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癌周淋巴管密度(LMVD)与其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65例临床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IDC组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以单克隆抗体D2-40标记淋巴管内皮细胞,光镜下观察癌周LMVD.结果乳腺IDC LMVD为13.17±2.89,明显高于乳腺纤维腺瘤组织(4.21±2.7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LMVD与年龄、组织学分级、绝经状态以及雌激素受体状况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肿瘤最大直径、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和pTNM分期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LMVD组的5年DFS明显低于低LMVD组,乳腺癌LMVD与患者5年DFS呈负相关.结论MVD在乳腺IDC的扩散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选择乳腺IDC治疗方式及预测其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分析乳腺导管/小叶混合型癌(mixed ductal/lobular carcinoma)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2年12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普外科收治的35例乳腺导管/小叶混合型癌及86例IDC的临床病理资料,比较二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及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ER、PR阳性表达率及E-cadherin阴性表达率混合型癌组显著高于IDC组(χ2=4.169、8.860、12.392;P=0.041、0.003、0.000),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PR和E-cadherin是混合型癌与IDC的独立危险因素[Exp(B)=2.957,95%CI=1.250~6.991,P=0.014;Exp(B)=0.255,95%CI=0.104~0.623;P=0.003].但发病年龄、月经情况、腋窝淋巴结转移、HER-2与Ki67阳性表达、TNM分期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442、0.979、0.455、0.010、2.364,P=0.230、0.323、0.500、0.920、0.124;Z=-0.197,P=0.844).结论 乳腺导管/小叶混合型癌是兼有IDC与浸润性小叶癌临床病理特征但却独立的一种类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具有微乳头结构的乳腺黏液癌(mucinous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MUMPC)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3年9月至2008年12月192例收治且病理诊断为乳腺黏液癌(mucinous breast cancer,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病理类型分为101例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ure MBC,PMBC)及91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mixed MBC,MMBC)。在101例PMBC中筛选出35例MUMPC作为研究组,66例无微乳头结构的PMBC作为对照组(定义为pMBC组),分析各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结果   MUMPC组淋巴结阳性、Ki-67指数表达阳性患者比例较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MUMPC组患者总体5年无病生存率(disease free survival,DFS)为96.1%,10年DFS为68.9%。pMBC、MMBC、MUMPC组的5年DFS分别为100.0%、91.9%、100.0%,10年DFS分别为91.8%、56.2%、73.0%,三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1),对MUMPC预后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发现,病理淋巴结分期为DFS的影响因素(P=0.006)。   结论   MUMPC的预后与pMBC相比较差,与MMBC相比较好。MUMPC患者中淋巴结分期是唯一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对预后较差的患者,应予以更加积极的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并探讨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formation,EMT)指标E-钙黏蛋白(E-cadherin)与波形蛋白(Vimentin)在MBC和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of the breast,IDC)中的差异性表达。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MB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同时选取与上述MBC临床病理特征匹配的16例IDC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上述两组病例癌组织中ER、PR、HER-2、Ki-67、E-cadherin以及Vimentin的表达情况。结果:16例MBC中4例为纯鳞状细胞癌,4例为鳞状细胞癌伴有非特殊性浸润性癌,7例为梭形细胞癌,1例为混合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51岁,中位最大直径3.8 cm,淋巴结阳性率43.8%;ER/PR阳性率为0,HER-2阳性率为18.8%,13例为三阴性乳腺癌。E-cadherin在MBC组中的正常表达率低于IDC组(0% vs 37.5%,P<0.05);Vimentin在MBC组中表达增加,强于IDC组(P<0.05)。结论:MBC是一种罕见的特殊类型的浸润性乳腺癌,形态学异质性明显,激素受体低表达,分子分型以三阴性癌为主;另外MBC中EMT程度明显高于IDC,故其预后较IDC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黏液癌(mucinous breast carcinoma,MBC)的MRI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黏液癌患者75例,其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Pure MBC)患者54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Mixed MBC)患者2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MRI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在两组乳腺癌患者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比较,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更多表现为淋巴结阳性(P=0.002);在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检查方面,肿块平均大小及肿块边缘、形态、强化方式、强化程度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了解乳腺黏液癌的MRI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可帮助临床医师预测乳腺黏液癌及其亚型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导管/小叶混合癌(IDC-L)与浸润性小叶癌(ILC)及浸润性导管癌(IDC)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乳腺癌数据库中有完整临床病理资料与随访资料的IDC-L、ILC与ID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的差异。