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侯志梅  王婷 《新疆医学》2010,40(4):24-26
2型糖尿病主要的病理生理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2型糖尿病患者在确诊时,胰岛β细胞功能往往已减退50%。磺脲类药物作为一线治疗药物,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来控制高血糖,但随着病情发展,部分患者会出现继发性口服降糖药失效,此时尽早加用基础胰岛素治疗,尽快将血糖控制达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23例磺脲类药物(SU)治疗有效及17例磺脲类药物(SU)继发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对所有入组患者进行基础-餐时量模式胰岛素强化治疗2周,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的变化。以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30min内C肽曲线下面积(AUCCP30)及120min内C肽曲线下面积(AUCCP120)分别反映胰岛素分泌第一时相变化及总量。结果 胰岛素强化治疗后,三组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指标AUCCP30、AUCCP120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能改善不同时期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尤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改善更明显,从而强调胰岛素强化治疗应作为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新野县中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初诊的100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接受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比较两组血糖控制及胰岛β细胞功能。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糖控制效果好于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实施胰岛素强化治疗,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好,胰岛β细胞功能改善明显,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选择126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成早期胰岛素治疗组(胰岛素组)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后所有患者均检测胰岛β细胞功能,并随访观察早期胰岛素治疗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胰岛素组较对照组胰岛β细胞功能明显改善(P<0.05),随访1~4年,胰岛素组仅通过饮食控制或小剂量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就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而对照组大部分需要2种以上口服降糖药物或联合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的血糖控制。结论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并可获得长时间良好的血糖控制,延缓糖尿病病程的进展。  相似文献   

5.
糖尿病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迅速增长,尽管目前已有多种治疗药物,但糖尿病治疗的达标率只有约40%[1].2型糖尿病是慢性进展性的疾病,随着胰岛β细胞功能不断恶化,患者的血糖控制势必越发困难[2].  相似文献   

6.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 发现,在接受磺脲类药物治疗的糖尿病患者中,每年约有5%-10%的患者出现磺脲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SF),近60% 的患者在6年内需接受胰岛素治疗或联合治疗。临床上常用的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磺脲类药物可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含有胰岛自身抗原的分泌颗粒的释放, 可能会促进胰岛细胞衰竭。虽然,胰岛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短期不同干预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和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方法 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22例,随机分为单纯饮食运动治疗(对照组)5例、胰岛素泵治疗组(CSII组)6例、胰岛素多次注射治疗组(MDI组)5例及口服降糖药治疗组(OHA组)6例.短期治疗2周,采用自身前后对照,观察胰岛β细胞功能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随访短期强化血糖控制治疗对长期血糖控制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CSII组、MDI组和OHA组治疗前后静脉葡萄糖试验中葡萄糖曲线下面积、胰岛素抵抗指数明显下降,胰岛素第1时相分泌功能、β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升高(P<0.05).2例CSII组患者仅采用饮食控制(1例1年,1例2年)、1例MDI组患者2年未使用任何降糖药物即可控制血糖.结论 短期强化血糖控制可以显著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减轻胰岛素抵抗,使患者回到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更早期阶段.强化胰岛素治疗组得到的缓解时间比OHA组更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那格列奈治疗门诊2型糖尿病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门诊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糖尿病患者22例,于睡前皮下注射甘精胰岛素,三餐前口服那格列奈治疗4周,观察治疗前后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空腹及餐后2h血糖明显下降,HomaA降低及Homaβ升高。结论甘精胰岛素联合那格列奈治疗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糖尿病的疗效好,安全,方法简单易行,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章晓红 《浙江医学》2007,29(3):267-268
2型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磺脲类降糖药后,药物疗效逐渐下降,且随着病程延长,其胰岛β细胞功能逐渐减退,致使血糖不能有效控制。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06年3月对其中42例口服足量磺脲类降糖药后空腹血糖仍大于10mmol/L,糖化血红蛋白(GH-bA1c)>9%的患者,使用门冬胰岛素30(诺和锐30特充)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1 作用机理1.1 胰腺内的作用 ①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和分泌胰岛素 磺脲类降糖药可刺激胰岛的β细胞,使其增加胰岛素的分泌.磺脲类药物的降糖作用与胰岛β细胞表面有磺脲类高亲和力受体有关,此类药物对于β细胞有功能者效果好,而对胰腺切除或I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完全丧失者无效.②动物试验还证明磺脲类药物有促进胰岛β细胞增生及新生胰岛形成的作用,并有抑制α细胞分泌胰高糖素和  相似文献   

