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提高成人Still病性淋巴结病的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富于免疫母细胞型成人Still病性淋巴结病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病变组织免疫表型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病变组织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表达情况.结果 2例临床均表现为发热、咽痛、关节痛,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外周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显著升高;组织学改变为淋巴结副皮质区见成片的免疫母细胞样细胞及中等大淋巴细胞增生,淋巴滤泡萎缩;免疫表型为免疫母细胞样细胞表达CD3、CD45RO,部分表达CD30、上皮膜抗原(EMA),而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CD56、CD20、CD79a和CD68均为阴性,EBER阴性.结论 富于免疫母细胞型成人Still病性淋巴结病组织学改变酷似T细胞淋巴瘤,病理医师诊断时需结合临床、组织学和免疫表型特点综合分析,以免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多中心浆细胞型Castlem an病(M-PC-CD)的诊断水平。方法复习3例M-PC-CD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行下列抗体染色:CD3、CD20、CD138、CD21、CD23、CD79 a、Kappa、Lambda,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病变组织中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表达情况。结果 3例患者均为中老年男性,均表现为全身多部位淋巴结肿大,伴乏力、消瘦等全身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血浆免疫球蛋白、24 h尿蛋白均升高。病理组织学特点为淋巴结结构混乱,皮质区滤泡萎缩,滤泡间区、副皮质区及髓质区浆细胞呈片状聚集,伴有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及未成熟浆细胞。浆母细胞及浆细胞CD79 a、CD138、Kappa和Lambda均阳性,而CD3、CD20、CD21和CD23及EBER阴性。结论 M-PC-CD的病理特点为淋巴结结构混乱,皮质区滤泡萎缩,滤泡间区、副皮质区及髓质区浆细胞呈片状聚集,伴有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及未成熟浆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浆母细胞及浆细胞CD79 a、CD138、Kappa和Lambda均阳性。  相似文献   

3.
赵鹏  纪祥瑞  魏志敏  丛林 《山东医药》2007,47(14):45-46
用PCR技术检测10例Castleman病(CD)患者淋巴结组织免疫球蛋白重链(IgH)基因重排情况,免疫组化法观察其细胞表型;对7例患者进行96个月随访。结果1例IgH基因重排阳性,24个月时确诊为B系非霍奇金淋巴瘤,3个月后死亡;6例基因重排阴性,其中3例10~85个月死亡,余3例随访至今仍存活。提示CD可能不是一种单纯的良性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而为交界性具有恶变潜能的疾病,特别是多灶性CD(MCD)。组织学判断CD的恶变倾向困难,基因重排对判定CD的病变性质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肠淋巴瘤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珍  徐肇敏  吕瑛 《胃肠病学》2007,12(5):267-269
背景:原发性肠淋巴瘤的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胃肠道疾病,特别是与克罗恩病(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目的:通过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资料,提高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原发性肠淋巴瘤和CD患者的临床特点、内镜表现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原发性肠淋巴瘤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0岁,CD为35岁。5例(12.2%)CD发生肛周病变,4例(9.8%)内瘘,3例(7.3%)有肠外表现,但仅1例(5.9%)原发性肠淋巴瘤曾有肛瘘。内镜下原发性肠淋巴瘤以回盲部受累多见(41.7%),CD以小肠和结肠均受累多见(48,8%);原发性肠淋巴瘤以肿块型较多见(41.7%),CD则主要表现为溃疡和铺路石样改变,其中18例伴肠腔狭窄,4例瘘管形成。B细胞性原发性肠淋巴瘤13例,T细胞性4例。12例CD表现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结论:临床上原发性肠淋巴瘤与CD的鉴别诊断较困难,需综合各种检查手段,特别是内镜检查和内镜下对病变部位多点取活检,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HIV/AIDS非相关霍奇金淋巴瘤(HL)的病理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 根据WHO(2008)造血和淋巴组织肿瘤分类,应用光镜、免疫组化EnVision法染色、FISH及原位杂交,并结合临床资料和文献复习对3例HIV/AIDS合并霍奇金淋巴瘤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3例组织学形态均符合经典型HL,亚型为混合细胞型2例,1例为淋巴细胞消减型.免疫组化染色肿瘤细胞CD30、LMP1表达阳性,肝活检1例少数肿瘤细胞EMA、CD20及C D79α弱表达,Ki67增殖指数为60%~80%,LCA、CD15、CD68、PAX5、ALK、BOB.1、OCT2、CD3、p53均阴性;背景细胞可表达CD20、CD3、CD57、bcl-6.EBER原位杂交3例均阳性.FISH示IgH基因(14q32)重排1例.结论 在HIV感染者中,HL是最常见的AIDS非定义性肿瘤之一,预后较差.组织学是诊断非HIV/AIDS相关HL的基础,结合免疫组化进行分型和鉴别诊断可以减少误诊的发生,FISH和原位杂交是辅助检测HL分子遗传学改变的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6.
