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分析3种方法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3年4月-2008年2月,共收治四肢难治性骨不连36例39肢,男22例,女14例;年龄15~71岁,平均51.5岁;胫骨19肢,肱骨9肢,股骨7肢,尺、桡骨4肢;治疗骨不连手术次数1~4次,平均2.5次;术前X线片骨不连骨断端距离:4.5~36 mm,平均16.5 mm;下肢短缩距离:5~40 mm,平均21 mm.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19肢(联合组),自体骨髓移植联合人工骨9肢(骨髓组),自体髂骨移植治疗11肢(髂骨组).[结果] 39肢最终均达骨性愈合,均获随访12~28个月,平均18.5个月.骨愈合时间、固定物取出1个月患肢功能评分和术后X线片评分,联合组疗效优越(P<0.05).联合组骨愈合时间(5.5±1.5)个月,骨髓组骨愈合时间(6.6±1.8)个月,髂骨组骨愈合时间(7.4±2.1)个月.[结论] 自体骨髓复合人工骨联合髂骨骨膜移植治疗四肢难治性骨不连临床疗效优越.  相似文献   

2.
带血管的骨膜瓣和筋膜瓣联合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带血管的骨膜瓣和筋膜瓣联合包绕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用带血管的骨膜瓣包绕骨折端,骨膜瓣的外周再用带血管的筋膜瓣包起,临床应用63例。结果 术后3个月有大量骨痂生长。骨折线模糊;3.5-4.5个月骨折线消失,难治性骨折获得愈合。结论 应用带血管的骨膜瓣和筋膜瓣联合治疗难治性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吻合血管的骨膜瓣和筋膜瓣联合移植治疗难治性骨不连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探讨吻合血管的骨膜瓣和筋膜瓣联合移植治疗骨不连的疗效。方法 先预制家兔骨不连动物模型将54只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只。A组单纯用带血管的骨膜瓣包绕骨折端;B组单纯用带血管的筋膜瓣同法处理;C组(实验组)两者联合应用。术后1、2、4、8周分别行大体观察、X线、组织学及碱性磷酸酶检查。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临床应用63例。结果 C组愈合时间较A、B组早1-2周,且愈合率明显高于A、B两组,临床X线随访:2个月大量骨痂生长,3.5-4.5个月骨折线基本消失。结论 用吻合和管的骨膜瓣和筋膜瓣联合治疗难治性骨不连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带血管蒂骨膜移植治疗腕舟骨近端骨不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评价带血管蒂骨膜瓣移植治疗腕舟骨折端骨不连的疗效。方法:以带桡动脉茎突返支桡骨骨膜移植治疗22例腕舟骨折端骨不连。通过平均13个月的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和腕关节功能改善情况。结果:骨折愈合20例,愈合率90.9%。腕关节功能评价:优11例,良6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77.3%。结论:该术式疗效较好,操作简单,副损伤小,是治疗腕舟骨近端骨不连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骨膜瓣移位防治骨不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骨不连提供一种实用方法。方法骨不连端去除硬化骨,打通髓腔,两端骨皮质表面凿成约2cm长粗糙面,骨不连间隙小于3mm者不需植骨.大于3mm者则行开槽嵌入式植骨。于骨折线的远端或近端设计一合适大小的骨膜瓣,以有较好血运的筋膜部位为蒂,其长宽比例和移位方法均参照筋膜蒂皮瓣移位术。用移位骨膜瓣将骨折线周径的2/3~3/4良好覆盖后,再将其两端与周围残存骨膜或筋膜缝合固定,对无条件形成合适骨膜瓣者,可将其骨膜行套袖状推进或于骨折线远近端各形成一短瓣交错移位。对有细小碎骨片缺失或易发骨不连部位,如胫骨下1/3、股骨髁上、肱骨干横断骨折等则不需处理髓腔,骨膜瓣移位方法相同。结果骨不连69例,易发延迟愈合及骨不连的骨折155例。经术后6个月~20年随访(平均3年),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骨折病例均未发生骨不连。结论用带筋膜蒂骨膜瓣移位覆盖骨折线方法简便实用,可有效的促进骨折愈合预防和治疗骨不连。  相似文献   

6.
吻合血管的骨膜皮质骨瓣移植修复肱骨骨不连   总被引:18,自引:10,他引:8  
报道吻合血管的骨膜皮质骨瓣移植治疗肱骨骨不连及骨缺损。方法:1985年至1994年,采用吻合血管的髂骨骨膜皮质骨瓣修复外伤性肱骨骨不连13例。结果;13例于术后获得平均7.5个月的随访、骨不连处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2个月。结论:吻合血管的骨膜皮质骨瓣,移植后具有骨膜与骨质移植的双重效果。  相似文献   

