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多原发性大肠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中部分患者表现为多发原发性大肠癌。可分为同时性多原发癌 (syn-chronous carcinoma,SC)和异时性多原发癌 (metachrom ous carcinom a,MC)。现就我院收治的多原发性大肠癌 15例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和诊断、治疗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诊断标准 本组资料采用 L ee提出的诊断标准 [1 ] :(1)癌灶间隔以正常肠壁 ;(2 )肿瘤与正常肠壁间有异型细胞和异型腺体组成的移行区 ;(3)癌灶必须与原吻合口无关 ;(4 )必须除外 1癌灶内另1癌灶转移复发及粘膜下播散的可能 ;(5 )不包括溃疡性结肠炎或家族性结肠息肉病患者 ;(6 )多发癌灶于同时或 6…  相似文献   

2.
研究测定大肠癌患者外周血PGE2 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1997年 11月— 1999年 3月 ,共 31例大肠癌患者 ,男 14例、女 17例 ,平均年龄 5 5 6± 11 6岁 ;按有否远处转移分为两组 ,其中同时性远处 (肝、肺等 )转移组15例 ,无远处转移组 16例 ,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 ;行根治性切除 16例、姑息性切除 13例 ,剖腹探查 2例。病理诊断DukesB期 13例 ,DukesC期 3例 ,DukesD期 15例。用PGE2 酶免药盒分别测定患者手术前后的外周血PGE2 、及术中肿瘤组织和灌流血中的PGE2 。结果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PGE2 明显升高 ,外周血PGE2 与肿瘤大小呈正相关 ,DukesD期者显著高于B、C期者。两组肿瘤静脉血PGE2 均高于伴行动脉血 ,其V A值有显著性差异。肿瘤组织的PGE2 含量较正常肠粘膜高 2 8倍。手术切除原发肿瘤两周后外周血PGE2 显著下降 ,其中根治性切除术组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姑息性切除术组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外周血PGE2 有可能视为大肠癌根治术后有否复发或转移的一项辅助性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异时性多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1年~2001年期间17例异时性多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时性多发大肠癌占大肠癌的比例为1.15%.17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14例,姑息性手术2例,探查术1例.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71.4%.结论:异时性多发大肠癌的预后较好,因此要力求根治性切除.加强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和随诊,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异时性多发大肠癌.  相似文献   

4.
仇昊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5):939-941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30例大肠癌组织、癌旁组织及其正常黏膜中端粒酶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在30例大肠癌中,端粒酶mRNA的阳性表达率为90.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黏膜组织(P<0.005)。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浸润深度、临床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以及肿瘤的分化程度无相关性。结论:端粒酶的激活在大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以将端粒酶作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通过对细胞端粒酶活性的原位检测来协助大肠癌的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5.
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郑树 《实用肿瘤杂志》1989,4(3):129-131
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大肠癌是指病灶限于粘膜层或粘膜下层而未侵及肌层者。病期的早晚不仅与治疗后五年生存率有关,且与能否保留具有生理功能的肛门密切相关。根据全国13个单位3 147例根治术后临床病理分析,大肠癌总的五年生存率为50.21%,而癌灶限于粘膜内的五年生存率则可高达96.7%。根据肿瘤是及肠壁状况,结合五年随访,大肠癌的分期为:A期(Ⅰ期)包括A_0(粘膜及粘膜下),A_1(侵及浅肌层),A_2(侵及深肌层)。虽然A_0期为早期癌,但从临床而言,常难以从症状与体征发现A_0期病变,A_0期大肠癌实际上只能由病理诊断。在临床出现症状就诊  相似文献   

