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对大鼠高原颅脑损伤的影响及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6组。即平原对照组,平原颅脑创伤组,平原颅脑创伤+西维来司钠治疗组,高原对照组,高原颅脑创伤组,高原颅脑创伤+西维来司钠治疗组。创伤组按Feeney自由落体撞击法制作大鼠高原与平原颅脑损伤模型,对比观察高原与平原颅脑创伤前后以及给予西维来司钠治疗后血清NE浓度变化,并通过病理学观察西维来司钠治疗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大鼠高原颅脑创伤前后NE浓度均明显高于平原颅脑创伤前后(P0.05),脑组织病理形态结果显示,高原大鼠颅脑创伤后立即给予NE抑制剂西维来司钠治疗,颅脑损伤程度较未治疗组明显减轻。结论NE是加重大鼠高原颅脑损伤后神经组织损伤的重要因素,西维来司钠治疗对高原颅脑损伤的神经组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原战创伤休克的特点及液体复苏新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论是在战时还是平时休克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在高原低氧环境下机体发生战创伤休克与平原地区有很大差别,高原病理生理的改变与战创伤相互影响,一方面战创伤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低氧血症,而另一方面低氧血症又降低了机体的应激能力和对战创伤的耐受性,使高原战创伤休克有许多不同于平原地区的特点[1、2]。随着休克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休克的救治出现了许多新方法,在高原战创伤休克的液体复苏方面也产生了一些新概念。1 高原战创伤休克的特点1.1 移居高原汉族人的战创伤休克发展快、程度重[1、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高原地震骨科创伤的伤情特点、救治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本组伤员包括47名玉树地震后送骨科伤员,12例伤员分别采用切开复位钢板、髓内钉固定、筋膜切开、植皮等治疗。同时选用敏感抗生素、营养支持等药物治疗。结果全部地震后送骨科伤员恢复良好。结论高原地区大气压和氧分压低,该地区发生地震后出现的骨科创伤有其自身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创伤的动物模型,研究其伤情特点。方法用动物低压氧舱模拟高原,民用射钉枪射击大鼠建立开放性颅脑创伤模型,观察该模型动物行为学、病理学、脑含水量、血脑屏障开放程度和脑组织氧分压等,分析总结高原开放性颅脑创伤伤情特点。结果本实验中制备的开放性颅脑创伤动物模型伤情稳定,可重复性好;高原致伤组与平原致伤组均存在:(1)神经元细胞核、尼氏体和细胞器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及缺血性改变;(2)伊文思蓝荧光染料示踪血脑屏障通透性存在不同程度的血脑屏障开放;(3)存在不同程度脑水肿;(4)脑组织局部缺血缺氧,高原致伤组伤情更重,持续时间更长。结论本实验动物模型可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低能低速投射物所致的开放性颅脑创伤;高原致伤组与平原致伤组比较,损伤程度更重.持续时间更长。  相似文献   

5.
解答:高原大气压低,空气密度较平原减少,枪弹、弹片等投射物飞行阻力小、速度快,击中组织时造成的损伤重。在海拔3658m高原和351m平原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高原火器伤坏死组织清除量、伤道容积、出人口面积均大于平原。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长,高原创伤感染发生率较平原低。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建立模拟高原条件下大鼠开放性颅脑创伤的动物模型,旨在研究其伤情特点。作者选取健康Wistar大鼠200只,体重在(200±20)g,雌雄不限,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平原致伤组及高原致伤组,每组100只。各组随机抽取9只作为平原及高原正常对照组,其余动物分别制备平原及模拟高原开  相似文献   

7.
