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中医脾虚证研究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虚证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诊断标准、动物模型、临床进展几个方面论述脾虚证的最新研究进展,试图阐明对于脾虚证的研究,必须全方位、多角度、不同层次地进行,不仅要从中医角度研究,也要结合现代医学理论和方法,结合现代科技的最新成果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在脾虚证状态下,机体会出现多系统、多器官的病理改变。文章从免疫及分子生物学两个方面,论述了脾虚证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90年代以来,国内仍有不少学者对脾虚证怀着浓厚的兴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临床与动物实验方面对脾虚证的现代研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脾虚证的诊断标准、动物模型复制、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主统血等方面。研究范围涉及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牌不统血证。1研究进展1.1脾虚证诊断标准全国中百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于]982年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986年重新修订,其中涉及脾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7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  相似文献   

4.
脾虚证的临床和实验免疫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脾虚证的临床和实验免疫研究进展沈华关崇芬(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100700)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其功能概念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因而从脾虚入手,进行脾本质的研究,长期以来一直是中西医结合证本质研究的重点课题。目前普遍认为中...  相似文献   

5.
微生态学研究发现,中医脾虚证与肠道菌群紊乱关系密切。白术被称为"脾脏第一要药",在治疗脾虚证、调整肠道菌群紊乱方面作用显著。从药理作用和临床研究两方面对白术及其制剂调整肠道菌群治疗脾虚证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从微生态学研究白术及其制剂治疗脾虚证调整肠道菌群紊乱提供借鉴。参考文献24篇。  相似文献   

6.
从细胞内质网应激角度探讨中医脾虚的科学内涵。介绍内质网的结构与功能、内质网应激的机制以及内质网应激导致的各种疾病,结合中医脾虚证所致各种临床疾病,对中医脾虚证的现代研究情况进行了分析,目前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提出了内质网与中医脾的藏象功能联系最大,内质网应激可能是中医脾虚本质的客观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胡玲  陈冠林  陈蔚文 《中医杂志》2012,53(14):1174-1177
分别从脾虚的起源、古代有关脾虚理论的论述、临床脾虚证诊断标准和本质研究、脾虚相关动物模型复制和机制探讨及脾虚理论和本质研究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脾胃学说的脾虚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梳理,并探讨了脾虚证的研究方向及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上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构建已成为中医证候研究的热点。脾虚湿盛证病位在脾,病性为虚与湿,因此模型的构建较为复杂,目前尚无公认的动物模型。现从脾虚湿盛证模型构建的思路方法及模型评价指标2个维度为核心对当前研究进行探析与总结,研究表明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常选用饮食失宜、久居湿地及劳倦过度等因素从病因角度进行模型构建,造模方法分为单因素、双因素与混合多因素;脾虚湿盛证模型评价指标常以症状及表证进行宏观与证候评价、多通过疲劳指标、胃肠功能指标及水液代谢指标进行客观评价;并从脾虚湿盛模型证候命名、模型证候评价标准及构建模型的方法剖析目前模型构建存在的问题、以此讨论并分析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未来的发展方向,以期为脾虚湿盛证动物模型的研究提供参考,为研究者提供便利。  相似文献   

10.
脾虚证动物模型研究思路和方法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理论依据,动物选择,诊断标准和观测指标,模型类别,复健药物,对照情况这几方面对1980年来的脾虚证动物模型研制状况进行评价,并提出完善的方向,由小到大选择模型动物;建立精确的脾虚证亚型动物模型,建立病因与病理相结合的动物; 证结合的动物模型研究,引进多学科人才与方法;利用遗传学手段繁育脾虚证动物;通过病案统计,加强脾虚证本质的临床研究和相应方药的证治规律研究。  相似文献   

