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分叉病变仍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PCI)的一个难点。 PTCA对分叉病变效果不佳 ,容易使斑块移动 ,产生堆雪现象。其成功率低 ( 75 %~ 85 % ) ,并发症率高 ( 8%~ 2 2 % ) ,再狭窄率高 ( 40 %~ 60 % )。1 治疗决策严格的分叉病变是指血管病变处有较大的分支 (直径常>2 mm ) ,且分支起始部及 (或 )近段亦有严重狭窄的病变 (常>70 % )。分叉病变理想的处理原则以保证主支尽可能理想的开放为主 ,边支残余狭窄 <5 0 %即可以接受。处理分叉处病变时可采取一些办法来保护边支以免发生闭塞 ,最常用的是先送入 2根导丝 ,1根送入主支 ,1根送入…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评价旋磨术在冠状动脉钙化分叉病变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6年7月至2013年1月大庆油田总医院旋磨治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48例,术后观察冠状动脉造影和治疗结果、住院期间和12个月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以及心绞痛的发生情况.结果 43例(89.6%)只旋磨主支,4例(8.3%)同时旋磨主支和边支,1例(2.1%)只旋磨边支.1例旋磨术中发生急性闭塞,1例旋磨术中出现慢血流;43例(89.6%)只在主支置入支架,4例(8.3%)采用双支架术,1例(2.1%)只在边支置入支架.主支置入支架后3例边支发生急性闭塞,1例边支次全闭塞,边支闭塞后球囊扩张边支,血流均恢复TIMI Ⅲ级.住院期间无死亡和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病例,共有6例(12.5%)发生介入治疗相关心肌梗死.术后12个月随访1例非心源性死亡,1例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无心源性死亡、心肌梗死病例.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内旋磨术是治疗分叉病变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效果。方法:随机入选漯河市第六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诊治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90例。根据入院顺序不同(随机)分成造影指导组(n=44)和IVUS指导组(n=46)。造影指导组接受冠状动脉动脉造影确定病变血管,IVUS指导组接受IVUS检查。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即刻成功率、术后1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及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ISR)的发生率。MACE事件包括:心绞痛、再次住院、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及心源性死亡。结果:两组患者支架数、支架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支架直径(3.5±0.23)mm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术前的主支血管最大狭窄程度(84.9±3.1)%、边支血管开口狭窄程度(73.9±3.2)%大于造影指导组(P<0.05)。IVUS指导组患者主支血管介入治疗(即刻)成功... 相似文献
6.
<正>冠状动脉分叉处由于受血液涡流及剪切力的影响,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显著增加,可累及冠状动脉主支和(或)分支血管,约占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15%左右[1]。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简称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难度大,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具有一定特殊性[2]。因此,对分叉病变各种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并予以及时处理,是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及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一直是该治疗领域的难点.进入药物支架时代,新器械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并发症及中、远期的靶血管重建率、再狭窄率.该文简要介绍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冠状动脉分叉病变占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5%~20%,一直是该治疗领域的难点。进入药物支架时代,新器械的发明和新技术的应用显著降低了急性并发症及中、远期的靶血管重建率、再狭窄率。该文简要介绍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现状。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利用三维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3D-QCA)探讨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方法:收集从2012年1月至2012年3月间在阜外医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患者176例,利用3D-QCA对分叉角度等分叉病变的相关参数进行分析。以所得血管分叉角度的中位数(49°)作为分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低角度组(≤49°,n=93)和高角度组(>49°,n=83)。分析两组患者分支血管的闭塞率,并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血管分叉角度对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中分支血管闭塞的影响。结果:在176例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中,有8例(4.5%)出现分支血管闭塞。分支血管闭塞的发生率在高角度组明显大于低角度组(8.4%vs 1.1%,P=0.019)。随着血管分叉角度逐渐增大,分支血管闭塞发生率逐渐增高,第1四分位内为0%,第2四分位内为2.5%,第3四分位内为7.0%,第4四分位内为8.7%(P=0.02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3D-QCA计算所得血管分叉角度大是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3,95%CI:1.005~1.271,P=0.041)。结论:3D-QCA证实,高血管分叉角度是主支血管支架置入后分支血管闭塞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PLMD)属于冠心病高危类型之一,及时有效的血运重建能够改善患者预后.长期以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左主干病变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是随着介入诊疗技术的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支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如何选择安全有效的血运重建策略是目前研究热点.复杂分叉病变概念的出现,改变了既... 相似文献
12.