7.
自体骨髓经皮注射移植治疗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应用自体骨髓经皮注射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22例。方法:3例肱骨、3例尺桡骨、2例股骨、13例胫骨,均为创伤后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1例右侧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术后再骨折;年龄10—67岁,平均30岁;骨折后至接受骨髓移植时间为4—18个月,平均12个月。手术时患者取俯卧位,从髂骨后翼穿刺,缓侵抽取骨髓液3—5ml,每个穿刺点间隔2cm,总量40—120ml,平均7ml;经皮注入到X线定位的骨折处。术后石膏固定4—12周,定期摄片检查。结果:2例骨延迟愈合、骨不连在术后2—9个月骨愈合,平均6个月;逐渐负重和恢复肢体活动。1例先天性胚骨假关节失败,再次手术。结论:自体骨鹤移植治疗骨延迟愈合和骨不连有效;该方法创伤小、简便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折不愈合新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自2001年6月至2005年12月以膝降血管为蒂股骨内侧髁薄层皮质骨-骨膜瓣移植治疗骨不连13 例.结果 经术后3个月(平均7个月)以上的随访,骨不连患者全部愈合,并获得满意效果,未见并发症.结论 应用膝降血管为蒂股骨内侧髁薄层皮质骨-骨膜瓣移植是治疗骨不连的一种确切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带骨膜骨皮质剥脱术加植骨在治疗长骨骨折骨不连中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6年1月至2011年7月应用带骨膜骨皮质剥脱技术加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22~54.岁,平均40岁。结果本组2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为8~26个月,平均18个月。20例骨不连均达骨性愈合,按Mayo关节评分,优15例,良3例,可2例,优良率90o//00,疗效满意。结论带蒂骨痂的“架桥”作用和自体髂骨植骨的成骨作用,与传统术式有机结合,并加以改进,取材方便、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适用于大部分长管骨骨折骨不连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效果。方法17例尺骨中下段骨不连(中段12例,下段5例)采用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进行移植治疗。结果术后临床追踪随访平均8个月(3~12个月),所有病例均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5个月(3~7个月)。术后肘关节、腕关节及手指功能无障碍。结论骨间返动脉为蒂的骨膜瓣移植治疗尺骨骨不连具有操作简便,损伤较小,血管解剖恒定,血运丰富,安全可靠,是一种治疗尺骨骨不连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1.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骨不连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3年2月至2006年10月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61例骨不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男性44例,女性17例;年龄7~70岁,平均38岁.其中5例肱骨骨不连,33例股骨骨不连,23例胫骨骨不连.骨不连的原因包括内固定失效47例,外固定失败5例,感染9例.骨不连病程为10~156个月,平均19个月.42例使用LCP钢板内固定,19例使用LISS钢板内固定.55例采用自体髂骨植骨,3例在自体植骨的同时结合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3例采用同种异体松质骨结合人工骨移植.手术前、后根据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KSS)评分对47例膝关节周围骨不连患者的关节功能进行评估,85~100分为优,70~84分为良,60~69分为一般,<60分为差.术前优29例,良8例,一般4例,差6例.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2个月;骨折均在4~6个月内牢固连接,平均愈合时间4.8个月,无内植物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膝关节KSS评分,优35例,良7例,一般1例,差4例.结论 锁定钢板内固定结合植骨术是治疗四肢长骨骨不连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椎间盘镜下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植骨治疗四肢长骨干骨不连及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3年9月~2006年9月,选择25例创伤后骨不连、骨缺损患者,其中胫骨9例,股骨13例,肱骨3例。骨不连、骨缺损引起须植骨长度1~6 cm,平均2.7 cm,均在椎间盘镜下行瘢痕清除,然后在骨缺损部位植入异体松质骨,再于髂骨取自体红骨髓15~20 ml注入植骨处。结果25例随访12~36个月,平均25个月,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症状。除2例术后内固定失败外,余23例骨不连、骨缺损均获骨性愈合,植骨生长良好,骨愈合时间4~9个月,平均5.1月,无感染及再出现骨不连。结论椎间盘镜下异体松质骨复合自体红骨髓植骨治疗骨不连和骨缺损,无须自体髂骨取骨,局部创伤小,血运破坏小,并发症少,骨愈合率高,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临床效果。方法:2001年6月至2007年12月,29例骨折不愈合采用经皮自体骨髓注射的方法治疗。男20例,女9例;年龄20~71岁,平均40岁。均为外伤性骨折,胫骨13例,股骨10例,肱骨3例,尺骨2例,桡骨1例,其中开放性11例。骨髓移植时所有患者经过手术内、外固定,髓内钉15例,钢板12例,外支架2例。病程6~12个月,平均8.5个月。骨不连类型:萎缩型26例,肥大型3例。所有病例予3次经皮自体骨髓注射,间隔1个月,骨髓注射量6~15ml。结果:29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5~22个月,平均14个月。其中4例随访至第3次注射后3个月仍然未见明显骨痂形成,判定为治疗失败,改行自体植骨术(其中3例重新内固定),随访结束。其余25例在3~8个月(平均4.5个月)内获得骨性愈合,到拆除固定时随访结束。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是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有效手段,操作简单,经济安全。但是,稳定的内、外固定是自体骨髓移植的前提,骨缺损过多,骨折间隙〉5mm,骨不连且对线对位不良需要矫正者,不适宜采用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介绍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的手术方法。方法2004年2月~2006年3月,共收治骨囊肿13例,男6例,女7例;年龄5~16岁,平均11.5岁。其中肱骨近端5例,股骨颈2例,股骨干3例,胫骨上段2例,胫骨下段1例;合并病理性骨折5例。所有患者均行瘤体刮除、异体骨与自体骨髓联合移植术,8例加行器械固定术。结果术后5例切口期愈合;8例切口引流物150ml以上,其中5例切口渗液,3例伤口延期愈合。全部获随访6个月~2年,根据Capanne标准,术后X线片达级愈合10例,级3例,时间为3.5~8个月,平均5.2个月,无1例复发;未见再骨折发生;肢体功能基本恢复。结论异体骨联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囊肿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李刚  刘智 《中国骨伤》2013,26(4):277-280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法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年龄22~68岁,平均36.8岁.骨不连部位:肱骨6例,尺骨4例,桡骨3例,股骨10例,胫骨13例.伤后距治疗时间8~24个月,平均13.7个月.增生性骨不连22例,萎缩性骨不连14例 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骨折部位负重时疼痛,肢体肿胀X线片提示骨折线清晰伴骨缺损.术后通过观察手术切口愈合、植骨区及骨髓穿刺区反应、骨折愈合、邻近的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评估手术疗效.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甲级愈合,未发现过敏和免疫排斥反应.骨髓穿刺区无感染及血肿形成.3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28个月,平均16.2个月.无骨髓穿刺区慢性疼痛、植骨区骨质感染、切口周围皮肤红肿或窦道形成.骨不连均获得骨性愈合,愈合时间3~12个月,平均6.2个月,无畸形愈合.骨不连愈合后骨折部位负重时疼痛消失、肢体肿胀消退.5例患者遗留邻近关节功能部分受限,其余患者均完全恢复.结论:骨形态发生蛋白复合物联合自体红骨髓移植在治疗四肢长管状骨骨不连中具有来源广泛、安全可靠、加速骨愈合等优点,是其理想的植骨材料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自体骨髓移植及电刺激治疗骨不连的治疗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运用自体骨髓移植联合电刺激治疗32例患者,进行3~12个月随访,对治疗方法及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经1~2个疗程治疗,3个月后X线片显示29例骨痂生长良好,6个月后X线片显示30例骨性愈合,治愈率为93.75%。结论经皮自体骨髓移植联合电刺激是非手术治疗骨不连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7.
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自体红骨髓注射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13例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患者,男8例,女5例;年龄15-60岁,平均32.5岁。骨缺损部位:胫骨7例,股骨2例,肱骨4例。采用自体红骨髓注射至骨折断端治疗,自体红骨髓经皮注射每2周1次,共5次,每月复查肢体正侧位X线片。结果:13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7.5个月。13例骨缺损完全修复,平均愈合时间4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自体红骨髓注射创伤小,疗效明确,并能缩短骨缺损修复时间,有利于促进肢体功能恢复,是治疗骨不连术后局灶性骨缺损的一种好方法。  相似文献   