6.
陈钢 《中国肿瘤临床》2003,30(4):247-249
分析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HNPCC)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0个家族27例HNPCC患者(A组)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设30例一般大肠癌为对照组(B组)进行比较。结果:<50岁患者A组占59.3%(16/27),B组占23.3%(7/30),P<0.05。脾曲以上癌灶A组为40.0%(12/30),B组为16.1%(5/31),P<0.05。大肠多原发癌A组占10.0%(3/30),B组占3.2%(1/31)。大肠外肿瘤A组6例,B组2例。结论:HNPCC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对HNPCC患者进行早期诊断及治疗,以得到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多原发大肠癌2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多原发大肠癌日益被国内外学者所重视 ,临床报告也随之逐年增加。本文总结自 1980 - 1995年我院15年间 638例大肠癌中多原癌 2 8例 ,占同期大肠癌的 4 39%。并对其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报导。临床资料同时多发癌患者 15例 ( 2 35% ) ,异时多发癌患者 13例 ( 2 0 4 % ) ,共 2 8例。其中男性 16例 ,女性 12例 ,年龄为 2 4~ 78岁。同时癌中 15例 ,其中 7例为手术检查时发现 ,8例为术前检查时发现。异时癌 13例 ,诊断间隔在半年至 10年。在多原发癌中 ,伴发结直肠息肉者 8例 ( 30 % )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及管状绒毛状腺瘤 ,息肉大多未…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时性多发大肠癌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1年~2001年期间17例异时性多发大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异时性多发大肠癌占大肠癌的比例为1.15%。17例患者中行根治性切除14例,姑息性手术2例,探查术1例。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为71.4%。结论;异时性多发大肠癌的预后较好。因此要力求根治性切除。加强对大肠腺瘤的处理和随诊,有助于及时发现和治疗异时性多发大肠癌。  相似文献   

9.
血清透明质酸与大肠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清透明质酸(HA)与大肠癌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病例分为大肠癌组(47例)、良性肿瘤组(31例)和非肿瘤对照组(40例),应用放射免疫法分别测定其血清HA水平,并分析临床分期、根治手术、淋巴结转移等与HA水平变化的关系.结果大肠癌患者血清HA水平(108.5 μg/L±31.2 μg/L)明显高于良性肿瘤组和非肿瘤对照组,P<0.01,且与肿瘤D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手术切除后HA水平则明显降低(45.3μg/L±12.1 μg/L),P<0.01.结论在一定程度上血清HA水平反映了大肠癌生物学行为,并对大肠癌的诊断、疗效判断和综合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息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18FDG-PET(18氟标记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对大肠癌分期及术后再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4例经肠镜检查初步诊断为直肠、结肠癌的患者行全身18FDG-PET检查,并在1~2W内完成手术及病理诊断。大肠癌术后18FDG-PET随访56例。结果:24例病理证实为大肠癌,23例局部18FDG摄取增高,SUVmax=7.09±3.26,2.98~12.2(SUV,Standarduptakevalue)。18FDG-PET对于肿瘤原发病灶诊断准确率为95%(23/24)。假阴性1例。单纯局部(主要为第1站)淋巴结转移8例(灵敏度8/16,50%),远处转移8例。改变33%(8/24)的患者治疗方案。56例随访病例中30例PET显示阴性,其中5例随访2年后复发,准确率83.4%。26例发现局部和/或多发转移,其中颈部淋巴结转移8例;肺及纵隔转移4例;肝转移7例;腹腔淋巴结转移11例;吻合口局部复发12例,骨转移11例。结论:18FDG-PET对大肠癌的分期和术后的再分期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端粒酶活性、PCNA在大肠癌中的表达特征,探讨其与大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运用PCR-TRAP-ELISA及免疫组化法对30例大肠癌,癌旁组织、正常大肠粘膜及20例大肠腺瘤性息肉组织端粒酶活性、PCNA蛋白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1)端粒酶活性及PCNA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正常粘膜及腺瘤性息肉组织(P<0.05);(2)大肠癌组织端粒酶及PCNA蛋白表达与淋巴结有无癌转移密切相关,伴淋巴有癌转移大肠癌患者端粒酶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癌转移者(P<0.05);(3)端粒酶活性与PCNA表达密切相关。结论:(1)端粒酶的检测不仅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而且对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PCNA的过度表达可能是端粒酶激活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大肠腺瘤异型增生是肠癌的重要癌前病变,尤其重度异型增生易发展成癌或与癌并存。在形态上重度异型增生有时又难以与高分化腺癌区别,有人认为此病变为良恶性交界性病变,因此寻找能反映恶性变的标记物对肠癌的防治是很重要的。为此,本文应用抗人大肠癌单克隆抗体MC_3对79例大肠腺瘤异型增生(轻度26例、中度39例、重度14例及可疑癌7例);34例大肠癌及5例正常大肠粘膜组织做免疫组化PAP法染色;检测肠癌相关抗原在各类肠腺瘤粘膜中异型增生不同程度中的差异及其意义做初步研究。另外,本文对肠镜活检HE原切片在免疫  相似文献   

