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湿中药对湿证患者激活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湿证患者48例作为治疗组,采用化湿中药治疗,随机选取健康人3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激活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前CD8^+CD38^+细胞、CD4^+CD25^+T细胞水平与正常人比较均明显下降(P〈0.01,P〈0.05),经过4周治疗,治疗组症状明显改善,CD8^+CD38^+细胞水平升高(P〈0.05)。结论:湿证患者激活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下降,化湿中药对湿证患者的激活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有一定调节作用,并且与症状的改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近年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 (以下简称慢乙肝 )患者存在 T淋巴细胞亚群调节紊乱 [1,2 ]。动物实验提示温补肾阳类中药能提高细胞免疫机能 [3 ] ,但临床观察尚未见报道。肾气丸是中医温补肾阳的代表方剂 ,我们观察其对 38例慢性乙肝患者 T淋巴细胞亚群的调节作用 ,报道如下 :资料和方法1 病例来源 :慢乙肝患者 72例 ,均为荷泽地区医院传染科 1998年 1月至 1999年 10月的住院患者 ,诊断均符合 1995年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标准 [4 ]。所有病例 HBs Ag( +) ;其中男 50例 ,女 2 2例 ;年龄 2 3~ 4 6岁 ,平均 32 .5岁。随机分为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证型与肝功能、血清中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关系,为临床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提供思路。方法:对136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肝功能、血清HBV-DNA载量及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结果: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证型依次为肝郁脾虚、湿热中阻、瘀血阻络、肝肾阴虚及脾肾阳虚,其中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ALT、TBil)水平有相关性;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CD3+、CD4+、CD4+/CD8+)与中医辨证分型无明显相关性;HBV-DNA在湿热中阻型中复制最为活跃,肝郁脾虚型次之,在瘀血阻络型中最低;HBV复制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证型具有相关性。结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不宜作为划分湿热中阻证、肝郁脾虚证与瘀血阻络证的客观指标,湿热中阻型与肝功能水平及HBV-DNA载量正相相关,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慢性胃病脾气虚证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病脾气虚证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初探福建省肿瘤医院(350014)林舒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350004)林丽婷林君平中医学脾虚证是目前中医学研究较活跃的领域,许多资料表明,脾虚与免疫功能有关。本文拟从慢性胃病脾虚证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低下和T...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观察慢性乙型肝炎病人与正常人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研究乙肝的发病机制与宿主细胞免疫功能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0年3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慢性乙肝病人32例和健康人20例的外周血,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并分析其差异及临床意义。结果:慢性乙肝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3+、CD^4+及CD^8+细胞数均减少(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外周血NK细胞减低(P〈0.05);与正常对照相比外周血B淋巴细胞升高(P〈0.05)。结论:慢性乙肝患者血中细胞免疫功能紊乱,T淋巴细胞亚群失衡等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后慢性化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8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以常规保肝、降酶治疗,治疗12周;治疗组38例除给予常规保肝治疗外,另给予α-干扰素进行穴位注射治疗,治疗12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比值水平均明显升高。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4+/CD8+比值比较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穴位注射α-干扰素能明显提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从而更有效地抑制HBV DNA复制,促进肝细胞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丹叶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及对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80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基础的西药护肝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丹叶胶囊治疗,疗程为24周,治疗1个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结束后,两组肝功能ALT、AST、TB均较前明显下降(P<0.01),二者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肝纤维化血清标志物HA、LN、P-Ⅲ-P、Ⅳ-C较前明显下降,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T淋巴细胞亚群各指标CD3+、CD4+、CD4+/CD8+均较前明显上升,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CD3+、CD4+/CD8+的P<0.01,CD4+的P值<0.05),CD8+较前下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CD3+、CD4+、CD4+/CD8+均比对照组高,具有显著性差异(其中CD4+、CD4+/CD8+的P<0.01,CD3+的P值<0.05),而CD8+则比对照组低(P<0.01).结论 丹叶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的血清纤维化指标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张娅 《山西中医》2005,21(5):1-3
