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等传统治疗都是针对肿瘤细胞本身。然而,实体瘤不同于血液系统肿瘤,必须通过血管从宿主获取营养。实体瘤由实质和间质组成,后者包括支持组织和血管,显然,针对间质的治疗措施也有间接的抗肿瘤效果。本文结合文献,概述肿瘤血管的特点及抗血管治疗...  相似文献   

2.
原发性肝、胆囊神经内分泌癌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回顾原发性肝、胆囊神经内分泌癌(PHGNC)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症状。方法 患者5例,男1例,女4例。长期腹泻4例,药物难以控制,其中伴腹痛2例;肿瘤出血,导致肝破裂1例。超声检查5例,CT检查4例,肝动脉造影检查3例。肿瘤发生在肝脏3例,发生在肝脏及胆囊1例,发生在胆囊1例。手术证实3例、活检及尸检证实各1例。结果 肝内多发肿瘤3例,单发肿瘤1例。超声表现:肝内不均匀强回声肿块2例,不均匀低回声肿块1例,内有一些小液化区,瘤体彩色血流丰富;肝内以囊性为主的巨大囊实性肿块1例;1例胆囊肿瘤表现为胆囊壁隆起性结节,无特异性征象。CT表现:肝脏内不均匀密度肿块,增强扫描肿瘤轻度强化,瘤内有一些小液化区。肝动脉造影表现:肿瘤实体部分血流丰富,瘤体明显染色;巨大囊实性肿瘤表现为瘤内无血管,周围血管受压。结论 肝神经内分泌癌影像学表现为肝内不均质肿块,内部血流丰富,肿瘤明显染色;肿瘤巨大时可发生出血、坏死、囊性变;肿瘤易发生肝内转移;肿瘤预后差。胆囊神经内分泌癌表现为胆囊壁隆起性病变,无特异性征象。患者常有腹泻、腹痛症状。  相似文献   

3.
实体瘤的免疫导向治疗主要通过单克隆抗体以及偶联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结合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许多药物对肿瘤细胞有高度靶向性杀伤作用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些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就原理、单克隆抗体、肿瘤相关靶点、单克隆抗体偶联物以及介入放射学在该领域的运用等方面对实体瘤免疫导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血管母细胞瘤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是组织起源未定的WHO分类I级的肿瘤,是由基质细胞和丰富的毛细血管组成。5%~38%的中枢神经系统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与von Hippel—Lindau病有关。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大多发生在小脑,无论肿瘤发生在小脑、脑干和大脑半球,都有相似的CT、MRI表现。瘤体常有囊性区和实质性壁结节,增强扫描壁结节有强化,而囊壁则可有或无强化。部分毛细血管性血管母细胞瘤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增强时伴有强化,实质性者通常较小。  相似文献   

5.
大鼠C6胶质瘤VEGF表达与MRI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大鼠C6胶质瘤的病理、VEGF表达的免疫组化及MRI表现 ,探讨肿瘤侵袭性生长的MRI基础及特点。材料和方法 :对 40只SD大鼠用立体定向法接种C6胶质瘤细胞 ,对成功模型进行MR扫描 ,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 ,并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C6胶质瘤为实质性肿瘤 ,早期周围脑组织无明显水肿 ,晚期水肿明显 ,瘤体中等增强 ,病理见瘤组织内有大量新生血管、血窦生成 ,瘤体周围可见新生的扩大血管腔 ,肿瘤组织内可见大量VEGF表达的血管内皮细胞 ,呈树根样深入周围组织。结论 :C6胶质瘤的侵袭性生长与VEGF高度表达以及肿瘤血管生成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兴起的树状大分子材料的结构可控,且其与细胞膜和各种活性药物分子具有独特的相互作用,因此成为构建纳米载药体系的优良材料,并在肿瘤靶向治疗领域得到了广泛研究。树状大分子作为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纳米分子,可与肿瘤靶向分子偶联,从而将活性药物分子特异性递送到肿瘤组织,如此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靶向性,并减少其对非靶组织的毒性作用。笔者就近年来基于树状大分子材料构建的纳米载药体系用于肿瘤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局部应用消痔灵抗小鼠S—180实体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局部应用消痔灵注射液治疗恶性肿瘤提供依据。方法 培育出S-180实体瘤小鼠模型,取消痔灵注射液10ml/kg给实验组小鼠瘤体注射,取瘤体标本切片光镜及电镜下观察其病理变化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消痔灵组光镜下见肿瘤组织大片坏死,血管内有血栓形成;透射电镜下见血管内皮细胞破坏,红细胞外溢,微血栓形成,对照组肿瘤组织内无此变化。结论 消痔灵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可能成为一种新型的局部抗肿瘤药物。  相似文献   

