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浅谈柴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胡,又名地熏、茈胡等,历代本草著作对柴胡多有记载。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茈胡——茈字有柴、紫二音,茈姜、茈草之“茈”皆音紫,茈胡之“茈”音柴。茈胡生山中嫩则可茹,老则采而为柴,故苗有云蒿、山菜、茹草之名,而根命名为柴胡也。更早可追溯到《神农本草经》,并将之列为120种上药之一。  相似文献   

2.
高良姜为姜科植物高良姜的干燥根茎。性辛、热,归牌、胃经。具有温胃止呕区,散寒止痛的功效。用于脘腹冷痛,胃寒呕吐,暖气吞酸。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云:“出高良郡(即今天广东茂名一带),故名。”《南越笔记》亦有记载:“高良姜出于高凉,故名。”《本草图经》载:“春生茎叶如姜苗而大,高一二尺许,花红紫色如山姜。”  相似文献   

3.
姜制法是传统中药炮制方法之一。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姜制药物有7种,包括竹茹、厚朴、黄连、草果、半夏、天南星、白附子,说明了对姜制药物的方法是给予肯定的,整理研究这种制药的方法同样是有意义的。1.姜制法的起源和发展考查历代中医药文献,最早记载用姜汁制药的医药著作是南北朝时期南齐时代龚庆宣编著的《刘涓子鬼遗方》中叙述了对半夏的炮制,曰:“汤洗七遍,生姜浸一宿,浸熬,候干用。”简而言之,即是多次漂洗处理后,用姜汁浸炒。与其他各种炮制法比较,相对而言形成的时间较晚,已是公元500年左右的时候。晋代葛洪著《肘后备急…  相似文献   

4.
1 生药学研究 本品始载于《金匮要略》,名为“竹皮”,《本草经集注》称之为“青竹茹”,历代本草均有记述,《本草纲目》列于《竹》项下,其中记载竹类20多种,称“人多不能尽别”。  相似文献   

5.
其实,脐疗的历史很悠久了,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肚脐填药的记载,后世的阐述更详细。明朝龚廷贤在《万病回春》里,用五倍子与醋熬成膏,敷脐治小儿泄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有葱汁敷脐,治疗水肿、尿短路的记载;清代吴师机的《理论骈文》记载的利用脐疗治病的药方涵盖内、外、妇、儿等病症,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他描述当时治疗黄疸的方法是,把百部的根放在脐上,用酒和糯米饭盖之,至口中有酒气为度;又用千姜、白芥子敷脐,至口中辣去之。  相似文献   

6.
乌梢蛇原名“乌蛇”,是一味常用而紧俏的舒筋活络药,始载于宋《开宝本草》。乌蛇生于商山,背有三棱,色黑如漆,性善不噬物。江东有黑梢蛇,亦此类也,能缠物至死。以后各家本草也多有记载。《本草图经》载“乌蛇其身乌而光,头圆尾尖,眼有赤光,至枯死,眼不陷如活着……。作伪者用它蛇熏黑,亦能乱真,但眼不光耳。”《本草衍义》记载“乌蛇脊高,世谓剑脊乌蛇”。  相似文献   

7.
栓剂的研究发展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栓剂为古老的剂型之一,在公元前1550年埃及的《伊伯氏纸草本》中就有记载。我国关于栓剂的最早记载也可上溯到《史记·仓公列传》。后汉张仲景的《伤寒论》,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对栓剂均有记载,其他如《千金方》、《证治准绳》等  相似文献   

8.
中草药“忌铁”之说,很早就有,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以下简称《纲目》)中对此有专门的论述和具体记载,但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本文将《纲目》有关中草药“忌铁”的论述和记载予以整理,借助现代药学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讨论,试图说明其“忌铁”论述的科学内涵,意在引起中医药界同道的重视。  相似文献   

9.
前胡最早出自《名医别录》。《雷公炮炙论》:“凡使前胡,勿用野蒿根,缘真似前胡,只是味酸。若误用,令人反胃不受食。”前胡自古混淆品众多,据古籍记载,前胡与柴胡也有混淆。《本草纲目》:“前胡有数种,惟以苗高二尺,色似斜蒿,叶如野菊而细瘦,嫩时可食,秋月开白花,类蛇床子花,其根皮黑肉白,有香气为真。大抵北地者为胜,故方书称北前胡云。”  相似文献   

10.
诃子是一味中药,别名“诃黎勒”,在《金匮要略》、《新修本草》等古籍中均有记载。而毛诃子则是藏族习用药材,二者均产于云南等地。《中国药典》(2010年版)中分别收载了诃子和毛诃子。  相似文献   