高钰琪  蒋春华  陈建 《高原医学杂志》2010,20(2):63-63,F0004
青海玉树地震救灾进入了灾后重建阶段,援建人员的高原病防护工作尤显重要。本文结合我们多年来在保障大批人群进驻高原及前期玉树地震抗震救灾实践中高原病的防治经验,从玉树地震灾区重建时援建人员挑选、高原医学知识的宣传普及、促高原习服及高原病防治措施的选用、劳动强度与轮换制度的制定、高原病防治专家组的指导作用、高原医务人员培训、当地医疗机构的建设、援建人员返回平原后的脱适应等方面提出并阐述了玉树地震灾后重建中高原病的防治策略,对保障援建人员健康和灾区重建工作顺利进行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寒地区炮兵高原驻训腰腿痛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高寒地区炮兵高原驻训腰腿痛发生状况。方法通过随高寒地区某炮兵部队开进高原驻训和发放腰腿痛问卷调查方式,对332名高寒地区炮兵高原驻训前、后腰腿痛情况进行调查。结果高寒地区炮兵驻训腰腿痛发生率57.58%,明显高于在平原驻训时腰腿痛的发生率43.94%(P<0.01),非炮手高原驻训人员腰腿痛发生率59.40%,也明显高于平原驻训时腰腿痛的发生率,其中汽车、牵引车驾驶员的发生率相对较高。腰腿痛性质以酸痛和刺痛为主,高原驻训后有所增加。结论高寒地区炮兵高原驻训高发腰腿痛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变化、特殊工作方式、高原缺氧反应及长途运输疲劳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高原地区地震灾害救援合理用氧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大批人员创伤甚至失血性休克,机体组织严重缺氧。同时,大批救援人员从平原迅速进入高原地区,急性高原病发生率高。因此,对于高原地震灾区用氧问题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高原环境下,枪弹伤远达效应所造成的远隔部位脏器损伤和多系统功能紊乱,是否与平原地区一致,目前尚未见报告。作者采用犬双后肢枪弹伤模型,系统观察了高原移居犬、高原世居犬及平原犬伤后反映心肝等脏器功能的血浆酶学指标的含量变化,目的是探讨高原环境下多脏器损伤的特点和多脏器损伤与血浆标志酶含量变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凝血纤溶系统改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原地区具有空气稀薄、氧分压低、相对温度低、紫外线照度大等特点,平原人快速进驻高原地区后,因高原缺氧体内将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改变,以适应高原的生存环境。本文检测健康青年急进高原后不同时相血液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并与平原地区健康人、世居高原健康人作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高原移居者返回平原地区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状况及趋势。方法对293名(年龄40~75岁,平均55.5岁)移居西藏拉萨地区(海拔3650m)和青海格尔木地区(海拔2780m)5~35年,并在近2年返回平原地区的高原移居者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结果 293名移居者中220名(75.1%)出现脱适应症状,涉及神经、呼吸、消化、循环等多个系统。自高原返回昆明(2200m)、北京(40m)、郑州(100m)三地的移居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1.0%、83.7%、82.4%,其中返回北京及郑州地区者的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显著高于返回昆明地区者(P<0.01)。移居高原20年以上组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发生率分别为69.2%、94.2%、93.3%,明显高于移居高原10年组(分别为47.5%、67.6%、66.7%)。拉萨地区移居者返回昆明、北京、郑州后高原脱适应症发生率分别为68.8%、92.0%、89.7%,明显高于青海格尔木地区移居者(分别为48.8%、72.2%、72.7%)。结论高原移居者从高原返回平原地区的海拔高度差越大、在高原居住的时间越长、移居地海拔高度越高,返回平原后高原脱适应症的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世界上高原地域最辽阔、居住人口最多、高原边境线最长的国家。高原环境典型表现为平均海拔较高、气压较低、空气稀薄,氧分压仅有平原地区的50%左右,平均气温低。由平原快速集结高原初期,因高原低氧、干燥、大风等影响,机体器官的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血压变化与海拔高度、劳动强度、生活方式等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探讨其发生机制。方法通过设计专门的调查表,并由指定的研究人员,通过培训后对由平原进入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的"亚习服期"血压进行测定,测定的时间点分别为平原、进入高原3、7、15、30、60 d。