14.
大肠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与E-钙粘素的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定性检测大肠癌组织缝隙连接蛋白 (Cx4 3)与E 钙粘素 (E Cad)的表达 ;定量测定正常上皮与大肠癌细胞间缝隙连接通讯 (GJIC)。方法 鼠大肠癌与对照组织中Cx4 3和E Cad的表达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GJIC用荧光漂白恢复法检测。结果 大肠癌Cx4 3和E Cad阳性率 (40 % ,4 3% )明显低于对照组织(90 % ,87% ) ,33%肿瘤标本二者皆不表达 ,该组肿瘤的分化度也较差 ;大肠癌细胞HR ,Lovo ,HT 2 9间GJIC明显低于正常上皮细胞。结论 在鼠大肠上皮细胞恶变过程中伴有Cx4 3与E Cad的表达抑制或缺失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大肠癌300例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收集1963年9月~1988年2月间住院经病理确诊的2057例大肠癌.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300例(占14.58%).对老年人肠癌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并与中青年肠癌(1757例)比较.提示:老年人大肠癌60岁~69岁男性居多,以肛管、直肠为好发部位(占83.3%);病理组织学类型以分化较好的癌居多;临床分期较早者其百分率高于中青年大肠癌.根治性手术成功率、手术死亡率及5年,10年存活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肠癌作根治术与未作手术组比较3年生存率差异显著.因此,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作根治术可提高老年人大肠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大肠癌及大肠腺瘤患者血清中IGF-Ⅱ表达水平,探讨其在大肠癌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13例大肠癌患者、33例大肠腺瘤患者(其中伴轻、中、重度异型增生分别为13例,11例,9例)、10例健康人血清中IGF-Ⅱ水平.结果:IGF-Ⅱ在大肠癌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大肠腺瘤及健康人,三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IGF-Ⅱ血清含量测定可作为大肠癌早期诊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CD147和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血清水平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CD147和MMP-2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和大肠癌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大肠癌侵袭和转移的相关性,及二者间的相互联系。 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结合图像分析软件检测44例大肠癌、癌旁和正常对照组织中CD147和MMP-2的表达及半定量测定。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44例大肠癌患者血清中CD147和MMP-2的水平,并设36例健康对照。 结果: 大肠癌组织CD147和MMP-2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和正常对照组织,其表达与肿瘤分型、分化程度未见相关,而与转移密切相关。大肠癌患者血清CD147和MM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伴转移组血清中CD147水平显著高于无转移组;低分化组中MMP-2水平显著高于高、中分化组。两者在组织定量和血清水平呈正相关。 结论: 大肠癌组织、血清中CD147高表达及高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大肠癌发展程度及转移状态,其促MMP-2激活和表达增高的作用可能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在大肠癌诊断和预后判断中的应用.方法:收集本院自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收治的102例大肠癌患者,以5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分别检测其血清肿瘤标志物CEA、CA125、CA19-9和CA724的水平.观察肿瘤标志物水平与大肠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联合检测对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的影响.结果:在大肠癌患者中,各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其水平高低与大肠癌的临床分期和肿瘤的分化程度密切相关.联合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水平可显著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敏感度.结论:联合检测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大肠癌的诊断和判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肿瘤血管形成的参数 微血管计数与大肠癌肝转移的关系。方法 :应用鼠抗人Ⅷ因子抗体免疫组化法染色后微血管计数回顾性研究了 72例进展期大肠癌组织标本 ,其中 12例有肝转移。结果 :无肝转移的大肠癌微血管计数平均值为 31 7± 11 6 ,而发生肝转移的大肠癌微血管计数平均值为 35 9± 11 5 ,明显高于无肝转移的大肠癌 (P <0 0 1)。复发的 8例MVD值 35 2± 10 7,显著高于未复发的MVD值 31 9± 11 3(P <0 0 1)。结论 :用免疫组化印迹方法对大肠癌微血管计数显示 ,微血管计数与大肠癌肝转移及复发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EphA2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浸润性及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福红  姚阳 《现代肿瘤医学》2011,19(11):2268-2271
目的: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EphA2表达与大肠癌浸润及其与大肠癌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70例大肠癌标本和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EphA2蛋白的表达情况,分析E-phA2表达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学因素及微血管生成之间的关系。结果:EphA2蛋白在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P<0.001)。EphA2蛋白高表达与癌分化程度、生长方式、浸润深度和肿瘤体积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淋巴结和血行性转移无关(P>0.05)。免疫组化结果还发现,肿瘤组织内微血管内皮细胞也有EphA2受体蛋白表达。CD34染色后大肠癌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与EphA2表达水平有显著相关,EphA2阳性表达强度高的肿瘤区域有较高的微血管密度。结论:E-phA2蛋白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发生和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