根据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和发生发展过程,结合"正邪进退"理论分析,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各证型转换与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密切相关.提出进一步深入研究细胞免疫与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客观关系,对探讨中医证型的细胞免疫学理论基础和辨证论治标准的规范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地五养肝方对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将103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予以恩替卡韦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地五养肝方.两组共治疗48周.观察两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检测外周血细胞因子IL-17、IL-10的水平,并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3+、CD4圾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结果 治疗48周后,治疗组患者HBV DNA转阴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D8+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CD4+及CD4+/CD8+水平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5),IL-17、IL-10水平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T淋巴细胞和细胞因子在HBeAg阴性CHB的发病及转归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地五养肝方与恩替卡韦联用能显著改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状态,调节细胞因子IL-17、IL-10的水平,提高抗病毒疗效.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中医临床各证型与HLA-DR13基因、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突变(即A1762T/G1764A)及T细胞亚群变化的相关性。方法 102例乙型肝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肾阴虚、瘀血阻络及脾肾阳虚证型5种,设30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液中的乙肝病毒核酸定量(HBV-DNA)水平及HLA-DR13基因,流式细胞仪检测T淋巴细胞CD4^+、CD8^+表达,测序法检测样本血清BCP变异,ELISA方法检测乙肝病毒e抗原,并分析各证型客观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HBV-DNA定量结果各证型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e Ag阳性率各组间比较,肝郁脾虚型HBe Ag阳性率高于与其他各证型(P〈0.05),即肝郁脾虚型〉肝肾阴虚型〉瘀血阻络型〉肝胆湿热型〉脾肾阳虚型。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脾肾阳虚型CD3^+及CD3^+CD4^+值明显降低(P〈0.05),肝胆湿热型及脾肾阳虚型CD3^+CD4^+/CD3^+CD8^+值亦降低(P〈0.05),各证型CD3^+CD8^+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LA-DR13基因定量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郁脾虚型和肝肾阴虚型组降低(P〈0.05);BCP突变以肝肾阴虚型阳性率高于其他各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LA-DR13和BCP检测结果可作为临床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类免疫缺病毒/艾滋病(HIV/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滋病中医四诊信息采集表对133例HIV/AIDS患者进行临床调查与12个月的随访,使用人机结合的方法对四诊信息进行辨证分型,并同时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分析T淋巴细胞亚群各项指标与中医证侯的相关性.结果 HIV/AIDS患者入组时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肝胃不和;随访12个月后出现频率居前4位的中医证型为肝郁气滞、气阴两虚、脾气虚弱、脾肾阳虚.其中入组时肝胃不和证患者的CD4+、CD8+计数均高于脾气虚弱证和气阴两虚证患者(P<0.05或P<0.01),肝郁气滞证患者CD8+计数高于脾气虚弱证患者(P<0.01);随访12个月后CD4+、CD8+计数在HIV/AIDS不同证型的患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时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HAART)治疗12个月后HIV/AIDS不同基本证型患者CD4+T淋巴细胞免疫重建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CD8+计数分层与HAART治疗12个月后的免疫学应答情况的关联系数r=0.384,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AIDS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计数与中医证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运用频次统计、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慢性乙型肝炎、早期肝硬化证候特点进行研究,分析疫毒侵袭人体致病及疾病发展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表明乙肝病毒侵袭人体为病,与人体正气的盛衰及湿热疫毒的强弱关系密切,其导致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甚至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发生,取决于侵袭人体疫毒的性质、致病特点以及正邪交争、邪正盛衰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基因型与慢性乙型肝炎(CHB)中医辨证的相关性。方法采取开放平行对照法对177例CHB患者在中医辨证基础上,测定外周血HBVDNA基因型,观察其与辨证分型、肝炎诊断分度等指标的关联性。