11.
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每年发生率约 5%~ 1 0 % ,连续用药 5年后可达 40 %~ 50 % ,成为 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上常见而棘手的问题。糖尿病治疗主要的目的之一是减少和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因此对于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患者应尽早改换治疗方法 ,将血糖控制在良好水平。我们对口服磺脲类药物继发性失效的患者 50例 ,改用诺和灵 R( NO-VOL IN)治疗后的疗效进行了观察。1 临床资料  本组 2型糖尿病 50例均为住院患者 ,符合WHO糖尿病诊断标准 ,男 2 8例 ,女 2 2例 ,年龄 41~ 72岁 ,病程 4~ 1 8年。在严格饮食控制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人数的不断增加,此疾病已引起全世界的重视.尽管推出了一系列新的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制剂,但在全球范围内2型糖尿病(T2DM) 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英国糖尿病前瞻性研究(UKPDS)指出,尽管 T2DM 患者在确诊后控制饮食,服用磺脲类药物、二甲双胍药物或胰岛素进行治疗,但胰岛β细胞功能仍会继续恶化,这使得日后血糖仍会逐渐地失去控制,进而需要增加更多、更强烈的联合用药并最终使用胰岛素[1].  相似文献   

13.
第二代磺脲类(Sus)药物是治疗2型糖尿病控制高血糖常用口服药之一。2例患者在口服Sus类格列齐特(达美康)期间,因继发感染选用青霉素诱发药物性低血糖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蛋白质激素,初诊2型糖尿病(T2DM)患者其残存的β细胞功能较差,这为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使用外源性胰岛素提供了依据.有报道显示,胰岛素泵治疗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诱导长期的糖代谢控制[ 1-2].现将胰岛素泵治疗对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胰岛素抵抗、血清炎性因子、糖脂代谢的影响报道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经2周短期应用胰岛素泵治疗的初诊2型糖尿病(T2DM)1年后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变化。[方法]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32例经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强化治疗2~4周后,继之分别以胰岛素、口服降糖药(OHA)、单纯生活方式控制血糖,观察1年后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敏感性的差别。[结果]CSII治疗2周期间胰岛素用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治疗后1年的FPG、2hPBG、HbA1c、FCP、2hCP、HOMA-β、HOMA-IR平均值各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1年后转归为:18例(56.25%)仅予生活方式干预;14例(43.75%)予OHA,无1例应用胰岛素。[结论]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T2DM患者应用短期CSII治疗,1年后不需再用胰岛素治疗,且多数患者不需应用任何降糖药物,仍可获得满意血糖控制,胰岛β细胞功能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6.
正UKPDS研究显示从葡萄糖耐量异常到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按每年8%的速率递减;当血糖升高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其胰岛β细胞功能已丧失50%以上[1];而2008年的ADA Banting奖Ralph A Defronzo的研究提示了更可怕的数据,胰岛β细胞衰退的进程比想象的更早,在IGT阶段几乎丧失了80%的β细胞功能[2]。针对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的核心机制,应尽早启用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的药物,以改善或延缓胰岛β细胞进行  相似文献   

17.
对2型糖尿病而言,尽管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但只要血糖升高到足以诊断糖尿病的程度,胰岛素(INS)分泌不足便成为主要矛盾.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结果表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其β细胞功能已丧失达50%左右,而且以后每年以4.5%的速度下滑,10年以后它就不可能再分泌胰岛素了.单纯生活方式的改善和饮食治疗仅有16%的患者血糖控制水平达到糖化血红蛋白<7%,1年后,仅剩8%.随着病程延长,无论磺脲类或是双胍类,还是单纯使用INS降低血糖,β细胞功能仍继续呈减退趋势,但尽早使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改善β细胞功能[1,2].鉴于目前许多糖尿病患者拒绝胰岛素治疗,本研究选择新诊断的糖化血红蛋白≥10%的2型糖尿病患者以口服降糖药治疗对照观察胰岛素常规强化治疗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大部分 (70 %~ 85 % )在就诊初期即需用口服降糖药物治疗[1] ,并且随着病程的逐步进展 ,胰岛素抵抗的加重及胰岛 β细胞功能的减退 ,多数患者需要 2种或以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获得满意控制。本文将简单介绍临床常用的几种口服降糖药 ,并重点阐述几种不同的联合用药方案。一、临床常用的口服降糖药1 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的药物 :磺脲类 :作用机制主要是与胰岛β细胞表面的磺脲类受体结合 ,关闭三磷酸腺苷敏感的钾通道 ,使细胞内钾离子外流减少 ,细胞膜去极化 ,钙离子内流 ,从而促进胰岛素的分泌。主要适用于非肥胖而又有一…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胰岛B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胰岛素抵抗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只有有效地减轻胰岛素抵抗才能更好地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格列美脲为第3代磺脲类降糖药物,与传统磺脲类药物相比,格列美脲是促胰岛素分泌剂,但同时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可显著降低血糖[1-2].本研究旨在观察格列美脲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效果及其对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金惠玲 《浙江实用医学》2005,10(5):327-327,331
目的探讨血糖控制对2型糖尿病胰岛β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坚持胰岛素治疗6个月后,停用胰岛素72小时,测定治疗前后血糖、胰岛素、C肽水平及糖基化血红蛋白(HbA1c),血浆葡萄糖测定用氧化酶法,胰岛素、C肽测定用放免法,HbA1c测定采用金标法.结果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后,HbA1c下降,胰岛素、C肽释放水平提高(P<0.01).结论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可得到改善,初发2型糖尿病高血糖时用胰岛素治疗对胰岛β细胞功能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