冠状动脉造影一直以来不仅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而且也用来指导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但冠状动脉造影往往会因为一些客观因素,特别是在复杂的三维解剖学上的平面分辨率有限,术者凭借视觉评估病变的真实面积和长度的可靠性有限,以及在检测钙化方面的敏感性较低等,对术者术中的治疗决策会产生不可避免的误导。而血管内超声可通过提供冠状动脉的断层或横断面图像来指导冠状动脉治疗,目前已成为一种在复杂病变患者中获得更好的支架植入效果的重要方法,与单独的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具有更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冠状动脉旋磨术及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在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 (Rotational atherectomy)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ercutaneous translum i-nal coronary angioplasty PTCA)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 15例患者的 2 0处病变行冠脉旋磨术及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治疗 ,部分病例并在血管内超声指导下进行 ,观察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率。结果 15例施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 ,旋磨头均成功地通过了病变 ,平均狭窄程度由 88.30 %± 7.5 4 %降至15 .6 0 %± 10 .75 %。其中 6 0 .0 0 %的病例选择了 1.5 mm的旋磨头 ,13.33%的病例使用了 2个旋磨头。全部病例均联合应用了 PTCA,13例在行旋磨术后置入冠脉内支架 (余下 2例为支架内再狭窄病例 )。 1例患者术中发生较严重的冠状动脉痉挛 ,经冠状动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缓解 ;2处 (10 .0 0 % )病变出现了 B型以上的内膜撕裂 ,出现缓慢血流现象发生率为 3.8%。无急诊冠状动脉搭桥及死亡病例。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及 PTCA可选择性用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 ,小血管长节段病变 相似文献
14.
冠状动脉旋磨术在复杂病变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旋磨术 (Rotationalatherectomy)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策略及效果。方法 :对 79例患者的 86处病变行冠脉旋磨治疗 ,观察其治疗的即刻成功率及并发症率。结果 :79例施行冠状动脉旋磨术的患者 ,旋磨头均成功地通过了病变 ,手术成功率为 96 .2 0 % (76 79) ,平均狭窄程度由87 4%± 8.78%降至 14.6 %± 10 .89%。其中 5 9.49%的病例选择了 1.5mm的旋磨头 ,2 7.88%的病例使用了二个旋磨头。全部病例均联合应用了冠脉球囊扩张术 ,12例在行旋磨术后置入冠脉内支架。 6例患者术中发生较严重的冠脉痉挛 ,经冠脉内给予硝酸甘油后缓解 ;9处 (10 .47% )病变出现了B型以上的内膜撕裂 ,出现无血流或缓慢血流现象发生率为 3.8%。 1例患者术后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塞 ,无急诊冠脉搭桥及死亡病例。结论 :冠状动脉旋磨术可选择性用于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尤其是严重钙化病变 ,小血管长节段病变 相似文献
15.
随着冠心病介入治疗技术、介入设备的不断发展,冠状动脉分叉病变(coronary bifurcation lesion,CBL)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中所占的比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据欧洲分叉病变学会2016年统计显示,CBL占介入治疗的15%~20%[1]。CBL解剖结构复杂,与非分叉病变相比,CBL介入治疗手术难度大,手术即刻成功率低,术后支架内血栓形成、血管内再狭窄、靶血管血运重建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s,MACE)发生率较非分叉病变高很多。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指导对于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药物洗脱支架(drug eluting stent,DES)长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分析2005年10月至2010年3月DK—Crush系列随机对照研究入选735例原位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患者,应用倾向评分匹配临床和造影特征,165例IVUS指导和165例冠状动脉造影指导患者纳入研究,比较两组患者的长期预后。结果两组临床基线资料和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US指导组更常见选择双支架策略(P=0.007),IVUS指导组主支血管(MV)和分支血管(SB)的最大支架直径和支架总长度以及分支血管支架个数显著超过常规造影指导组;介入治疗后QCA分析显示,IVUS指导组分支血管参考血管直径(RVD)和即刻获得以及主支血管近端和分支血管最小管腔直径(MLD)显著超过造影指导组。12个月随访发现两组心脏死亡、靶病变重建(TLR)和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IVUS指导组晚期支架内血栓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率显著低于造影指导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6% vs.4.8%。P=0.04;1.8% vs.6.7%,P=0.03)。结论IVUS指导冠状动脉真性分叉病变植入DES可以显著减低晚期支架内血栓和由此引起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率而改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分叉病变始终是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一个难点,尽管药物洗脱支架减少了介入术后主支的再狭窄,但分支血管的术中急性闭塞风险和术后再狭窄和支架内血栓问题仍值得关注。现回顾冠状动脉分叉病变的定义、分类和各种治疗方法,以期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经皮冠脉腔内旋磨术与囊扩张术联合应用治疗复杂冠脉病变的疗效。方法 14例 16处血管病变 ,分别先后应用冠脉内旋磨与球囊扩张两种方法。结果 11处病变直接行PTCRA ,于旋磨后发现管腔径偏小或内膜撕裂再行PTCA ,而 5处为PTCA失败后再行PTCRA。14例 (10 0 % )达成功标准。结论 PTCRA与PTCA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复杂血管病变可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20.
<正>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指冠状动脉狭窄毗邻和(或)累及重要分支血管的开口。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分叉病变占所有介入治疗的8%~20%。分叉病变分型的不同,决定了介入治疗策略选择和技术应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