11.
郭文峰  陈蔚文 《新中医》2006,38(8):8-10
从脾的生理功能与营养物质吸收、脾运化失常与营养物质吸收障碍的关系,阐述了营养物质在胃肠的吸收作为探讨脾虚证本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阐明了该研究对脾虚证本质研究的重要意义,并简述了代谢物组学等研究领域的进展,为从营养物质的吸收研究脾虚证本质提供了技术方法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2.
脾的中西医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武华 《江苏中医》1998,19(6):45-46
对近20年来关于脾本质和脾虚证的研究进行了反思。从中医藏象学说而言,脾胃的功能远非“大体就是现代生理学中消化道的生理功能”可笼统概括。对脾虚证的研究企图寻找西医意义的特异性指标,有违中医基础理论,对脾虚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至今成效甚少,值得进一步研讨。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近10年来脾虚的研究概况,从蛋白质学的特点和脾虚证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着手,阐述了蛋白质组学在脾虚证研究中的重要性及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4.
历代医家认为脾与唾液有着密切关系,唾液淀粉酶(SAA)已被国内外学者作为反映脾虚证唾液蛋白分泌改变的主要指标进行脾虚证的本质研究;研究发现脾虚证患者在酸刺激前后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下降,并对其发生机制进行探讨,认为主要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偏亢、交感神经系统——NO通路功能障碍、总唾液糖蛋白及唾液淀粉酶N-糖基化均不完全等有关。今后可结合现代医学理论,从神经、内分泌调节、唾液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环节改变、信号转导、蛋白质组学和基因组学方向进一步深入研究揭示脾虚证唾液淀粉酶活性改变具体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王文波  谢湘峰等 《中医药学刊》2002,20(4):504-504,516
探讨脾主卫外功能的实质,从五个方面对近十余年脾虚证消化道保护功能研究进行了综述:1.胃肠粘膜屏障功能减低;2.胃肠粘膜局部免疫功能状态较差;3.肠道菌群失调;4.胃肠激素中前列腺素、前列环素、胃泌素、表皮生长因子下降,生长抑素亢进;5.自由基在胃粘膜异常增高。展望:胃肠道作重要免疫器官,弄清脾虚证胃肠道粘膜内T细胞亚群,尤其是B细胞的改变并结合全身的免疫功能,可进一步全面地揭示脾虚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证病结合模型的复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复制大鼠CAG肝郁证、脾虚证、湿热证的证病结合模型,为CAG的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方法:在单纯CAG疾病造模的基础上,采用苦寒泻下法加饥饱失常法建立脾虚证候模型,采用夹尾加肾上腺素注射法建立肝郁证候模型,采用高脂高糖饮食+人工气候模拟建立湿热证候模型。观察大鼠饲养过程中的一般状况及体重,镜下观察各组大鼠胃黏膜炎症程度和萎缩程度。结果:各模型组大鼠一般情况变化符合中医脾虚证、肝郁证、湿热证表现。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出现慢性炎症,各证候模型组中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炎症最重,各模型组大鼠胃黏膜厚度较正常对照组均有明显变薄,以脾虚CAG组大鼠胃黏膜厚度最薄,药物干预后,各证候模型组大鼠胃黏膜炎症明显减轻,厚度较药物干预前都有明显增加。结论:大鼠CAG肝郁证、脾虚证、湿热证的证病结合模型复制成功。脾虚证CAG大鼠胃黏膜炎症和萎缩程度最重。  相似文献   

17.
关于脾虚证研究的再思考张建华(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脾虚证、肾虚证、血瘀证等和其它证型一样,被大规模地进行了研究。这些证的研究无论在临床上、基础上都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已被许多综述和专著加以详细和系统的总结。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索酒精性肝硬化(AC)中医证型分布规律。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整理323例AC患者中医四诊信息,进行描述性统计。运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结合的方法提取27项主要证候条目并进行非线性降维研究。结果 通过因子分析提取11个公因子,结合中医证素辨证结果、专业知识和临床实践归为4种证型,依次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108例(33.44%)、肝郁脾虚兼血瘀证86例(26.62%)、脾肾阳虚证70例(21.67%)、肝胆湿热兼血瘀证59例(18.27%)。肝功能Child-Pugh A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居多,肝功能Child-Pugh B级以脾虚湿盛兼瘀热证和肝郁脾虚兼血瘀证为主,肝功能Child-Pugh C级以肝郁脾虚兼血瘀证和脾肾阳虚证为主。结论 AC基本中医证型为脾虚湿盛兼瘀热证、肝郁脾虚兼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胆湿热兼血瘀证,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不同的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亦不同。  相似文献   

19.
中医辨证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优势显著,而建立符合病证结合的UC动物模型则是开展中医药实验研究的关键。本文对近年来UC中医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造模方法进行整理,通过分析脾虚证、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脾肾阳虚证、脾胃虚寒证和脾虚湿困证UC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提出当前模型建立过程中仍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以期为建立病证结合的UC动物模型提供新思路,并推动中医药防治UC作用机制的研究进程。  相似文献   

20.
近10年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脾虚证与免疫功能关系的研究最早见于60年代,江苏新医学院中西医结合研究组及虞佩兰等发现部分脾虚患者的白细胞数偏低,经健脾方药治疗后恢复正常。之后70~80年代科研工作者从不同角度对脾虚证与免疫系统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将近l0年来脾虚证与免疫系统关系的研究综述如下。 1 脾虚证与免疫器官的关系 大鼠长期脾虚造模的实验研究表明脾虚组动物胸腺、脾脏指数呈降低趋势[1]。综合因素引起的大鼠脾虚模型显示,除了脾脏、胸腺重量明显低于正常组外,还表现为脾脏结构紊乱,脾小结减少和缩小,生发中心不活跃,有较多的结缔组织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