结果施工人员由平原进入高原后,在"亚习服期"(即出现血压明显改变,其中进入高原第3天及第7天与平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后逐渐下降,至第30天时血压开始接近平原水平,而至第60天时血压再次高于平原和第30天。与平原比较第3天、第7天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在1000例中,高原高血压发病人数202例,患病率为20.2%,且高空作业人群高原高血压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地面作业人群(P<0.01),患病率随海拔高度、劳动强度增加而增高。结论高海拔地区施工人员在"亚习服期"即出现高原高血压,与海拔高度、劳动强度、不良情绪、心理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因素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叙述了用高压液相色谱法测定高原人、高原移居平原人和平原世居人体中游离腺苷酸。西宁地区移居人群、高原世居人群和平原移居人群腺苷酸测定值与平原地区世居人群腺苷酸测定值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随队老干部,自身队员、平原移居老干部和高原世居人体四组相互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本文从机体血清中所测结果表明短期移居平原地区的机体腺苷酸变化不明显,说明高原人群腺苷酸的生物转化速度相应地比平原缓慢,这种原因可能是腺苷酸在细胞内生成减少和细胞耗能量增加造成不同人体细胞内DNA单链中多核苷损伤修复系统存在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高原适应性训练已逐渐成为我军的一种常态化训练模式。医学上的高原特指会对人体机能产生影响的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在我国泛指西藏、青海、新疆南部及四川和云南的西北部地区。与平原相比,高原地区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恶劣,具有气压低、氧分压低、昼夜温差大和紫外线强烈等特点。驻平原地区部队长途机动至高原遂行高原训练和演习任务时,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人体各系统,主要表现为高原反应、消化不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次报告了高原地区(海拔3658米)火器伤感染特点。通过32条犬动物试验研究证实,高原火器伤感染的细菌临界标准数量高要于平原地区才引起伤口感染,感染时限明显延长,光镜下发现组织挫伤区范围大,损伤重,震荡区损伤亦较平原重。这些现象与高原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关。笔者认为,本研究结果对高原平时创伤及战时火器伤的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临床问答     
问题1:高原火器伤有何特点解答:高原大气压低,空气密度较平原减少,枪弹、弹片等投射物飞行阻力小、速度快,击中组织时造成的损伤重。在海拔3658m高原和351m平原进行的动物实验表明,高原火器伤坏死组织清除量、伤道容积、出入口面积均大于平原。由于高原日照时间长、紫外线辐射强度大,气温低,不利于细菌生长,高原创伤感染发生率较平原低。高原火器伤除局部损伤重以外,高原环境机体耐受力差,血液粘滞度大,微循环差,易加重伤清,休克发生早,进展迅速,持续时间长;脑水肿发展迅速,消退缓慢,昏迷时间长,颅内高压症明显;因高原缺氧,胸部火器伤后,呼…  相似文献   

19.
人血清铁蛋白含量在不同海拔地区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不同海拔地区的健康成年男性,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了血清铁蛋白的含量,结果发现:1.由平原急进高原及由高原急下平原,人血清铁蛋白含量未见改变。2.长期移居高原及世居高原的人群,血清铁蛋白含量随海拔的增高而增高。3.平原移居高原者,血清铁蛋白含量需2-3年逐渐接近高原水平,以后增高不明显。4.长期移居高原者,返回平原居住2-3年血清铁蛋白含量方可逐步降至平原水平。  相似文献   

20.
玉树地震灾后救援过程中高原病防治的实践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勇军  周其全 《西南军医》2010,12(5):952-953
青藏高原地震频发,是我国最活跃的一个地震带,近年来在这一地区连续发生多起大地震,给高原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在高原地区开展抗震救灾与平原完全不一样,救援人员必须首先解决自身的急性高原病防护问题,才能保证在高原地区的劳动能力,才能取得抗震救灾的决定性胜利。在这次玉树地震的抢险过程中通过科学组织,积极宣传,群防群治,合理救治,做好救援人员的高原病防治工作,保证了全体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和劳动能力,为夺取玉树地震救援工作全面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对此次高原地震救治经验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