11.
傅维康 《家庭用药》2011,(10):68-68
梨是很古老的果树,中国是梨树的主要发源地之一,《诗经》里已收载题为《甘棠》的诗篇。“甘棠”又名“棠梨”,是野生梨子。《周礼》则有采集梨果作祭祀品的记载。1972年到1974年间。考古人员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发掘的一座公元前168年汉墓里,发现有完好的梨核。  相似文献   

12.
中药“浙八味”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温郁金、玄参、麦冬、延胡索”这8味浙江地区道地药材,具有品质稳定、临床效果佳等特点。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昌县志》记载:“白术出十四都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浙江道地药材的品类己远不止八种,而“浙八味”也不仅仅指上述八味药材,而是指以“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温郁金、玄参、麦冬、延胡索”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的总称。  相似文献   

13.
说阿胶     
祖国医学两千多年前就有关于“阿胶”的记载,它在我国汉代的第一部药品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被列为“上品”。  相似文献   

14.
中药“浙八味”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温郁金、玄参、麦冬、延胡索”这八味浙江地区道地药材,具有品质稳定、临床效果佳等特点。中药“浙八味”历史悠久,根据历史史籍的记载,“浙八味”作为浙江省道地药材种植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明代著名药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引宋代的《图经本草》说:“白术生杭、越。”明代成化年间(公元1465—1487年)《新昌县志》记载:“白术出十四都彩烟山,即《本草》所谓越州术”。随着历史的发展,浙江道地药材的品类已远不止八种,而“浙八味”也不仅仅指上述八味药材,而是指以“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温郁金、玄参、麦冬、延胡索”为代表的浙江道地药材的总称。  相似文献   

15.
糖尿病是一个古老的疾病。公元前400年,我国最早的医书《黄帝内经·素问》及《灵枢》中就记载过“消渴证”这一病名。汉代名医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消渴篇对“三多”症状已有记载。唐朝初年。我国著名医家甄立言首先指出,消渴证患者的小便是甜的。其实。大约在公元前1550年之前,埃及人就曾经记录了这一种病。指出这种病的病人有多尿的现象。这个记载应该说是目前发现有关糖尿病最早的记录。  相似文献   

16.
杨星辰  俞培忠 《上海医药》2009,30(7):326-328
中药炒炭用于临床止血是我国医药学的一大特色,在历代中医用药中占有重要地位。中药炒炭主要包括炒炭和煅炭两种。早在《五十二病方》中就有“止血出者,燔(烧)发安其(创伤)”的记载。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记载了“枳实,王不留行,桑根皮……烧灰存性,勿令灰过”。到了金、元时期,炭药品种已十分丰富,葛可久在《十药神书》中介绍用十灰散治疗肺病吐血,疗效显著,对炭药应用于止血产生了很大影响。当时的医药学家根据中医的五行生克规律,提出“大抵血热则行,血冷则凝,见黑则止”之说,认为红属火,黑属水,水能克火,从而形成最初的炭药止血理论。  相似文献   

17.
苏桂云  黄硕 《首都医药》2013,(23):45-45
青风藤亦称“清风藤”,始见《本草图经》:“生天台山中,其苗蔓延木上,四时常有。彼土人采其叶入药,治风有效”,《本草纲目》又称之为青藤,寻风藤。该书载:“治风湿流注,历节鹤膝,麻痹瘙痒,损伤疮肿。”《植物名实图考》记载:“清风藤又名青藤,其茎蔓延木上,四时常青,采茎风治风疾、风湿。”  相似文献   

18.
逍遥散是疏肝解郁,和解类中成药之代表,方出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从最早记载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逍遥”,亦作“消摇”,优游自得的样子。《庄子》有诗“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逍遥散有疏肝解郁,养血健脾的功效,取“逍遥”为名,意思是吃了药,肝气活泼畅通,心情也随之开朗起来,烦恼抛诸脑后,好似神仙一般逍遥快活。  相似文献   

19.
徐传宏 《家庭用药》2009,(12):60-60
中国人食蟹已有几千年历史,《周礼》有以蟹做胥(酱)的记载,晋代有“鹿尾蟹黄”的名菜谱。之后,有陆龟蒙的《蟹志》、傅肱的《蟹谱》、高似孙的《蟹略》等记载蟹的专著出现。人们封给螃蟹许多冠冕气派的诨号:“横行介士”“黄甲将军”“无肠公子”等。历代文人骚客也往往把持螫举觞品蟹与诗、画联系起来.成为一道文化景观。大画家齐白石画蟹。对螃蟹观察细微。运笔挥洒。泼墨而成,形象栩栩如生。  相似文献   

20.
石榴皮为常用中药。石榴原名安石榴,始载于《名医别录》;“石榴壳”之名见于《雷公炮制论》。石榴原产西域,汉代传入中国,《本草纲目》云:“榴五月开花,有红、黄、白三色。”又曰:“榴者瘤也,丹实垂垂如赘榴也。”《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石榴果皮即今之石榴皮。藏药和蒙药则习用石榴子入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