陈利  郭文  彭梅  陈新杰 《山东医药》2006,46(10):20-21
收集病理确诊的肠道淋巴瘤内镜活检标本24例,同时以确诊的20例克罗恩病内镜活检标本作为对照。病理标本均行常规石蜡包埋、HE染色和S-P法标记。结果:①bcl-2、Survivin及免疫表型在肠道淋巴瘤活检标本中的表达明显高于克罗恩病活检标本;②T细胞性淋巴瘤中CD3、CD45RO的表达明显高于B细胞性淋巴瘤中;③CD20在B细胞性淋巴瘤中的表达高于T细胞性瘤。认为免疫表型、bcl—2及Survivin在肠道淋巴瘤中的诊断及其与克罗恩病的鉴别诊断方面具有一定的提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四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四例分析张沪生,张铭地,陈建文,李清朗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又称血管性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为一较少见疾病,近年来发病有增高趋势,我们围绕4例报告,对此病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呼吸系统损害、病理及治疗,结合文献复习,进行以下讨论。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成人Still病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的正确率。方法回顾分析32例成人Still病的临床表现及化验检查,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高热(体温≥39.0℃)、一过性皮疹、关节痛、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增高(白细胞≥12.0×10^9/L,中性粒细胞≥80%)、血清铁蛋白增高,血沉、C-反应蛋白增高,肝脾淋巴结肿大是多见的表现,非甾体类抗炎药加糖皮质激素或/和免疫抑制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结论成人Still病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诊断时应符合参考诊断标准并除外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猫抓病的病理形态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海南省8例曾被猫抓伤者的临床资料及淋巴结石蜡包埋组织块,行苏木精一伊红、Warthin—Starry(w—S)、抗酸和PAS染色,观察病理改变和查病原菌及排除结核与真菌病。结果猫抓病主要病原为W—S阳性Bartonella菌属,抗酸和PAS染色均阴性。病理检查发现:浆细胞样单核细胞(PMO)和单核样B淋巴细胞(MBC)增生加中性粒细胞渗出于淋巴窦2例;富于MBC的肉芽肿和微脓肿3例;肉芽肿中星形脓肿3例,在形成星形脓肿的晚期病变中,杆菌明显减少以至消失。结论Bnrtonellnhenselae菌主要经猫传播,有猫接触史和淋巴结肿大可提示猫抓病,W—S阳性菌和富于MBC的肉芽肿和化脓性炎可确诊猫抓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及克罗恩病(CD)的病理形态学特点,为其诊断提供借鉴.方法 收集临床首次诊断并经病理科证实的UC患者180例、CD患者106例,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及病变累及肠道的部位,并选用病理组织学标准对病变的黏膜结构改变、黏膜慢性炎症细胞浸润、黏膜急性炎症改变、黏膜上皮改变进行评价,比较两类患者间的差异.结果 和CD病例比较,UC病例出现黏膜结构紊乱的比例较高(P<0.05),出现局灶间断性炎症的比例较低(P<0.05),隐窝炎、隐窝脓肿及固有膜内中性粒细胞浸润发生率较高(P<0.05),表面上皮变扁或糜烂、黏液细胞减少的发生率较高.肉芽肿样小结、假幽门腺化生及裂隙状溃疡改变仅出现在CD病例.180例UC病例中90%(162例)病例病变部位局限于结肠.106例CD病例中28%(30例)病变部位局限于回盲部,56%(59例)病变累及到2个及以上不同部位.