18.
交锁髓内钉在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分析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的原因,探讨交锁髓内钉植骨固定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短肢畸形的优缺点。方法 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自体髂骨充填骨缺损区的术式治疗股骨干骨不连短肢畸形12例,病例随访平均20个月。结果 12例全部一期愈合,平均愈合时间22个月。肢体延长平均3.2cm。无主钉、锁钉弯曲、折断等内固定失败。结论 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的主要原因是骨折固定不牢固造成骨吸收所致。交锁髓内钉植骨固定合理可靠,是治疗股骨干缺损性骨不连短肢畸形的较理想方法,但骨愈合缓慢。植骨应避免遗留骨缺损,负重时间应向后推迟。  相似文献   

19.
胫骨骨折手术治疗后不愈合的原因及预防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杨新明 《中国骨伤》2002,15(11):661-663
目的 探讨胫骨骨折因手术治疗所致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方法。方法 对589例胫骨骨折(包括胫腓骨骨折)手术治疗,加压钢板内固定320例,其它固定方法269例,包括外固定架100例;其中121例行骨膜旋转移植,87例行带蒂或带血管复合组织皮瓣移植,112例行腓骨截骨术,97例行植骨术。结果 589例胫骨骨折仅13例发生骨不愈合,6例为坚硬的加压钢板取出后原骨折处再次发生骨折。其余均达骨性愈合,随访平均24个月。结论 正确选择内外固定装置及安放位置,保护好邻近骨膜并作骨膜放旋转移植,必要时作腓骨截骨术,胫骨中下段骨折常规植骨,胫骨骨不愈合和再骨折发生率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