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17±11)分钟,剥夺3小时平均入睡(14±8)分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9)。幼儿组1-3岁45例剥夺睡眠2小时、剥夺3小时和剥夺4小时,每组15例,三组相比:剥夺2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33±16分)钟,剥夺3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21±15)分钟,剥夺4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16±14)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学龄前组4-6岁45例剥夺睡眠2小时、剥夺3小时和剥夺4小时,每组15例,三组相比:剥夺2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27±9)分钟,剥夺3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19±17)分钟,剥夺4小时平均入睡时间是(9±9)分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议婴儿0-1岁剥夺睡眠2-3小时(比平时晨醒时间),幼儿1-3岁、学龄前4-6岁儿童剥夺睡眠4小时,入睡时间更快,从而提高脑电睡眠监测成功率,减少镇静剂的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多导睡眠图(PSG)特征,以及PSG指标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SG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S)对抑郁症组(54例)和23例健康者进行评估;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焦虑量表(HAMA)评定抑郁症组。结果:与对照组比,抑郁症组治疗前入睡潜伏期延长,总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效率下降,快眼动潜伏期缩短,N1、2期睡眠增多,N3期、快眼动期睡眠减少(P<0.01);治疗后,抑郁症组快眼动潜伏期缩短、N3期睡眠减少(P<0.01);抑郁症组治疗前、后PSQIS评估与PSG监测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earson相关分析示,快眼动潜伏期、N3期睡眠与HAMA、HAMD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快眼动潜伏期缩短、慢波睡眠减少可能是反映抑郁症疾病特征性的电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16.
张斌  荣润国 《广东医学》2007,28(1):11-12
目的 了解香港大学生的睡眠特征.方法 研究组为503名自评为健康的香港中文大学在读医科大学生,成年人组为252名自评为健康和非倒班工作者的香港新界小学学生家长.通过Epworth嗜睡量表了解日间困倦程度,通过清晨型/夜晚型量表(MEQ)评价日周期倾向,通过2周睡眠日记确定他们的睡眠习惯.结果 在工作日,大学生组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都晚于成年组,而且睡眠长度短于成年组.在周末,大学生组的入睡时间和起床时间也晚于成年组,两组的入睡时间和周末起床时间均比工作日明显后移,而且大学生组的周末睡眠长度增加比例显著高于成年组.两组的睡眠质量和日间困倦程度没有差别,成年组的MEQ分值明显高于大学生组.结论 大学生组比成年组更加倾向于夜晚型,但没有明显的睡眠周期后置症状.大学生组存在明显的工作日睡眠不足,但是并没有感到明显的日间困倦.  相似文献   

17.
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都不同程度存在睡眠障碍[1],睡眠脑电图特征分析发现二者既有相同之处,也各有其独特之处[2],但两种疾病患者在睡眠障碍的主观感受上是否存在差异,尚未见报道,本文通过对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睡眠状况自评量表的比较分析,对这一问题作一探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09年3月-2011年8月住院的焦虑症和抑郁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剥夺睡眠缩短动态脑电图(AEEG)监测时间后对癫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120例临床上确诊为癫痫病人,应用动态脑电图仪分别进行8h动态监测(n=57)和24h动态监测(n=62),包括剥夺睡眠—清醒脑电图,剥夺睡眠—自然睡眠脑电图。结果两组痫样放电检出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8h监测组睡眠期痫样放电检出率明显高于觉醒期(P<0.05)。结论利用剥夺睡眠可缩短AEEG监测时间,同时可提高痫样放电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80例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米氮平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SDS评分和日间功能障碍、催眠药物、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质量、睡眠效率、睡眠障碍等PSQI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37/40),高于对照组的72.50%(29/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氮平联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伴睡眠障碍患者可提高治疗总有效率,以及降低SDS和PSQI评分,效果优于单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睡眠脑电图对惊恐障碍(PD)的辅助诊断意义。方法应用日本1518 K多导睡眠生理仪,采用眼电图和下颌肌电图及脑电图等技术,对19例惊恐障碍患者的多导睡眠图(PSG)进行整夜监测,并与21名正常受试者对照。结果与正常成人组比较,PD组PSG主要表现为快眼动睡眠(REM)睡眠潜伏期前移(NC组83.9±11.0分,PD组60.7±19.1分,<0.01),睡眠潜伏期延迟(NC组17.1±9.4分,PD组25.5±14.4分,<0.05),睡眠维持率下降[NC组(98.9±2.9)%,PD组(90.3±4.7)%,<0.01],第二阶段睡眠降低[NC组(56.2±4.4)%,PD组(45.1±16.6)%,<0.05]及REM4个睡眠参数存在变异。结论惊恐障碍患者具有PSG多项睡眠脑电指标的改变。其中REM睡眠潜伏期前移特点与抑郁症变化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