结论 肠镜活检病理诊断UC及CD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若病变局限于回盲部或胃肠道多部位累及,黏膜出现肉芽肿样小结、局灶间断性炎细胞浸润、假幽门腺化生等改变则倾向于CD诊断;若病变局限于结肠,黏膜出现弥漫一致性炎或明显的黏膜结构改变、黏膜上皮改变则倾向于UC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道多发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ALCL)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组化特征及预后。方法应用组织病理学形态观察及免疫组化方法,研究1例发生在胃肠道的ALCL,并结合文献复习进行分析讨论。结果肿瘤位于肠壁黏膜固有层至肌层间,为多发性病变,病变的长径与肠管长径垂直,病变的中心呈脐样坏死。肿瘤形态学表现为多样性并伴有肉瘤样区域。高倍镜下,瘤细胞呈上皮样、组织细胞样和梭形细胞改变;可见显著的泡状核与明显嗜酸性的核仁,核分裂易见;局部可见灶性瘤细胞坏死。免疫组化显示CD45RO弥漫性表达,CK局灶性表达。结论 ALCL形态学和免疫表型有一定的特殊性,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2.
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IBLA)也称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由Frizzera(1974)和Lukes(1975)提出。本病呈恶性淋巴瘤样的临床症状,但无恶性改变的病理学征象。IBLA的临床特征为多见于高龄者,无性别差异,症状有发热、出汗、体重减轻、全身淋巴结肿大、皮疹,皮疹呈斑丘疹,常伴有搔痒,除淋巴结肿大外,有时伴肝脾肿大。抗菌素治疗全无反应。实验室检查可见中至高度贫血,Coomb’s阳性的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增多,抗淋巴球抗体阳  相似文献   

13.
刘杜先  许传军  沈勤 《山东医药》2011,51(52):78-79,F0003
目的分析套细胞淋巴瘤(MCL)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基因突变特点及随访结果,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水平。方法对46例MCL及对照的10例慢性小细胞型淋巴瘤、10例伯基特淋巴瘤、10例B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0例滤泡性淋巴瘤均行免疫组化标记CD5、CD10、CD20、CD79a、bcl-2、周期素D1(cyclin D1)、Ki-67、CD23、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间期荧光原位杂交检测t(11;14)(q13;q32)。结果组织形态学显示MCL瘤细胞呈套区样、结节状及弥漫分布,细胞小到中等大,核染色质深染,核仁不清。母细胞型及多形性型则细胞体积变大,核染色质变浅,核仁突出,核多形性及核分裂数增加。CD5、CyclinD1及CCND1阳性率与所有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随访资料显示肿瘤为高侵袭性,预后差,目前无法治愈。结论 MCL尽管发病率低,但预后差,需早诊断、积极治疗。肿瘤存在相对特异的免疫组化标记及基因突变异常。  相似文献   

14.
Kikuchi病(附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Kikuchi病是新近认识的一种淋巴结炎症性疾病,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表现为发热、全身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受累及的淋巴结活检呈灶性至大片坏死,内见大量核碎片,无粒细胞浸润,周边见组织细胞增生。此病为EB病毒感染,预后良好,部分病例需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讨论了本病与淋巴瘤、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的鉴别要点。  相似文献   

15.