结果:共2 957例乳腺癌患者入组,其中IDC-L、ILC与IDC分别有109、177和2 671例。多因素分析显示,与IDC-L相比,IDC患者多中心病灶和脉管浸润较少,而HER2阳性和Ki-67高表达较多(P<0.05);ILC患者发病年龄较大、脉管浸润较少(P<0.05)。IDC-L患者的5年无乳腺癌生存率(BCFI)(82.1% vs 90.7%,P=0.040)和总生存率(OS)(91.0% vs 94.4%,P=0.029)比IDC患者差;但与ILC患者(BCFI:84.1%,P=0.803,OS:92.6%,P=0.803)无明显差异。多因素生存分析显示,病理类型、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以及分子分型是影响患者BCFI和OS的独立因素(P<0.05),IDC-L较IDC患者有较差的BCFI(HR=1.67,95%CI:1.02~2.70,P=0.042)及OS(HR=1.89,95%CI:1.04~3.45,P=0.037)。结论:IDC-L临床病理特征与ILC相似,但与IDC有较多不同;IDC-L预后劣于IDC,与ILC无明显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乳腺浸润性小叶癌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8年12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收治的125例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结果 125例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中位年龄45岁(27~76岁),诊断时肿块超过3 cm者占61.6 %(77/125),51.2 %(64/125)患者区域淋巴结阳性,80.8 %(101/125)患者为Ⅱ期以上,89.6 %(112/125)患者的激素受体阳性。中位随访58个月(11~222个月),此时有32例出现复发及转移,18例死亡。生存分析显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82.2 %和87.3 %。多因素分析显示,是否进行内分泌治疗是影响浸润性小叶癌的唯一预后因素。结论 乳腺浸润性小叶癌患者在发病中位年龄上与其他病理类型乳腺癌无明显差异,诊断时呈现肿瘤较大和淋巴结侵犯较多是该病的一个特点,激素受体阳性率高是该病的另一个特点。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没有显著影响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收集2005年1 月至2015年1 月55例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诊治MBC 患者完整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MBC 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MBC 患者根据淋巴结是否转移分为淋巴结阳性组(13例)及淋巴结阴性组(39例);根据术后是否接受化疗、放疗及内分泌治疗,将其分为化疗组(40例)和非化疗组(15例)、放疗组(12例)及非放疗组(43例)和内分泌治疗组(5 例)及非内分泌治疗组(50例)。 并且每例MBC 患者与3 例同期年龄及临床TNM 分期情况基本类似,均接受手术治疗的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170 例匹配。结果:MBC 患者5 年无疾病生存率(disease-free survival,DFS)和总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45.0% 及48.2% ,显著低于TNBC 患者5 年DFS 74.7% 及OS83.5% ,且两者之间比较5 年OS和DFS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01)。 肿瘤大小、淋巴结是否转移及接受化疗与否是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重要因素。化疗组5 年OS和DFS 明显高于非化疗组的OS(P = 0.008)和DFS(P = 0.033)。 淋巴结阳性组的MBC 患者接受放疗可明显提高其5 年OS(P = 0.030)。 结论:MBC 是一种侵袭性强的罕见的乳腺癌特殊类型,预后较TNBC 差,化疗使其5 年OS及DFS 获益,且以铂类为基础的化疗方案可使患者获益更大,对淋巴结阳性患者应行术后放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细胞凋亡抑制因子簇集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0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0例乳腺增生和10例乳腺癌旁组织(距癌组织≥4 cm,组织学结构正常)标本中簇集蛋白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与乳腺癌各临床病理学参数间的关系。结果 簇集蛋白在乳腺癌旁正常组织、乳腺增生及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0、20.0 %(4/20)及71.4 %(50/70),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的簇集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乳腺增生(χ2=17.143,P<0.05)及乳腺癌旁正常组织(χ2=19.048,P<0.05);簇集蛋白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阳性表达率显著升高(χ2=4.667,P<0.05)且与组织学分级(χ2=5.233,P<0.05)及淋巴结转移情况(χ2=4.667,P<0.05)有关,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及组织学类型无关(χ2值分别为0.024、0.406、0.091,均P>0.05)。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组织中簇集蛋白与ER、PR的表达负相关(r值分别为-0.362、-0.290,均P<0.05),与C-erbB-2的表达无相关性(r=0.129,P>0.05)。结论 簇集蛋白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促进作用,可能成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诊断中的标志物,并有望成为乳腺癌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0.
刘仪萱  姚峰 《现代肿瘤医学》2021,(21):3766-3769
目的:分析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with microinvasion,DCIS-MI)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式等。方法:回顾性分析5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伴微浸润及508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两组患者的年龄、月经情况、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受体(progestrone recepto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HER-2)、肿瘤细胞增殖活性标志物(Ki67)的表达情况、分子分型、治疗方式及预后。结果:DCIS-MI组和IDC组患者在年龄上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在已绝经及淋巴结转移阳性比例均低于IDC组(P<0.05);DCIS-MI组Ki67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IDC组(P<0.05),ER、PR及HER-2阳性表达率与ID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Luminal A型比例高于IDC组,而Luminal B(HER-2-)型比例低于IDC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分子分型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DCIS-MI组患者单纯乳房切除术比例(10.9%)显著高于IDC组(0.8%)(P<0.05)。DCIS-MI患者主要采用的手术方式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和全乳切除+腋窝淋巴结清扫,其比例分别为60.0%、16.4%,与IDC组患者采用相同手术方式的比例(67.3%、19.9%)无显著差异。