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伤寒论》原文第101条(按1955年,重庆人民出版社,新辑宋本《伤寒论》序号,以下同。)提出:“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这个证的辨证论治原则究竟指的是什么?历代医家的认识不尽相同,对其注释亦不太具体。笔者认为,对此问题,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伤寒论》中,少阳病提纲证原文第263  相似文献   

2.
千百年来,历代医家尊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为经典,凡医家无不对这两本书进行学习、探讨和研究。直至今日仍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对《伤寒论》、《金匮要略》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在这些研究中,大量的是对仲景书原文的考证、注释和对仲景辨证论治的阐述,但对仲景在辨证中腹部切诊的运用则论述较少。所以本文仅就仲景书中的腹部切诊运用做初步探索, 以期引起对这个问题的重视。腹部切诊是医者用手触按病人的脘腹以诊  相似文献   

3.
张晓艳 《中医研究》2011,24(7):15-17
《伤寒论》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历代注家甚多,其中清代医家陈修园所注之《伤寒论浅注》,因其深入浅出,论注精辟而为后世推崇。他认为"叔和编次伤寒论有功千古",故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原文,删去他认为是王氏所增补的平脉、辨脉等篇,  相似文献   

4.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内经讲义》(以下简称《讲义》)为教学之需要,对所选原文做了详尽注释,有些注释并有独到之处,但在个别注释中亦有一些误释之处。本文拟就有关误释的原因予以分析。一、不明文字古义误  相似文献   

5.
卫出下焦辩     
王洪武 《内蒙古中医药》2014,33(28):113-113
历代医家对"卫出下焦"多有阐发,意见不一,本文拟结合《内经》经文、卫气的循行、功用、文献、临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论述,并对张介宾的注释进行批注,明确提出应为原文"卫出上焦"。  相似文献   

6.
《中医药通报》2007,6(3):18-18
学苑出版社将于2007年7月出版由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杨鹏举、曹丽静、侯仙明等校注释译的《灵枢经校注》一书。《灵枢》又称《灵枢经》,与《素问》合称《黄帝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最早的中医基础理论专著。《素问》、《灵枢经》各八十一篇,其书成书年代久远,文意艰深,加之历代翻刻而有脱讹,难为今人所理解,为发掘灿烂文化之遗产,杨鹏举先生历时三载披卷无数,对该书原文进行了校勘、注释、语译,并加了按语。此次整理的重点在于解惑,其中仅《灵枢经》破解千古之谜的难题有36条,争论不休的疑点有62条,目的是更好的为教学、临床服…  相似文献   

7.
藏象理论作为《黄帝内经》对脏腑认识的核心理论,长期以来对临床实践具有广泛的指导作用,但仔细研究《黄帝内经》原文及历代著述,发现在关于脏腑分类的认识上,有许多不同观点,历代医家也对此存在诸多争议。因此,探究《黄帝内经》原文内涵,或许能为中医基础理论的发展拓宽思路,而且也有助于各家学说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以中医学整体恒动观研习《伤寒论集注》中对《伤寒论》第140条文的注释,并参阅历代医家相关注释,深入分析140条文各种变证的临床脉证含义与实践意义。部分医家对此条文注释或欠妥当,弄清《伤寒论》第140条文的深刻内涵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值得进一步滦入研究。  相似文献   

9.
“其实者,散而泻之”一语,出典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为指导临床治疗之重要原则,然对此经文之注释文献虽多,但因为历代医家对此经文认识不一,后学困惑难明之处仍多。本文愿结合《伤寒论》中有关条文,提出个人看法,不妥之处,务望教正。1历代医家认识摘选历代医家对此段经文注释颇多,于此仅就有代表性之大家见解摘选一二。1.1“其实者”认作“表实”“里实”说“阳实则发散,阴实则宜泻。”(宋·林亿《黄帝内经索问释》)“阳实者,宜散之;阴实者,直泻之。此言病之有表里阴阳,而治之亦有法也。”(明·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相似文献   

