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梅毒血清固定患者6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特点、产生原因和相应对策.方法 选取66 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其临床资料,同时应用流式细胞仪对其中32 例患者(观察组)及同期30例正常对照者(对照组)外周血T 细胞亚群及NK 细胞进行检测.结果 66 例中Ⅰ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4 例(6%),Ⅱ期梅毒发生血清固定9例(13.6%),潜伏梅毒发生血清固定53 例(80.32%).血清固定RPR 阳性滴度为1∶1~1∶32.其中1 例确诊为Ⅱ期眼梅毒,4 例脑脊液同时有RPR、TPHA阳性,确诊为无症状神经梅毒.梅毒确诊后初治:9 例(13.6%)选用口服红霉素、四环素或阿奇霉素替代疗法,6例(9%)存在不规则用药情况.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细胞无明显变化(P >0.05),CD8+细胞显著升高(P<0.01),NK 细胞及CD4+/CD8+明显降低(P<0.01).结论 梅毒感染早期未及时规范治疗、用药不规范或以替代药物治疗、无症状神经梅毒和潜在感染灶存在可能是导致梅毒血清固定的重要原因.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免疫抑制与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梅毒是苍白螺旋体所致的慢性系统性感染.梅 毒患者经抗梅治疗后,非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在一 定时间内不转为阴性,称为梅毒血清固定.梅毒血 清固定患者,如无临床复发征象,应考虑检查脑脊 液,以除外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可能.为探讨梅毒血 清固定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脑脊液检查结果,对近 2年 于我科就诊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基本资料总结分 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66例二期梅毒临床分析马成林傅君1马辉1(第二临床学院皮肤科,沈阳110003)关键词梅毒二期梅毒占各类梅毒的40%以上,其梅毒疹形态复杂,类型多变,易发生误诊。本文对66例二期梅毒分析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病例来源来自1994~1997年...  相似文献   

4.
摘要:目的通过临床分析及细胞免疫功能检测,探索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分析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与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初始滴度、疾病分期、治疗用药的关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54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与32例正常健康对照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比例。结果一期梅毒血清固定者占1.85%(1/54),二期梅毒占11.11%(6/54),隐性梅毒占87.04%(47/54);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51例均应用苄星青霉素规范驱梅治疗,2例因青霉素过敏应用四环素替代治疗,1例一期梅毒应用罗氏芬治疗;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D4+细胞比例(32.37±5.49)及NK细胞比例(18.39±7.93)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37.34±8.19,P〈0.05;22.84±8.47,P〈0.05)。结论隐性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高。CD4+T细胞及NK细胞减少可能与梅毒血清固定有关。  相似文献   

5.
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循证医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佳妍 《医学综述》2007,13(3):240-240,F0003
为给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对国内1995~2005年有关梅毒血清固定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循证医学分析,结果缺少A级文献,B级文献1篇,属基础研究,疗效观察3篇,均为C级文献,由于有关的文献太少且质量不高,未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充分的指导、参考。  相似文献   