DCIS-MI组化疗比例、放疗比例均低于IDC组(P<0.05),而两组患者在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及中药治疗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CIS-MI组和IDC组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分别为97.0%和8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4.962,P=0.026)。结论:与IDC患者相比,DCIS-MI组患者绝经前状态比例高、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及Ki67阳性率更低,Luminal A型比例更高而Luminal B(HER-2-)型比例更低;DCIS-MI组患者行单纯乳房切除术比例更高,放疗及化疗比例更低,其预后更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检测CD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表达的情况,探讨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及对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90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D24的表达情况,分析CD24与食管鳞状细胞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CD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χ2=0.832,P<005)。CD2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阳性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有无脉管浸润、组织学分级无关(χ2分别为0.741、0.361、0.930、8.858,均P>0.05),而与淋巴结转移(χ2=12.349,P=0.000)、TNM分期(χ2=10.804,P=0.005)和浸润深度(χ2=13.94,P=0.007)呈正相关;不同CD24表达组之间(+、++、++)的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95 % CI)分别为2.105(61.022~69.273),2.313(55.108~64.176),1.286(32.388~37.429),CD24表达强阳性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生存率明显低于CD24表达强度较低组。CD24、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是影响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CD24可能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发展的恶性进程,其高表达提示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预后不良,有望成为一个新的相对独立的食管鳞状细胞癌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乳腺黏液癌(mucinous carcinoma, MC)的临床病理特征、分子表型及预后情况。   方法   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病理证实的乳腺黏液癌242例, 并随机选取同时期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 IDC)300例作为对照,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情况。   结果   乳腺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在淋巴结转移、超声诊断准确率、p53表达及无病生存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而在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肿瘤直径、总生存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乳腺黏液癌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分子分型、总生存率、无病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乳腺黏液癌预后较好, 单纯型黏液癌与混合型黏液癌有不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 对乳腺黏液癌进行亚型分型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分析乳腺黏液癌(breast mucinous carcinoma,MBC)的X线影像学特征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临床资料完整的乳腺黏液癌患者75例,其中单纯性乳腺黏液癌(pure MBC)患者54例,混合型乳腺黏液癌(mixed MBC)患者21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X线影像学表现和临床病理特征.结果:在两组乳腺癌患者中,单纯型乳腺黏液癌与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比较,混合型乳腺黏液癌更多表现为淋巴结转移阳性(P=0.002);在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ER、PR、HER2水平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钼靶x线检查,肿块平均大小及肿块边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而患者年龄、肿块形态及微钙化特征组间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了解乳腺黏液癌的X线影像学及临床病理特征,可帮助临床医师预测乳腺黏液癌及其亚型和患者的预后,有利于制定最优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与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的关系,并探讨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76例经活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乳腺癌患者,根据ER和PR表达情况分为观察组(ER、PR均阴性,32例)和对照组(除外ER、PR阴性者,44例),行TEC方案化疗4个周期后,评价两组化疗疗效,并比较两组3年总生存率及3年无病生存率。结果 给予NAC后,观察组完全缓解(CR)率(65.6 %,21/32)及总有效率(87.5 %,28/3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9.5 %,13/44;72.7 %,32/44)(χ2=4.670,P=0.034; χ2=6.400,P=0.011),其中获得病理完全缓解(pCR)的患者(31.3 %,10/32)亦显著多于对照组(9.1 %,4/44)(χ2=4.862,P=0.031)。观察组与对照组获得pCR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75.6 %、76.0 %)及3年无病生存率(64.3 %、72.2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4,P=0.271; χ2=1.86,P=0.190);而观察组未获得pCR者3年总生存率(42.9 %)及3年无病生存率(47.1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63.4 %、68.0 %)(χ2=4.20,P=0.037;χ2=5.33,P=0.021)。结论 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ER及PR阴性表达是独立的预后不良的分子生物学指标。ER及PR阴性乳腺癌患者NAC的临床缓解率高,其中获得pCR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Galectin-3和p-AKT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97例乳腺IDC和20例乳腺腺病组织中Galectin-3和p-AKT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Galectin-3和p-AKT表达在乳腺IDC(阳性率分别为84.5%、77.3%)和良性病变中(阳性率分别为25.0%、3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乳腺IDC中,死亡组Galectin-3和p-AKT表达(97.1%、91.4%)明显高于生存组(77.4%、69.4%)(P〈0.01),p-AKT表达与淋巴结转移相关(P〈0.01),Galectin-3和p-AKT表达与乳腺IDC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无关,与年龄相关;Galectin-3表达和p-AKT表达呈正相关(r=0.606,P〈0.05)。