8.
肿瘤血管生成(angiogenesis)是指新生血管在肿瘤现有血管基础上形成的过程。研究证实,如果没有新生血管的支持,实体组织中的肿瘤生长直径不会超过2mm。Rak等在转基因动物肿瘤模型的实验中发现,在原位癌向浸润癌发展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新生血管生成的开始。随后大量的临床研究也证实,血管生成与肿瘤的生长、恶变、转移,以及肿瘤病人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的几年里,肿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引起了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各种抗血管生成药物现已进入各期临床试验阶段。  相似文献   

9.
实体瘤的免疫导向治疗主要通过单克隆抗体以及偶联物对肿瘤相关靶点的特异性结合发挥对肿瘤细胞的特异性杀伤作用.许多药物对肿瘤细胞有高度靶向性杀伤作用并在动物实验中证实,有些药物已经应用于临床.就原理、单克隆抗体、肿瘤相关靶点、单克隆抗体偶联物以及介入放射学在该领域的运用等方面对实体瘤免疫导向治疗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研究发现 ,肿瘤可以通过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刺激内皮细胞增殖 ,原发性实体瘤的恶性生长和转移中 ,肿瘤血管的生成起着关键作用[1 ,2 ] 。目前以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为基础的治疗手段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能否成功在体监测肿瘤血管生成状态和对治疗反应很重要 ,针对肿瘤新生血管的核医学显像和治疗方法也正在研究之中。一、肿瘤的血管生成血管生成是指从微血管床上芽生出新的以毛细血管为主的血管系统的过程。实体瘤的生长依赖于血管生成 ,肿瘤血管的生长是新血管形成的结果[3] 。血管生成不仅在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包括侵袭和转移 )中有重要作用 ,…  相似文献   

11.
颅内血管母细胞瘤的MRI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管母细胞瘤的MR I特征性表现,提高其正确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血管母细胞瘤的MR I资料,分析肿瘤的特点。结果12例肿瘤表现为囊腔结节型(70.6%),MR I表现为囊性病灶和附壁瘤结节,增强后瘤结节明显强化;5例为实质型肿瘤(29.4%),表现为实质性肿块,其内或周围可见流空血管,增强后肿瘤明显强化。结论血管母细胞瘤具有特征性的MR I表现,特别是增强扫描是评价血管母细胞瘤的最佳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的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加以分析。结果:肿瘤组织富含成簇分布的薄壁扩张血管,血管壁及血管周围有明显的透明样变性,血管之间为片状的多形性瘤细胞。罕见核分裂象,局部区域黏液变性,间质有肥大细胞等慢性炎细胞浸润。瘤细胞表达Vimentin,部分表达CD99,不表达CD34、S-100、SMA、bcl-2、EMA、CD68。结论:软组织多形性透明变性血管扩张性肿瘤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需要根治性切除和术后随访观察。鉴别诊断包括孤立性纤维性肿瘤、巨细胞血管纤维瘤、神经鞘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以及肢端黏液样炎性纤维母细胞肉瘤等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3.
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MRI诊断(附75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提高血管网状细胞瘤的CT及MRI诊断水平,作者回顾性分析了75例经CT(69例)和MRI(19例)检查的结果。结果显示,肿瘤位于小脑67例,额叶2例,颞叶l例,小脑累及延髓、枕大孔、椎管、脊髓和桥脑小脑角各l例。CT见囊性低密度伴瘤壁结节(囊中瘤)35例,囊性低密度18例,环形囊壁11例,实质性高密度4例,混合密度6例。12例MRI呈长T1、长T2信号伴瘤壁结节。手术病理,47例囊性肿瘤伴瘤壁结节0.1—3cm;单发者7l例,多发者3例,l例颞叶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合并多发性血管网状细胞的混合瘤。分析结果表明,CT及MRI对位于小脑半球或蚓部向邻近延伸生长,无“囊中瘤”特点或实质性肿瘤,结合肿瘤增强显著或瘤内有顺磁性血管流空表现,病人为中青年,病程特点,应考虑本肿瘤诊断。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放化疗结合开始成为治疗性研究的最有希望的途径。但在大多实体瘤中这一方法没有得到有意义的进展,如头颈部癌虽有大量的临床对照试验,但没有得到任何增加存活率的证据。以下两个因素可能造成这一令人失望的结果:①与大多实体瘤可用的药物效力有关;②放疗与药物对正常组织毒性的蓄积限制了联合治疗时二者的剂量。相反在对放疗化疗均敏感的肿瘤中用这二种治疗得到了益处,如淋巴瘤、胚胎性肿瘤及小细胞肺癌,对于这些肿瘤巨大肿块的照射可改善局部控制率及随之而来的长期存活率。这一文章在实验及临床资料基础上讨论放疗及化疗的剂量、方案及其最佳结合方式,尤其是对化疗敏感肿瘤的治疗。  相似文献   