10.
古之研习仲景学说医家众多,清代大家陈修园独具慧眼,著《伤寒医诀串解》,全书分为六卷,按六经排列,以《内经》理论为依据,以标本中气、经络学说为基础,采用综贯衍释的方法,阐幽发微,堪称历代注疏、研究《伤寒论》上乘之作,笔者阅籍有感,总结其伤寒学术思想特点认为有四:一是分经审证辨伤寒,二是标本中气解伤寒,三是开阖枢理论伤寒,四是发汗利水治伤寒,以资读者参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自《内经》部分原文中,选出部分字误、衍文、简脱、移文等几方面的例句。以训诂、校勘的角度,并参酌前人医家的注释,加以解释。所选例句,力求突出中医基础理论原则,以达到共同研究、商讨中医理论的目的。不当之处其多,仅供中医理论研究和爱好者参考。一、校释“容为[客]字误”原文《灵枢·邪客》“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其脏坚固,邪弗能容也,容之则心伤,心伤则神去,神去则死矣”。历代医家及现代名医认为:“容为[客]字误”。我的看法有不同意见,理由如下: 1.音训《内经》多属《诗经》用韵的韵文。本文例句中“邪弗能容也”的“容”字,容  相似文献   

12.
“肝生于左”, 语出《内经》。《素问·刺禁论》说:“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从之有福,逆之有咎。”这段原文,说明了人身脏腑之气,贵重无比,应当特别重视。笔者根据《内经》原文,参照历代医家注释,并结合临床实践,认识到“肝生于左”的内涵是指脏象肝的气化功能特点,是脏象学说的重要内容之一。但值得说明的是:从解剖部位来讲,祖国医学对肝脏在人体的位置,早已有了明确的认识,这在《灵枢·本脏》篇和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中,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指出了肝脏的解剖部位是居人体右胁下、右肾之前稍偏左的。按中医脏象学说理论而言,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正义》为清代医家朱光被所著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收录于《近代中医珍本集》。从版本流传史、成书年代和训释特点三方面对其进行初步整理,考述其作为回流书籍的流传情况、成书年代,以及书中的训诂内容和写作特色。  相似文献   

14.
厥阴篇为学《伤寒论》之难点,古今认识不一。而对330条注释更不一致。原文是:“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亦然”。历代医家对该条文的理解大体可分以下几种,简述于下: 一、诸注家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原文86条曰:“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历代医家对“陷脉”注释不一,余不揣愚陋,初考如下:一、注家注释概观《医宗金鉴》云:“陷脉:额角上陷中之脉”。《伤寒论选读》和《伤寒论》均认为“额上陷脉,指额上旁凹陷处(相当于太阳穴)之动脉”。  相似文献   

16.
《黄帝内经》是两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文字古奥,言简意赅,虽历代医家竞相诠释,仍遗不少疑点难点不易理解。本着活跃学术空气、相互切磋提高的宗旨,笔者试选常用的两段《内经》原文,谈谈学习心得。  相似文献   

17.
总结历代医家对《黄帝内经》原文的解读,可将其归纳为经文校勘注释、经文集成整合、经文纵横联系、经文结合临床、经文层级分析、经文图式解析、经文表式解析和经文溯本求源解析八种解读方法,只有掌握该解读八法,才能透彻地识读古朴深奥的经文蕴涵的医学义理,才能使“读经典,做临床”之理念落地生根,才能彰显中医经典的现实意义和临床实用价值。文中主要对后四种解读方法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18.
历代医家对五苓散证皆有不同程度的诠释,多数医家认同的膀胱气化不利之说有待商榷.首先结合原文与相关注释对具有争议的《伤寒论》五苓散证原文进行分析,认为五苓散证的核心在于水液代谢失调,进而通过对膀胱气化及蓄水理论的辨析,认为五苓散治水非在膀胱.其次根据五苓散药物配伍特点,认为五苓散方证核心病机为脾肺失司,三焦不利,其不为一脏一腑之专方,而为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系统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19.
《金匮明理论》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李聪甫著,连载于《湖南中医杂志》1986年第4期至1988年第2期。全书约7万余字,以张仲景《金匮要略》为蓝本,共分三十六论对其各篇进行论述。李氏独具匠心,文体别具一格,不落前人窠臼,文辞简洁流畅,原文溯源理宗《内》、《难》,验证引伸旁及历代医家,并结合自己的临床体验阐发精微。是学习《金匮》融汇贯通的一本好书。笔者捧读之余,受益颇多。现略加评述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集注》是明末清初著名医家张志聪注释、其弟子高士宗纂集的一部中医经典注释类专著,该书并非是汇集前人诸家训释之作,乃张氏聚集同学门弟,共同研讨,集体创作而成。其"维护旧论"、"汇节分章"、"六经气化"等观点,对后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