结论乳腺IDC中Galectin-3和p-AKT表达可能促进肿瘤演进,高表达Galectin-3和p-AKT的乳腺IDC具有更高侵袭性和淋巴结转移能力,并提示预后不佳。对Galectin-3和p-AKT作用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可能使其成为乳腺IDC患者个体化治疗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与乳腺黏液腺癌的分子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6例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患者和25例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分子分型特点及生存情况.结果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与乳腺黏液腺癌患者在发病年龄、肿瘤大小、TNM分期、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及分子分型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转移、Ki-67表达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与乳腺黏液腺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6.7%、80.0%.结论 乳腺原发性印戒细胞癌比乳腺黏液腺癌更具侵袭性,淋巴结转移率高,Ki-67表达水平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乳腺髓样癌(MC)的分子亚型和免疫表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9例MC及180例中高级别非特殊型浸润癌(NST)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根据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Ki-67的表达进行近似分子分型.比较两组病例中基底样亚型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P53、Ki-67及CD57的表达情况.结果 MC与NST组中基底样型分别占58.6% (17/29)和12.2% (22/180).两组基底样型癌P53、Ki-67、E-cadherin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57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8.2% (15/17)和31.8%(7/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淋巴结转移率均较低,而远处转移率分别为23.5%(4/17)和68.2% (15/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乳腺肿瘤中MC较少见,其组织学分级高,分子亚型以基底样型居多;与其他基底样型乳腺癌相比预后较好,可能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桩蛋白(Paxillin)和天冬氨酸特异性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中的表达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检测术中切除的原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和距癌灶约5 cm处正常乳腺组织中Paxillin和Caspase-3的表达,统计学分析两者间及其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病理特征的关系。   结果  Paxillin在IDC组的表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aspase-3在IDC组的表达低于正常乳腺组织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IDC组中,Paxillin的表达与Her-2状态相关,2种蛋白的表达与乳腺IDC的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相关,2种蛋白在IDC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32,P=0.013)。   结论  Paxillin和Caspase-3的的异常表达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发生、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且与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DC)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乳腺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方法 对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3年至2013年收治的28例乳腺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并绘制生存曲线。结果 全组患者均为女性,发病年龄30~89岁,中位年龄53.5岁;肿瘤平均大小为3.3 cm。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 ER)、孕激素受体(progesterone receptor, 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uman epi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 Her-2)阳性率分别为10.7%、10.7%、3%。8例患者发生复发或转移,6例因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8例患者中位随访40月,5年生存率和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64.9%和61%。结论 乳腺伴间叶分化的化生性癌发病率低,侵袭性强、受体阳性率低,且治疗后早期容易出现复发或转移,预后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散发性乳腺浸润性导管癌(invasive ductal carcinoma,IDC)(breast cancer 1 BRCA1)基因的表达及其与其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三步法检泖167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53例乳腺腺病患者的石蜡标本BRCA1的表达。从病理科的档案提取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ER,PR,Her-2表达结果,分析BRCA1的表达和患者的年龄,肿物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及ER,PR,Her-2表达的关系。结果:BRCA1蛋白在IDC组织表达率56.7%(38/67),癌旁组织表达率80.0%(36/45),乳腺腺病组织表达率92.5%(49,53)。阳性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IDC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乳腺腺病组织比较,BRCA1阳性表达率均下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BRCAI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r=-0.137,P〈0.05),与ER、PR、Her-2的表达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439,-0.250,-0.363,P〈0.05),与年龄、肿物大小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BRCA1蛋白可作为估计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