结果 (1)HBVDNA基因型分布特点:B型31例(17.51%),C型131例(74.01%),B/C型11例(6.21%),D型1例(0.56%),未测出3例(1.69%);C基因型明显高于其他基因型(P0.01)。(2)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肝郁脾虚型98例(55.37%),肝肾阴虚型6例(3.39%),脾肾阳虚型2例(1.13%),湿热中阻型12例(6.78%),瘀血阻络型59例(33.33%)。诊断为重度的32例CHB患者中,瘀血阻络型16例(50.00%),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瘀血阻络型患者HBeAg阴性率为62.71%(37/59)明显高于其他证型(P=0.00),提示有血瘀表现的患者肝脏炎症损害较重,炎症反应同时清除了部分病毒。(3)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42.37%(25/59),与肝郁脾虚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国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基因C型明显高于其他型;瘀血阻络型的CHB患者肝脏损伤较重;HBV基因型与CHB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但瘀血阻络型有CHB家族史者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解毒利湿方联合西药治疗肝胆湿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抗病毒、护肝等治疗。治疗组40例解毒利湿方(红景天、绵茵陈、半枝莲各20g,桑葚、荷叶、田基黄各15g,黄连、清半夏、柴胡各12g),1剂/d,水煎400m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ALT、AST、ALP、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25例,有效1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17例,有效10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67.5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ALT、AST、ALP指标两组均有降低(P0.01),治疗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解毒利湿方联合西药在治疗肝胆湿热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补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T细胞亚群及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补肾方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状态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HBeAg阳性ALT异常者30例,给予补肾方治疗,用药6个月,于用药前、用药3个月、6个月时分别检测下列指标。采用罗氏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加入HBeAg、HBcAg与植物血凝素(Phytohemagglutinin,PHA)培养48h,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10、IFN-γ,血液中CD4^+、CD8^+、CD8^+CD28^+、CD8^+CD28^-和CD28^+T细胞的比例及加入HBeAg、HBcAg与PHA培养48h后培养细胞中CD8^+CD28^+的比例。结果补肾方治疗有效组在治疗3个月后,PBMC培养中IFN-γ较治疗前明显上升,IL-10明显下降(P<0.05,P<0.01);CD8^+CD28^+T、CD28^+T、培养后CD8^+CD28^+T细胞较治疗前明显上升,CD8^+CD28^-T细胞明显下降(P<0.05或P<0.01)。结论补肾方能明显增强Th1型细胞因子的表达,降低Th2型细胞因子的表达,促进CD8^+(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的表达,这可能是使HBVDNA复制得到抑制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联合应用肝纤方和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T细胞亚群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方法:72例慢性乙型肝炎采用肝纤方(制大黄、鳖甲、首乌、赤芍等)联合拉米夫定治疗,并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86例随机对照观察2年。结果:慢性乙型肝炎采用联合应用肝纤方和拉米夫定治疗后各项肝纤指标含量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单用拉米夫定治疗组,(P <0. 0 1或<0 . 0 5 ) :CD+4、CD+4 CD+8上升的幅度较对照组大,CD+8下降的幅度也较对照组大(P <0 .0 1)。结论:联合用药改善了患者的免疫状态,更有利于阻断或逆转肝纤维化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一定的临床试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炎中医湿证证候诊断标准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以中医诊断学辨证要素为基础,结合多元数理统计方法,完善传统的慢性胃炎中医湿证宏观辨证标准,探讨建立中医证候辨证标准的方法和手段.方法 运用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1)对确立脾胃湿热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舌红苔黄、苔腻、口黏腻、小便黄、大便秘或干结、面色红、肢体困重.(2)对确立脾虚湿阻证有意义的症状排序为:苔腻、口黏腻、小便黄、胖大舌、齿痕舌、口淡、纳少.结论 通过中医学理论与多元统计方法的结合可筛选出对中医湿证诊断有意义的辨证要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清肝利湿方对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的治疗作用。方法:将98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48例。观察组给予清肝利湿方丸剂,9 g/次,3次/d,疗程3个月。对照组口服澳泰乐冲剂,15 g/次,3次/d,疗程3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变化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显效率为36.0%,总有效率为92.0%;对照组显效率为25.0%,总有效率为70.8%。临床疗效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谷丙转氨酶(ALT)治疗后2组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降低更明显(P0.05)。白蛋白(A)、球蛋白(G)治疗后2组变化均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肝利湿方可以作为肝胆湿热型乙型肝炎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