6.
汤海玲  胡斌 《吉林医学》2011,32(16):3239-3240
目的:探讨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收治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在治疗后3个月、6个月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孢曲松治疗梅毒血清固定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梅毒是一种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慢性全身性传染性疾病.我国近年呈上升趋势,据报道梅毒发病率以年均37.13%的速度递增,同时妊娠合并梅毒患者病例也随之上升.国内有报道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16.07%-17.5%.为了解梅毒血清学固定孕妇对胎儿的影响,就昆明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0月至2013年11月2a间所收治的2例患者作相关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6):573-575
目的:分析血清复发梅毒的临床与脑脊液特征,并探讨其与神经梅毒的关系。方法:对24例血清复发梅毒患者行腰穿,进行脑脊液常规、生化、梅毒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实验(TRUST)、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检测。结果:24例患者中,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4例,疑似神经梅毒患者9例。脑脊液白细胞计数升高(≥5×106/L)10例,占41.7%。脑脊液蛋白升高(>0.5 g/L)5例,占20.8%。结论:血清复发梅毒与神经系统受累密切相关,应及早腰穿进行脑脊液检测排查神经梅毒。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梅毒血清固定的增加导致梅毒治愈面临新的挑战,再加上社会因素的影响,这一现象已成为一个重要的临床和社会问题。虽然已经提出了关于其形成原因的各种理论,但确切的发病机制仍然未知。自梅毒螺旋体完整基因组序列的确定及CDC分型方法创建,距今已有20年,学者们对梅毒菌株分子分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推动了梅毒的研究进展。本文就梅毒菌株类型与梅毒血清固定之间的可能存在的关系做一综述,为其研究及诊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1.
陈华根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19):960-960
梅毒按病程可分为早期梅毒(Ⅰ、Ⅱ期梅毒)和晚期梅毒(Ⅲ期梅毒),因经济发展和诊疗技术的进步,临床已少见Ⅲ期梅毒。随着青霉素的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探讨梅毒患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检测梅毒血清固定患者(血清固定组)35例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CCR3、CCR5、CXCR4、CXCR3水平,并以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反应素试验血清转阴者梅毒患者(转阴组)40例及健康体检者(健康组)35例分别作为对照。比较3组外周血趋化因子受体水平。结果梅毒血清固定患者CCR3表达高于健康组及转阴组,CCR5、CXCR3表达低于健康组及转阴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转阴组与健康组比较,趋化因子受体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趋化因子受体在梅毒血清固定患者的发病、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兴业  刘伟  覃光 《右江医学》2012,40(6):859-861
<正>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交通和建筑行业也突飞猛进,发展迅速,与之相关的外伤性事件也逐年增加,而外科临床工作中尤以肾损伤多见[1]。进行2008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66例外伤性肾损伤病人,对肾损伤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具体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戴永雄  叶梓惠  覃积标  刘伟 《华夏医学》2006,19(6):1141-1142
目的探讨肾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提高其诊治效果。方法对66例肾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开放性肾损伤8例,闭合性肾损伤58例;66例中肉眼血尿46例,镜下血尿16例,无血尿者4例;合并其他脏器或组织伤16例;静脉肾盂造影36例,阳性22例(61.1%);B超检查66例,阳性56例(84.8%);CT扫描52例,阳性51例(98.1%);非手术治疗43例(65.2%),手术治疗23例(34.8%);治愈63例(95.5%),死亡2例(3.0%),病情恶化自动出院1例(1.5%)。结论血尿对肾损伤的诊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B超检查简单、快捷,可作为首选定性检查;CT扫描准确率高,可作为常规检查。非手术治疗是重要治疗方法,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和进行相应手术是处理中、重度肾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梅毒在当地的最新流行情况,为梅毒的防治工作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对2008年1月~2009年12月皮肤性病门诊诊治的273例梅毒患者的资料,从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传播途径、临床分期、发现途径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Ⅰ期梅毒患者男性明显多于女性,16~20岁年龄组患者所占比例有所增加,Ⅱ期梅毒和潜伏梅毒患者所占比例增加,性病科门诊以外发现的梅毒占较大比例。结论:应根据梅毒流行病学出现的新变化,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随着性传播疾病患者数不断增加,梅毒近年来发病数也不断增加,梅毒的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主要是皮肤损伤,极易造成漏诊、误诊。现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心血站门诊47例确诊梅毒患者血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302 例梅毒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目前梅毒发病的特点,提高对梅毒的认识,以减少误诊,改善预后。方法:对302例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2例梅毒患者,一期49例,二期233例,早期潜伏18例,晚期2例,误诊率18.21%(55/302),HIV抗体检测均阴性。经正规抗梅治疗,6个月后,血清阴转率:一期46.94%,二期39.48%,早期潜伏44.44%,晚期0%。结论:目前临床上以早期梅毒为多见,晚期梅毒将逐渐增多,对早期梅毒应规范治疗,以减少晚期梅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19.
陈星  翁瑞全  李惠 《医学综述》2006,12(7):432-433
梅毒为我国目前主要的性传播疾病(STD)之一。近年来,梅毒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随其发病率的上升,梅毒治疗后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治疗后,少数患者血清反应不阴转。这种现象谓之血清固定(sero-fixation)或抵抗(sero-resistance)。下面就其定义,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梅毒血清固定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进  李伟 《广西医学》2008,30(12):1878-1880
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在性传播疾病中其发病率仅次于非淋病性尿道炎,居第二位[1].由于其病程长,侵犯系统广,所以对健康危害极大.目前青霉素作为梅毒首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但经驱梅治疗后,有少数患者血清RPR下降到某个滴度时不再降低(BPR持续阳性),这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seroresistance).血清固定发生率近年也逐年增高,一期梅毒3.8%,二期梅毒17.5%,潜伏梅毒40.5%[2].由于梅毒血清固定原因不明,治疗困难,严重影响病人身心健康,成为梅毒治疗的难点.下面就其概念、病因、治疗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