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T-AILT)是较罕见的外周T细胞肿瘤,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2%,占外周T细胞淋巴瘤15%~20%[1].AILT具有特殊的临床表现、形态学特征和免疫表型,过去认为是一种非恶性免疫性疾病,称为血管免疫母细胞性淋巴结病(AILD).近年来研究证实,AILT是一种独立的侵袭性外周T细胞肿瘤.故WHO(2001)淋巴造血组织肿瘤分类中已将AILD归为AILT.本文分析我院收治的1例AILT,探讨该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肺原发性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高对BALT淋巴瘤的认识.方法 分析肺原发性BALT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并复习文献.结果 患者以反复咳嗽、咳痰伴胸闷、气促为其特点;胸部CT检查显示:双肺多发大片实变影,右侧胸腔积液;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带小B淋巴细胞淋巴瘤,免疫表型:CD20、BCL-2、ki-67、PAX-5均阳性;CD3、CD5、CD10、CD23、CD43、cyclin-D1、MPO等表达均阴性.结论 BALT淋巴瘤临床罕见,属于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依靠组织细胞学病理、免疫表型与临床、影像学相结合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眼眶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TL)病理特点及预后。方法复习3例眼眶ENKTL临床病理资料,光镜下观察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肿瘤组织CD3、granzyme B、TIA-1、CD56、CD20、CD4、CD5、CD8、TdT和MPO表达情况,原位杂交法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RNA(EBER)表达情况。结果 3例均以眼睑红肿、疼痛为首发症状;肿瘤细胞以中、小细胞为主,呈弥漫性分布,围绕血管生长并伴血管侵犯,微血管纤维素性血栓形成,侵犯眶周脂肪、横纹肌及神经组织,坏死及凋亡显著;3例肿瘤细胞均为cCD3+/granzyme B+/TIA-1+表型,EBERs阳性;CD56阳性1例,阴性2例,CD4、CD5、CD8、CD20、TdT和MPO均为阴性。3例均获随访,生存期分别为2、3、4个月。结论眼眶ENKTL临床表现与炎症相似,预后差,及早行活体组织学检查是早期确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对1例原发性肝MALT淋巴瘤的发病因素、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及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腹部B超检查发现肝左叶低回声区。腹部MRI检查示肝脏恶性占位性病变,行肝左叶切除术,病理检查示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弥漫分布的肿瘤细胞替代,瘤细胞以单核样细胞为主,伴有淋巴上皮病变形成,免疫组化示,CD45、CD20、CD79a阳性,CD5、CD10、ALK、TdT阴性,HCV、HBV和EBV阴性。结论:原发性肝MALT淋巴瘤属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有独特的临床、组织病理学和免疫表型特点。治疗上多采取手术局部切除治疗,部分需加用联合化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表形特征。方法运用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我院1例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标记特点。结果肉眼观察肿瘤为灰白色不规则分叶状团块,切面灰白色,鱼肉样,有大量坏死灶;显微镜观察被覆呼吸上皮下中心母细胞样细胞弥漫增生,浸润肺组织,瘤细胞坏死明显。免疫组化:CD20(+),CD79α(+),CD3(-),CD45RO(-),PCK(-)。结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是一种少见的恶性肿瘤,而原发于肺的DLBCL更极为罕见。该病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极易误诊。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要以组织病理学形态为基础并与免疫组织化学相结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用原位杂交法检测121例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ER(EB病毒编码的小RNA)表达情况,统计不同类型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与EB病毒感染相关性。结果 121例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ER阳性率为63.6%(77/121),其中结外者EBER阳性表达率为75.9%(60/79),阳性细胞多为肿瘤细胞,阳性细胞数>30%;而结内者EBER阳性表达率为40.5%(17/42),阳性细胞多为母化的肿瘤细胞或反应性B淋巴细胞,阳性细胞数<10%。结外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ER表达率显著高于结内(P<0.01)。EBER表达与组织学类型有关(P<0.01)。不同类型淋巴瘤EBER阳性表达率不同:结外鼻型NK/T细胞淋巴瘤(ENKCL)为98.0%(48/49),EBER阳性细胞数>30%;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AITL)为77.8%(7/9),阳性细胞数<10%,阳性细胞多为反应性B细胞;外周T细胞淋巴瘤非特殊型(PT,NOS)为41.5%(17/41);肠病相关性T细胞淋巴瘤(EATL)为33.3%(2/6);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并ALK阳性(ALCL,ALK+)者为18.2%(2/11)。结论结外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发生与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而结内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EB病毒感染可能为继发感染。检测肿瘤组织EBER表达有助于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