15.
血管生成主要包括病理性及生理性血管生成2个方面,新生血管形成在多种疾病致病中发挥重要作用,主要包括肿瘤血管、眼底新生血管疾病(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等),在新生血管形成中自噬起到重要作用。肿瘤生长及侵袭转移与新生血管形成具有密切的相关性,自噬性细胞死亡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对血管生成造成抑制,而自噬也可以增强抗肿瘤药物作用。但是,肿瘤组织自噬水平的提高,同时会保护肿瘤组织,导致抗肿瘤药物的耐药,通过调节自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肿瘤。在眼底新生血管疾病中,自噬参与了新生血管形成,通过抑制自噬能够更有效地控制眼底新生血管。  相似文献   

16.
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影像学表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CT、MRI和DSA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例组织病理学证实的乳头状内淋巴囊瘤的CT骨破坏特点及MRI信号特征、强化方式、血液流空情况,4例同时进行DSA检查,以观察血供状态。CT采用常规横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MRI采用SE和快速自旋回波(FSE)及脂肪抑制序列,行矢状、冠状和横轴面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 (1)CT表现:肿瘤呈中心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溶蚀性骨破坏,病变内含钙化。(2)MRI表现:在未增强T1WI和T2WI,5例肿瘤内见不规则形低信号影,其中心位于颞骨岩部中后部的前庭管外口周围区;3例肿瘤周边显示高信号缘;2例囊实性肿瘤的囊性部分呈高信号,脂肪抑制像高信号不被抑制,而且其边缘更清楚;5例瘤内均见血管流空影。(3)DSA显示肿瘤主要由颈外动脉的分支供血。其中2例还有小脑前下动脉参与供血。结论 乳头状内淋巴囊瘤是位于颞骨岩部迷路后区的具有侵袭性、溶骨性、富含血管的肿瘤,它的影像学特征结合发生部位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血管母细胞瘤或Lindau 肿瘤属于罕见肿瘤。据统计占全部脑瘤的1—2%。最常见于后颅凹,约占该部肿瘤7.3—12%,亦见之椎管等。约3/4病例肿瘤主要为囊性变伴有小的壁在性实体结节,此外主要为实体性肿瘤伴有中央坏死或小囊形成。囊性变与周围组织分界清晰,而肿瘤实体部分则可侵及邻近脑组织,但其组织学均相同。此瘤之特殊伴随征象为红细胞增多症,后者见于5—31%病例。亦常常出现视网膜血管瘤(V—Hippel-Lin-dau 综合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及其血管造影三维重建(3D-CTA)对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及3D-CTA表现。结果:11例中,恶性8例、交界性2例和良性1例;肿瘤起源于空肠3例、回肠7例和十二指肠1例。CT平扫示良性间质瘤密度较均匀,恶性者密度不均,增强扫描动脉期示肿瘤均呈明显增强,良性者较均匀,恶性者不均匀,静脉期示肿瘤仍有明显增强;3D-CTA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结论:小肠间质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3D-CTA能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并有利于肿瘤定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提高诊断符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5例副神经节细胞瘤患儿的影像资料,其中男2例,女3例,平均发病年龄12岁,5例患儿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增强后的强化程度、瘤体内的血管分布、与周围组织及大血管的关系、瘤栓形成及有无转移和转移部位等.结果:本组副神经节细胞瘤的特征性CT表现为:①肿瘤均位于腹膜后;②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软组织包块影,边缘可呈分叶状,呈膨胀性生长,肿瘤体积较大;③平扫时瘤体密度略欠均匀,可见散在的小片状低密度灶(出血、坏死和囊变),瘤体内无明显钙化;④增强扫描动脉期瘤体实性部分呈明显强化,平扫低密度区强化不明显,瘤体内有大量血管穿行,瘤体血供丰富,静脉期瘤体强化程度未见明显降低,有时甚至强化更明显;⑤体动脉分支供血,供血血管可直接起自腹主动脉,也可起自腰动脉、肠系膜动脉、生殖血管、髂血管等;⑥瘤体占位效应明显,对周围的脉管及脏器有推移、挤压,也可对腹腔大血管有轻度包埋;⑦可见腔静脉瘤栓形成.试验室检查 5例患儿的NSE和尿VMA测定均不同程度升高.结论:儿童副神经节细胞瘤的CT表现具有较高特异性,尤其是增强CT表现为明显的持续强化和富血供,结合代谢物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表现,可明显提高该病的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0.
实体瘤快速生长,中央区血供不充分,导致乏氧区存在.而乏氧肿瘤细胞是影响肿瘤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乏氧显像剂能选择性地滞留在乏氧组织或细胞中,通过PET或SPECT可无创性评估实体瘤的乏氧状态,对肿瘤的治疗指导、疗效评价和预后判断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该文简要介绍了乏氧显像剂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